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玲;任春娥;姜爱芳
谷氨酰胺转胺酶(transglutaminase,TGase或TG)是一类Ca2+依赖酶.在啮齿动物和人体内已发现的TGase家族包括TG1~7、血浆凝血因子ⅩⅢa和红细胞膜蛋白4.2等共9种,其中前8种具有催化活性.TG可催化谷氨酰氨基的各种转化反应,包括转酰胺基作用、脱酰胺基作用和酯化作用,并参与蛋白质多肽谷氨酰胺残基和赖氨酰残基之间的交联反应等蛋白转录后修饰,稳定蛋白结构,催化蛋白聚集体的形成.目前已发现TGase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理病理过程,影响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尤其是亨廷顿病、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与TGase在人体内的作用密切相关.
作者:刘振;曾俊晟;曾胜;唐北沙;王俊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家系1 先证者,女,39岁.结婚15年,第1次妊娠足月顺产一女婴,现年13岁,表型正常,身体健康;第2次妊娠人工流产;第3~8次妊娠均于2月左右自然流产;第9次妊娠至7月检出胎儿单脐动脉、心脏畸形而引产;第10次妊娠2个月胚胎停止发育;第11次为生化妊娠.
作者:徐鸿雁;李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家系1 先证者,女,27岁,结婚1年,3次妊娠均于50天左右自然流产.月经规律,3次孕期均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体检:妇科检查正常,优生四项检查及内分泌检查无异常.夫妻非近亲结婚,否认有遗传病家族史.
作者:魏晓明;李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孕妇 女,41岁,孕2次,人工流产1次.孕早期有阴道流血,口服保胎药治疗,药物不明.家族内无遗传病史和先天畸形病史.13+1周行NT超声显示:双侧附件区探及异常回声;母体子宫前壁近宫颈处见2.5 cm×2.6 cm低回声区.孕19+2周行胎儿系统超声显示:胎儿双侧脉络丛囊肿,左侧大小0.8 cm×0.5cm,右侧大小0.9 cm×0.8 cm;母体子宫肌瘤.
作者:姜雨婷;岳嘉明;史青杨;王文静;刘睿智;李付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先证者(Ⅲ7) 男,39岁,右利手,因“行走欠稳7年,加重伴言语不清2年”于2013年8月12日入院.入院前7年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行走不稳,主要表现为行走时左右摇晃,症状在睁眼、闭眼时无差别,患者无肢体无力,双上肢活动不灵活不明显,用筷等精细活动尚可,无言语不清.
作者:江宗泽;曾志;李鱼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Turner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染色体异常核型及遗传特征.方法 对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并经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的Turner综合征患者进行总结.结果 在198例Turner综合征患者中,共检出24种异常核型,其中45,X为主要的核型,占全部异常核型的50.51%,其次分别为45,X/46,XX和46,Xi(Xq),均占9.09%.除45,X核型外,嵌合体、等臂X、X缺失、X末端重排、环状X、Y染色体等核型共占49.49%.结论 Turner综合征患者不同核型个体的表型可以出现很大差异,特别是嵌合有Y染色体核型的患者,临床表型差异更大.Turner综合征的表型和正确诊断依赖于核型和核型分析结果.因此,对于有身材矮小、生长发育迟缓、原发闭经、性腺发育不全的儿童或成年女性患者,染色体检查对其临床的治疗及预后咨询有重要意义.
作者:贺静;赵庆芬;王瑞红;唐新华;朱姝;余蕊;黄文明;李海春;朱宝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染色体异常与圆锥动脉干畸形(conotruncal defects,CTD)的关系.方法 对325例超声心动图发现的圆锥动脉干畸形患儿进行常规G显带染色体分析.统计染色体异常结果、CTD类型、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结果 共检测CTD 325例,染色体异常32例(9.8%),其中染色体病以21三体常见(18例,占染色体异常56.3%,含1例易位型21三体).染色体多态性22例(6.8%).CTD合并心外畸形67例(20.6%).住院期间死亡21例(6.5%).结论 CTD与染色体异常有密切关系,患儿预后不佳.CTD患儿有必要术前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其他染色体检测,提高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应重视CTD的病因学研究和产前诊断.
作者:黄曙方;李萍;吴岳恒;肖定璋;丁红;张文伟;陈景;陈少贤;孟锦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ABO血型系统CisAB01亚型的分子机制,并探讨该亚型红细胞表面A和B抗原的表达情况.方法 对5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无偿献血者或患者,通过血清学技术、ABO基因直接测序及TA克隆单体型分析对该血型进行相关研究.应用相关生物学软件对突变位点引起的酶结构和功能变化进行分析,并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红细胞表面A和B抗原的表达情况,同时取正常AB型血的献血者80名作为对照.结果 发现5例CisAB01亚型,该亚型ABO基因第7外显子467C>T、803G>C突变,分别引起多肽链P156L和G268A替换.5例标本红细胞表面A抗原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intensity,MFI)为135,对照组A抗原MFI则为172;5例标本红细胞表面B抗原MFI为38,对照组B抗原MFI则为164.结论 ABO基因803G>C突变可能是导致CisAB01亚型的分子遗传基础,该亚型红细胞表面表达几乎正常的A抗原和少量B抗原.
作者:邓刚;许德义;梁伟;贺云蕾;黄丹丹;郭雯玉;张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对两对曾生育白化病患儿的夫妇进行非综合征型眼皮肤白化病Ⅰ~Ⅳ型和眼白化病Ⅰ型相关基因的突变筛查,以了解携带者的突变类型.方法 对非综合征型白化病相关基因TYR、OCA2、TYRP-1、MITF、SLC45A2和GPR143各外显子进行深度测序,并通过Sanger测序验证结果.结果 两位女性携带者均在TYR基因编码区发现了1个框移突变c.925_926insC,分析其为可疑致病突变.一例男性携带者在TYR基因编码区发现1个无义突变c.832C>T,为已知致病突变,另一例男性携带者则在其TYR基因的编码区发现了一种已知的致病无义突变c.346C>T.结论 TYR基因编码区的c.925_926insC为OCA1型的可疑致病性框移突变.
作者:贺江梅;郑梅玲;张桂林;化爱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家系结肠腺瘤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的突变特点.方法 提取13个FAP家系成员外周血DNA,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以及PCR扩增,之后直接测序对APC基因进行检测,将测序及MLPA结果与APC基因的野生序列进行比对,寻找各家系成员APC基因的致病性突变.结果 共有5个家系筛查出基因突变,分别为c.3184_3187 del CAAA、c.5432C>T、c.3925_3928 del AAAA及两个c.3925_3929 del AAAAG.小片段缺失突变多处于AAAAG串联重复序列中.结论 处于APC基因AAAAG串联重复序列中的c.3925_3929可能为APC基因的突变热点区域,该位点以碱基缺失居多,尤其是密码子1309的5个碱基缺失.
作者:陈青伟;刘思文;冯继锋;张晓梅;陈森清;马国建;朱明;张元颖;俞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1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TSC1、TSC2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1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表型资料,提取患者及其4名家系成员(父母、舅舅、丈夫)的外周血DNA,应用PCR反应扩增TSC1和TSC2基因所有的外显子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通过对PCR反应产物直接测序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患者面部血管纤维瘤、前额纤维斑20年,后腰鲨革样斑10年,伴智力障碍,无癫痫发作史.测序结果显示患者在TSC2基因第34外显子第4258位与4261位碱基之间缺失了TCAG 4个碱基,为c.4258-4261delTCAG(p.Ser1420GlyfsX55)移码突变.在4名表型正常家系成员及100名正常对照中均未检测到该位点突变.结论 TSC2基因第34外显子c.4258-4261delTCAG(p.Ser1420GlyfsX55)移码突变可能是该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发病的原因.
作者:张正中;吕永梅;牟韵竹;杨浩;杨萍;刘一平;刘林莉;陈星;眭维耻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1例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并伴有多系统紊乱的患儿的遗传学原因,分析患儿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及其所含基因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用常规G显带技术分析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之后应用单核苷酸多态微阵列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rray,SNP-array)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进而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SNP-array分析结果显示7q11.23区域杂合性缺失,长度为1673 kb,其缺失与Williams-Beuren综合征相关.FISH实验结果验证了此微缺失的存在,并通过检测其父母FISH结果,证实为一种新发的缺失.结论 用SNP-array结合FISH技术确诊了1例Williams-Beuren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与其染色体微缺失的片段7q11.23相关.与传统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相比,SNP-array在临床检测不明原因智力低下、发育迟缓患者中具有显著优势.
作者:金玉霞;刘霞;李素萍;葛加美;吴秀芳;宋勤浩;周赤燕;苗正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孕妇 22岁,结婚1年,G1P0,22周孕.表型正常,身体健康.孕期无服药史及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既往月经规律,无手术史,无肝炎结核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查体均未见异常.常规产前检查三维超声发现胎儿心脏影像改变,胎儿颜面部异常影像,左侧侧脑室测量高值,诊断为胎儿多发畸形.
作者:李卓;陈琳;张卉;祖淑静;张艳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的迅速发展,全世界通过该技术出生的孩子数量已经达到500万以上.ART作为治疗不孕不育问题的主要手段,其子代健康一直受到关注.ART的相关操作技术及患者本身因素可能会引起其子代表观遗传改变,从而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本文中我们对ART子代出现的疾病如印记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癌症等进行归纳,分析其与表观遗传的联系,从表观遗传角度探讨ART子代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助于评价ART对其子代的影响和应用安全性.
作者:黄鸿峰;陈玄;杨晓煜;黄燕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家系1 先证者(Ⅱ2),女,84岁,因“颈前巨大包块38年,吞咽受阻、平卧通气受限2月”就诊.38年前甲状腺肿大,逐渐增大变硬,无明显不适,听力无障碍,服用甲状腺素(甲状腺片、L-T4)近20年.近2月吞咽受阻不适、平卧通气受限.专科检查:颈前甲状腺两叶相连(11 cm×17 cm×6.5 cm)呈巨大包块状,表面凸凹不平,内有多个大小不等质地坚硬包块,界清、无触痛,吞咽呈用力状.
作者:刘曾;刘国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Dravet综合征患儿SCN1A基因新生突变的来源,为遗传咨询及产前基因诊断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Dravet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应用Sanger测序进行SCN1A基因突变检测,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分析新生突变的家系突变等位基因的来源;对于父源等位基因存在新生突变的家系,提取其父亲精液DNA,分析精液细胞中是否存在突变.结果 22例携带SCN1A新生突变的患儿中,19例(86.4%)的突变位于父源等位基因,3例(13.6%)位于母源等位基因.9例父源等位基因突变患儿父亲的精液细胞中均未发现相应突变.结论 Dravet综合征患儿SCN1A基因新生突变多位于父源等位基因,患儿父亲精液中未发现基因突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孙慧慧;张月华;徐小菁;刘晓燕;吴希如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ABO基因O04等位基因表达弱A抗原的分子基础.方法 通过标准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1名无偿献血者ABO血型疑难样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1名献血者ABO基因转录调控序列和全编码序列进行检测.结果 无偿献血者的血清学检测结果是AmB,基因测序、基因克隆和cDNA水平验证显示有B101和O04两个等位基因.结论 DNA序列分析表明ABO疑难血型样本含有B101和O04等位基因.O04等位基因表达弱A抗原特性.
作者:章旭;李剑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对1例携带非平衡染色体易位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胎儿进行检测,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探讨其发病原因.方法 采用常规G显带分析胎儿及其父母的染色体核型.应用SNP-array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高分辨扫描,并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进行验证.结果 G显带染色体分析提示胎儿及其父母核型均正常.SNP-array检测显示胎儿4号染色体的短臂存在13.877 Mb的重复(4p16.3-p15.33,48283-13925186),11号染色体长臂存在15.653 Mb的缺失(11q23.3-q25,119291480-134944006).MLPA检测证实了上述变异的存在.结论 4号染色体短臂部分三体(Wolf-Hirschhorn综合征)及11号染色体部分单体(Jacobsen综合征)可能是导致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原因,但其父母的染色体核型无助于分析上述染色体异常的成因以及再发风险.SNP-array具有高分辨和高准确度的优点,可为产前遗传学诊断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
作者:董艳玲;胡华梅;胡华;章容;胡斌;龙洋;徐刚;姚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例1 男,26岁,结婚2年,其妻第1次怀孕因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第2次怀孕胎停,自然流产,两次均发生于孕60天左右.夫妇双方生殖系统无明显异常,表型均正常,非近亲结婚,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毒物和放射线接触史,无不良嗜好,家族中其他成员无不良孕产史.
作者:郭红霞;平慧;牛丽辉;田伟;李守霞;陈丁莉;陈艳红;冯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患者 女,27岁,孕2次,自然流产1次,无既往病史,孕期无有害物质接触史,家族内无遗传病史和先天畸形病史.孕16+6周行血清学产前筛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游离β亚基(free-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Free-β-HCG)校正中位数倍数(multiple of median,MOM)为3.01(正常参考值0.25~2.50),提示唐氏综合征风险值为1/478,属临界风险.
作者:姜雨婷;王文静;于洋;岳嘉明;刘睿智;李付彪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