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带状疱疹150例护理体会

赵桂华;刘维荣;孙娟;郭乃宁

关键词:带状疱疹, 护理, 体会
摘要: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治疗组100例,对照组在配合医生进行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传统护理方案,包括病情观察和创面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增加刺络拔罐、情志护理和辨证施护等.结果 治疗组患者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西结合护理带状疱疹患者疗效高于传统护理.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婴儿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

    婴儿男,6月大时出现全身红斑、水疱和大疱,皮损组织病理可见真皮内嗜酸性细胞浸润,直接及间接免疫荧光显示:IgG基底膜带线状沉积.诊断:婴儿大疱性类天疱疮.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1岁以内婴儿大疱性类天疱疮国内报道少见.

    作者:王佩茹;陈喜雪;李若瑜;朱学骏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1例

    患者女,50岁.因唇部反复进行性红肿伴轻微瘙痒半年就诊.皮肤科情况:上唇弥漫性红肿,压之无凹陷,上下唇红斑脱屑.口角略向右侧歪斜,左侧鼻唇沟变浅,吹口哨嘴唇,并向右侧倾斜,伸舌稍向左侧歪斜,舌体肥大,舌面有明显沟纹.上唇皮损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可见弥漫性淋巴细胞、少量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诊断: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

    作者:姜红浩;钱悦;朱里;陈思远;黄长征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噻唑烷二酮类对糖尿病大鼠血清P物质、氧化应激和皮肤改变的影响

    目的 观察噻唑烷二酮类对糖尿病大鼠血清P物质、氧化应激炎症因子和皮肤改变的影响.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STZ)将10周龄的雄性Wistar大鼠诱导成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组(DI组,n=13)、糖尿病罗格列酮治疗组(DR组,n=13)、糖尿病对照组(DC组,n=13),并以正常大鼠作对照(C组,n=13).分别于第16周抽取各组大鼠心脏血,测定TNF-α、IL-6、C-RP、SOD及P物质的水平,并作皮肤病理观察.结果 糖尿病模型各组IL-6、TNF-α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DI组和DR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则无差异;糖尿病组的SOD和P物质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胰岛素组和罗格列酮组的SOD和P物质二者与糖尿病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增高(P<0.01,P<0.05).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16周,糖尿病大鼠表皮明显变薄,角质形成细胞层次明显减少,局部为单层排列,真皮内胶原减少,脂肪消失;DI组和DR组大鼠皮肤未出现上述明显的组织学改变.结论 噻唑烷二酮类能降低大鼠血清炎性介质、升高SOD和P物质水平,对糖尿病大鼠皮肤早期病变具有防护作用.

    作者:张晓菲;郝飞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水痘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的检测

    目的 探讨血清腺苷脱氨酶(ADA)在水痘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酶显色法检测105例水痘患者血清ADA活性,同时检测对照组80例丘疹性荨麻疹患者血清ADA活性,并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水痘组及对照组ADA值分别为42.39±12.26IU/L和19.88±7.25 IU/L,两者ADA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本研究的185例样本中,以ADA活性升高诊断水痘的灵敏度为0.93(99/105),特异度为O.98(79/80),Youden指数为O.93,Kappa值为O.92.结论 水痘患者血清ADA活性升高,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可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曹庆科;谭宇辉;殷文浩;丁韧烨;盛桂芳;陈怿;朱宇翔;李胜华;严凤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多巴胺通过PKR通路诱导黑素细胞PIG1凋亡

    目的 探讨多巴胺诱导黑素细胞PIG1凋亡的机制.方法 利用300μmol/L、500/μmol/L、1 000μmol/L和1 500μmol/L多巴胺处理黑素细胞PIG1 24小时后,以结晶紫法检测细胞活性变化,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AnnexinV/PI双荧光标记细胞的凋亡变化.500μmol/L多巴胺处理黑素细胞1h、3h、6h和12h后收集细胞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PKR、磷酸化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P-PKR和磷酸化真核细胞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P-eIF2α水平变化.结果 细胞活性随着多巴胺浓度升高而降低,呈剂量依赖关系(P<0.01).细胞凋亡随多巴胺浓度升高而增加,并呈剂量依赖关系.500μmol/L多巴胺处理后PKR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PKR和eIF2α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加.结论 多巴胺诱导的黑素细胞凋亡与PKR通路的激活相关.

    作者:王旭东;李霞;刘玲;李春英;马翠玲;高天文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GSTM1和GSTT1基因缺失与湖南省衡阳地区汉族人群白癜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GSTM1和GSTT1基因缺失与湖南省衡阳地区汉族人群白癜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湖南省衡阳地区汉族人群中100名白癜风患者(白癜风病例组)和100名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肘静脉血4mL,提取DNA,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GSTM1和GSTT1的基因型.结果 白癜风病例组GSTM1基因缺失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癜风病例组GSTT1基因缺失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癜风病例组GSTM1和GSTT1基因均缺失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湖南衡阳地区汉族人群白癜风发病与GSTM1基因缺失相关.

    作者:刘志军;袁江;刘晶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塞来昔布胶囊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初步评价塞来昔布胶囊(商品名:西乐葆,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有效性.方法 按照随机、单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原则将96例患者分成大剂量组、小剂量组和安慰剂组,共3组.大剂量组给予西乐葆400mg;小剂量组给予西乐葆200mg;安慰剂组给予安慰剂(胶囊内装的是淀粉)治疗,分两次口服,同时所有患者给予阿昔洛韦500mg静滴,1次/d,连续两周.在治疗前、治疗后3天、1周、2周和3周时对三组患者的疼痛症状评分,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三组间疗效比较,治疗前各组间疼痛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大剂量组疼痛程度低于小剂量组,小剂量组疼痛程度低于安慰剂组(P<0.05).结论 塞来昔布胶囊有助于带状疱疹神经痛治疗.

    作者:赵洪波;鲁英;王雪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髓样分化因子88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在尖锐湿疣(CA)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CA患者皮损和正常成年人包皮组织各22例,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MyD88蛋白表达在两组标本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CA发病的关系.结果 MyD88在CA患者皮损组的阳性表达率为86.36%,并在表皮全层均有表达,主要定位于基底细胞和棘层细胞的细胞浆和/或细胞核,在正常对照组阳性表达率为54.55%,主要定位于基底细胞;两组相比较,CA患者皮损组MyD88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程度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复发组MyD88表达高于初发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MyD88可能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史毓杰;熊峰;杨健;杨文林;叶婷;危焕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水源性肢端角化症

    患者男,28岁.半年前开始双手接触水数分后钟局部出现丘疹和斑块,伴肿胀,脱离水源约15min后,皮损及不适感消失.临床表现为:双手掌可见细小、白色的扁平丘疹及斑块.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质层明显增厚,棘层肥厚.诊断:水源性肢端角化症.

    作者:陈伟;李宝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荆芥连翘汤预防性湿敷对大鼠放射性皮炎的影响

    目的 观察荆芥连翘汤(JJLQT)对急性放射性皮炎的防治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模型,比较荆芥连翘汤预防治疗组(A组)、单纯治疗组(B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三组大鼠的小腿肿胀度及红斑、渗液等皮肤炎症情况.结果 三组大鼠间小腿肿胀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93,P=0.013),A组大鼠小腿肿胀程度轻于其它两组.红斑、糜烂和溃疡总积分随时间的改变而呈下降的趋势,A组与B组、C组总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积分显著轻于B组和C组.结论 荆芥连翘汤预防性治疗,可以显著减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严重程度,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兰海梅;赖梅生;种树彬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精神因素致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未有明确定论.由于部分荨麻疹患者发病前均有精神诱因,心理应激也可使荨麻疹病情加重,因此本文从神经生长因子、P物质、降钙素相关基因肽、内源性阿片样肽类、5-羟色胺、肥大细胞等方面对精神因素致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吕薇;马丽俐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婴幼儿血管瘤中p53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

    目的 检测婴幼儿血管瘤中P53蛋白表达和p53基因第4~6外显子突变,以探讨p53基因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66例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P53蛋白表达情况,用PCR-SSCP技术分析筛选并经测序,检测了25例婴幼儿血管瘤中p53基因外显子4~6的变化情况.结果 P53蛋白着色部位在肥大细胞胞浆内.增生期血管瘤中着色的肥大细胞数为31.18 ±9.08/HPF,高于消退期血管瘤14.05±6.42/HPF,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p53基因第4外显子PCR产物电泳条带异常者16例,经测序后发现14例为错义突变.第5、6外显子PCR产物中电泳条带异常者4例,经测序后发现1例第6外显子为同义突变.第5外显子未发现突变.结论 p53基因突变和蛋白误位可能参与了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作者:王康敏;马莉;靳耀峰;王原;孙润芹;黄莺;孙亚丽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夫妻同患麻痹性痴呆

    1.临床资料 例1女,42岁,农民.缓起孤僻、记性差、多疑1年,伴自语、哭闹2月.患者8年前随丈夫到广东打工,1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孤僻少语,对人冷漠,丢三落四,不能完成工作,有时出门找不到住址,常怀疑东西被人偷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2月前出现自言自语,常突然大发脾气,无故哭闹,怪动作,睡眠差.

    作者:甘全喜;郭勇;邢雨胜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花斑癣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花斑癣的疗效.方法 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对照组外用硝酸咪康唑乳膏,根据疗效指数和真菌镜检结果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2周及4周时的疗效(2周时为65.63%和4周时为96.88%)和治疗2周时真菌清除率(治疗组78.13%,对照组51.6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周时为38.71%和4周时为80.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花斑癣安全而有效.

    作者:燕锋;张志勇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

    本文对手足口病的定义、病原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特征、流行过程、手足口病感染的影响因素以及预防措施等进行了综述,重点对手足口病与皮肤科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描述,并对手足口病的三间分布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同时详细地介绍了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作者:刘民;刘闯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新生儿色素失禁症1例

    1.临床资料患儿女,4小时.出生时即见躯干、四肢及会阴部有红斑和水疱.以四肢及会阴部为著,部分红斑上出现绿豆大紧张性水疱,疱液澄清.婴儿系第1胎,足月顺产,其母出生时有同样病史,2岁后自愈.

    作者:李秀丽;史玉玲;李晓建;刘志昱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弹力纤维假黄瘤1例

    患儿男,12岁.颈部及腋下皮肤出现淡黄色小丘疹1年.心电图检查示:频发性室性早搏,短P-R综合症,I导联见异常Q波.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部弹力纤维肿胀、断裂、卷曲;弹性纤维染色(Weigert染色)显示真皮中下部断裂、卷曲的弹力纤维呈暗红色碎羊毛状.诊断:弹力纤维假黄瘤.

    作者:褚美琴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胎牛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揭示不同来源胎牛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一核细胞,通过贴壁法分别使用2种不同来源的胎牛血清培养银屑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记录各组细胞传1代所需的时间;MTT比色法检测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活性;An-nexin V法检测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发凋亡率.结果 使用胎牛血清1,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过程中逐渐出现凋亡,后全部死亡,正常对照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所需时间也较长;而使用胎牛血清2,患者细胞可以传代,正常对照细胞传代所需时间缩短(P<0.05).结论 胎牛血清是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瑞风;冯海燕;尹国华;张开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阿维A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等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阿维A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等治疗头部脓肿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1例患者根据脓液细菌培养结果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别口服红霉素、头孢呋辛或氧氟沙星等,并同时口服阿维A 30mg,午餐后一次顿服,疗程8~12周,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每4周1次,共3~4次.治疗1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 8例(72.73%)患者获得满意疗效,治疗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阿维A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等治疗头部脓肿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疗效好.

    作者:贾雪松;钟文英;王娟;王海霞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带状疱疹150例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治疗组100例,对照组在配合医生进行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传统护理方案,包括病情观察和创面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增加刺络拔罐、情志护理和辨证施护等.结果 治疗组患者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西结合护理带状疱疹患者疗效高于传统护理.

    作者:赵桂华;刘维荣;孙娟;郭乃宁 刊期: 2010年第07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