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多指(趾)Ⅰ型家系HOXD13基因的突变分析

李妍;辛倩;单珊;李江夏;刘奇迹

关键词:并多指(趾), HOXD13基因, 延展突变
摘要:目的 明确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多指(趾)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为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确定肢端畸形的类型.通过系谱分析确定其遗传方式.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通过文献复习,选择与肢端发育异常有关的HOXD13作为候选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应用PCR扩增与Sanger测序,对患者进行突变检测.通过TA克隆及琼脂糖凝胶电泳进一步验证突变.结果 分析家系图谱与临床特征,确定该家系为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多指(趾)家系.突变检测发现,家系患病成员HOXD13基因第1外显子内插入了27 bp,从而导致其编码的多聚丙氨酸链中被插入了9个丙氨酸残基,而家系正常成员则无此突变.结论 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多指(趾)家系的致病突变为HOXD13基因多聚丙氨酸链的延展突变.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外耳表型不同的同卵双胞胎

    先证者 女,6岁,因先天性右侧小耳畸形于2011年7月人院.检查:右侧无正常耳廓形态,残耳呈腊肠状,内有形态不规则软骨团块,外耳道闭锁,右侧听力减退,右侧面部发育稍差.右侧耳廓形态无异常,各耳廓亚单位表现良好(图1).诊断:右侧小耳畸形.

    作者:胡金天;陈琨;曹谊林;王悦;钱瑾;章庆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家系APC基因c.3925_3929缺失突变分析

    目的 分析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家系结肠腺瘤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的突变特点.方法 提取13个FAP家系成员外周血DNA,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以及PCR扩增,之后直接测序对APC基因进行检测,将测序及MLPA结果与APC基因的野生序列进行比对,寻找各家系成员APC基因的致病性突变.结果 共有5个家系筛查出基因突变,分别为c.3184_3187 del CAAA、c.5432C>T、c.3925_3928 del AAAA及两个c.3925_3929 del AAAAG.小片段缺失突变多处于AAAAG串联重复序列中.结论 处于APC基因AAAAG串联重复序列中的c.3925_3929可能为APC基因的突变热点区域,该位点以碱基缺失居多,尤其是密码子1309的5个碱基缺失.

    作者:陈青伟;刘思文;冯继锋;张晓梅;陈森清;马国建;朱明;张元颖;俞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家族性甲状腺肿两家系

    家系1 先证者(Ⅱ2),女,84岁,因“颈前巨大包块38年,吞咽受阻、平卧通气受限2月”就诊.38年前甲状腺肿大,逐渐增大变硬,无明显不适,听力无障碍,服用甲状腺素(甲状腺片、L-T4)近20年.近2月吞咽受阻不适、平卧通气受限.专科检查:颈前甲状腺两叶相连(11 cm×17 cm×6.5 cm)呈巨大包块状,表面凸凹不平,内有多个大小不等质地坚硬包块,界清、无触痛,吞咽呈用力状.

    作者:刘曾;刘国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眼皮肤白化病基因一种可疑致病突变二例

    目的 对两对曾生育白化病患儿的夫妇进行非综合征型眼皮肤白化病Ⅰ~Ⅳ型和眼白化病Ⅰ型相关基因的突变筛查,以了解携带者的突变类型.方法 对非综合征型白化病相关基因TYR、OCA2、TYRP-1、MITF、SLC45A2和GPR143各外显子进行深度测序,并通过Sanger测序验证结果.结果 两位女性携带者均在TYR基因编码区发现了1个框移突变c.925_926insC,分析其为可疑致病突变.一例男性携带者在TYR基因编码区发现1个无义突变c.832C>T,为已知致病突变,另一例男性携带者则在其TYR基因的编码区发现了一种已知的致病无义突变c.346C>T.结论 TYR基因编码区的c.925_926insC为OCA1型的可疑致病性框移突变.

    作者:贺江梅;郑梅玲;张桂林;化爱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一个糖原累积症Ⅲa型家系的临床特点及AGL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探讨一个糖原累积症Ⅲa型家系的临床及AGL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 收集患儿的诊断、治疗和随访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AGL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通过直接测序寻找致病突变.结果 AGL基因型为c.3710_3711delTA/ⅣS14+1G>T,前者为来自于母亲,尚未见于报道;后者为来自于父亲的剪接位点突变.结论 综合其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点,该患儿被诊断为糖原累积症Ⅲa型合并球后视神经炎.

    作者:郭丽;林伟霞;张占会;赵新景;张穗;蔡香然;周清;宋元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MSR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其代谢关键酶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ethione synthase reductase,MSR)基因多态性位点66A/G、524C/T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EH患者415例,其中维吾尔族199例,汉族216例;健康对照组共412名,维吾尔族195名,汉族217名.应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MSR 66A/G、524C/T基因多态性,应用酶标免疫吸附检测法检测血浆Hcy水平,分析各生化指标及66A/G、524C/T基因多态性与EH的关联性.结果 (1)维吾尔族、汉族EH组血浆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MSR 524C/T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频率在维吾尔族、汉族E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维吾尔族:x2=6.559,P=o.038;汉族x2=12.684,P=0.002);MSR 66A/G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维吾尔族、汉族携带66G、524C者血浆Hcy水平高于携带66A及524T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年龄(OR=1.924,95%CI:1.177~3.164,P=0.009)、肥胖(OR=2.491,95%CI 1.584~3.920,P<0.01)、高Hcy(OR=1.609 95%CI:1.016~2.548,P=0.043)是维吾尔族EH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1.133,95%CI:1.010~81.272,P=0.033)、高Hcy(OR=3.894,95% CI:2.432~6.237,P<0.01)、肥胖(OR=1.864,95%CI:1.141~3.046,P=0.013)是汉族EH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MSR 66A/G、524C/T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汉族EH患者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 年龄、高Hcy、肥胖是维吾尔族、汉族高血压患者共同独立危险因素.维吾尔族、汉族MSR 66G基因变异可升高血浆Hcy浓度而524T可降低血浆Hcy浓度,不排除MSR 524C/T基因变异是高血压保护因素,有待于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未发现MSR 66A/G、524C/T基因多态性是新疆维吾尔族、汉族高血压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芳;张颖;王红;欧阳菊艳;木尼拉·艾尼瓦尔;卡丽比努尔·雅合甫;杨梦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46,XX,t(7;8)(q31.2;q13)一例

    患者 女,29岁,因多次流产就诊.结婚4年,孕3次均自然流产,其中第1、第2次孕1月余流产;第3次孕5月余流产.体检:身高171 cm,体重64kg,表型及智力正常;妇科检查、病毒四项检查及内分泌检查均未见异常.孕期无患病、服药史、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

    作者:熊进;彭海英;董毅飞;张昌军;杜昆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220例原发闭经患者的遗传学分析

    目的 探讨山东省临沂地区原发闭经患者染色体异常的类型以及与表型的关系,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体培养和G显带,必要时进行C显带.采用染色体分析系统进行核型分析.对异常核型进行家系调查和遗传学研究.结果 共检查了220例原发闭经患者,就诊原因主要包括无月经、第二性征发育差、生长发育迟缓、不孕等,共检出22种异常染色体核型,共计124例.异常染色体比例为56.36%.结论 山东省临沂地区原发闭经患者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对原发闭经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非常必要.

    作者:刘长美;李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D12S391基因座检出三带型等位基因二例

    目的 探讨华南地区人群亲子鉴定案例中三带型等位基因的频率及特点.方法 采用Chelex-100法提取血液DNA,通过复合荧光PCR扩增和毛细管电泳分析2200个案例(6000名个体)的DNA-STR基因型.结果 在6000名个体中共检出2例D12S391基因座三带型等位基因.结论 在单个STR基因座中,三带型等位基因出现的几率很小,分析时应采用不同检测方法或者试剂盒进行验证,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作者:兰菲菲;李海霞;秦丹卿;卢建;赵辉;尹爱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单核苷酸多态微阵列技术诊断Williams-Beuren综合征一例

    目的 探讨1例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并伴有多系统紊乱的患儿的遗传学原因,分析患儿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及其所含基因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用常规G显带技术分析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之后应用单核苷酸多态微阵列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rray,SNP-array)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进而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SNP-array分析结果显示7q11.23区域杂合性缺失,长度为1673 kb,其缺失与Williams-Beuren综合征相关.FISH实验结果验证了此微缺失的存在,并通过检测其父母FISH结果,证实为一种新发的缺失.结论 用SNP-array结合FISH技术确诊了1例Williams-Beuren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与其染色体微缺失的片段7q11.23相关.与传统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相比,SNP-array在临床检测不明原因智力低下、发育迟缓患者中具有显著优势.

    作者:金玉霞;刘霞;李素萍;葛加美;吴秀芳;宋勤浩;周赤燕;苗正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连续发生两次同种新发DMD基因突变的家系

    目的 对1个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家系进行DMD基因突变检测,为其家系提供基因诊断及产前基因诊断.方法 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对1个具有DMD生育史的家系进行DMD基因全部79个外显子的缺失与重复检测.选用DMD基因内部的4个多态性位点(44C/A、45C/A、49G/A、63C/A)进行单倍型连锁分析.结果 先证者母亲外周血MLPA检测未发现DMD基因缺失或重复,但先证者及胎儿均具有DMD基因第48~50外显子缺失,且先证者与胎儿单倍型相同,提示胎儿亦为DMD患儿.结论 先证者母亲并非DMD基因突变携带者,但其连续生育了具有相同缺失型突变的DMD患儿,提示可能为该突变的生殖腺嵌合体.对于DMD新发突变,当外周血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母亲未携带致病突变时,仍不能排除其为生殖腺嵌合体的可能,再次妊娠时需进行产前基因诊断.

    作者:段红蕾;王皖骏;朱湘玉;王亚平;李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产前诊断复杂易位型21三体综合征一例

    患者 女,24岁,孕4产1,表型及智力正常.自然流产2次,已育一女,3岁,表型及智力未见明显异常.孕中期唐氏筛查提示21-三体高风险(1/90),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左心室强回声点.于孕22+5周行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行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培养收获制备染色体,共计数30个细胞,分析6个,G显带结果可疑为1号与13号染色体的平衡易位,胎儿核型为46,XX,?t(1;13),见图1A;C显带结果发现其中一条1号染色体的异染色质易位至13号,见图1B;患者丈夫核型正常;患者核型为45,XX,t(1;21;13)(p10;q10;q10),见图2.

    作者:吴小青;李英;蔡美英;安刚;何德钦;徐两蒲;黄海龙;林元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多种方法检测胎儿易位嵌合型21-三体综合征一例

    患者 女,27岁,孕2次,自然流产1次,无既往病史,孕期无有害物质接触史,家族内无遗传病史和先天畸形病史.孕16+6周行血清学产前筛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游离β亚基(free-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Free-β-HCG)校正中位数倍数(multiple of median,MOM)为3.01(正常参考值0.25~2.50),提示唐氏综合征风险值为1/478,属临界风险.

    作者:姜雨婷;王文静;于洋;岳嘉明;刘睿智;李付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罕见染色体平衡易位一家系两例

    患者 女,30岁.婚后6年不孕,于2013年9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夫妇为非近亲婚配,无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查体:身高162cm,体重51 kg.患者具有长脸、眼距宽、外眼角下斜、小下颌等部分“猫叫综合征”特殊面容.智力正常.血液常规检查:优生四项及性腺激素检查正常,甲状腺功能检查正常.其夫精液常规检查正常.

    作者:王晓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CisAB01血型分子机制及红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ABO血型系统CisAB01亚型的分子机制,并探讨该亚型红细胞表面A和B抗原的表达情况.方法 对5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无偿献血者或患者,通过血清学技术、ABO基因直接测序及TA克隆单体型分析对该血型进行相关研究.应用相关生物学软件对突变位点引起的酶结构和功能变化进行分析,并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红细胞表面A和B抗原的表达情况,同时取正常AB型血的献血者80名作为对照.结果 发现5例CisAB01亚型,该亚型ABO基因第7外显子467C>T、803G>C突变,分别引起多肽链P156L和G268A替换.5例标本红细胞表面A抗原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intensity,MFI)为135,对照组A抗原MFI则为172;5例标本红细胞表面B抗原MFI为38,对照组B抗原MFI则为164.结论 ABO基因803G>C突变可能是导致CisAB01亚型的分子遗传基础,该亚型红细胞表面表达几乎正常的A抗原和少量B抗原.

    作者:邓刚;许德义;梁伟;贺云蕾;黄丹丹;郭雯玉;张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18号染色体长臂部分三体合并Edward综合征一例

    患儿 男,3天,剖宫产出生.出生时外生殖器明显异常,要求遗传咨询.家族史:父26岁,电工;母25岁,仓库保管员,自怀孕前3个月至妊娠40+3周时有频繁接触甲胺磷、锐劲特等农药的机会.父母为非近亲婚配,无家族遗传病史,无自发流产史.患儿为第1胎,母亲怀孕期间未患任何疾病或服用过包括雌激素在内的任何药品.

    作者:戴欧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辅助生殖技术子代疾病与表观遗传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的迅速发展,全世界通过该技术出生的孩子数量已经达到500万以上.ART作为治疗不孕不育问题的主要手段,其子代健康一直受到关注.ART的相关操作技术及患者本身因素可能会引起其子代表观遗传改变,从而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本文中我们对ART子代出现的疾病如印记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癌症等进行归纳,分析其与表观遗传的联系,从表观遗传角度探讨ART子代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助于评价ART对其子代的影响和应用安全性.

    作者:黄鸿峰;陈玄;杨晓煜;黄燕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自然流产相关的罕见核型三例

    例1 男,26岁,结婚2年,其妻第1次怀孕因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第2次怀孕胎停,自然流产,两次均发生于孕60天左右.夫妇双方生殖系统无明显异常,表型均正常,非近亲结婚,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毒物和放射线接触史,无不良嗜好,家族中其他成员无不良孕产史.

    作者:郭红霞;平慧;牛丽辉;田伟;李守霞;陈丁莉;陈艳红;冯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NF-κB对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1表达水平的调节作用

    目的 鉴定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1(Smad ubiquitination regulatory factor 1,SMURF1)基因启动子区的一个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反应元件,并探讨后者对于SMURF1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构建系列截短的SMURF1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转染肝癌Hep G2细胞,检测荧光素酶的活性,分析各段启动子的活性.应用DNA结合实验和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鉴定SMURF1基因启动子区的NF-κB反应元件;构建NF-κB位点突变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检测其活性;转染NF-κB特异性小干扰RNA,检测SMURF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SMURF1基因的各段启动子具有高转录活性,其中-519~-378区域为一个正调控区;SMURF1启动子-411~-420区域为NF-κB反应元件,NF-κB特异性结合于该位点;该元件突变可使SMURF1启动子活性明显下降;转染NF-κB特异性小干扰RNA可下调SMURF1的表达水平.结论 NF-κB特异性结合于SMURF1启动子-411~-420区,对SMURF1的表达水平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王曦;李英慧;张红军;胡永胜;栾涛;陈芳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HbF增高合并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α-珠蛋白基因拷贝数变异分析

    目的 阐述α珠蛋白基因拷贝数丢失与增加对胎儿血红蛋白(fetal hemoglobin,HbF)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15例HbF增高合并β地中海贫血的患者,首先采用Gap-PCR检测常见α-地中海贫血的3种缺失型,之后应用多重探针连接扩增技术对α-珠蛋白基因簇行片段缺失与重复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检出-SEA缺失杂合子3例,-α3.7缺失杂合子1例,-α4.2缺失纯合子1例,-α3.7与-SEA双重缺失杂合子1例,α珠蛋白基因簇大片段重复1例,类α-珠蛋白基因杂合缺失1例,7例样本未见α拷贝数的丢失与增加.结论 α拷贝数的增多会生成过多的α链,加重α与β链的不平衡性,同时过量的α链与γ链组成过多的HbF,导致HbF水平的升高;α拷贝数的减少会修正α与β链比例的失衡,减轻β0/β0或β0/β+的贫血症状,这类病例归为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一般具有较高的HbF水平.

    作者:刘思平;宋兰林;熊丽;王克;申洪;钟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