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特发性黄斑裂孔研究进展

吴鹏;黄旭东

关键词: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移植, 内界膜剥除, 玻璃体切割术
摘要:特发性黄斑裂孔( idiopathic macular hole ,IMH)是指无明确原因发生于黄斑区域的视网膜全层缺损。随着玻璃体切割技术的进步和对联合内界膜剥除的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治疗技术进一步成熟。本文从IMH的发病机制、术前预后评估及手术治疗相关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胶对玻切术后泪膜的作用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手术后玻璃酸钠滴眼液、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对术后患者泪膜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择玻璃体切除手术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例,A组为常规用药,B组加用玻璃酸钠滴眼液,C组加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D组联合加用玻璃酸钠滴眼液和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分别于术前1d,术后1,3,7,14,30d,观察四组的泪膜破裂时间的检查(break 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结果( SⅠt),并同时对患者进行不适症状的评价。结果:(1)术后1,3,7,14d,SⅠt和BUT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d泪膜检查指标基本恢复之前水平。(2)四组治疗方法均可使泪膜功能恢复,但D组的检查指标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其他三组。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早期联合用玻璃酸钠滴眼液和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可加速泪膜功能的恢复。

    作者:刘晓瑞;王宏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23 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10/2013-10在我院行23 G 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46例48眼。其中,特发性黄斑裂孔8眼(16.7%),特发性黄斑前膜5眼(10.4%),玻璃体积血19眼(39.6%),糖尿病视网膜病变V~VI期8眼(16.7%),孔源性视网膜脱离8眼(16.7%)。观察手术前和手术后眼压变化情况、手术效果、时间、佳矫正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术后随访1~12 mo。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巩膜切口缝合组和未缝合组间术后1,7d;1mo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手术时间70.12±7.86min;术后眼部刺激症状轻微,术后并发症少见。术中2眼套管滑脱,5眼结膜下出血,3眼结膜下气泡;所有病例在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23 G玻璃体切割术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等优点,术后恢复快,疗效好,并发症少,将其应用于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作者:段直光;俞丽云;陈银朝;贾云琴;莫逆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特发性黄斑裂孔研究进展

    特发性黄斑裂孔( idiopathic macular hole ,IMH)是指无明确原因发生于黄斑区域的视网膜全层缺损。随着玻璃体切割技术的进步和对联合内界膜剥除的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治疗技术进一步成熟。本文从IMH的发病机制、术前预后评估及手术治疗相关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吴鹏;黄旭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Ahmed 青光眼引流阀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价Ahmed青光眼引流阀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1-01/2012-12住院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的28例2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随访时间为术后1d;1wk;1,3,6mo及之后的每6mo随访1次。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术后眼压、佳矫正视力、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数及并发症等。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眼压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手术前后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数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术前与末次随访视力比较采用等级资料秩和检验。结果:不同时间点的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23, P<0.05)。术前平均应用抗青光眼药物4.12±0.23种,术后平均应用抗青光眼药物0.56±0.11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224,P<0.05)。术前与末次复查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922, P>0.05)。Ahmed引流阀植入术完全成功率71%,条件成功率86%。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引流盘周围包裹性囊状泡、浅前房、低眼压对症处理后眼压均可控制。结论: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安全、有效治疗方式之一。

    作者:孙重;吴作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黄斑区视网膜参数的OCT研究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比较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青少年弱视眼与非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 ,MRT)、黄斑容积的差异,研究弱视眼视网膜黄斑参数的特征。方法:选取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青少年31例,利用OCT技术分别检测双眼黄斑视网膜厚度和容积,比较同一受检者弱视眼与非弱视眼的差异。并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分析黄斑厚度、黄斑容积与眼轴的关系。结果: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区域及鼻侧内圈厚度比正常眼厚( P=0.0358,0.0003),而黄斑部位其它分区厚度及黄斑总容积弱视眼和正常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弱视患者间黄斑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眼及非弱视眼黄斑参数与眼轴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青少年弱视眼黄斑的组织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

    作者:张玮;史春;张靖华;应坚;蔡季平;徐惠娣;丁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法舒地尔治疗非动脉炎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治疗非动脉炎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03/2013-06收治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法舒地尔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35例,治疗周期均为4 wk ,观察比较两组的佳矫正视力和视野。结果:观察组佳矫正视力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视野好转率为83%,对照组视野好转率为5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法舒地尔治疗非动脉炎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效果优于传统药物。

    作者:孙敏;孙晓艳;陈雪霁;吕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马来西亚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特点及病因

    目的:研究在马来西亚非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一系列回顾性的研究分析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校医院眼诊所在2007/2011年间被诊断为非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患者。至少随访1a。评估这些患者的医疗记录及汇编调查结果。结果:100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56%的患者双眼都参与研究。主要症状为视力模糊(61%),除了视力模糊外还出现神经方面病症(18%),视野狭窄(9%)。大多数患者(63%)患眼视力下降到3/60以下。主要的病因是颅内占位性病变(26%),先天性疾病(13%),脑积水(12%),创伤(12%)及血管因素(12%)。对大多数患者(67%)采用保守治疗。不管其病因,视神经萎缩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视功能障碍。随访1 a后,5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视觉障碍。结论:视神经萎缩主要的病因是颅内占位性病变,其次分别是先天性疾病,创伤和血管疾病。在诊断之前常常就出现视觉和神经上的症状,而疾病显著地影响着视力的变化。为了早期诊断视神经萎缩,当视力模糊的主诉为非特异性时,应该高度怀疑本病。

    作者:Evelyn Tai Li Min;Jessica Mani Penny Tevaraj;Zunaina Embong;Raja Azmi Mohd Noor;Wan-Hazabbah Wan Hitam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两种切口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手术近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并比较单切口和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60例78眼。31例40眼行单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29例38眼行双切口手术。术后2wk;1mo观察视力、眼压、术后滤过泡、散光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全部患者都感到视力较术前提高,不同切口组间视力在术后2wk;1mo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wk;1mo两组患者的眼压较术前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切口组及双切口组功能滤过泡的眼数在术后2wk;1mo比较均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2wk时,单切口组散光较术前增大,与同期的双切口组相比散光大,均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mo时,两组与术前相比、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3眼术后出现少量前房积血,12眼术后早期出现角膜内皮水肿、后弹力层皱褶,6眼出现前房纤维素性渗出。结论: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手术操作简便、疗效佳,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侯力华;程小建;杜建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地塞米松对液氮深低温保存猪角膜浸润细胞的影响

    目的:本实验结合液氮深低温冻存技术与地塞米松预处理方法,研究其对猪角膜免疫原性影响情况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新鲜猪角膜,以13 mm直径环钻制取角膜标本,依次放入四种冷冻保护液中冷平衡,“简化四步法”程序降温后放入液氮中保存,使用前40℃水浴复温。地塞米松作用组以同法制备植片,前三步冷平衡同前,后分别放入含0.01,0.03,0.05 mg/mL地塞米松保护液中4℃孵育18h,再程序降温液氮冻存。 BALB/c小鼠50只,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新鲜组)、程序冻存组、地塞米松程序冻存组Ⅰ、地塞米松程序冻存组Ⅱ和地塞米松程序冻存组Ⅲ,每组10只。各组角膜植入到BALB/c小鼠背部皮下,术后14 d取出,做石蜡包埋, HE染色、CD25和FasL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术后14 d剖取角膜植片,见植片与周围组织粘连,植片明显肿胀,半透明,色微黄。 HE染色结果:新鲜组角膜植片全层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程序冻存组角膜浸润细胞较新鲜组减少,多位于内皮和上皮层分布;地塞米松作用各组细胞浸润数少。免疫组化显示:新鲜组植片CD25+和FasL+浸润细胞数多,与程序冻存组、各地塞米松作用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程序冻存组CD25+和FasL+浸润细胞数多于各地塞米松作用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各地塞米松作用组CD25+和FasL+浸润细胞数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塞米松作用组角膜免疫原性低。各地塞米松作用组角膜免疫原性在0.01~0.05 mg/mL范围内无浓度依赖效应。

    作者:刘芳;熊国平;王晶;王立;彭超;黄燕然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青光眼引流阀植入与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了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联合引流阀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8-05/2010-05收治的22例2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治疗,3~5 d后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方法分为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组( A组,13眼)和小梁切除术组(B组,10眼)。术后随访12~26mo,分别对两组术后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经Bevacizumab 治疗3~5 d后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或大部分消退,有效率为100%。 A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改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5),其中B组1例患者视力下降。 A组和B组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远期随访A组术后平均眼压明显低于B组(P<0.05)。 A组和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联合引流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改善患者视力,较小梁切除术更有效控制眼压,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雪翎;李甦雁;张正培;苗培建;陈霄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国际眼科理事会(ICO)Bruce Spivey主席给胡秀文总编的感谢信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长沙市天心区应届高中毕业生视力与近视情况调查

    目的:调查分析高中毕业生视力和近视情况,对近视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2013年长沙天心区8所高中的应届毕业学生10593人进行视力和屈光状态检查,记录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天心区应届高中毕业生近视眼患病率高达88.76%。2011年、2012年和2013年近视患病率分别为88.40%,88.91%和88.95%,无明显差异( P>0.05)。重点中学毕业生近视患病率较普通中学高,女生近视患病率较男生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中毕业生近视患病率高,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制定有效措施防治近视的发生和进展。

    作者:文雯;宾仲春;邓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山东枣庄地区低视力人群眼病筛查的调查研究

    目的:通过对山东枣庄地区人群低视力筛查,明确低视力人群眼病的发病率和疾病的构成,明确可治眼病导致的低视力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眼病健康教育和适合本地区眼病防治的重点对象。方法:通过对近年在山东枣庄地区开展学龄儿童入学筛查、白内障复明工程和下乡义诊筛查资料汇总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筛查人数12685人,男性7962人,女性4723人。按照年龄分组:低年龄组2.5~15岁(含15岁)2262人;青中年龄组15~50岁(含50岁)4684人;高年龄组50岁以上5739人。主要进行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电脑验光、前节裂隙灯、眼压、眼底检查(一般为小瞳,必要时散瞳),同时记录的治疗包括有无家族史、眼部外伤史、眼部手术史、眼部疾病治疗的情况。结果:低年龄组盲和低视力人数423人,患病率为3.33%,导致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为弱视、屈光不正、眼外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青中年龄组盲和低视力人数239人,患病率为1.88%,主要原因为眼外伤、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等。高年龄组盲和低视力人数为597人,患病率为4.71%,主要原因为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盲和低视力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也升高,在性别上女性患病率稍高于男性。结论:山东枣庄地区不同年龄组盲和低视力大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患病率0.5%,且不同年龄组致盲和低视力的眼病表现出显著地差异。针对低年龄组要做到及早进行视力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尽可能提高视力;青中年龄组要做好眼部防护以及眼病的早期健康教育;高年龄组要做好早期眼病宣教,及早行白内障手术和眼底疾病的干预。

    作者:博文;孙光华;张美玲;彭志理;姜丽;刘艳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远、近视性屈光参差视功能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38例屈光矫正后的屈光参差者和30例正常者进行近立体视和同视机三级视功能检查,并记录其结果。结果:近视性屈光参差远、近立体视及融合功能正常者的例数高于远视性屈光参差者。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有正常立体视者少,低度屈光参差组以亚正常立体视者为主,而高、重度屈光参差组多无立体视;近视性屈光参差组多有正常立体视或亚正常立体视。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的双眼视功能总体优于远视性屈光参差,但屈光参差与立体视的关系应按性质分别进行分析。

    作者:罗俊;漆争艳;何容;王平;唐璟;向剑波;杨俊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VisuMax 飞秒激光与 SBK 角膜板层刀制瓣安全性的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VisuMax飞秒激光与Moria One Use-Plus SBK角膜板层刀制作超薄角膜瓣的舒适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统计同期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的778例1556眼( VisuMax飞秒激光组即A组384例768眼,SBK角膜板层刀组即B组394例788眼),对比术中舒适度评分、角膜瓣相关并发症、角膜瓣切口出血、球结膜下出血的发生率,评价两种方法的舒适性与安全性。结果:术中舒适度方面,感觉极不舒适,难以忍受者A组5例(1.3%),B组28例(7.1%);术中角膜瓣切口出血A组4眼(0.5%),B组74眼(9.4%);球结膜下出血A组18眼(2.3%),B组82眼(10.4%);角膜瓣边缘不齐A组0眼(0),B组94(11.9%);A组有4眼(0.5%)出现角膜瓣上皮部分剥脱,但未影响成功掀瓣及手术,A组有53眼(6.9%)发生角膜层间气泡( OBL)。两组无其它相关并发症。结论:两种方法安全可靠,均无严重影响术后视觉质量的角膜瓣相关并发症。

    作者:胡裕坤;李文静;高晓唯;郭云林;董晶;李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NgR-Rock 信号通路在高糖损伤 RGC 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NgR-Rock信号通路在高浓度葡萄糖损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中的机制。方法:实验分4组:对照组、高糖组、SiNgR组(高糖培养基中加入AAV2-siNgR病毒)和SiRNA空白组(高糖培养基中加入阴性核甘酸序列)。在培养的第3d观察细胞生长状态;Western blot检测NgR、Rock及F-actin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利用F-ac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细胞形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及SiRNA空白组细胞体积缩小,突起较少,细胞折光性增强;NgR及Rock的表达明显上调, F-actin 表达减少,细胞活力下降( P<0.05);而SiNgR组与对照组相比NgR、Rock及F-actin的表达,细胞活力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NgR-Rock 信号通路激活可能是导致高糖环境中RGC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韩玉芝;刘学政;左中夫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白内障患者临床路径实施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对白内障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资料,评估临床路径在白内障患者中的实施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01/12因患白内障在我院行手术治疗进入临床路径的200例200眼为临床路径组,以2010-12/2011-12因同样疾病治疗未采用临床路径的200例200眼为对照组。以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不包括人工晶状体费用)、药费、检查费、治愈率、患者满意度、医务人员满意度、再住院率等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路径组平均住院日6.01±0.13d,术前平均住院日1.02±0.15d,平均住院费用(除人工晶状体之外)4401.23±129.07元,药费720.35±23.21元,检查费700.37±46.25元,患者满意度96.4%;对照组平均住院日10.21±0.05d,术前平均住院日2.20±0.07d,平均住院费用4827.43±132.13元,药费1206.21±53.64元,检查费850.35±24.26元,患者满意度9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路径组治愈率为97.2%,对照组治愈率为9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临床路径组医务人员满意度为98.2%;对照组医务人员满意度为96.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临床路径组患者再住院率为1%;对照组患者再住院率为0.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实施白内障临床路径不会降低医疗质量,相反规范了医疗行为,提高了患者满意度,降低了医疗成本,缓解了紧张的医患关系,为实现医疗预付费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李双;付汛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Bcl-2和 Bax 在结膜松弛症患者结膜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Bcl-2和Bax在结膜松弛症患者的结膜组织中的表达状况。方法:HE染色观察松弛结膜组织的组织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结膜松弛症患者松弛结膜组织中Bcl-2和Bax的表达状况,并与10例正常结膜组织进行比较。结果:松弛结膜组织鳞状上皮增生间质中有淋巴、浆细胞浸润,Bcl-2在松弛结膜组织中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Bax在松弛结膜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r=0.432, P>0.05), Bcl-2与Bax阳性表达间无相关性。结论:Bcl-2和Bax表达失衡可能在结膜松弛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董利群;刘鸫;张兴儒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同直径角膜上皮环锯对 LASEK 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直径角膜上皮环锯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K)的影响。方法:对264例528眼近视患者施行LASEK手术,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7mm,8mm直径上皮环锯制作角膜上皮瓣。术后1,3,5d比较两组术后角膜刺激症状,术后5 d比较两组角膜上皮愈合情况,术后1 mo比较两组裸眼视力,术后3 mo比较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 haze )程度。结果:术后1,3,5d观察两组角膜刺激症状、5d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裸眼视力、术后3mo两组haz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较小直径上皮环锯的LASEK术后角膜刺激症状轻、上皮愈合和视力恢复较快,总体临床疗效优于使用较大直径上皮环锯。

    作者:丁冬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三种方法的比较

    目的:评估和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的常规爆破、扭动爆破及扭动持续模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晶状体核硬度Ⅲ~Ⅳ级的白内障159例159眼,随机分为常规爆破组41例41眼、扭动爆破组63例63眼及扭动持续组55例55眼,分别采用常规爆破、扭动爆破及扭动持续模式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三组术前及术后2wk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累积能量复合参数(cumulativedissipatedenergy,CDE)以及佳矫正视力的情况。结果:术后2wk,Ⅲ级核和Ⅳ级核常规爆破组的CDE均明显少于扭动爆破组和扭动持续组(P<0.05);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常规爆破组明显大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佳矫正视力:三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常规爆破模式、扭动爆破模式及扭动持续模式均能有效、安全的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手术,视力提高无明显差异,但相比较而言,扭动爆破及扭动持续模式效率更高,对角膜内皮的保护也更好。

    作者:俞小莉;王林农;刘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