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臻;李捷;王蓉;李林;卢艳
目的:通过对山东枣庄地区人群低视力筛查,明确低视力人群眼病的发病率和疾病的构成,明确可治眼病导致的低视力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眼病健康教育和适合本地区眼病防治的重点对象。方法:通过对近年在山东枣庄地区开展学龄儿童入学筛查、白内障复明工程和下乡义诊筛查资料汇总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筛查人数12685人,男性7962人,女性4723人。按照年龄分组:低年龄组2.5~15岁(含15岁)2262人;青中年龄组15~50岁(含50岁)4684人;高年龄组50岁以上5739人。主要进行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电脑验光、前节裂隙灯、眼压、眼底检查(一般为小瞳,必要时散瞳),同时记录的治疗包括有无家族史、眼部外伤史、眼部手术史、眼部疾病治疗的情况。结果:低年龄组盲和低视力人数423人,患病率为3.33%,导致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为弱视、屈光不正、眼外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青中年龄组盲和低视力人数239人,患病率为1.88%,主要原因为眼外伤、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等。高年龄组盲和低视力人数为597人,患病率为4.71%,主要原因为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盲和低视力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也升高,在性别上女性患病率稍高于男性。结论:山东枣庄地区不同年龄组盲和低视力大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患病率0.5%,且不同年龄组致盲和低视力的眼病表现出显著地差异。针对低年龄组要做到及早进行视力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尽可能提高视力;青中年龄组要做好眼部防护以及眼病的早期健康教育;高年龄组要做好早期眼病宣教,及早行白内障手术和眼底疾病的干预。
作者:博文;孙光华;张美玲;彭志理;姜丽;刘艳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加强眼科住院医师临床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方法:通过临床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提炼方法要点,并加以应用印证。结果:倡导形象化的理论知识学习,熟练掌握眼科检查基本功,将亚专科知识体系化,启发纵向贯通式和横向发散式思维,并从临床实践回归理论,实现眼科专业知识技能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遵循这些教学思路,住院医师临床教学成效显著。结论:眼科学专科性较强,初步进入眼科临床的住院医师专业基础较差,需结合专科特点实施临床教学。
作者:张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线粒体膜电位(△ψm)、Caspase 3在As2 O3诱导ACC-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进行ACC-2细胞培养,将As2 O3建立不同药物浓度梯度(0,1.0,2.0,4.0,8.0μmol/L)分别作用于ACC-2细胞,用Rh123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8.0μmol/L As2 O3作用前、后(24h),ACC-2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ψm)变化;用多功能酶标仪进行Caspase 3活性检测。结果:空白对照组ACC-2细胞内Rh123荧光强度强,8.0μmol/L As2 O3处理组ACC-2细胞内Rh123荧光强度减弱,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As2O3药物浓度的增高(0,1,2,4,8μmol/L),ACC-2细胞的Caspase 3酶活力单位逐渐增加。结论:As2 O3作用于ACC-2细胞,可通过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从而引起细胞凋亡。随着As2 O3药物浓度的增高,ACC-2细胞的Caspase 3酶活力单位逐渐增加, Caspase 3被激活,细胞可发生不可逆转的凋亡过程。
作者:欧阳艳艳;姜涛;高萌;肖利华;周杨;顿月丽;赵桂秋;刘世海;梁晔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高度近视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 ,LASEK)中应用0.1g/L丝裂霉素( mitomycin-C,MMC)抑制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 haze )的疗效。方法:对78例156眼患者行LASEK,随机分成MMC组(86眼)及对照组(70眼),术中两组分别采用含0.1g/L MMC与平衡盐溶液( BSS )的吸水棉签点蘸激光切削后的基质床。观察患者术后1,3,5,7 d;2 wk;1,3,6 mo的症状,裸眼视力,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及haze形成情况。结果:术后MMC组haz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haze形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及裸眼视力均无明显差异。结论:LASEK术中点蘸法应用0.1g/L MMC可抑制haze的形成。
作者:蒋文丽;武正清;何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视网膜静脉阻塞( 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122例124眼RVO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缺血型患者中分支静脉阻塞12眼(9.7%)、中央静脉阻塞6眼(4.8%),非缺血型分支静脉阻塞59眼(47.6%),中央静脉阻塞47眼(37.9%)。平均年龄60.6±11.8岁。高血压病史48例(39.3%),糖尿病10例(8.2%);伴有一种以上相关疾病20例(16.4%);无相关病史的有37例(30.3%)。仅采用药物保守治疗68例,联合激光治疗49例,行玻璃体切割术1例。结果:愈后显效72眼(58.1%);有效22眼(17.7%);无效的15眼(12.1%);愈后退步15眼(12.1%)。结论:CRVO是全身与局部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治疗需辩证对待,对眼底出血的时间、受累部位及范围结合眼底血管造影进行全面评估,进行个性化治疗,从而全面提高患者疗效。
作者:陈甲兴;唐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对比分析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38例屈光矫正后的屈光参差者和30例正常者进行近立体视和同视机三级视功能检查,并记录其结果。结果:近视性屈光参差远、近立体视及融合功能正常者的例数高于远视性屈光参差者。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有正常立体视者少,低度屈光参差组以亚正常立体视者为主,而高、重度屈光参差组多无立体视;近视性屈光参差组多有正常立体视或亚正常立体视。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的双眼视功能总体优于远视性屈光参差,但屈光参差与立体视的关系应按性质分别进行分析。
作者:罗俊;漆争艳;何容;王平;唐璟;向剑波;杨俊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葛根素对体外培养的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舒缩因子的影响。方法:取第8代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用于实验。实验组中加入含不同浓度葛根素的培养液,对照组加入不含药物、无生长因子及血清的培养液。培养48 h后用Western blotting 法测各组细胞eNOS及ET-1的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葛根素组eNOS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 P<0.01),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eNOS的表达也增加。葛根素组ET-1的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1),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ET-1表达下降。结论:葛根素通过上调 eNOS的表达,下调ET-1的表达,调节血管一氧化氮内皮素( NO/ET )的比值,从而发挥松弛视网膜血管平滑肌的作用。
作者:吴宁玲;庄曾渊;盛倩;吴沂旎;郭晓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是早产儿和低体质量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近年来随着医疗护理水平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ROP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传统治疗方式包括冷冻治疗和激光治疗,这些治疗对操作医生的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寻找一种在病变早期应用,且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研究者的共识。我们就目前治疗ROP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田丽丽;任兵;高晓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氩激光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伴发黄斑水肿及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3-05就诊于我院眼科确诊的缺血型CRVO 24例24眼患者行氩激光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wk;1,3,6mo的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病变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1,3,6mo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表现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CMT)的改变。结果:随诊时间大于6 mo。20例(83%)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17例(71%)患者黄斑水肿明显减轻或消失;4例患者视力维持于就诊时水平。1例治疗前有虹膜新生血管,治疗后1 mo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无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结论:氩激光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缺血型CRVO可有效提高视力,促进视网膜出血、渗出及水肿的吸收,同时可减少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新生血管,对预防继发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有明显效果。
作者:王璞;邢怡桥;陈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吸入麻醉下行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9/2011年经门诊规范保守治疗无效的新生儿泪囊炎住院患儿116例129眼,分为两组:6~12月龄组75例86眼,>1岁组41例43眼,术前全身检查无手术禁忌,使用七氟烷作为吸入麻醉药物,在麻醉充分后常规行泪道探通术,术中泪道冲洗通.后无需术后频繁泪道冲洗。治愈标准:无泪溢及溢脓,泪道冲洗通.;无效:溢泪或溢脓,泪道冲洗不通。结果:6~12月龄组治愈率100%,>1岁组治愈率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下行泪道探通术具有麻醉效果好、安全性高、苏醒快、手术操作损伤小、探通成功率极高等优点,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向晖;王晓莉;陈伟;曾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并比较单切口和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60例78眼。31例40眼行单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29例38眼行双切口手术。术后2wk;1mo观察视力、眼压、术后滤过泡、散光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全部患者都感到视力较术前提高,不同切口组间视力在术后2wk;1mo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wk;1mo两组患者的眼压较术前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切口组及双切口组功能滤过泡的眼数在术后2wk;1mo比较均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2wk时,单切口组散光较术前增大,与同期的双切口组相比散光大,均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mo时,两组与术前相比、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3眼术后出现少量前房积血,12眼术后早期出现角膜内皮水肿、后弹力层皱褶,6眼出现前房纤维素性渗出。结论: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手术操作简便、疗效佳,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侯力华;程小建;杜建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无染色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 inner limiting mem brane peeling ,ILMP)对特发性黄斑裂孔( 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患者视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IMH患者83例83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剥离内界膜及剥离内界膜方式分为两组,采用亮蓝( BBG)染色内界膜剥除术42例作为A组,采用无染色内界膜剥除术41例作为B组,并选取同期不剥除内界膜组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术后随访6mo,A、B两组黄斑裂孔愈合例数(41例,40例)明显多于对照组(2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A、B 两组视力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术后A、B组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的P1波反应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A组内界膜剥除手术时间为(234.7±9.2)s,B组(168.4±7.2)s,A组长于B组(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中应用无染色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视功能恢复程度更好,手术用时更少,同时避免了染色剂所致的视网膜毒性,适宜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傅小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Ahmed青光眼引流阀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1-01/2012-12住院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的28例2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随访时间为术后1d;1wk;1,3,6mo及之后的每6mo随访1次。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术后眼压、佳矫正视力、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数及并发症等。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眼压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手术前后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数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术前与末次随访视力比较采用等级资料秩和检验。结果:不同时间点的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23, P<0.05)。术前平均应用抗青光眼药物4.12±0.23种,术后平均应用抗青光眼药物0.56±0.11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224,P<0.05)。术前与末次复查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922, P>0.05)。Ahmed引流阀植入术完全成功率71%,条件成功率86%。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引流盘周围包裹性囊状泡、浅前房、低眼压对症处理后眼压均可控制。结论: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安全、有效治疗方式之一。
作者:孙重;吴作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滴眼液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SK)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04/2012-10在荆门市中医医院眼科门诊确诊的50例50眼上皮型HSK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两组均予以1.5g/L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滴眼,每日6次;试验组在此基础予以重组人干扰素α-2 b滴眼液滴眼,每日6次,用药疗程均为4 wk。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角膜溃疡愈合时间,疼痛减轻时间以及视力改善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 P>0.05)。试验组临床治愈率为69%;对照组患者临床治愈率为42%;试验组患者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角膜溃疡愈合及疼痛减轻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滴眼液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上皮型HSK疗效确切,能明显提高视力、临床治愈率,缩短病程,是目前治疗上皮型HSK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万金兰;康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构建表达小鼠CD4+T细胞钙支架蛋白AHNAK1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 ,shRNA)慢病毒载体,并研究其对小鼠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 ,TAO)的抑制效应。方法:设计并筛选对AHNAK1具有良好干扰效力的shRNA序列,慢病毒载体包装干扰序列,感染小鼠CD4+T细胞,检测AHNAK1静默对T细胞功能的抑制作用,采用实验动物模型观察AHNAK1体内抑制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效果。结果:成功筛选出具有良好干扰效力的shRNA ,并包装入慢病毒。病毒滴度为1.0×106 TU/mL,转染慢病毒的CD4+T细胞展现出失能倾向,抑制炎症免疫反应;在动物模型中抑制T细胞中AHNAK1表达可以有效控制甲状腺眼病的发生发展,显著降低治疗组T细胞中IL-2、IL-1β和IFN-γ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小鼠AHNAK1 shRNA的慢病毒,具有抑制T细胞分泌IL-2、IL-1β和IFN-γ的表达效应,能够有效抑制甲状腺眼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陈华新;于少硕;周维明;张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滤过术后发生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4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发生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随访3~12mo,观察患者视力、眼压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视力明显提高,85%的患者术后矫正视力达0.3~0.8,所有患者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抗青光眼术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显著提高视力,对眼压及滤过泡影响较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作者:王艳青;刘平;闫媛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特发性黄斑裂孔( idiopathic macular hole ,IMH)是指无明确原因发生于黄斑区域的视网膜全层缺损。随着玻璃体切割技术的进步和对联合内界膜剥除的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治疗技术进一步成熟。本文从IMH的发病机制、术前预后评估及手术治疗相关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吴鹏;黄旭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早期衰老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细胞复合体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取3月龄及12月龄大鼠视网膜,制成半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细胞复合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2月龄大鼠视网膜中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 RPE)凋亡和RPE-光感受器细胞复合体的退行性改变。结论: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细胞复合体的退行性改变是视网膜衰老的早期表现。
作者:李臻;李捷;王蓉;李林;卢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