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家族性甲状腺肿两家系

刘曾;刘国强

关键词:
摘要:家系1 先证者(Ⅱ2),女,84岁,因“颈前巨大包块38年,吞咽受阻、平卧通气受限2月”就诊.38年前甲状腺肿大,逐渐增大变硬,无明显不适,听力无障碍,服用甲状腺素(甲状腺片、L-T4)近20年.近2月吞咽受阻不适、平卧通气受限.专科检查:颈前甲状腺两叶相连(11 cm×17 cm×6.5 cm)呈巨大包块状,表面凸凹不平,内有多个大小不等质地坚硬包块,界清、无触痛,吞咽呈用力状.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相关文献
  • 900例不孕不育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

    目的 通过对900例不孕不育夫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了解染色体异常与不孕不育的关系.方法 采集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必要时增加C显带或N显带.结果 在900例不孕不育患者中检测到染色体相互易位携带者5例,罗氏易位携带者4例,染色体臂间倒位携带者12例(其中9号染色体倒位10例),性染色体异常11例,标记染色体2例,染色体变异80例.结论 染色体异常是不孕不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助于分析病因.

    作者:朱海燕;张海荣;沈祖楠;詹晓华;季春燕;王雪松;王蔼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外耳表型不同的同卵双胞胎

    先证者 女,6岁,因先天性右侧小耳畸形于2011年7月人院.检查:右侧无正常耳廓形态,残耳呈腊肠状,内有形态不规则软骨团块,外耳道闭锁,右侧听力减退,右侧面部发育稍差.右侧耳廓形态无异常,各耳廓亚单位表现良好(图1).诊断:右侧小耳畸形.

    作者:胡金天;陈琨;曹谊林;王悦;钱瑾;章庆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Dravet综合征SCN1A基因新生突变的来源研究

    目的 研究Dravet综合征患儿SCN1A基因新生突变的来源,为遗传咨询及产前基因诊断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Dravet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应用Sanger测序进行SCN1A基因突变检测,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分析新生突变的家系突变等位基因的来源;对于父源等位基因存在新生突变的家系,提取其父亲精液DNA,分析精液细胞中是否存在突变.结果 22例携带SCN1A新生突变的患儿中,19例(86.4%)的突变位于父源等位基因,3例(13.6%)位于母源等位基因.9例父源等位基因突变患儿父亲的精液细胞中均未发现相应突变.结论 Dravet综合征患儿SCN1A基因新生突变多位于父源等位基因,患儿父亲精液中未发现基因突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孙慧慧;张月华;徐小菁;刘晓燕;吴希如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NF-κB对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1表达水平的调节作用

    目的 鉴定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1(Smad ubiquitination regulatory factor 1,SMURF1)基因启动子区的一个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反应元件,并探讨后者对于SMURF1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构建系列截短的SMURF1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转染肝癌Hep G2细胞,检测荧光素酶的活性,分析各段启动子的活性.应用DNA结合实验和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鉴定SMURF1基因启动子区的NF-κB反应元件;构建NF-κB位点突变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检测其活性;转染NF-κB特异性小干扰RNA,检测SMURF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SMURF1基因的各段启动子具有高转录活性,其中-519~-378区域为一个正调控区;SMURF1启动子-411~-420区域为NF-κB反应元件,NF-κB特异性结合于该位点;该元件突变可使SMURF1启动子活性明显下降;转染NF-κB特异性小干扰RNA可下调SMURF1的表达水平.结论 NF-κB特异性结合于SMURF1启动子-411~-420区,对SMURF1的表达水平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王曦;李英慧;张红军;胡永胜;栾涛;陈芳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Prostasin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prostasin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401位孕妇的妊娠结局及基因型等信息,其中正常足月妊娠222位为对照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按发病时间分为早发组(79例)和晚发组(100例).结果 早发组TC/CC基因型者总并发症及肝脏损害发生率、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和颅内出血发生率均高于TT基因型(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CC基因型、24 h尿蛋白和发病孕周是重度子痫前期并发症的风险因素(OR=1.049,95 %CI=1.007~1.093,P=0.021;OR=1.031,95 %CI=0.350~0.883,P=0.013;OR=0.733,95 %CI=0.566~0.950,P=0.019),围产儿死亡则与终止妊娠孕周有关(OR=0.542,95%CI=0.331-0.887,P=0.015).结论 Prostasin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不良妊娠结局存在相关性.

    作者:孔维奇;张燕燕;龚云辉;代莉;周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一家系的SLC22A5基因突变检测与产前诊断

    目的 对1例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儿及其家系进行SLC22A5基因突变检测,确定其突变位点,为家系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方法 收集该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标本及先证者母亲的羊水标本,提取基因组DNA,运用Sanger法对家系中各成员进行SLC22A5基因10个外显子的直接测序,并对羊水标本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ng,MLPA)检测常见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结果 Sanger法DNA测序检测出该家系中先证者携带SLC22A5基因c.760C>T(p.R254X)纯合突变,先证者父亲、母亲和姐姐均携带SLC22A5基因c.760C>T(p.R254X)杂合突变.先证者母亲羊水标本也检测出SLC22A5基因c.760C>T(p.R254X)杂合突变,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及MLPA检测均无异常发现.结论 SLC22A5基因c.760C>T突变可能是本家系中先证者患原发性肉碱缺乏症的致病突变,Sanger测序等技术可为原发性肉碱缺乏症家系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服务.

    作者:苏艳华;刘洋;谢建生;徐志勇;吴维青;耿茜;罗福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眼皮肤白化病基因一种可疑致病突变二例

    目的 对两对曾生育白化病患儿的夫妇进行非综合征型眼皮肤白化病Ⅰ~Ⅳ型和眼白化病Ⅰ型相关基因的突变筛查,以了解携带者的突变类型.方法 对非综合征型白化病相关基因TYR、OCA2、TYRP-1、MITF、SLC45A2和GPR143各外显子进行深度测序,并通过Sanger测序验证结果.结果 两位女性携带者均在TYR基因编码区发现了1个框移突变c.925_926insC,分析其为可疑致病突变.一例男性携带者在TYR基因编码区发现1个无义突变c.832C>T,为已知致病突变,另一例男性携带者则在其TYR基因的编码区发现了一种已知的致病无义突变c.346C>T.结论 TYR基因编码区的c.925_926insC为OCA1型的可疑致病性框移突变.

    作者:贺江梅;郑梅玲;张桂林;化爱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单核苷酸多态微阵列技术诊断Williams-Beuren综合征一例

    目的 探讨1例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并伴有多系统紊乱的患儿的遗传学原因,分析患儿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及其所含基因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用常规G显带技术分析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之后应用单核苷酸多态微阵列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rray,SNP-array)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进而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SNP-array分析结果显示7q11.23区域杂合性缺失,长度为1673 kb,其缺失与Williams-Beuren综合征相关.FISH实验结果验证了此微缺失的存在,并通过检测其父母FISH结果,证实为一种新发的缺失.结论 用SNP-array结合FISH技术确诊了1例Williams-Beuren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与其染色体微缺失的片段7q11.23相关.与传统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相比,SNP-array在临床检测不明原因智力低下、发育迟缓患者中具有显著优势.

    作者:金玉霞;刘霞;李素萍;葛加美;吴秀芳;宋勤浩;周赤燕;苗正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辅助生殖技术子代疾病与表观遗传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的迅速发展,全世界通过该技术出生的孩子数量已经达到500万以上.ART作为治疗不孕不育问题的主要手段,其子代健康一直受到关注.ART的相关操作技术及患者本身因素可能会引起其子代表观遗传改变,从而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本文中我们对ART子代出现的疾病如印记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癌症等进行归纳,分析其与表观遗传的联系,从表观遗传角度探讨ART子代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助于评价ART对其子代的影响和应用安全性.

    作者:黄鸿峰;陈玄;杨晓煜;黄燕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原发性震颤一家系六例

    先证者(Ⅳ1) 女,30岁,因“四肢不自主抖动6年”来我院门诊.患者自诉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不自主抖动,抱孩子进食时出现,右手明显,情绪紧张、激动、生气时症状加重,休息时症状消失;逐渐出现行走不稳,走路较前稍缓慢,无踩棉花感.

    作者:范芳晋;安冉;徐严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智力低下和孤独症等人群中脆性X综合征的筛查

    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FXS)是常见的X染色体连锁的遗传性智力低下疾病,也是引起孤独症谱系障碍主要的单基因遗传疾病.约98%的患者是由于X染色体长臂脆性X智力低下基因1(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 1,FMR-1)的5'端非编码区的CG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导致其上游CpG岛异常甲基化引起FMR1基因的表达产物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 protein,FMRP)缺失[1].

    作者:于莉;段然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ABO*O04等位基因表达弱A抗原的序列分析

    目的 研究ABO基因O04等位基因表达弱A抗原的分子基础.方法 通过标准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1名无偿献血者ABO血型疑难样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1名献血者ABO基因转录调控序列和全编码序列进行检测.结果 无偿献血者的血清学检测结果是AmB,基因测序、基因克隆和cDNA水平验证显示有B101和O04两个等位基因.结论 DNA序列分析表明ABO疑难血型样本含有B101和O04等位基因.O04等位基因表达弱A抗原特性.

    作者:章旭;李剑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46,XX,t(7;8)(q31.2;q13)一例

    患者 女,29岁,因多次流产就诊.结婚4年,孕3次均自然流产,其中第1、第2次孕1月余流产;第3次孕5月余流产.体检:身高171 cm,体重64kg,表型及智力正常;妇科检查、病毒四项检查及内分泌检查均未见异常.孕期无患病、服药史、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

    作者:熊进;彭海英;董毅飞;张昌军;杜昆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一个糖原累积症Ⅲa型家系的临床特点及AGL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探讨一个糖原累积症Ⅲa型家系的临床及AGL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 收集患儿的诊断、治疗和随访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AGL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通过直接测序寻找致病突变.结果 AGL基因型为c.3710_3711delTA/ⅣS14+1G>T,前者为来自于母亲,尚未见于报道;后者为来自于父亲的剪接位点突变.结论 综合其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点,该患儿被诊断为糖原累积症Ⅲa型合并球后视神经炎.

    作者:郭丽;林伟霞;张占会;赵新景;张穗;蔡香然;周清;宋元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多指(趾)Ⅰ型家系HOXD13基因的突变分析

    目的 明确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多指(趾)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为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确定肢端畸形的类型.通过系谱分析确定其遗传方式.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通过文献复习,选择与肢端发育异常有关的HOXD13作为候选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应用PCR扩增与Sanger测序,对患者进行突变检测.通过TA克隆及琼脂糖凝胶电泳进一步验证突变.结果 分析家系图谱与临床特征,确定该家系为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多指(趾)家系.突变检测发现,家系患病成员HOXD13基因第1外显子内插入了27 bp,从而导致其编码的多聚丙氨酸链中被插入了9个丙氨酸残基,而家系正常成员则无此突变.结论 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多指(趾)家系的致病突变为HOXD13基因多聚丙氨酸链的延展突变.

    作者:李妍;辛倩;单珊;李江夏;刘奇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连续发生两次同种新发DMD基因突变的家系

    目的 对1个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家系进行DMD基因突变检测,为其家系提供基因诊断及产前基因诊断.方法 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对1个具有DMD生育史的家系进行DMD基因全部79个外显子的缺失与重复检测.选用DMD基因内部的4个多态性位点(44C/A、45C/A、49G/A、63C/A)进行单倍型连锁分析.结果 先证者母亲外周血MLPA检测未发现DMD基因缺失或重复,但先证者及胎儿均具有DMD基因第48~50外显子缺失,且先证者与胎儿单倍型相同,提示胎儿亦为DMD患儿.结论 先证者母亲并非DMD基因突变携带者,但其连续生育了具有相同缺失型突变的DMD患儿,提示可能为该突变的生殖腺嵌合体.对于DMD新发突变,当外周血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母亲未携带致病突变时,仍不能排除其为生殖腺嵌合体的可能,再次妊娠时需进行产前基因诊断.

    作者:段红蕾;王皖骏;朱湘玉;王亚平;李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D12S391基因座检出三带型等位基因二例

    目的 探讨华南地区人群亲子鉴定案例中三带型等位基因的频率及特点.方法 采用Chelex-100法提取血液DNA,通过复合荧光PCR扩增和毛细管电泳分析2200个案例(6000名个体)的DNA-STR基因型.结果 在6000名个体中共检出2例D12S391基因座三带型等位基因.结论 在单个STR基因座中,三带型等位基因出现的几率很小,分析时应采用不同检测方法或者试剂盒进行验证,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作者:兰菲菲;李海霞;秦丹卿;卢建;赵辉;尹爱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220例原发闭经患者的遗传学分析

    目的 探讨山东省临沂地区原发闭经患者染色体异常的类型以及与表型的关系,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体培养和G显带,必要时进行C显带.采用染色体分析系统进行核型分析.对异常核型进行家系调查和遗传学研究.结果 共检查了220例原发闭经患者,就诊原因主要包括无月经、第二性征发育差、生长发育迟缓、不孕等,共检出22种异常染色体核型,共计124例.异常染色体比例为56.36%.结论 山东省临沂地区原发闭经患者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对原发闭经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非常必要.

    作者:刘长美;李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109例原发性闭经患者的遗传学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经与染色体异常及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sex-determining region of Y-chromosome,SRY)的关系.方法 对109例原发性闭经患者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对核型为46,XY的患者行SRY基因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结果 在109例患者中共检出49例异常核型,异常率为44.95%.其中数目异常13例、占11.93%,包括45,X9例、45,X嵌合体4例;结构异常18例、占16.51%,包括X等臂10例、X缺失及环状X各3例、X倒位及易位各1例;假两性畸形46,XY 4例,占3.67%;46,XY性反转女性14例,占12.84%.18例46,XY和1例45,X/46,XY原发性闭经患者的SRY基因FISH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结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对46,XY的患者行SRY基因的FISH检测有助于查明原发性闭经的原因,为其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吴坚柱;林少宾;周祎;陈宝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t(6;13)(q23.3;q31.3)易位伴复发性流产患者流产组织及植入前胚胎的遗传学检测

    目的 对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进行遗传学诊断及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方法 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对夫妇双方外周血、实施试管婴儿助孕过程中流产绒毛组织以及植入前胚胎进行遗传学检测.结果 夫妇双方外周血检测均未见异常.流产绒毛组织以及植入前胚胎染色体异常均集中在6(q23.3-qter)和13(q31.3-qter)两个区段;6(q23.3-qter)存在33.75 Mb的小片段重复,13(q31.3-qter)存在24.43 Mb的小片段缺失.结论 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流产组织,不仅能直接反映流产胎儿的染色体情况,还能够间接推断亲代染色体异常携带者,为患者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作者:王珺;张靖;李懋;黄剑磊;马夜肥;张振强;王晓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