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敏;欧阳科;何跃;李友谊;吕红彬;董敏
目的:调查分析高中毕业生视力和近视情况,对近视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2013年长沙天心区8所高中的应届毕业学生10593人进行视力和屈光状态检查,记录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天心区应届高中毕业生近视眼患病率高达88.76%。2011年、2012年和2013年近视患病率分别为88.40%,88.91%和88.95%,无明显差异( P>0.05)。重点中学毕业生近视患病率较普通中学高,女生近视患病率较男生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中毕业生近视患病率高,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制定有效措施防治近视的发生和进展。
作者:文雯;宾仲春;邓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放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复合式小梁切除四联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对我院62例62眼,男26例26眼,女36例36眼,符合诊断急性闭角型青光,前房深度浅Ⅰ-浅Ⅱa级,经大剂量药物治疗48~72 h后眼压仍>40 mmHg的患者。根据患者术前视力分为两组,其中33例33眼实施玻璃体放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复合式小梁切除四联手术治疗(试验组),29例29眼实施前房穿刺放液+复合式小梁切除两联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通过观察视力、眼压、并发症及滤过泡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高眼压均得到控制,术后1wk四联手术组眼压明显低于两联手术组(P<0.05)。两组观察6 mo,四联术后视力及手术完全成功率明显优于两联手术,在术后并发症及有效滤过泡形成率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极浅前房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持续高眼压下,玻璃体放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四联手术及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应积极手术治疗,以挽救患者视力。
作者:冯桂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比较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青少年弱视眼与非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 ,MRT)、黄斑容积的差异,研究弱视眼视网膜黄斑参数的特征。方法:选取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青少年31例,利用OCT技术分别检测双眼黄斑视网膜厚度和容积,比较同一受检者弱视眼与非弱视眼的差异。并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分析黄斑厚度、黄斑容积与眼轴的关系。结果: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区域及鼻侧内圈厚度比正常眼厚( P=0.0358,0.0003),而黄斑部位其它分区厚度及黄斑总容积弱视眼和正常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弱视患者间黄斑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眼及非弱视眼黄斑参数与眼轴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青少年弱视眼黄斑的组织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
作者:张玮;史春;张靖华;应坚;蔡季平;徐惠娣;丁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硅油取出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硅油乳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11/2013-04在我院行硅油取出术的患者63例63眼,观察硅油取出手术前1d,手术后1,2,3d;1 mo眼压;术前1 d和术后1 mo视力;分析硅油取出术患者临床资料,探讨硅油乳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行硅油取出术63眼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57眼(90%);硅油取出手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眼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术后眼压较手术前降低;术后1 mo 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37眼(59%)( P=0.002),不变18眼(29%),下降8眼(13%);硅油乳化23眼(37%),与硅油乳化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低密度脂蛋白升高(P<0.05)。结论: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满意,术后眼压、视力改善明显,控制血脂水平可能减缓硅油乳化的发生。
作者:田敏;欧阳科;何跃;李友谊;吕红彬;董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Ahmed青光眼引流阀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1-01/2012-12住院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的28例2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随访时间为术后1d;1wk;1,3,6mo及之后的每6mo随访1次。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术后眼压、佳矫正视力、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数及并发症等。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眼压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手术前后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数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术前与末次随访视力比较采用等级资料秩和检验。结果:不同时间点的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23, P<0.05)。术前平均应用抗青光眼药物4.12±0.23种,术后平均应用抗青光眼药物0.56±0.11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224,P<0.05)。术前与末次复查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922, P>0.05)。Ahmed引流阀植入术完全成功率71%,条件成功率86%。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引流盘周围包裹性囊状泡、浅前房、低眼压对症处理后眼压均可控制。结论: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安全、有效治疗方式之一。
作者:孙重;吴作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筛选引起机械微角膜刀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 sub-Bowman keratomileusis ,SBK)后角膜混浊的相关因素,为优化SBK术后效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法国Moria公司OUP90刀头制瓣的SBK术后896眼,术后3 mo复查,记录有无角膜混浊。根据角膜混浊与否分为两组,对两组性别、年龄、术前眼压、术前角膜中央厚度、K1、K2、平均角膜曲率、术前等效球镜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角膜混浊组男52眼,女48眼,年龄(24.5±6.1)岁,眼压(14.26±2.24)mmHg,角膜中央厚度(487.27±18.52)μm, K1(44.24±1.23)D,K2(43.33±1.13)D,平均曲率(43.79±1.15)D,等效球镜度(-4.65±1.44)D;角膜无混浊组男412眼,女384眼,年龄(24.3±5.8)岁,眼压(16.72±7.01) mmHg,角膜中央厚度(533.11±28.74)μm, K1(43.90±1.47)D,K2(42.88±1.35)D,平均曲率(43.39±1.37)D,等效球镜度(-5.04±1.96)D;两组中性别(χ2=0.002,P=0.964)、年龄(t=0.404,P=0.686)、等效球镜度(t =1.949,P=0.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前眼压(t=-3.486,P=0.001)、术前角膜中央厚度( t=-15.543,P=0.000)、K1(t =2.249,P=0.025)、K2(t =3.172,P=0.002)及平均角膜曲率( t =2.763, P =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中央角膜薄、眼压低、角膜曲率高者机械刀SBK术后角膜混浊发生率高,性别、年龄、术前屈光度与机械刀SBK术后角膜混浊无关。
作者:胡正再;张思文;欧阳红专;李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加强眼科住院医师临床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方法:通过临床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提炼方法要点,并加以应用印证。结果:倡导形象化的理论知识学习,熟练掌握眼科检查基本功,将亚专科知识体系化,启发纵向贯通式和横向发散式思维,并从临床实践回归理论,实现眼科专业知识技能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遵循这些教学思路,住院医师临床教学成效显著。结论:眼科学专科性较强,初步进入眼科临床的住院医师专业基础较差,需结合专科特点实施临床教学。
作者:张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在马来西亚非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一系列回顾性的研究分析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校医院眼诊所在2007/2011年间被诊断为非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患者。至少随访1a。评估这些患者的医疗记录及汇编调查结果。结果:100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56%的患者双眼都参与研究。主要症状为视力模糊(61%),除了视力模糊外还出现神经方面病症(18%),视野狭窄(9%)。大多数患者(63%)患眼视力下降到3/60以下。主要的病因是颅内占位性病变(26%),先天性疾病(13%),脑积水(12%),创伤(12%)及血管因素(12%)。对大多数患者(67%)采用保守治疗。不管其病因,视神经萎缩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视功能障碍。随访1 a后,5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视觉障碍。结论:视神经萎缩主要的病因是颅内占位性病变,其次分别是先天性疾病,创伤和血管疾病。在诊断之前常常就出现视觉和神经上的症状,而疾病显著地影响着视力的变化。为了早期诊断视神经萎缩,当视力模糊的主诉为非特异性时,应该高度怀疑本病。
作者:Evelyn Tai Li Min;Jessica Mani Penny Tevaraj;Zunaina Embong;Raja Azmi Mohd Noor;Wan-Hazabbah Wan Hitam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和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的常规爆破、扭动爆破及扭动持续模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晶状体核硬度Ⅲ~Ⅳ级的白内障159例159眼,随机分为常规爆破组41例41眼、扭动爆破组63例63眼及扭动持续组55例55眼,分别采用常规爆破、扭动爆破及扭动持续模式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三组术前及术后2wk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累积能量复合参数(cumulativedissipatedenergy,CDE)以及佳矫正视力的情况。结果:术后2wk,Ⅲ级核和Ⅳ级核常规爆破组的CDE均明显少于扭动爆破组和扭动持续组(P<0.05);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常规爆破组明显大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佳矫正视力:三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常规爆破模式、扭动爆破模式及扭动持续模式均能有效、安全的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手术,视力提高无明显差异,但相比较而言,扭动爆破及扭动持续模式效率更高,对角膜内皮的保护也更好。
作者:俞小莉;王林农;刘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第十七届亚非眼科会议将与2014年全国眼科大会同期举行,会议通知如下:第十七届亚非眼科会议( Afro-Asian Congress of Ophthalmology , AACO)将于2014年9月17-21日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大会由亚非眼科学会主办,由中华医学会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承办,与2014年全国眼科大会同期举行,欢迎全国的眼科医生踊跃投稿参会,投稿要求:600字英文摘要一份,注明文题、作者单位、邮编、姓名,正文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论文要求未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文责自负,概不退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2011-06/2013-01我院收治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60例,采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时间6mo,观察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0例患者术后视力≥0.5者占总数的51%,视力均有明显提高,平均眼压较术前降低,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虹膜损伤、角膜水肿和虹膜炎症等,经过治疗后并发症均有所改善。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可以保存完好的原有的青光眼滤过泡,眼压维持较好,术后视力恢复明显,手术安全可靠。
作者:沈平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ction,MGD)是一种慢性、弥漫性睑板腺异常,它通常以睑板腺终末导管的阻塞和(或)睑板腺分泌物质或量改变为特征,睑板腺阻塞是MGD常见的原因,而MGD是蒸发过强性干眼主要的病因,近年来随着MGD所致及干眼症的发病率提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虽然国际上对MGD的治疗等尚无统一标准,但现比较认可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去除病因、局部和全身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人工泪液替代疗法、营养支持治疗、激素治疗、中医治疗等,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MGD所致干眼症的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刘泽源;李才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滴眼液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SK)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04/2012-10在荆门市中医医院眼科门诊确诊的50例50眼上皮型HSK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两组均予以1.5g/L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滴眼,每日6次;试验组在此基础予以重组人干扰素α-2 b滴眼液滴眼,每日6次,用药疗程均为4 wk。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角膜溃疡愈合时间,疼痛减轻时间以及视力改善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 P>0.05)。试验组临床治愈率为69%;对照组患者临床治愈率为42%;试验组患者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角膜溃疡愈合及疼痛减轻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滴眼液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上皮型HSK疗效确切,能明显提高视力、临床治愈率,缩短病程,是目前治疗上皮型HSK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万金兰;康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了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联合引流阀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8-05/2010-05收治的22例2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治疗,3~5 d后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方法分为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组( A组,13眼)和小梁切除术组(B组,10眼)。术后随访12~26mo,分别对两组术后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经Bevacizumab 治疗3~5 d后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或大部分消退,有效率为100%。 A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改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5),其中B组1例患者视力下降。 A组和B组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远期随访A组术后平均眼压明显低于B组(P<0.05)。 A组和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联合引流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改善患者视力,较小梁切除术更有效控制眼压,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雪翎;李甦雁;张正培;苗培建;陈霄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治疗非动脉炎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03/2013-06收治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法舒地尔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35例,治疗周期均为4 wk ,观察比较两组的佳矫正视力和视野。结果:观察组佳矫正视力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视野好转率为83%,对照组视野好转率为5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法舒地尔治疗非动脉炎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效果优于传统药物。
作者:孙敏;孙晓艳;陈雪霁;吕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氩激光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伴发黄斑水肿及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3-05就诊于我院眼科确诊的缺血型CRVO 24例24眼患者行氩激光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wk;1,3,6mo的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病变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1,3,6mo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表现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CMT)的改变。结果:随诊时间大于6 mo。20例(83%)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17例(71%)患者黄斑水肿明显减轻或消失;4例患者视力维持于就诊时水平。1例治疗前有虹膜新生血管,治疗后1 mo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无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结论:氩激光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缺血型CRVO可有效提高视力,促进视网膜出血、渗出及水肿的吸收,同时可减少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新生血管,对预防继发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有明显效果。
作者:王璞;邢怡桥;陈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高度近视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 ,LASEK)中应用0.1g/L丝裂霉素( mitomycin-C,MMC)抑制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 haze )的疗效。方法:对78例156眼患者行LASEK,随机分成MMC组(86眼)及对照组(70眼),术中两组分别采用含0.1g/L MMC与平衡盐溶液( BSS )的吸水棉签点蘸激光切削后的基质床。观察患者术后1,3,5,7 d;2 wk;1,3,6 mo的症状,裸眼视力,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及haze形成情况。结果:术后MMC组haz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haze形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及裸眼视力均无明显差异。结论:LASEK术中点蘸法应用0.1g/L MMC可抑制haze的形成。
作者:蒋文丽;武正清;何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根据有关规定,可以把摘要编写要求归纳成如下几点。省略“我们”“作者”“本文”这样的主语。简短精练,明确具体。简短,指篇幅短,一般要求50~300字(依摘要类型而定);精炼,指摘录出原文的精华,无多余的话;明确具体,指表意明白,不含糊,无空泛、笼统的词语,应有较多而有用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
作者:摘自《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对比分析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38例屈光矫正后的屈光参差者和30例正常者进行近立体视和同视机三级视功能检查,并记录其结果。结果:近视性屈光参差远、近立体视及融合功能正常者的例数高于远视性屈光参差者。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有正常立体视者少,低度屈光参差组以亚正常立体视者为主,而高、重度屈光参差组多无立体视;近视性屈光参差组多有正常立体视或亚正常立体视。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的双眼视功能总体优于远视性屈光参差,但屈光参差与立体视的关系应按性质分别进行分析。
作者:罗俊;漆争艳;何容;王平;唐璟;向剑波;杨俊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和超声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治疗眼压失控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在Nd:YAG前房角穿刺后,检测并发症及结果。方法:评估1a内进行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和超声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时收集预期的数据。除此之外,Nd:YAG激光房角穿孔术( LGP)应用于术后任何时期的眼压失控。结果:符合纳入条件并能获得随访数据者100眼。76%(76眼)完全成功(未经青光眼治疗眼内压≤18 mmHg ),88%(88眼)合格成功(眼内压≤18mmHg,伴或者不伴永久性青光眼的治疗)。63%(63眼)在未用药的情况下眼内压下降了30%,67%(67眼)伴或者不伴有永久性青光眼的治疗。 Kaplan-Meier生存分析建议超声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在未用药的情况下把眼压降到18mmHg,时序检验P=0.005。16眼在不同的时间点需要术后激光房角穿孔,大多数在术后6 mo 发作。平均眼内压术后减少24.8%(P=0.0002)。激光房角穿孔术后第12mo未经治疗的眼内压小于18 mmHg的达到94%(15眼)。所有患者在激光房角穿孔术后至少3 mo眼内压保持下降趋势,后期将继续进行随访。结论:我们的数据显示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和超声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在这随访1 a内能成功控制眼内压。 Nd:YAG激光房角穿孔术在降低和保持眼内压方面也很有成效。几乎没有并发症。
作者:Tafadzwa Zvandasara;Seemeen Aazem;Divya Mathews;Jim Turner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