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海水;张秀芳;刘艳;王俊民
目的 探讨依曲替酸对中、重度银屑病患者皮损区白介素(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 观察依曲替酸的临床疗效;用原位杂交技术及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皮损区IL-17mRNA和IL-17蛋白表达.结果 依曲替酸在改善患者病情的同时,抑制了皮损区IL-17mRNA的表达(治疗前39.95±11.44,治疗后16.20±6.65)及蛋白表达(治疗前0.85±0.10,治疗后0.26±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依曲替酸治疗银屑病的作用可能涉及对患者皮肤Th17细胞的影响.
作者:牛新武;曹伟;冯捷;彭振辉;袁景奕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初步评价塞来昔布胶囊(商品名:西乐葆,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有效性.方法 按照随机、单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原则将96例患者分成大剂量组、小剂量组和安慰剂组,共3组.大剂量组给予西乐葆400mg;小剂量组给予西乐葆200mg;安慰剂组给予安慰剂(胶囊内装的是淀粉)治疗,分两次口服,同时所有患者给予阿昔洛韦500mg静滴,1次/d,连续两周.在治疗前、治疗后3天、1周、2周和3周时对三组患者的疼痛症状评分,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三组间疗效比较,治疗前各组间疼痛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大剂量组疼痛程度低于小剂量组,小剂量组疼痛程度低于安慰剂组(P<0.05).结论 塞来昔布胶囊有助于带状疱疹神经痛治疗.
作者:赵洪波;鲁英;王雪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患儿男,12岁.颈部及腋下皮肤出现淡黄色小丘疹1年.心电图检查示:频发性室性早搏,短P-R综合症,I导联见异常Q波.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部弹力纤维肿胀、断裂、卷曲;弹性纤维染色(Weigert染色)显示真皮中下部断裂、卷曲的弹力纤维呈暗红色碎羊毛状.诊断:弹力纤维假黄瘤.
作者:褚美琴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GSTM1和GSTT1基因缺失与湖南省衡阳地区汉族人群白癜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湖南省衡阳地区汉族人群中100名白癜风患者(白癜风病例组)和100名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肘静脉血4mL,提取DNA,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GSTM1和GSTT1的基因型.结果 白癜风病例组GSTM1基因缺失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癜风病例组GSTT1基因缺失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癜风病例组GSTM1和GSTT1基因均缺失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湖南衡阳地区汉族人群白癜风发病与GSTM1基因缺失相关.
作者:刘志军;袁江;刘晶 刊期: 2010年第07期
1.临床资料 36例患儿均为2009年2-8月本科门诊病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2.6岁,其中3岁以下30例,占83.0%.2~4月发病6例,5~7月28例,8月2例;幼托儿童25例,散居儿童11例,有明确手足口病接触史者28例.
作者:向进;张昆梅;彭莉;汪春惠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左西替利嗪、曲尼司特联合免疫调节剂卡介苗素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56例,予口服左西替利嗪5mg 1次/d、曲尼司特0.1g 3次/d联合卡介苗素2mL肌肉注射隔日1次治疗;对照A组45例予口服左西替利嗪和曲尼司特治疗,对照B组45例单纯口服左西替利嗪治疗,方法均同治疗组.三组均用药8周后评价疗效,停药1月后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1.1%,明显优于两个对照组((75.6%,42.2%)(P均<0.05),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复发率(6/42例)低于两个对照组(9/26例,9/12例).结论 左西替利嗪、曲尼司特联合卡介苗素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好,复发率低.
作者:赵建华;乔少华;耿文军;付吉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假阳性发生率及原因.方法 对本院2007-2008年门诊及住院病人送检的血清标本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RPR)环状卡片试验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7-2008年合计检测了10 546份血清标本,RPR假阳性率为0.21%(15/7002).2007年(0.32%)与2008年(0.11%)的RPR假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RPR假阳性血清标本中10例为有高危性行为的常规检查者,2例为孕妇,皮肌炎、尖锐湿疣和龟头破溃者各1例.结论 RPR假阳性有一定的发生率.建议RPR阳性者以TPPA等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进行确认.
作者:张津萍;王千秋;龚匡隆;尤永燕;沙仲;孙厚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患者女,68岁.双胫前水肿性红斑伴局部萎缩10年,确诊为糖尿病3年,经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并回顾文献及29例病例,对本病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
作者:李慧;毕新岭;顾军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本文对手足口病的定义、病原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特征、流行过程、手足口病感染的影响因素以及预防措施等进行了综述,重点对手足口病与皮肤科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描述,并对手足口病的三间分布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同时详细地介绍了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作者:刘民;刘闯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疗法联合CO2激光与单纯使用ALA-PDT疗法和单纯使用CO2激光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120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ALA-PDT疗法联合CO2激光治疗组、单纯ALA-PDT疗法治疗组和单纯CO2激光治疗组,每组40例,均治疗结束3月后判定疗效.结果 ALA-PDT疗法联合CO2激光治疗组清除率为100%(40/40),痊愈率为90%(36/40),复发率为10.00%(4/40);单纯使用ALA-PDT疗法组痊愈率为42.50%(17/40),复发率为29.17%(7/24);单纯使用CO2激光治疗组一次性清除率为100%(40/40),痊愈率为37.50%(17/40),复发率为62.50%(25/40).三组患者的痊愈率和复发率比较,ALA-PDT疗法联合CO2激光治疗组均优于单纯ALA-PDT疗法治疗组和单纯CO2激光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ALA-PDT疗法联合CO2激光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确切,复发率较低,其疗效优于单纯使用ALA-PDT疗法组和单纯使用CO2激光治疗组,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杨高;印利平;梅莉红 刊期: 2010年第07期
1.临床资料患儿男,12岁.左侧大腿起水疱10年.10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侧大腿出现米粒大水疱,无明显自觉症状,逐渐增多和长大,散在或群集分布,呈带状排列,不易破溃,未予治疗.
作者:何萍秀;万川;胡国红;罗来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患者男,13岁.头皮起红疹伴脱发半年.皮肤科情况:后枕部见一1.5cm×1.5cm红色圆形斑块,其上有细小脱屑,头发大部分脱落.皮损组织病理毛囊口角栓形成,真皮内毛囊皮脂腺细胞中大量淡兰色物质沉积,血管周围不等量炎细胞浸润;阿西蓝染色阳性.诊断:毛囊黏蛋白病.
作者:吴庭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患者男,26岁.腰骶部疼痛4月,双眼视物模糊伴多处皮肤糜烂2月,加重7天.HLA-B27阳性.左上臂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层下海绵状脓疱和表皮银屑病样增生,真皮浅层明显水肿,血管周围较多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诊断:Reiter综合征.
作者:郑力强;韩向春;张威;刘玉峰 刊期: 2010年第07期
婴儿男,6月大时出现全身红斑、水疱和大疱,皮损组织病理可见真皮内嗜酸性细胞浸润,直接及间接免疫荧光显示:IgG基底膜带线状沉积.诊断:婴儿大疱性类天疱疮.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1岁以内婴儿大疱性类天疱疮国内报道少见.
作者:王佩茹;陈喜雪;李若瑜;朱学骏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噻唑烷二酮类对糖尿病大鼠血清P物质、氧化应激炎症因子和皮肤改变的影响.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STZ)将10周龄的雄性Wistar大鼠诱导成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组(DI组,n=13)、糖尿病罗格列酮治疗组(DR组,n=13)、糖尿病对照组(DC组,n=13),并以正常大鼠作对照(C组,n=13).分别于第16周抽取各组大鼠心脏血,测定TNF-α、IL-6、C-RP、SOD及P物质的水平,并作皮肤病理观察.结果 糖尿病模型各组IL-6、TNF-α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DI组和DR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则无差异;糖尿病组的SOD和P物质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胰岛素组和罗格列酮组的SOD和P物质二者与糖尿病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增高(P<0.01,P<0.05).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16周,糖尿病大鼠表皮明显变薄,角质形成细胞层次明显减少,局部为单层排列,真皮内胶原减少,脂肪消失;DI组和DR组大鼠皮肤未出现上述明显的组织学改变.结论 噻唑烷二酮类能降低大鼠血清炎性介质、升高SOD和P物质水平,对糖尿病大鼠皮肤早期病变具有防护作用.
作者:张晓菲;郝飞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患者男,18岁.甲及掌跖部皮损18年.皮损特征表现为:20甲高度增厚、掌跖部严重角化、毛囊角化,尤以肘膝部明显、乳头角化及面部多发性皮角样损害.皮肤活检示:表皮高度角化过度及灶性角化不全,真皮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诊断:先天性厚甲症;多发性皮角.
作者:贺伟;乌日娜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揭示不同来源胎牛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一核细胞,通过贴壁法分别使用2种不同来源的胎牛血清培养银屑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记录各组细胞传1代所需的时间;MTT比色法检测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活性;An-nexin V法检测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发凋亡率.结果 使用胎牛血清1,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过程中逐渐出现凋亡,后全部死亡,正常对照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所需时间也较长;而使用胎牛血清2,患者细胞可以传代,正常对照细胞传代所需时间缩短(P<0.05).结论 胎牛血清是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瑞风;冯海燕;尹国华;张开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多巴胺诱导黑素细胞PIG1凋亡的机制.方法 利用300μmol/L、500/μmol/L、1 000μmol/L和1 500μmol/L多巴胺处理黑素细胞PIG1 24小时后,以结晶紫法检测细胞活性变化,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AnnexinV/PI双荧光标记细胞的凋亡变化.500μmol/L多巴胺处理黑素细胞1h、3h、6h和12h后收集细胞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PKR、磷酸化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P-PKR和磷酸化真核细胞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P-eIF2α水平变化.结果 细胞活性随着多巴胺浓度升高而降低,呈剂量依赖关系(P<0.01).细胞凋亡随多巴胺浓度升高而增加,并呈剂量依赖关系.500μmol/L多巴胺处理后PKR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PKR和eIF2α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加.结论 多巴胺诱导的黑素细胞凋亡与PKR通路的激活相关.
作者:王旭东;李霞;刘玲;李春英;马翠玲;高天文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二苯乙烯苷对长波紫外线(UVA)辐射HacaT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从何首乌中提取二苯乙烯苷.UVA辐射强度为18J/cm2,用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构建体外细胞模型.MTT法测定细胞活力;酶生化法测定胞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GSH-px活性及MDA水平;人氧化应激与抗氧化PCR芯片检测细胞内氧化应激及抗氧化基因mRNA的变化,通过实时定量PCR验证芯片结果.结果 在18J/cm2UVA辐射下,给定浓度范围内的二苯乙烯苷能剂量依赖性提高胞质SOD和GSH-px活力,降低胞质MDA水平;基因芯片检测发现二苯乙烯苷可明显改变部分氧化应激及抗氧化基因的表达,并通过实时定量PCR验证其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结论 二苯乙烯苷对UVA辐射的HaCaT细胞氧化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清除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及改变相关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廖勇;周南;谢少琼;廖万清 刊期: 2010年第07期
1.临床资料患儿女,4小时.出生时即见躯干、四肢及会阴部有红斑和水疱.以四肢及会阴部为著,部分红斑上出现绿豆大紧张性水疱,疱液澄清.婴儿系第1胎,足月顺产,其母出生时有同样病史,2岁后自愈.
作者:李秀丽;史玉玲;李晓建;刘志昱 刊期: 201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