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25例婴幼儿圆锥动脉干畸形与细胞遗传学分析

黄曙方;李萍;吴岳恒;肖定璋;丁红;张文伟;陈景;陈少贤;孟锦绣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圆锥动脉干畸形, 染色体, 无脾综合征
摘要:目的 探讨染色体异常与圆锥动脉干畸形(conotruncal defects,CTD)的关系.方法 对325例超声心动图发现的圆锥动脉干畸形患儿进行常规G显带染色体分析.统计染色体异常结果、CTD类型、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结果 共检测CTD 325例,染色体异常32例(9.8%),其中染色体病以21三体常见(18例,占染色体异常56.3%,含1例易位型21三体).染色体多态性22例(6.8%).CTD合并心外畸形67例(20.6%).住院期间死亡21例(6.5%).结论 CTD与染色体异常有密切关系,患儿预后不佳.CTD患儿有必要术前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其他染色体检测,提高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应重视CTD的病因学研究和产前诊断.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相关文献
  • Prostasin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prostasin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401位孕妇的妊娠结局及基因型等信息,其中正常足月妊娠222位为对照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按发病时间分为早发组(79例)和晚发组(100例).结果 早发组TC/CC基因型者总并发症及肝脏损害发生率、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和颅内出血发生率均高于TT基因型(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CC基因型、24 h尿蛋白和发病孕周是重度子痫前期并发症的风险因素(OR=1.049,95 %CI=1.007~1.093,P=0.021;OR=1.031,95 %CI=0.350~0.883,P=0.013;OR=0.733,95 %CI=0.566~0.950,P=0.019),围产儿死亡则与终止妊娠孕周有关(OR=0.542,95%CI=0.331-0.887,P=0.015).结论 Prostasin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不良妊娠结局存在相关性.

    作者:孔维奇;张燕燕;龚云辉;代莉;周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自然流产相关的罕见核型三例

    例1 男,26岁,结婚2年,其妻第1次怀孕因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第2次怀孕胎停,自然流产,两次均发生于孕60天左右.夫妇双方生殖系统无明显异常,表型均正常,非近亲结婚,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毒物和放射线接触史,无不良嗜好,家族中其他成员无不良孕产史.

    作者:郭红霞;平慧;牛丽辉;田伟;李守霞;陈丁莉;陈艳红;冯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染色体整臂平衡易位两家系三例

    家系1 先证者,女,39岁.结婚15年,第1次妊娠足月顺产一女婴,现年13岁,表型正常,身体健康;第2次妊娠人工流产;第3~8次妊娠均于2月左右自然流产;第9次妊娠至7月检出胎儿单脐动脉、心脏畸形而引产;第10次妊娠2个月胚胎停止发育;第11次为生化妊娠.

    作者:徐鸿雁;李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一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表型和TSC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检测1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TSC1、TSC2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1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表型资料,提取患者及其4名家系成员(父母、舅舅、丈夫)的外周血DNA,应用PCR反应扩增TSC1和TSC2基因所有的外显子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通过对PCR反应产物直接测序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患者面部血管纤维瘤、前额纤维斑20年,后腰鲨革样斑10年,伴智力障碍,无癫痫发作史.测序结果显示患者在TSC2基因第34外显子第4258位与4261位碱基之间缺失了TCAG 4个碱基,为c.4258-4261delTCAG(p.Ser1420GlyfsX55)移码突变.在4名表型正常家系成员及100名正常对照中均未检测到该位点突变.结论 TSC2基因第34外显子c.4258-4261delTCAG(p.Ser1420GlyfsX55)移码突变可能是该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发病的原因.

    作者:张正中;吕永梅;牟韵竹;杨浩;杨萍;刘一平;刘林莉;陈星;眭维耻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先天性耳前瘘管家系中染色体区域8q11.1-q13.3、1q32-q34.3和14q31.1-q31.3的遗传连锁分析

    目的 在一个先天性耳前瘘管家系中,鉴定候选染色体区域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方法 以短串联重复序列遗传标记为工具,应用经典连锁分析方法研究8q11.1-q13.3、1q32-q34.3和14q31.1-q31.3三个染色体区域与疾病之间的连锁关系.结果 在16个遗传标记的连锁分析中,未见任何一个遗传标记的连锁值大于-2.0(重组率θ=0),表明这3个染色体区域中不存在疾病相关基因.结论 先天性耳前瘘管疾病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本研究家系中可能存在一个未报道过的疾病连锁区域和致病基因,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基于全基因组的研究工作,以鉴定该家系的分子致病机制.

    作者:宋健文;吴怡;聂发毅;王碧媛;李玥;舒安利;马艳玲;张蕊;John R Kelso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一例Tietz综合征(或)Waardenburg Type ⅡA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型与遗传学分析

    目的 鉴定1例皮肤、虹膜色素沉着异常、先天性听力缺失合并多发先天异常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 应用常规G显带技术分析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染色体,之后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检测患儿的微小染色体改变.用荧光定量PCR验证芯片的检测结果.结果 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患儿及其父母的染色体均为正常核型,其中患儿核型为46,XY.SNP array分析发现患儿3号染色体短臂结构异常,结果 显示在3p13p14.1区存在3.9 Mb的缺失(位于此区域的MITF基因全部缺失).荧光定量PCR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患儿临床表现为先天性耳聋(双侧听力严重损失),皮肤和虹膜色素沉积减少及多发畸形.结论 本例患者的异常表型是由3p13p14.1区存在缺失而导致的,并表现为Tietz综合征(或)Waardenburg综合征,为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的关联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作者:王环环;唐利芳;张静敏;胡琴;陈颖伟;肖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900例不孕不育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

    目的 通过对900例不孕不育夫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了解染色体异常与不孕不育的关系.方法 采集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必要时增加C显带或N显带.结果 在900例不孕不育患者中检测到染色体相互易位携带者5例,罗氏易位携带者4例,染色体臂间倒位携带者12例(其中9号染色体倒位10例),性染色体异常11例,标记染色体2例,染色体变异80例.结论 染色体异常是不孕不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助于分析病因.

    作者:朱海燕;张海荣;沈祖楠;詹晓华;季春燕;王雪松;王蔼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46,XX,t(12;20)(p12;p12)两例

    孕妇 22岁,结婚1年,G1P0,22周孕.表型正常,身体健康.孕期无服药史及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既往月经规律,无手术史,无肝炎结核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查体均未见异常.常规产前检查三维超声发现胎儿心脏影像改变,胎儿颜面部异常影像,左侧侧脑室测量高值,诊断为胎儿多发畸形.

    作者:李卓;陈琳;张卉;祖淑静;张艳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一家系的SLC22A5基因突变检测与产前诊断

    目的 对1例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儿及其家系进行SLC22A5基因突变检测,确定其突变位点,为家系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方法 收集该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标本及先证者母亲的羊水标本,提取基因组DNA,运用Sanger法对家系中各成员进行SLC22A5基因10个外显子的直接测序,并对羊水标本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ng,MLPA)检测常见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结果 Sanger法DNA测序检测出该家系中先证者携带SLC22A5基因c.760C>T(p.R254X)纯合突变,先证者父亲、母亲和姐姐均携带SLC22A5基因c.760C>T(p.R254X)杂合突变.先证者母亲羊水标本也检测出SLC22A5基因c.760C>T(p.R254X)杂合突变,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及MLPA检测均无异常发现.结论 SLC22A5基因c.760C>T突变可能是本家系中先证者患原发性肉碱缺乏症的致病突变,Sanger测序等技术可为原发性肉碱缺乏症家系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服务.

    作者:苏艳华;刘洋;谢建生;徐志勇;吴维青;耿茜;罗福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染色体多态性qh+与复发性流产关系的探讨

    目的 探讨染色体长臂次缢痕增加(qh+)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方法 对860对(1720例)复发性流产及871对(1742位)有正常妊娠史、单纯以输卵管因素就诊的不孕不育夫妇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复发性流产组共检出染色体异常240例,检出率13.95%(240/1720);其中染色体多态性变异193例,检出率为11.22%(193 /1720);qh+患者共81例,检出率为4.71%(81/1720),占检出染色体多态性的41.97%(81/193).对照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2.64%(46/1742),多态性检出率2.41%(42/1742),qh+检出率为1.21%(21/1742),两组相比,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多态性检出率及qh+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染色体多态性qh+与复发性流产可能存在相关性,不能忽视其临床效应.

    作者:王桂玲;任春娥;姜爱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46,XY,t(1;3)(p22;p13),9ph+伴畸形精子症一例

    患者 男,35岁,身高188 cm,婚后2年不育.内分泌检查:促卵泡刺激素5.9 U/L[正常男性参考值(1.5~12.4) U/L],促黄体生成素2.8 U/L[正常男性参考值(1.7~8.6)U/L)],雌二醇106.43 pmol/L[正常男性参考值(27.96~155.92)pmol/L],泌乳素0.24 nmol/L[正常参考值(0.18~0.69)nmol/L],睾酮12.9 nmol/L[正常参考值(9.9~27.8) nmol/L].

    作者:陈爽;姜雨婷;贾春澍;奚琦;王文静;刘睿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眼皮肤白化病基因一种可疑致病突变二例

    目的 对两对曾生育白化病患儿的夫妇进行非综合征型眼皮肤白化病Ⅰ~Ⅳ型和眼白化病Ⅰ型相关基因的突变筛查,以了解携带者的突变类型.方法 对非综合征型白化病相关基因TYR、OCA2、TYRP-1、MITF、SLC45A2和GPR143各外显子进行深度测序,并通过Sanger测序验证结果.结果 两位女性携带者均在TYR基因编码区发现了1个框移突变c.925_926insC,分析其为可疑致病突变.一例男性携带者在TYR基因编码区发现1个无义突变c.832C>T,为已知致病突变,另一例男性携带者则在其TYR基因的编码区发现了一种已知的致病无义突变c.346C>T.结论 TYR基因编码区的c.925_926insC为OCA1型的可疑致病性框移突变.

    作者:贺江梅;郑梅玲;张桂林;化爱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一个X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家系TRAPPC2基因的突变研究

    目的 确定一个X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X-linked 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 tarda,X-SEDL)家系TRAPPC2基因的突变类型,并探讨该家系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 采集该家系32名成员及50名正常成年人对照者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TRAPPC2基因第3~6外显子及侧翼区,对扩增产物进行双向直接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TRAPPC2的参考序列进行比对,以确定突变位点及类型.结果 在先证者TRAPPC2基因第3内含子剪接供体处发现一个c.93+5G>A突变,TRAPPC2基因第3~6外显子的核苷酸序列未见改变.该家系成员中,6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携带者均检出同一突变,在其余表型正常的18名成员及正常对照者中未发现该突变.结论 在中国的X-SEDL患者中发现了TRAPPC2基因的c.93+5G>A突变,丰富了TRAPPC2基因的突变谱.上述检测将有助于对X-SEDL进行症状前诊断及产前诊断.

    作者:吴娴;邓开仙;王春姣;李贵芳;林靖;王荣品;吴海丽;黄盛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多指(趾)Ⅰ型家系HOXD13基因的突变分析

    目的 明确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多指(趾)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为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确定肢端畸形的类型.通过系谱分析确定其遗传方式.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通过文献复习,选择与肢端发育异常有关的HOXD13作为候选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应用PCR扩增与Sanger测序,对患者进行突变检测.通过TA克隆及琼脂糖凝胶电泳进一步验证突变.结果 分析家系图谱与临床特征,确定该家系为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多指(趾)家系.突变检测发现,家系患病成员HOXD13基因第1外显子内插入了27 bp,从而导致其编码的多聚丙氨酸链中被插入了9个丙氨酸残基,而家系正常成员则无此突变.结论 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多指(趾)家系的致病突变为HOXD13基因多聚丙氨酸链的延展突变.

    作者:李妍;辛倩;单珊;李江夏;刘奇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一家系

    先证者(Ⅲ7) 男,39岁,右利手,因“行走欠稳7年,加重伴言语不清2年”于2013年8月12日入院.入院前7年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行走不稳,主要表现为行走时左右摇晃,症状在睁眼、闭眼时无差别,患者无肢体无力,双上肢活动不灵活不明显,用筷等精细活动尚可,无言语不清.

    作者:江宗泽;曾志;李鱼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基因诊断脊髓性肌萎缩症一例

    患儿 男,5个月,因“自幼运动发育落后”就诊.患儿为第1胎第1产,现不能抬头,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父母非近亲结婚,患儿40天会笑,3个月会认人,智力可,1个月起易喉间有痰,2个月及3个月时分别患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吃奶可,易出汗.体格检查:神清,头围43.5 cm,前囟平软,心肺腹无特殊,双眼球运动可,竖头不稳,四肢肌张力明显降低,上肢肌力Ⅱ级,下肢肌力Ⅰ级,针刺见双手指、双足趾微动,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反射、巴氏征均无.

    作者:刘维亮;李芳;何志旭;艾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一个Usher综合征家系USH2A基因的突变分析

    目的 探讨一个Usher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 对一个疑似为Usher综合征Ⅱ型家系的所有11名成员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和听力测试,并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PCR和直接测序对先证者进行USH2A基因的突变筛查.以正常人和患者的基因组DNA为模版,分别构建包含USH2A基因第42外显子、第42内含子及第43外显子的野生型和突变型minigene真核表达质粒.采用脂质体法将携带minigene的质粒转染Hela细胞,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minigene的剪切情况.结果 家系分析和临床诊断提示该家族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Usher综合征Ⅱ型.测序发现先证者的USH2A基因中存在纯合的c.8559-2A>G突变.对其他家系成员进行测序验证发现该突变与疾病共分离.c.8559-2A>G突变为剪切突变,可能引起第42内含子的剪切异常.Minigene结果证实该突变可导致第42内含子不能剪切,从而保留至成熟的mRNA中.结论 USH2A基因c.8559-2A>G突变是该Usher综合征Ⅱ型家系的致病原因.该突变可以导致USH2A pre-mRNA的剪切异常.

    作者:李鹏程;刘飞;张明昌;王秋芬;刘木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多种方法检测胎儿易位嵌合型21-三体综合征一例

    患者 女,27岁,孕2次,自然流产1次,无既往病史,孕期无有害物质接触史,家族内无遗传病史和先天畸形病史.孕16+6周行血清学产前筛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游离β亚基(free-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Free-β-HCG)校正中位数倍数(multiple of median,MOM)为3.01(正常参考值0.25~2.50),提示唐氏综合征风险值为1/478,属临界风险.

    作者:姜雨婷;王文静;于洋;岳嘉明;刘睿智;李付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198例Turner综合征患者的核型与临床表现分析

    目的 探讨Turner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染色体异常核型及遗传特征.方法 对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并经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的Turner综合征患者进行总结.结果 在198例Turner综合征患者中,共检出24种异常核型,其中45,X为主要的核型,占全部异常核型的50.51%,其次分别为45,X/46,XX和46,Xi(Xq),均占9.09%.除45,X核型外,嵌合体、等臂X、X缺失、X末端重排、环状X、Y染色体等核型共占49.49%.结论 Turner综合征患者不同核型个体的表型可以出现很大差异,特别是嵌合有Y染色体核型的患者,临床表型差异更大.Turner综合征的表型和正确诊断依赖于核型和核型分析结果.因此,对于有身材矮小、生长发育迟缓、原发闭经、性腺发育不全的儿童或成年女性患者,染色体检查对其临床的治疗及预后咨询有重要意义.

    作者:贺静;赵庆芬;王瑞红;唐新华;朱姝;余蕊;黄文明;李海春;朱宝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CisAB01血型分子机制及红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ABO血型系统CisAB01亚型的分子机制,并探讨该亚型红细胞表面A和B抗原的表达情况.方法 对5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无偿献血者或患者,通过血清学技术、ABO基因直接测序及TA克隆单体型分析对该血型进行相关研究.应用相关生物学软件对突变位点引起的酶结构和功能变化进行分析,并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红细胞表面A和B抗原的表达情况,同时取正常AB型血的献血者80名作为对照.结果 发现5例CisAB01亚型,该亚型ABO基因第7外显子467C>T、803G>C突变,分别引起多肽链P156L和G268A替换.5例标本红细胞表面A抗原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intensity,MFI)为135,对照组A抗原MFI则为172;5例标本红细胞表面B抗原MFI为38,对照组B抗原MFI则为164.结论 ABO基因803G>C突变可能是导致CisAB01亚型的分子遗传基础,该亚型红细胞表面表达几乎正常的A抗原和少量B抗原.

    作者:邓刚;许德义;梁伟;贺云蕾;黄丹丹;郭雯玉;张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