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张颖;王红;欧阳菊艳;木尼拉·艾尼瓦尔;卡丽比努尔·雅合甫;杨梦智
患者 女,27岁,孕2次,自然流产1次,无既往病史,孕期无有害物质接触史,家族内无遗传病史和先天畸形病史.孕16+6周行血清学产前筛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游离β亚基(free-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Free-β-HCG)校正中位数倍数(multiple of median,MOM)为3.01(正常参考值0.25~2.50),提示唐氏综合征风险值为1/478,属临界风险.
作者:姜雨婷;王文静;于洋;岳嘉明;刘睿智;李付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孕妇 女,41岁,孕2次,人工流产1次.孕早期有阴道流血,口服保胎药治疗,药物不明.家族内无遗传病史和先天畸形病史.13+1周行NT超声显示:双侧附件区探及异常回声;母体子宫前壁近宫颈处见2.5 cm×2.6 cm低回声区.孕19+2周行胎儿系统超声显示:胎儿双侧脉络丛囊肿,左侧大小0.8 cm×0.5cm,右侧大小0.9 cm×0.8 cm;母体子宫肌瘤.
作者:姜雨婷;岳嘉明;史青杨;王文静;刘睿智;李付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染色体异常与圆锥动脉干畸形(conotruncal defects,CTD)的关系.方法 对325例超声心动图发现的圆锥动脉干畸形患儿进行常规G显带染色体分析.统计染色体异常结果、CTD类型、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结果 共检测CTD 325例,染色体异常32例(9.8%),其中染色体病以21三体常见(18例,占染色体异常56.3%,含1例易位型21三体).染色体多态性22例(6.8%).CTD合并心外畸形67例(20.6%).住院期间死亡21例(6.5%).结论 CTD与染色体异常有密切关系,患儿预后不佳.CTD患儿有必要术前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其他染色体检测,提高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应重视CTD的病因学研究和产前诊断.
作者:黄曙方;李萍;吴岳恒;肖定璋;丁红;张文伟;陈景;陈少贤;孟锦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先证者(Ⅲ11) 女,48岁,因“头部抖动12年,手抖8年”来我院就诊.1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紧张时不自主点头,放松时消失,未进行治疗.8年前持物及紧张时发现右手不自主抖动,静止及放松时消失.上述症状渐渐加重,无肢体僵硬及活动变慢.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
作者:陈静;赵全珍;徐严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鉴定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1(Smad ubiquitination regulatory factor 1,SMURF1)基因启动子区的一个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反应元件,并探讨后者对于SMURF1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构建系列截短的SMURF1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转染肝癌Hep G2细胞,检测荧光素酶的活性,分析各段启动子的活性.应用DNA结合实验和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鉴定SMURF1基因启动子区的NF-κB反应元件;构建NF-κB位点突变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检测其活性;转染NF-κB特异性小干扰RNA,检测SMURF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SMURF1基因的各段启动子具有高转录活性,其中-519~-378区域为一个正调控区;SMURF1启动子-411~-420区域为NF-κB反应元件,NF-κB特异性结合于该位点;该元件突变可使SMURF1启动子活性明显下降;转染NF-κB特异性小干扰RNA可下调SMURF1的表达水平.结论 NF-κB特异性结合于SMURF1启动子-411~-420区,对SMURF1的表达水平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王曦;李英慧;张红军;胡永胜;栾涛;陈芳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对1例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儿及其家系进行SLC22A5基因突变检测,确定其突变位点,为家系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方法 收集该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标本及先证者母亲的羊水标本,提取基因组DNA,运用Sanger法对家系中各成员进行SLC22A5基因10个外显子的直接测序,并对羊水标本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ng,MLPA)检测常见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结果 Sanger法DNA测序检测出该家系中先证者携带SLC22A5基因c.760C>T(p.R254X)纯合突变,先证者父亲、母亲和姐姐均携带SLC22A5基因c.760C>T(p.R254X)杂合突变.先证者母亲羊水标本也检测出SLC22A5基因c.760C>T(p.R254X)杂合突变,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及MLPA检测均无异常发现.结论 SLC22A5基因c.760C>T突变可能是本家系中先证者患原发性肉碱缺乏症的致病突变,Sanger测序等技术可为原发性肉碱缺乏症家系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服务.
作者:苏艳华;刘洋;谢建生;徐志勇;吴维青;耿茜;罗福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山东省临沂地区原发闭经患者染色体异常的类型以及与表型的关系,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体培养和G显带,必要时进行C显带.采用染色体分析系统进行核型分析.对异常核型进行家系调查和遗传学研究.结果 共检查了220例原发闭经患者,就诊原因主要包括无月经、第二性征发育差、生长发育迟缓、不孕等,共检出22种异常染色体核型,共计124例.异常染色体比例为56.36%.结论 山东省临沂地区原发闭经患者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对原发闭经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非常必要.
作者:刘长美;李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Dravet综合征患儿SCN1A基因新生突变的来源,为遗传咨询及产前基因诊断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Dravet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应用Sanger测序进行SCN1A基因突变检测,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分析新生突变的家系突变等位基因的来源;对于父源等位基因存在新生突变的家系,提取其父亲精液DNA,分析精液细胞中是否存在突变.结果 22例携带SCN1A新生突变的患儿中,19例(86.4%)的突变位于父源等位基因,3例(13.6%)位于母源等位基因.9例父源等位基因突变患儿父亲的精液细胞中均未发现相应突变.结论 Dravet综合征患儿SCN1A基因新生突变多位于父源等位基因,患儿父亲精液中未发现基因突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孙慧慧;张月华;徐小菁;刘晓燕;吴希如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明确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多指(趾)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为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确定肢端畸形的类型.通过系谱分析确定其遗传方式.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通过文献复习,选择与肢端发育异常有关的HOXD13作为候选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应用PCR扩增与Sanger测序,对患者进行突变检测.通过TA克隆及琼脂糖凝胶电泳进一步验证突变.结果 分析家系图谱与临床特征,确定该家系为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多指(趾)家系.突变检测发现,家系患病成员HOXD13基因第1外显子内插入了27 bp,从而导致其编码的多聚丙氨酸链中被插入了9个丙氨酸残基,而家系正常成员则无此突变.结论 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多指(趾)家系的致病突变为HOXD13基因多聚丙氨酸链的延展突变.
作者:李妍;辛倩;单珊;李江夏;刘奇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一个糖原累积症Ⅲa型家系的临床及AGL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 收集患儿的诊断、治疗和随访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AGL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通过直接测序寻找致病突变.结果 AGL基因型为c.3710_3711delTA/ⅣS14+1G>T,前者为来自于母亲,尚未见于报道;后者为来自于父亲的剪接位点突变.结论 综合其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点,该患儿被诊断为糖原累积症Ⅲa型合并球后视神经炎.
作者:郭丽;林伟霞;张占会;赵新景;张穗;蔡香然;周清;宋元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1例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并伴有多系统紊乱的患儿的遗传学原因,分析患儿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及其所含基因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用常规G显带技术分析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之后应用单核苷酸多态微阵列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rray,SNP-array)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进而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SNP-array分析结果显示7q11.23区域杂合性缺失,长度为1673 kb,其缺失与Williams-Beuren综合征相关.FISH实验结果验证了此微缺失的存在,并通过检测其父母FISH结果,证实为一种新发的缺失.结论 用SNP-array结合FISH技术确诊了1例Williams-Beuren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与其染色体微缺失的片段7q11.23相关.与传统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相比,SNP-array在临床检测不明原因智力低下、发育迟缓患者中具有显著优势.
作者:金玉霞;刘霞;李素萍;葛加美;吴秀芳;宋勤浩;周赤燕;苗正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FXS)是常见的X染色体连锁的遗传性智力低下疾病,也是引起孤独症谱系障碍主要的单基因遗传疾病.约98%的患者是由于X染色体长臂脆性X智力低下基因1(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 1,FMR-1)的5'端非编码区的CG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导致其上游CpG岛异常甲基化引起FMR1基因的表达产物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 protein,FMRP)缺失[1].
作者:于莉;段然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患者 女,30岁.婚后6年不孕,于2013年9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夫妇为非近亲婚配,无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查体:身高162cm,体重51 kg.患者具有长脸、眼距宽、外眼角下斜、小下颌等部分“猫叫综合征”特殊面容.智力正常.血液常规检查:优生四项及性腺激素检查正常,甲状腺功能检查正常.其夫精液常规检查正常.
作者:王晓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新型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4月19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接受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检测者共4004份,均为单胎,孕周12~35+5周,根据就诊原因分为唐氏综合征高危组、高龄组及其他原因组3组.提取孕妇外周血,进行血浆分离后提取胎儿游离DNA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检测结果阳性者通过羊水穿刺或脐带血穿刺获取胎儿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对结果加以验证,对结果为阴性者进行电话随访,以了解胎儿出生后情况.结果 共计4003份完成了胎儿游离DNA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检测结果提示1.65%(66/4003)存在染色体异常;1份因游离DNA浓度低未达到检测标准而失败.(1)唐筛高危组2568份样本中检出21-三体22例,18-三体3例,13-三体1例,45,X8例,其他染色体异常2例;高龄组1200份样本中检出21-三体13例,18-三体2例,13-三体1例,45,X5例,47,XXN 2例,其他染色体异常1例;其他原因组235份样本中检测到21-三体、18-三体、45,X各1例,3例47,XXN;(2)55份样本进行了羊水或(和)脐带血产前诊断.30例21-三体阳性者与4例18-三体阳性者进行了产前诊断,核型均相符,符合率达100%.13例检测结果提示45,X者产前诊断提示3例核型为45,X,2例为45,X/46,XN嵌合体,其余8例核型为46,XN(假阳性).5例47,XXN检测阳性者中2例产前诊断结果为47,XXN,其余3例为46,XN(假阳性).另外3例其他染色体异常者经产前诊断,其核型均为46,XN(假阳性);(3)无创DNA检测结果阴性者共3937份样本.截止至2014年5月,电话随访已出生的新生儿中仅有1例面容异常伴生长发育迟缓,经过外周血核型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确诊为46,XY,rec(14)dup(14q)inv(14)(p12q14)pat.结论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检测技术具有较高灵敏度及准确度,能有效减少侵入性损害,可以作为传统产前诊断技术的辅助手段.但对于检测13、18、21号染色体以外的其他染色体非整倍体性改变,该技术的灵敏度及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作者:刘静;王华;席惠;贾政军;周玉春;邬玲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900例不孕不育夫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了解染色体异常与不孕不育的关系.方法 采集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必要时增加C显带或N显带.结果 在900例不孕不育患者中检测到染色体相互易位携带者5例,罗氏易位携带者4例,染色体臂间倒位携带者12例(其中9号染色体倒位10例),性染色体异常11例,标记染色体2例,染色体变异80例.结论 染色体异常是不孕不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助于分析病因.
作者:朱海燕;张海荣;沈祖楠;詹晓华;季春燕;王雪松;王蔼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先证者(Ⅳ1) 女,30岁,因“四肢不自主抖动6年”来我院门诊.患者自诉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不自主抖动,抱孩子进食时出现,右手明显,情绪紧张、激动、生气时症状加重,休息时症状消失;逐渐出现行走不稳,走路较前稍缓慢,无踩棉花感.
作者:范芳晋;安冉;徐严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1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TSC1、TSC2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1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表型资料,提取患者及其4名家系成员(父母、舅舅、丈夫)的外周血DNA,应用PCR反应扩增TSC1和TSC2基因所有的外显子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通过对PCR反应产物直接测序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患者面部血管纤维瘤、前额纤维斑20年,后腰鲨革样斑10年,伴智力障碍,无癫痫发作史.测序结果显示患者在TSC2基因第34外显子第4258位与4261位碱基之间缺失了TCAG 4个碱基,为c.4258-4261delTCAG(p.Ser1420GlyfsX55)移码突变.在4名表型正常家系成员及100名正常对照中均未检测到该位点突变.结论 TSC2基因第34外显子c.4258-4261delTCAG(p.Ser1420GlyfsX55)移码突变可能是该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发病的原因.
作者:张正中;吕永梅;牟韵竹;杨浩;杨萍;刘一平;刘林莉;陈星;眭维耻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对两对曾生育白化病患儿的夫妇进行非综合征型眼皮肤白化病Ⅰ~Ⅳ型和眼白化病Ⅰ型相关基因的突变筛查,以了解携带者的突变类型.方法 对非综合征型白化病相关基因TYR、OCA2、TYRP-1、MITF、SLC45A2和GPR143各外显子进行深度测序,并通过Sanger测序验证结果.结果 两位女性携带者均在TYR基因编码区发现了1个框移突变c.925_926insC,分析其为可疑致病突变.一例男性携带者在TYR基因编码区发现1个无义突变c.832C>T,为已知致病突变,另一例男性携带者则在其TYR基因的编码区发现了一种已知的致病无义突变c.346C>T.结论 TYR基因编码区的c.925_926insC为OCA1型的可疑致病性框移突变.
作者:贺江梅;郑梅玲;张桂林;化爱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寡聚体形成、线粒体膜电位及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chondrial 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s,mitoKATP)的影响.方法 构建野生型、A53T突变型α-synuclein真核表达质粒,用脂质体介导转染方式将构建好的质粒转入PC12细胞,并分别应用姜黄素(20 ìmol/L)、5-羟基葵酸盐(5-hydroxydecanoate,5-HD)进行干预;48 h后应用免疫印迹、斑点杂交检测细胞α-synuclein寡聚体形成;应用JC-1荧光探针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膜毒性损伤;并在姜黄素干预处理前15 min给予5-HD预处理,免疫印迹检测mitoKATP蛋白的功能亚基Kir6.2的改变,细胞膜片钳观察mitoKATP的改变.结果 将构建所得EGFP-α-synuclein-WT、EGFP-α-synuclein-A53T真核表达质粒转染PC12细胞,48 h后免疫印迹及斑点印迹结果显示,α-synuclein基因过表达或突变诱导均可促进α-synuclein寡聚体形成,姜黄素可明显减弱α-synuclein基因过表达或突变诱导的α-synuclein寡聚体形成;JC-1及LDH结果显示,与正常PC12细胞相比,转染野生型、A53T突变型组细胞LDH水平分别升高35.5%及42.3%(P<0.05),JC-1红/绿荧光比率与正常PC12细胞相比下降60.44%、65.22%(P<0.05),姜黄素干预后,LDH水平分别下降36.3%及23.5%(P<0.05),红/绿荧光比率上升48.46%、50.33%(P<0.05);转染野生型或A53T突变型α-synuclein融合表达载体组Kir6.2蛋白表达增强,早期通道电流有明显增高的趋势,随后降低,应用姜黄素干预后,α-synuclein基因过表达或突变所诱导的Kir6.2蛋白表达下调,但细胞mitoKATP通道电流增加,与转染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姜黄素可抑制α-synuclein基因过度表达或突变诱导的α-synuclein寡聚体形成;姜黄素可能通过稳定线粒体膜电位阻断了α-synuclein基因过表达或突变所导致的细胞凋亡;mitoKATP通道的开放可能是α-synuclein基因过表达或A53T突变诱导细胞凋亡的自发始动保护机制,姜黄素可能通过开放mitoKATP通道拮抗α-synuclein基因过表达或突变所导致的细胞毒性,mitoKATP通道的开放程度与Kir6.2蛋白的表达不成正相关.
作者:陈涛;邓益东;廖小平;赵建农;文国强;翁国虎;马飞;郑莹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对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进行遗传学诊断及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方法 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对夫妇双方外周血、实施试管婴儿助孕过程中流产绒毛组织以及植入前胚胎进行遗传学检测.结果 夫妇双方外周血检测均未见异常.流产绒毛组织以及植入前胚胎染色体异常均集中在6(q23.3-qter)和13(q31.3-qter)两个区段;6(q23.3-qter)存在33.75 Mb的小片段重复,13(q31.3-qter)存在24.43 Mb的小片段缺失.结论 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流产组织,不仅能直接反映流产胎儿的染色体情况,还能够间接推断亲代染色体异常携带者,为患者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作者:王珺;张靖;李懋;黄剑磊;马夜肥;张振强;王晓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