学术投稿

Bcl-2和 Bax 在结膜松弛症患者结膜组织中的表达

董利群;刘鸫;张兴儒

关键词:结膜松弛症, 免疫组织化学, Bcl-2, Bax
摘要:目的:研究Bcl-2和Bax在结膜松弛症患者的结膜组织中的表达状况。方法:HE染色观察松弛结膜组织的组织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结膜松弛症患者松弛结膜组织中Bcl-2和Bax的表达状况,并与10例正常结膜组织进行比较。结果:松弛结膜组织鳞状上皮增生间质中有淋巴、浆细胞浸润,Bcl-2在松弛结膜组织中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Bax在松弛结膜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r=0.432, P>0.05), Bcl-2与Bax阳性表达间无相关性。结论:Bcl-2和Bax表达失衡可能在结膜松弛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青光眼白内障四联手术治疗极浅前房持续性高眼压

    目的:探讨玻璃体放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复合式小梁切除四联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对我院62例62眼,男26例26眼,女36例36眼,符合诊断急性闭角型青光,前房深度浅Ⅰ-浅Ⅱa级,经大剂量药物治疗48~72 h后眼压仍>40 mmHg的患者。根据患者术前视力分为两组,其中33例33眼实施玻璃体放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复合式小梁切除四联手术治疗(试验组),29例29眼实施前房穿刺放液+复合式小梁切除两联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通过观察视力、眼压、并发症及滤过泡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高眼压均得到控制,术后1wk四联手术组眼压明显低于两联手术组(P<0.05)。两组观察6 mo,四联术后视力及手术完全成功率明显优于两联手术,在术后并发症及有效滤过泡形成率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极浅前房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持续高眼压下,玻璃体放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四联手术及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应积极手术治疗,以挽救患者视力。

    作者:冯桂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硅油取出术后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硅油取出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硅油乳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11/2013-04在我院行硅油取出术的患者63例63眼,观察硅油取出手术前1d,手术后1,2,3d;1 mo眼压;术前1 d和术后1 mo视力;分析硅油取出术患者临床资料,探讨硅油乳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行硅油取出术63眼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57眼(90%);硅油取出手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眼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术后眼压较手术前降低;术后1 mo 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37眼(59%)( P=0.002),不变18眼(29%),下降8眼(13%);硅油乳化23眼(37%),与硅油乳化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低密度脂蛋白升高(P<0.05)。结论: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满意,术后眼压、视力改善明显,控制血脂水平可能减缓硅油乳化的发生。

    作者:田敏;欧阳科;何跃;李友谊;吕红彬;董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葛根素对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舒缩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葛根素对体外培养的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舒缩因子的影响。方法:取第8代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用于实验。实验组中加入含不同浓度葛根素的培养液,对照组加入不含药物、无生长因子及血清的培养液。培养48 h后用Western blotting 法测各组细胞eNOS及ET-1的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葛根素组eNOS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 P<0.01),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eNOS的表达也增加。葛根素组ET-1的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1),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ET-1表达下降。结论:葛根素通过上调 eNOS的表达,下调ET-1的表达,调节血管一氧化氮内皮素( NO/ET )的比值,从而发挥松弛视网膜血管平滑肌的作用。

    作者:吴宁玲;庄曾渊;盛倩;吴沂旎;郭晓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眼压失控

    目的:研究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和超声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治疗眼压失控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在Nd:YAG前房角穿刺后,检测并发症及结果。方法:评估1a内进行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和超声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时收集预期的数据。除此之外,Nd:YAG激光房角穿孔术( LGP)应用于术后任何时期的眼压失控。结果:符合纳入条件并能获得随访数据者100眼。76%(76眼)完全成功(未经青光眼治疗眼内压≤18 mmHg ),88%(88眼)合格成功(眼内压≤18mmHg,伴或者不伴永久性青光眼的治疗)。63%(63眼)在未用药的情况下眼内压下降了30%,67%(67眼)伴或者不伴有永久性青光眼的治疗。 Kaplan-Meier生存分析建议超声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在未用药的情况下把眼压降到18mmHg,时序检验P=0.005。16眼在不同的时间点需要术后激光房角穿孔,大多数在术后6 mo 发作。平均眼内压术后减少24.8%(P=0.0002)。激光房角穿孔术后第12mo未经治疗的眼内压小于18 mmHg的达到94%(15眼)。所有患者在激光房角穿孔术后至少3 mo眼内压保持下降趋势,后期将继续进行随访。结论:我们的数据显示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和超声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在这随访1 a内能成功控制眼内压。 Nd:YAG激光房角穿孔术在降低和保持眼内压方面也很有成效。几乎没有并发症。

    作者:Tafadzwa Zvandasara;Seemeen Aazem;Divya Mathews;Jim Turner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PACG 持续性高眼压下小梁切除术安全性及疗效

    目的:分析持续性高眼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40~77) mmHg 患者39例39眼作为观察组和眼压小于40 mmHg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30眼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随访12 mo的远视力、周围前房深度、眼压及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治疗有效率(89.7% vs 8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远视力、周围前房深度、眼压及滤过泡形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持续性高眼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疗效安全可靠,可减轻患者视神经的进一步损害,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慧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科技期刊对论文题名的要求

    题名,是论文的总纲,是能反映论文主要的特定内容的恰当、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首先,题名应准确得体。应以恰当的词语反映论文的特定内容,把论文的主题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并且使之起到画龙点睛、启迪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题名的用词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读者对论文取舍的态度,务必字字斟酌。题名不能使用笼统和华而不实的词语,一般也不用主、谓、宾齐全的完整句子,而用以名词性词组做中心语的偏正词组并切忌写成标语口号似的“题名”。

    作者:摘自《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针头抽吸方法在白色膨胀白内障撕囊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针头抽吸方法在白色膨胀白内障撕囊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针头抽吸方法后连续环形撕囊( CCC )治疗白色膨胀白内障166眼。15°穿刺刀在3∶00位作辅助切口,注入带有灭菌空气的台盼蓝染色剂约0.1 mL进行前囊膜染色,向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再用3.2 mm穿刺刀作上方角膜缘切口,保持主切口偏小,然后用一个1 mL带27 G针头,斜面朝上,穿刺前囊膜抽吸液化皮质,斜面侧向旋转不扩大前部的穿刺口,轻轻压迫晶状体核,继续将前移的核后部的液化皮质吸走,用足够的黏弹剂填充前房,随后用3.2 mm穿刺刀扩大角膜切口,完成CCC。结果:白色膨胀白内障166眼应用此方法,155眼成功完成了环形撕囊,成功率93.4%。结论:白色膨胀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撕囊过程中,应用针头抽吸方法,通过吸走足够的液化皮质,清除部分膨胀晶状体,不但减轻了晶状体和囊袋的压力,从而可达到环形撕囊的目的,而且减少了因前囊膜不完整带来的手术操作不便和并发症,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操作方法,便于掌握和应用。

    作者:吴旭;方梅英;杨安怀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2011-06/2013-01我院收治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60例,采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时间6mo,观察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0例患者术后视力≥0.5者占总数的51%,视力均有明显提高,平均眼压较术前降低,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虹膜损伤、角膜水肿和虹膜炎症等,经过治疗后并发症均有所改善。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可以保存完好的原有的青光眼滤过泡,眼压维持较好,术后视力恢复明显,手术安全可靠。

    作者:沈平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表面麻醉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的疼痛分析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中应用表面麻醉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于2010-09/12采用40g/L爱尔卡因表面麻醉,对92例96眼老年性白内障眼,行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其麻醉效果、术中、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结果:在表面麻醉下,92例94眼能顺利完成小切口手法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疼痛指数和术中眼球运动和眼睑痉挛的情况均在可耐受范围。95%患者表示满意。结膜下注射(50眼,52%)和固定上直肌(31眼,32%)是疼痛比较明显的两个环节,其次是烧灼巩膜血管(16眼,17%),转核及娩核(13眼,14%),巩膜隧道切口(12眼,12%),注吸黏弹剂(9眼,9%),植入人工晶状体(1眼,1%)。它们的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农村地区进行白内障防盲时,采用有效的止痛措施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中采用表面麻醉的方法,安全可行,可有效的提高白内障防盲的工作效率。

    作者:邱海江;高宗银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加减驻景方联合雷珠单抗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

    目的:观察加减驻景方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42例42眼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加减驻景方组25例25眼,用加减驻景方治疗;加减驻景方联合雷珠单抗组(联合组)17例17眼,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同时给予加减驻景方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OCT检测中心视网膜厚度,随访3mo,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联合组在治疗3 mo后总有效率达到82%,加减驻景方组总有效率达到60%;联合组在治疗3 mo后眼底出血吸收总有效率达88%,加减驻景方组的有效率达64%;在降低中心视网膜厚度方面,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及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加减驻景方能有效地延缓病情的发展、减少病变的反复次数及提高患者的视力。

    作者:刘彦江;张月;亢泽峰;田楠楠;张庆;李满;侯静梅;高娜;沈志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两种切口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手术近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并比较单切口和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60例78眼。31例40眼行单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29例38眼行双切口手术。术后2wk;1mo观察视力、眼压、术后滤过泡、散光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全部患者都感到视力较术前提高,不同切口组间视力在术后2wk;1mo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wk;1mo两组患者的眼压较术前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切口组及双切口组功能滤过泡的眼数在术后2wk;1mo比较均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2wk时,单切口组散光较术前增大,与同期的双切口组相比散光大,均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mo时,两组与术前相比、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3眼术后出现少量前房积血,12眼术后早期出现角膜内皮水肿、后弹力层皱褶,6眼出现前房纤维素性渗出。结论: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手术操作简便、疗效佳,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侯力华;程小建;杜建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曲安奈德在玻璃体切割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 PPV )中应用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 , TA)识别玻璃体后皮质( PVC)且辅助有效清除残余玻璃体后皮质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03/2013-03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35例35眼,术中分次各注射TA 0.1 mL。以帮助辨认玻璃体后皮质、视网膜前增殖膜、黄斑前膜,并有效清除。16例硅油填充,9例C2 F6填充。术后随访6~12mo。结果:所有病例经玻璃体腔TA注射后,明显改善玻璃体后皮质、视网膜前膜、内界膜的辨认情况。其中,13例为玻璃体后皮质残留,19例为玻璃体后脱离( posterior detachment of vitreous ,PVD)。经过有效的清除后,黄斑裂孔闭合率100%。视网膜复位率84.6%。结论:利用曲安奈德在玻璃体切割术中的良好可视性能有效识别玻璃体后皮质的残留、减少视网膜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没有发现与TA有关的副作用。

    作者:杜红艳;钱志敏;王中颖;张丽娜;李兰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OCT 对难治性弱视眼黄斑及视盘视网膜厚度分区测定的分析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 OCT)对儿童难治性弱视眼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RNFL)及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进行测量,以了解难治性弱视视网膜形态学及其变化的规律,从而推断难治性弱视患儿外周发病机制。方法:选择难治性弱视眼(A 组)、非难治性弱视眼(B组)以及正常儿童眼( C组)各30眼,分别测量黄斑中心凹、中心区(直径范围≤1mm)及旁中心区(1mm<直径范围≤3 mm环形区域)鼻、下、颞、上方的视网膜平均厚度值;同时以视盘为中心,对直径在3.4 mm内的RNFL进行环形断层扫描,测量鼻、下、颞、上方的RNFL平均厚度值,比较不同组不同区域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差别。结果:三组均发现:旁中心凹上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下方与鼻侧次之,而颞侧薄;黄斑中心凹以及黄斑中心区(1mm)处视网膜厚度比较发现:A组比B组厚、A组比C组厚,以及B组比C组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黄斑旁中心区鼻、上、颞、下方各象限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发现:A组与B组、A组与C组,以及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C组上方的RNFL厚,其次为下方,再者为颞侧,鼻侧为薄,但A组以及B组的上方和下方的RNFL厚度相差不大,而鼻侧和颞侧的RNFL厚度也相差不大但均要薄于上方和下方。而A组鼻侧和下方的RNFL比C组显著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颞侧和上方的RNFL厚度与C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虽然其平均RNFL厚度比C组厚,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B组的上、下、鼻、颞侧以及平均厚度均相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斑中心凹以及中心区的发育异常,可能是难治性弱视的发病原因之一,而黄斑旁中心凹及以外的视网膜以及视盘周围RNFL并未受累,这说明这些区域可能没有参与弱视的发生。

    作者:欧召喜;张光辉;杨玉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单眼弱视治疗前后视放射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技术研究单眼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放射的变化及其神经机制。方法:选择18例左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经过为期9 mo的弱视治疗,对治疗前后的视放射进行DTI检查,比较分析治疗前后视放射的各向异性分数( fractional anisotropy , 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 ADC)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侧视放射的FA 值均高于治疗前( P<0.05),ADC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右侧视放射治疗前后FA值和ADC值的变化均大于左侧视放射( P<0.05)。结论:单眼弱视儿童经过有效的弱视治疗后,两侧视放射的神经纤维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作者:吴进;曾洪武;方佃刚;钟晖;张越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内界膜剥离在黄斑裂孔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无染色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 inner limiting mem brane peeling ,ILMP)对特发性黄斑裂孔( 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患者视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IMH患者83例83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剥离内界膜及剥离内界膜方式分为两组,采用亮蓝( BBG)染色内界膜剥除术42例作为A组,采用无染色内界膜剥除术41例作为B组,并选取同期不剥除内界膜组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术后随访6mo,A、B两组黄斑裂孔愈合例数(41例,40例)明显多于对照组(2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A、B 两组视力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术后A、B组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的P1波反应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A组内界膜剥除手术时间为(234.7±9.2)s,B组(168.4±7.2)s,A组长于B组(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中应用无染色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视功能恢复程度更好,手术用时更少,同时避免了染色剂所致的视网膜毒性,适宜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傅小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重组人干扰素α-2b滴眼液治疗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滴眼液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SK)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04/2012-10在荆门市中医医院眼科门诊确诊的50例50眼上皮型HSK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两组均予以1.5g/L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滴眼,每日6次;试验组在此基础予以重组人干扰素α-2 b滴眼液滴眼,每日6次,用药疗程均为4 wk。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角膜溃疡愈合时间,疼痛减轻时间以及视力改善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 P>0.05)。试验组临床治愈率为69%;对照组患者临床治愈率为42%;试验组患者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角膜溃疡愈合及疼痛减轻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滴眼液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上皮型HSK疗效确切,能明显提高视力、临床治愈率,缩短病程,是目前治疗上皮型HSK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万金兰;康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黄斑区视网膜参数的OCT研究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比较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青少年弱视眼与非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 ,MRT)、黄斑容积的差异,研究弱视眼视网膜黄斑参数的特征。方法:选取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青少年31例,利用OCT技术分别检测双眼黄斑视网膜厚度和容积,比较同一受检者弱视眼与非弱视眼的差异。并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分析黄斑厚度、黄斑容积与眼轴的关系。结果: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区域及鼻侧内圈厚度比正常眼厚( P=0.0358,0.0003),而黄斑部位其它分区厚度及黄斑总容积弱视眼和正常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弱视患者间黄斑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眼及非弱视眼黄斑参数与眼轴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青少年弱视眼黄斑的组织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

    作者:张玮;史春;张靖华;应坚;蔡季平;徐惠娣;丁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早期衰老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细胞复合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目的:观察早期衰老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细胞复合体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取3月龄及12月龄大鼠视网膜,制成半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细胞复合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2月龄大鼠视网膜中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 RPE)凋亡和RPE-光感受器细胞复合体的退行性改变。结论: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细胞复合体的退行性改变是视网膜衰老的早期表现。

    作者:李臻;李捷;王蓉;李林;卢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新进展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是早产儿和低体质量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近年来随着医疗护理水平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ROP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传统治疗方式包括冷冻治疗和激光治疗,这些治疗对操作医生的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寻找一种在病变早期应用,且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研究者的共识。我们就目前治疗ROP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田丽丽;任兵;高晓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浅谈眼科低年资住院医师临床培养的思路和见解

    目的:探索加强眼科住院医师临床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方法:通过临床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提炼方法要点,并加以应用印证。结果:倡导形象化的理论知识学习,熟练掌握眼科检查基本功,将亚专科知识体系化,启发纵向贯通式和横向发散式思维,并从临床实践回归理论,实现眼科专业知识技能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遵循这些教学思路,住院医师临床教学成效显著。结论:眼科学专科性较强,初步进入眼科临床的住院医师专业基础较差,需结合专科特点实施临床教学。

    作者:张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