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色双融合与额外信号探针在BCR/ABL融合基因检测中的比较及其意义

杜庆华;应逸;陈晓燕;李庆山;王顺清;莫文健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cr/abl融合基因, 荧光原位杂交, ES探针, DCDF探针, 费城染色体
摘要:目的 探讨DCCF(dual color dual fusion)探针与ES(extra signal)探针在BCR/ABL融合基因检测中信号表现的特点,并明确其信号特征与染色体核型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初治6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及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骨髓标本进行BCR/ABL的DCDF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FISH阳性标本则使用ES探针再次进行荧光原位杂交进行BCR断裂点的检测,同时对其中47例CML和40例ALL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 FISH结果示65例CML均为BCR/ABL阳性,DCDFFISH中有17例为非典型信号表现,ES-FISH有12例为非典型信号表现;50例ALL中7例BCR/ABL阳性,ES探针显示5例BCR断裂点位于m-bcr,2例位于M-bcr.核型分析CML检出Ph阳性98%(43/44),ALL检出Ph阳性22%(7/32).结论 DCDF-FISH、ES-FISH以及核型分析各有其特性.根据每种方法的特性,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对遗传学特征作出更准确判断.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相关文献
  • 雄激素受体基因新突变引起的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

    目的 对1例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CAIS)的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进行分析,寻找致病突变.方法 提取外周血全基因组DNA,扩增位于X染色体上的AR基因所有8个外显子及邻近外显子与内含子之间的剪切位点DNA序列,对扩增片段直接进行DNA序列测定,与基因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 该病例AR基因第1外显子的441位密码子发生无义突变(GAA→TAA),由编码谷氨酸(Glu)变为终止密码,导致雄激素受体蛋白翻译至441位时终止,产生没有功能的氨基酸多肽残段.结论 Glu441stop(GAA→TAA)是一种导致CAIS的AR基因新的突变方式,之前在世界范围内均未见报道,丰富了AR基因突变谱,增加对CAIS发病机制的了解.

    作者:罗福薇;吴维青;耿茜;李芳;陈武斌;甘万霞;谢建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精子染色质结构异常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精子染色质结构异常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的影响.方法 对IVF-ET治疗的不育夫妇136对,分别检测精子DNA碎片化和染色质包装缺陷,并分析精子染色质结构参数与受精及临床妊娠之间的关系.结果 精子DNA碎片化阳性率和染色质包装缺陷阳性率均与受精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98,P<0.05,和-0.389,P<0.01);在未获得临床妊娠的患者,精子DNA碎片化阳性率和染色质包装缺陷阳性率均高于获得临床妊娠的夫妇(分别为10.74%vs.5.40%,P<0.01和23.58%vs.11.83%,P<0.01).结论 IVF-ET治疗失败与精子染色质结构异常有关,精子染色质结构检测有助于评估IVF-ET失败的风险,以制订佳治疗方案.

    作者:谷龙杰;陈振文;卢文红;许剑锋;李梅;陈子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染色体核型异常一家系三例

    患儿男,8个月,第4胎足月顺产.因怀疑先天愚型到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患儿吐舌,坐立不稳,能竖头.其父母为非近亲婚配,母怀孕年龄27岁,孕后期有感冒史,但未进行任何治疗.

    作者:向萍霞;刘翎;胡唏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贵州黔东南地区侗族人群RHD基因合子型检测

    目的 调查贵州黔东南地区侗族人群RHD基因组合情况,了解RHD基因遗传特点.方法 根据中国人Rh分子特点和RHD基因缺失原理设计2对引物,对301名侗族无血缘关系的血样分别检测RHD基因第1外显子和融合盒子,再引入1对内对照引物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结果 292例RhD阳性样本中58例(19.86%)为RHD+/RHD-型,234例(80.14%)为RHD+/RHD+型.9例血清学初筛RhD阴性样本中:5例RHD+/RHD-型(2例弱D,3例Del型);3例RHD+/RHD+型(1例弱D,2例DeD;1例RHD-/RHD-(1例D阴性).结论 本组RhD阳性人群中存在的RHD+/RHD-杂合型高于其它地区的报道,9例血清学初筛D阴性的人群中存在RHD基因单倍体比例也较高.

    作者:黄吉娥;丛硕;曾小菁;杨芳;肖林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孕妇血清标记物唐氏综合征筛查发现21-三体综合征合并十二指肠闭锁一例

    孕妇 40岁,孕3产1.孕18周时取静脉血2 mL,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进行唐氏综合征筛查(试剂由美国PE公司提供),唐氏综合征风险概率1∶70.自孕26周至32周共行3次超声检查均提示十二指肠闭锁(双泡征),见图1.股骨长度小于孕龄2周,肱骨长度小于孕龄4周;孕妇于32周决定终止妊娠行引产术,引产后的胎儿有典型的唐氏综合征表现.

    作者:余富蔓;李岩;张秀玲;史云芳;张颖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46例侵犯骨髓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染色体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伴有骨髓侵犯的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染色体异常特点,探讨预后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46例诊断为骨髓侵犯且具有完整染色体结果的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资料.染色体检查用24 h短期培养法,R显带技术分析.结果 (1)14例非特指型T细胞淋巴瘤,11例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8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7例肝脾T细胞淋巴瘤,6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其中染色体异常分别检出3例(21.4%)、2例(18.2%)、4例(50%)、1例(14.3%)和2例(33.3%).多为复杂染色体异常,累及多条染色体,未发现重现性染色体异常.(2)侵犯骨髓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 cell lymphoma,PTCL)生存时间较短,未发现染色体异常对生存时间有影响.结论 采取骨髓标本进行PTCL 染色体分析,可以发现侵犯骨髓的PTCL存在较多染色体异常,这些染色体异常具有类型特异性,其预后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安刚;李承文;史丽慧;易树华;赵耀中;齐军元;邹德慧;邱录贵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Ehlers-Danlos综合征一家系

    先证者男,8岁,自幼皮肤易青紫.轻微外伤即皮肤紫瘢,平素少有鼻衄及齿龈出血,出血易止,未有血尿及黑便.无关节疼痛.曾于当地医院查出凝血试验大致正常.患儿为第1胎,孕35+6周早产.查体:全身皮肤松弛,周身关节过伸,营养欠佳,鸡胸,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及,双侧髋关节脱位.

    作者:贾颐舫;张爱东;杨丹彤;盖凌;张美华;张艳萍;许观照;吴爱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SMN1基因点突变分析

    目的 通过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urvival motor neuron gene 1,SMN1)点突变研究,对SMN1单拷贝缺失的疑似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SMA)患儿给予基因诊断.探讨SMN1复合杂合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方法 按照国际SMA诊断标准对3例患者进行临床拟诊和随访分型.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进行SMN1和SMN2基因的拷贝数定量分析.应用逆转录PCR和克隆测序技术进行SMN1点突变研究.通过核心家系成员拷贝数和点突变分析,明确突变在家系中的传递.结果 确定了2种SMN1基因点突变:p.Leu228X(1例)和p.Arg288Met(2例).其中错义突变p.Arg288Met为中国SMA中首次报道,无义突变p.Leu228X为中国大陆地区首次报道.携带p.Leu228X突变的患儿具有2个SMN2拷贝,为Ⅰ型SMA;而携带p.Arg288Met突变的2例患儿SMN2的拷贝数均为3,表型分别为Ⅰ型和Ⅱ型.结论 p.Leu228X和p.Arg288Met突变均遗传自父母,而非新发突变.两种突变导致了严重的Ⅰ型和较为严重的Ⅱ型SMA.3例SMA患儿发生SMN1基因杂合缺失同时伴有SMN1基因点突变,提示我国SMA存在复合杂合突变机制.对SMN1基因单拷贝缺失的疑似SMA患儿,进行点突变分析十分必要,能够为患儿的临床诊断、家庭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瞿宇晋;都娟;李尔珍;杨艳玲;邹丽萍;白晋丽;王红;金煜炜;宋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46,XX,t(3;16)染色体整臂易位一例

    患者女,25岁,因结婚5年不孕就诊.妇科检查正常.夫妻双方身体健康,无药物及毒物接触史.表型、智力正常.非近亲结婚.患者父母无不良生育史,患者有1个哥哥和1个姐姐,婚后均生育正常后代.

    作者:牟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羊水衍生X染色体的细胞与分子遗传学分析

    目的 对1例孕中期胎儿46,X,der(X)行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并探讨其临床效应.方法 采用羊水细胞培养和G、C显带技术制备染色体,应用X染色体计数探针、Y染色体计数探针、Tel Xp/Yp三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进一步分析确定其核型.结果 衍生染色体为罕见的X/Y染色体的易位,其核型为:46,X,der(X)t(X;Y)(p22.3;q11.2).ish der(X)t(X;Y)(p22.3;q11.2)(X/Ypter-,DXZ1+,DYZ1+)mat.结论 FISH结合细胞遗传学检测可以查明衍生染色体的来源和性质,从而为产前诊断提供更全面准确的遗传学依据,并能预测胎儿发生畸形的风险及准确地判断预后.

    作者:罗玉琴;钱羽力;张艳;朱宇宁;徐晨明;吕时铭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评价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诊断染色体22q11.2微缺失结果研究

    目的 对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诊断染色体22q11.2微缺失结果进行评价.方法 应用MLPA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两种方法分别检测了32份儿童(男16例,女16例;年龄1~13岁,平均3.6±3.1岁)血样本,其中16例为染色体22q11.2微缺失患儿组(阳性对照组),16名为体检正常儿童组(阴性对照组).采用灵敏度、特异度及Kappa分析来评估结果.结果 MLPA检测32份样本中,16例阳性对照样本均有染色体22q11.2微缺失,且缺失片段长度约3-Mb;16名对照样本中未发现22号染色体缺失.FISH证实16例22q11.2微缺失患儿均存在缺失,16名对照样本不存在缺失.因此,MLPA诊断染色体22q11.2微缺失的灵敏度及特异度高.结论 MLPA是一种快速、可靠、高通量及相对经济的诊断染色体22q11.2微缺失的有效方法,弥补了FISH技术的不足,可用于临床实验室快速诊断染色体22q11.2微缺失,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邓建英;张泽伟;李建华;朱宇宁;杨建滨;高展;应力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3号染色体短臂远端缺失一例

    患儿女,1岁.第2胎,足月顺产.出生体重1.8 kg,就诊时体重5.5 kg,身高66 cm,头小,头围40 cm,鼻梁低平,小颌小耳,哭声细弱.重度智力低下,面部表情呆滞,反应迟钝,发育迟缓,语言障碍,不会说话,不会坐,也不会站立.

    作者:邓代千;孙凯;王春涛;姜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

    目的 探讨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 transferanse,COMT)基因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R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粤东潮汕地区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芯片技术检测COMf基因的8个SNP位点(rs4680、rs4818、rsl65599、rs737865、rs2075507、rs6267、rs6269、rs4633)在粤东潮汕地区的27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00名健康对照中的分布,并借助于plink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单个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倍型(G)-G-A-A[(rs4680)-rsl65599-rs2075507-rs6269]和单倍型A-A-C-(G)[rs2075507-rs6269-rs4633-(rs6267)]频率两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精神分裂症组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它们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保护因素.结论 在中国粤东地区汉族人群中,COMT基因的8个SNP位点(rs4680、rs4818、rsl65599、rs737865、rs2075507、rs6267、rs6269、rs4633)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性,其中的两个单倍型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保护因素.但本研究不能排除COMT基因可能存在其他功能性变异位点与精神分裂症相关.

    作者:孔凡芝;彭志珍;蒋廷云;洪晓虹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应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技术快速高通量诊断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

    目的 评价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在染色体非整倍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我国羊水染色体诊断提供一种快速、特异、高通量的分子诊断手段.方法 应用MLPA技术检测了500份羊水标本,所有标本均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应用RH-MLPA-v511数据分析软件获得MLPA结果,比较MLPA技术与FISH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总结MLPA技术临床应用过程中的关键要点.结果 在500份羊水标本中,MLPA检测成功率97%.3个工作日完成结果的为92%,需重复检测的为5%,失败为3%.对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检测敏感性和准确性100%.证实38例非整倍体病例探针信号比值>正常二倍体4s,2例疑似三体结果>2s.分析了21号染色体8条探针的杂交效率,21三体患者8条探针中平均4条探针比值>1.3.结论 MLPA技术具有快速、特异、敏感、高通量、成本低等特点,可用于产前染色体非整倍体数目的快速检测,是传统染色体培养方法的补充,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唐少华;毛义建;陈向南;徐雪琴;谢番妮;吴昊;李焕铮;吕建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超声检查在妊娠中期预测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价值

    胎儿形态异常与染色体异常有联系[1],我们通过分析3 463名孕妇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评价超声检查在妊娠中期预测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价值.

    作者:潘玉萍;蔡爱露;李岭;乔宠;关洪波;王丽芝;王岳平;解丽梅;王晓光;王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产前诊断DiGeorge综合征一例

    胎儿孕25+周,B超提示宫内生长发育受限,心脏室间隔缺损(图1),主动脉转位,合并羊水过多.父母非近亲结婚,孕期无不良因素接触史,无家族病史.

    作者:廖灿;符芳;杨昕;张亮;蔡斌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45,XY,der(1)t(1;22),t(13;14),-22核型一例

    患者男,29岁.婚后4年,其妻怀孕4次,均于妊娠2月时自然流产.夫妇表型及智力均正常,非近亲结婚,无不良嗜好,否认孕期药物和化学毒物接触史,患者精液检查无异常.查体:第2性征和外生殖器发育良好.妻子妇科检查无异常,性激素检查正常,抗精子抗体、子宫内膜抗体、卵磷脂抗体、卵巢抗体均阴性,封闭抗体阳性.夫妇双方家族中无异常生育史.

    作者:吴庆华;鲁宁;江淼;魏振玲;孔祥东;史惠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中国南方妇女AhR和ARNT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中国南方汉族妇女芳香烃受体(arylhydrocarbon receptor,AhR)基因和芳香烃受体核转位子(arylhydroarbon nuclear translocator,ARNT)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手术证实的43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499名对照人群外周血,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检测AhR及ARNT基因多态性.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妇女AhR 1661G/A位点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7%、44.6%、45.7%和12.0%、41.9%、46.1%,两组的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4,P=0.629);A和G等位基因频率为32.0%、68.0%和33.0%、67.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9,P=0.664).病例组和对照组妇女ARNT 567G/C位点GG、GC、CC基因频率分别为13.5%、47.8%、38.7%和15.6%、51.7%、32.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4,P=0.659);C、G等位基因频率为62.6%、37.4%和58.5%、41.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0,P=0.07).2组间AhR1661G/A和ARNT 567G/C联合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11.20,P=0.191).结论 中国南方妇女外周血AhR 1661G/A及ARNT 567G/C基因多态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无明显相关.

    作者:王玉凤;宗利丽;赵欣;毛婷;付永贵;曾俊;饶兴蔷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探讨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是在胚胎植入前对配子或体外受精胚胎进行遗传学分析的一项诊断技术,目的在于从源头预防遗传性疾病的发生,从而改善有遗传性疾病高风险夫妇的妊娠结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机制被阐明,PGD的诊断范围逐渐扩展,其应用周期数也日益增多.新技术的开展如比较基因组杂交及其微阵列提高了PGD诊断的准确性.然而,这项技术的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作者从透明带开孔技术、不同时期胚胎活检、胚胎活检细胞数目以及遗传分析技术的可靠性等方面对PGD的安全性进行了探讨.

    作者:郑英明;金帆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双色双融合与额外信号探针在BCR/ABL融合基因检测中的比较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DCCF(dual color dual fusion)探针与ES(extra signal)探针在BCR/ABL融合基因检测中信号表现的特点,并明确其信号特征与染色体核型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初治6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及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骨髓标本进行BCR/ABL的DCDF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FISH阳性标本则使用ES探针再次进行荧光原位杂交进行BCR断裂点的检测,同时对其中47例CML和40例ALL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 FISH结果示65例CML均为BCR/ABL阳性,DCDFFISH中有17例为非典型信号表现,ES-FISH有12例为非典型信号表现;50例ALL中7例BCR/ABL阳性,ES探针显示5例BCR断裂点位于m-bcr,2例位于M-bcr.核型分析CML检出Ph阳性98%(43/44),ALL检出Ph阳性22%(7/32).结论 DCDF-FISH、ES-FISH以及核型分析各有其特性.根据每种方法的特性,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对遗传学特征作出更准确判断.

    作者:杜庆华;应逸;陈晓燕;李庆山;王顺清;莫文健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