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甲兴;唐宁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糖尿病组: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39例52眼,对照组:白内障非糖尿病患者31例33眼,应用角膜内皮检测仪于术前及术后1 d;1 wk;1 mo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分析结果。结果: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术后1 d;1 wk;1 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均比术前显著降低(P<0.05),糖尿病和对照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1d糖尿病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按年龄分三组,分别为50~60岁、61~70岁、71~80岁,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失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有一定的损伤,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更易受损,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的损伤与年龄无关。
作者:苏畅;刘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视网膜静脉阻塞( 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122例124眼RVO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缺血型患者中分支静脉阻塞12眼(9.7%)、中央静脉阻塞6眼(4.8%),非缺血型分支静脉阻塞59眼(47.6%),中央静脉阻塞47眼(37.9%)。平均年龄60.6±11.8岁。高血压病史48例(39.3%),糖尿病10例(8.2%);伴有一种以上相关疾病20例(16.4%);无相关病史的有37例(30.3%)。仅采用药物保守治疗68例,联合激光治疗49例,行玻璃体切割术1例。结果:愈后显效72眼(58.1%);有效22眼(17.7%);无效的15眼(12.1%);愈后退步15眼(12.1%)。结论:CRVO是全身与局部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治疗需辩证对待,对眼底出血的时间、受累部位及范围结合眼底血管造影进行全面评估,进行个性化治疗,从而全面提高患者疗效。
作者:陈甲兴;唐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自拟益气养阴散瘀方对干眼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9-01/2012-12我院眼科收治78例96眼干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局部人工泪液,观察组增加中药益气养阴散瘀方治疗,比较两组泪液分泌量(Schirmer Ⅰ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 FL)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SⅠt,BUT均高于治疗前,FL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Ⅰt,BUT高于对照组, FL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83%,对照组为71%,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idit z=24.382,P=0.00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益气养阴散瘀方无明显毒副作用,能够改善干眼症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崔鸿峥;马晓爽;姜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针头抽吸方法在白色膨胀白内障撕囊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针头抽吸方法后连续环形撕囊( CCC )治疗白色膨胀白内障166眼。15°穿刺刀在3∶00位作辅助切口,注入带有灭菌空气的台盼蓝染色剂约0.1 mL进行前囊膜染色,向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再用3.2 mm穿刺刀作上方角膜缘切口,保持主切口偏小,然后用一个1 mL带27 G针头,斜面朝上,穿刺前囊膜抽吸液化皮质,斜面侧向旋转不扩大前部的穿刺口,轻轻压迫晶状体核,继续将前移的核后部的液化皮质吸走,用足够的黏弹剂填充前房,随后用3.2 mm穿刺刀扩大角膜切口,完成CCC。结果:白色膨胀白内障166眼应用此方法,155眼成功完成了环形撕囊,成功率93.4%。结论:白色膨胀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撕囊过程中,应用针头抽吸方法,通过吸走足够的液化皮质,清除部分膨胀晶状体,不但减轻了晶状体和囊袋的压力,从而可达到环形撕囊的目的,而且减少了因前囊膜不完整带来的手术操作不便和并发症,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操作方法,便于掌握和应用。
作者:吴旭;方梅英;杨安怀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2011-06/2013-01我院收治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60例,采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时间6mo,观察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0例患者术后视力≥0.5者占总数的51%,视力均有明显提高,平均眼压较术前降低,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虹膜损伤、角膜水肿和虹膜炎症等,经过治疗后并发症均有所改善。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可以保存完好的原有的青光眼滤过泡,眼压维持较好,术后视力恢复明显,手术安全可靠。
作者:沈平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根据有关规定,可以把摘要编写要求归纳成如下几点。省略“我们”“作者”“本文”这样的主语。简短精练,明确具体。简短,指篇幅短,一般要求50~300字(依摘要类型而定);精炼,指摘录出原文的精华,无多余的话;明确具体,指表意明白,不含糊,无空泛、笼统的词语,应有较多而有用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
作者:摘自《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葛根素对体外培养的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舒缩因子的影响。方法:取第8代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用于实验。实验组中加入含不同浓度葛根素的培养液,对照组加入不含药物、无生长因子及血清的培养液。培养48 h后用Western blotting 法测各组细胞eNOS及ET-1的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葛根素组eNOS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 P<0.01),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eNOS的表达也增加。葛根素组ET-1的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1),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ET-1表达下降。结论:葛根素通过上调 eNOS的表达,下调ET-1的表达,调节血管一氧化氮内皮素( NO/ET )的比值,从而发挥松弛视网膜血管平滑肌的作用。
作者:吴宁玲;庄曾渊;盛倩;吴沂旎;郭晓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氩激光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伴发黄斑水肿及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3-05就诊于我院眼科确诊的缺血型CRVO 24例24眼患者行氩激光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wk;1,3,6mo的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病变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1,3,6mo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表现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CMT)的改变。结果:随诊时间大于6 mo。20例(83%)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17例(71%)患者黄斑水肿明显减轻或消失;4例患者视力维持于就诊时水平。1例治疗前有虹膜新生血管,治疗后1 mo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无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结论:氩激光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缺血型CRVO可有效提高视力,促进视网膜出血、渗出及水肿的吸收,同时可减少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新生血管,对预防继发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有明显效果。
作者:王璞;邢怡桥;陈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VisuMax飞秒激光与Moria One Use-Plus SBK角膜板层刀制作超薄角膜瓣的舒适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统计同期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的778例1556眼( VisuMax飞秒激光组即A组384例768眼,SBK角膜板层刀组即B组394例788眼),对比术中舒适度评分、角膜瓣相关并发症、角膜瓣切口出血、球结膜下出血的发生率,评价两种方法的舒适性与安全性。结果:术中舒适度方面,感觉极不舒适,难以忍受者A组5例(1.3%),B组28例(7.1%);术中角膜瓣切口出血A组4眼(0.5%),B组74眼(9.4%);球结膜下出血A组18眼(2.3%),B组82眼(10.4%);角膜瓣边缘不齐A组0眼(0),B组94(11.9%);A组有4眼(0.5%)出现角膜瓣上皮部分剥脱,但未影响成功掀瓣及手术,A组有53眼(6.9%)发生角膜层间气泡( OBL)。两组无其它相关并发症。结论:两种方法安全可靠,均无严重影响术后视觉质量的角膜瓣相关并发症。
作者:胡裕坤;李文静;高晓唯;郭云林;董晶;李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构建表达小鼠CD4+T细胞钙支架蛋白AHNAK1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 ,shRNA)慢病毒载体,并研究其对小鼠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 ,TAO)的抑制效应。方法:设计并筛选对AHNAK1具有良好干扰效力的shRNA序列,慢病毒载体包装干扰序列,感染小鼠CD4+T细胞,检测AHNAK1静默对T细胞功能的抑制作用,采用实验动物模型观察AHNAK1体内抑制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效果。结果:成功筛选出具有良好干扰效力的shRNA ,并包装入慢病毒。病毒滴度为1.0×106 TU/mL,转染慢病毒的CD4+T细胞展现出失能倾向,抑制炎症免疫反应;在动物模型中抑制T细胞中AHNAK1表达可以有效控制甲状腺眼病的发生发展,显著降低治疗组T细胞中IL-2、IL-1β和IFN-γ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小鼠AHNAK1 shRNA的慢病毒,具有抑制T细胞分泌IL-2、IL-1β和IFN-γ的表达效应,能够有效抑制甲状腺眼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陈华新;于少硕;周维明;张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本实验结合液氮深低温冻存技术与地塞米松预处理方法,研究其对猪角膜免疫原性影响情况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新鲜猪角膜,以13 mm直径环钻制取角膜标本,依次放入四种冷冻保护液中冷平衡,“简化四步法”程序降温后放入液氮中保存,使用前40℃水浴复温。地塞米松作用组以同法制备植片,前三步冷平衡同前,后分别放入含0.01,0.03,0.05 mg/mL地塞米松保护液中4℃孵育18h,再程序降温液氮冻存。 BALB/c小鼠50只,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新鲜组)、程序冻存组、地塞米松程序冻存组Ⅰ、地塞米松程序冻存组Ⅱ和地塞米松程序冻存组Ⅲ,每组10只。各组角膜植入到BALB/c小鼠背部皮下,术后14 d取出,做石蜡包埋, HE染色、CD25和FasL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术后14 d剖取角膜植片,见植片与周围组织粘连,植片明显肿胀,半透明,色微黄。 HE染色结果:新鲜组角膜植片全层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程序冻存组角膜浸润细胞较新鲜组减少,多位于内皮和上皮层分布;地塞米松作用各组细胞浸润数少。免疫组化显示:新鲜组植片CD25+和FasL+浸润细胞数多,与程序冻存组、各地塞米松作用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程序冻存组CD25+和FasL+浸润细胞数多于各地塞米松作用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各地塞米松作用组CD25+和FasL+浸润细胞数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塞米松作用组角膜免疫原性低。各地塞米松作用组角膜免疫原性在0.01~0.05 mg/mL范围内无浓度依赖效应。
作者:刘芳;熊国平;王晶;王立;彭超;黄燕然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调查分析高中毕业生视力和近视情况,对近视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2013年长沙天心区8所高中的应届毕业学生10593人进行视力和屈光状态检查,记录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天心区应届高中毕业生近视眼患病率高达88.76%。2011年、2012年和2013年近视患病率分别为88.40%,88.91%和88.95%,无明显差异( P>0.05)。重点中学毕业生近视患病率较普通中学高,女生近视患病率较男生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中毕业生近视患病率高,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制定有效措施防治近视的发生和进展。
作者:文雯;宾仲春;邓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中应用表面麻醉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于2010-09/12采用40g/L爱尔卡因表面麻醉,对92例96眼老年性白内障眼,行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其麻醉效果、术中、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结果:在表面麻醉下,92例94眼能顺利完成小切口手法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疼痛指数和术中眼球运动和眼睑痉挛的情况均在可耐受范围。95%患者表示满意。结膜下注射(50眼,52%)和固定上直肌(31眼,32%)是疼痛比较明显的两个环节,其次是烧灼巩膜血管(16眼,17%),转核及娩核(13眼,14%),巩膜隧道切口(12眼,12%),注吸黏弹剂(9眼,9%),植入人工晶状体(1眼,1%)。它们的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农村地区进行白内障防盲时,采用有效的止痛措施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中采用表面麻醉的方法,安全可行,可有效的提高白内障防盲的工作效率。
作者:邱海江;高宗银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羟基喜树碱( HCPT )对人眼Tenon's囊成纤维细胞( human Tenon's capsule fibroblasts , HTFs)的细胞周期、细胞毒性的影响,探讨其抗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取本院眼库新鲜眼球(<6 h )的Tenon's囊组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流式细胞仪测定HCPT和丝裂霉素C(MMC)对HTFs细胞周期的影响;台盼蓝染色法鉴定HCPT和MMC对HTFs的抑制作用是否由药物的细胞毒性引起;RT-PCR检测HCPT、MMC作用24 h后HTFs的Smad7 mRNA基因表达。结果:HTFs体外生长良好,可用于实验研究。不同浓度HCPT (0,0.25,1,4mg/L)作用后的HTFs细胞周期与对照组相比,G2期细胞百分数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MMC(0,0.025,0.1,0.4mg/L)作用后的HTFs细胞周期与对照组相比,G1期细胞百分数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浓度HCPT和MMC作用后的HTFs活细胞率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mg/L HCPT,0.4mg/L MMC作用HTFs 24 h后,Smad7 mRNA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PT将HTFs阻滞于G2期,MMC将HTFs阻滞于G1期;HCPT,MMC抑制HTFs的作用和药物的细胞毒性无关;HCPT抑制 HTFs 的增殖可能是通过上调 Smad7 mRNA的表达阻断TGF-β信号通路实现的。
作者:罗莎莎;范莲;孙松;武志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在马来西亚非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一系列回顾性的研究分析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校医院眼诊所在2007/2011年间被诊断为非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患者。至少随访1a。评估这些患者的医疗记录及汇编调查结果。结果:100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56%的患者双眼都参与研究。主要症状为视力模糊(61%),除了视力模糊外还出现神经方面病症(18%),视野狭窄(9%)。大多数患者(63%)患眼视力下降到3/60以下。主要的病因是颅内占位性病变(26%),先天性疾病(13%),脑积水(12%),创伤(12%)及血管因素(12%)。对大多数患者(67%)采用保守治疗。不管其病因,视神经萎缩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视功能障碍。随访1 a后,5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视觉障碍。结论:视神经萎缩主要的病因是颅内占位性病变,其次分别是先天性疾病,创伤和血管疾病。在诊断之前常常就出现视觉和神经上的症状,而疾病显著地影响着视力的变化。为了早期诊断视神经萎缩,当视力模糊的主诉为非特异性时,应该高度怀疑本病。
作者:Evelyn Tai Li Min;Jessica Mani Penny Tevaraj;Zunaina Embong;Raja Azmi Mohd Noor;Wan-Hazabbah Wan Hitam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对比研究间断缝合与连续加锁缝合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术中的效果。方法:将435例482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间断缝合组( A组)和连续加锁缝合组( B组)。其中A组239例263眼,B组196例219眼。术后观察随访6~12mo,统计患者手术之后第几天能自然睁开术眼(睁眼时间),术后并发结膜肉芽肿情况,术后复发情况。结果:A组平均睁眼时间为4.8±1.8d,B组平均自然睁眼时间为2.6±1.1d,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t=2.932,P<0.05)。 A组中有9眼并发结膜肉芽肿, B组中无1眼并发结膜肉芽肿,两组有统计学差异(χ2=7.637,P<0.05)。A组中有15眼复发,复发率为5.7%, B组中有11眼复发,复发率为5.0%,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χ2=0.108,P>0.05)。结论: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术中,采用连续加锁缝合法,不能降低术后复发率,但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结膜肉芽肿的概率,并明显减轻患者术眼刺激症状。
作者:张厚洪;李劼;赵恳;夏欢;董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是早产儿和低体质量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近年来随着医疗护理水平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ROP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传统治疗方式包括冷冻治疗和激光治疗,这些治疗对操作医生的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寻找一种在病变早期应用,且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研究者的共识。我们就目前治疗ROP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田丽丽;任兵;高晓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 PPV )中应用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 , TA)识别玻璃体后皮质( PVC)且辅助有效清除残余玻璃体后皮质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03/2013-03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35例35眼,术中分次各注射TA 0.1 mL。以帮助辨认玻璃体后皮质、视网膜前增殖膜、黄斑前膜,并有效清除。16例硅油填充,9例C2 F6填充。术后随访6~12mo。结果:所有病例经玻璃体腔TA注射后,明显改善玻璃体后皮质、视网膜前膜、内界膜的辨认情况。其中,13例为玻璃体后皮质残留,19例为玻璃体后脱离( posterior detachment of vitreous ,PVD)。经过有效的清除后,黄斑裂孔闭合率100%。视网膜复位率84.6%。结论:利用曲安奈德在玻璃体切割术中的良好可视性能有效识别玻璃体后皮质的残留、减少视网膜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没有发现与TA有关的副作用。
作者:杜红艳;钱志敏;王中颖;张丽娜;李兰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和超声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治疗眼压失控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在Nd:YAG前房角穿刺后,检测并发症及结果。方法:评估1a内进行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和超声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时收集预期的数据。除此之外,Nd:YAG激光房角穿孔术( LGP)应用于术后任何时期的眼压失控。结果:符合纳入条件并能获得随访数据者100眼。76%(76眼)完全成功(未经青光眼治疗眼内压≤18 mmHg ),88%(88眼)合格成功(眼内压≤18mmHg,伴或者不伴永久性青光眼的治疗)。63%(63眼)在未用药的情况下眼内压下降了30%,67%(67眼)伴或者不伴有永久性青光眼的治疗。 Kaplan-Meier生存分析建议超声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在未用药的情况下把眼压降到18mmHg,时序检验P=0.005。16眼在不同的时间点需要术后激光房角穿孔,大多数在术后6 mo 发作。平均眼内压术后减少24.8%(P=0.0002)。激光房角穿孔术后第12mo未经治疗的眼内压小于18 mmHg的达到94%(15眼)。所有患者在激光房角穿孔术后至少3 mo眼内压保持下降趋势,后期将继续进行随访。结论:我们的数据显示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和超声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在这随访1 a内能成功控制眼内压。 Nd:YAG激光房角穿孔术在降低和保持眼内压方面也很有成效。几乎没有并发症。
作者:Tafadzwa Zvandasara;Seemeen Aazem;Divya Mathews;Jim Turner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