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种尿微量蛋白检测结果分析

赵宏丽;李桂珍;赵俊芳;张彤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微量白蛋白, 转铁蛋白, α1-微球蛋白, β2-微球蛋白
摘要: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在SLE患者早期肾损害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SLE患者108例,依据是否有肾脏的临床表现分为两组:有肾脏表现组和无肾脏表现组.65名健康献血者为正常对照组.收集受检者晨起第2次尿液,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定量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血清尿素氮、肌酐的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东芝120)检测.结果有肾脏表现组4种微量蛋白均高于无肾脏表现组和对照组(P<0.05),无肾脏表现组4种微量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4项指标单独检测的阳性率在无肾脏表现组、有肾脏表现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析4种微量蛋白联合检测阳性率的结果,发现在无肾脏表现组1项指标阳性率与2项指标阳性率比较,3项指标阳性率与4项指标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2;P3.4>0.05).而1项指标阳性率与3项指标阳性率比较,与4项指标阳性率比较;2项指标阳性率与3项指标阳性率比较,与4项指标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3;P1,4;P2,3;P2,4<0.05).在有肾脏表现组结果与无肾脏表现组结果相同.有肾脏表现患者的尿中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与血清尿素氮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尿中转铁蛋白、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与血清肌酐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而尿微量白蛋白与血清肌酐之间呈正相关,r=0.737,P<0.05.结论 4种指标联合检测可以大大提高阳性检出率,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早期动态观察监测尿微量蛋白的类型与含量,对患者肾早期损伤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04-2008年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与变迁情况

    目的 了解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04-2008年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与变迁情况,探讨本院深部真菌感染的总体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4-2008年在本院住院诊断为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2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检出真菌的标本来源、菌群分布及菌种变迁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2004-2008年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菌种以白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高,为51.02%;但白假丝酵母菌的比例由2004年的69.56%下降为2008年的4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71,P=0.023);检出的499株真菌中,痰标本所占的比例高,平均为33.87%.结论 2004-2008年本院院内深部真菌感染菌群分布已经发生了变迁,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正在取代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

    作者:喻楠;王乐;尚元元;贾伟;长云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2008-2010年住院患者隐性梅毒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 对住院患者手术或输血前配血标本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以发现隐性梅毒患者,探讨其流行病学及血清学特点.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住院患者49744人,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查.结果 三年共收集住院患者49744人,梅毒抗体阳性502例,各年度阳性率分别为0.81%,1.05%和1.09%,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男性阳性者275例,女性227例,男性阳性率1.12%,女性为0.90%.男女比例为1.21:1.各年龄段阳性率不同,阳性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其中80~89岁阳性率高,20岁以下阳性率低.结论 隐性梅毒病例在住院患者中分布较广,对住院患者的梅毒血清学筛查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孙晓燕;刘波;党倩丽;马小萍;张美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1例

    患者女,48岁.周身泛发性红色丘疹、丘疱疹伴瘙痒10余日,皮疹多为粟粒至黄豆大小,上覆少许薄鳞屑,Ausptiz征(-),部分皮损破溃、坏死、血痂.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细胞间水肿及细胞内水肿形成多房性表皮内疱,疱内见中性粒细胞及多量红细胞,基底细胞液化,区域性淋巴样细胞浸润.诊断: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

    作者:何磊;党林;栗玉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盘状红斑狼疮继发上唇疣状癌合并双手寻常疣1例

    患者男,50岁.面部红斑10年,上唇及双手背疣状肿块3年,上唇肿块生长加快4月.皮肤组织病理检查:面部红斑皮损示:表皮角化过度伴灶性角化不全,可见角质栓,棘层肥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内炎症细胞密集浸润.上唇疣状肿块示:角化不全,棘层不规则增生肥厚,有大量空泡化细胞,可见鳞状窝形成及少量角化不良细胞,未突破基底膜,真皮内血管增生,周围淋巴细胞块状浸润.右手拇指根部肿块活检符合寻常疣.诊断为盘状红斑狼疮继发上唇疣状癌合并双手寻常疣.

    作者:陈爽;熊琳;王婷婷;王琳;Dilip Gurung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超激光疼痛治疗仪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超激光疼痛治疗仪(SL)与神经阻滞单独及联合应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治疗效果.方法 90例PHN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单纯神经阻滞、超激光及二者联合治疗,疗效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观察3组镇痛效果;观察3组治疗后显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结果 3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的显效率分别为23.33%,26.67%和60.00%,有效率分别为73.33%,70.00%和93.33%,联合组与神经阻滞组、超激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联合神经阻滞治疗PHN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独使用SL和神经阻滞的效果.

    作者:袁欣;张克进;马飒飒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高频电离子手术治疗手足黏液样囊肿37例疗效观察

    高频电离子治疗仪治疗手足黏液样囊肿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科2003年1月-2010年5月采用高频电离子治疗仪治疗手足黏液样囊肿37例,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37例手足黏液样囊肿为本科及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门诊患者,男14例,女23例;年龄34 ~ 66岁,平均(46±12.53)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6月±17.26天.皮损部位:手指背部和甲根部18例,手指末端指间关节背面6例和侧面9例,足趾末端关节背侧4例;囊肿数量:单发囊肿35例,2个囊肿2例;囊肿直径4~ 12mm,甲板受累并出现甲纵嵴7例.就诊前曾接受2次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和2次冷冻治疗各3例,另2例接受囊肿摘除术治疗,均因再次复发而来就诊.入选病例用注射器针头刺入囊肿后,能抽吸甘油状透明液体.入选标准:①确诊为手足黏液样囊肿者;②年龄≥34岁,性别不限;③愿意接受,且能遵守本手术治疗方案者;④口头告知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皮损有明显感染者;②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及糖尿病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作者:吴潞明;张超;邹勇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色素性痒疹1例

    患者女,躯干部出现皮疹伴瘙痒3个月.皮损可自行消退,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皮损可反复出现.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亢进,表皮乳头瘤样增生,基底细胞灶状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单核细胞浸润.诊断:色素性痒疹.

    作者:曾雪;崔炳南;刘瓦利;李理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鲍温病1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鲍温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例鲍温病患者分为两组,各10例.治疗组予5-氨基酮戊酸外涂于皮损处,3h后予红光照射20min,能量密度100~120 J/cm2,1次/周,共4周.对照组外涂5-氟尿嘧啶软膏皮损处,2次/d,共4周.结果 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90.00%,对照组为30.00%,两组间完全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有溃疡及瘢痕等不良反应.结论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鲍温病临床疗效较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熊林;陆延娜;万静;魏亚东;赵延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黑素瘤的分子发病机制和靶向治疗新进展

    黑素瘤是一种皮肤恶性肿瘤,晚期患者预后不良,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黑素瘤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活RAS/RAF/MEK/ERK(MAPK)和PI3 K/AKT(AKT)两个信号传导通路.本文总结与黑素瘤发病机制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及新的治疗策略.

    作者:王丽;栗玉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皮肤颗粒细胞瘤1例及文献复习

    患者女,56岁.发现左耳后质硬结节5月就诊.皮肤组织病理示:真皮层可见排列成巢状或束状的肿瘤组织,瘤细胞为多角形,胞浆丰富,淡粉柒,充满嗜酸性颗粒.免疫组化标记CD34,CD68,S-100,Vimentin (+).诊断:皮肤颗粒细胞瘤.治疗:采取完全手术切除.

    作者:陆敏;夏莉;张晓鸣;李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苯妥英钠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1例

    患者男,30岁,癫痫病史13年,因口服含苯妥英钠的抗癫痫中成药物1月诱发药物超敏综合征(DIHS),并以全身弥漫性猩红热样皮疹、肝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球蛋白、胆红素吸附+血浆置换术、护肝解毒等综合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1周因肢体抽搐再次服药后两次出现前述类似表现.经停药、对症治疗康复.随访24周,未复发.

    作者:胡金华;程书权;全毅;黄成军;冼永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瘤型麻风误诊1例

    患者女,29岁.面部红斑、丘疹、丘疱疹、斑块反复6年余,累及四肢、腰背1年余.曾被误诊为“面部湿疹”、“光敏性湿疹”、“激素依懒性皮炎”,经组织液涂片麻风菌检查和病理切片检查确诊为瘤型麻风.予多菌型方案联合化疗.在随访中.

    作者:徐新美;桑旭东;竺璐;谢碧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多发性硬下疳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阴茎冠状沟处多发无痛性溃疡1个半月.1个半月前患者阴茎冠状沟处出现多处豆粒大小的红斑,很快糜烂形成溃疡,无痛痒、外院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后按炎症给予消炎药物治疗(药名不详),效果不佳;2周前患者无意中摸到右侧腹股沟有多个肿大的淋巴结且.阴茎溃疡不断扩大.患者有多次不洁性接触史.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包皮过长,包皮内板及冠状沟有6处豆粒至硬币大小的圆形溃疡,表面清洁,触之软骨硬度;右侧腹股沟可触及多个蚕豆大小的无痛性淋巴结(图1).实验室检查:单纯疱疹病毒(HSV)定量PCR阴性,梅毒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1:4(+),梅毒螺旋体血凝实验(TPHA)(+),所有溃疡表面分泌物暗视野检查梅毒苍白螺旋体(+).系带左侧皮损组织病理:真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周围可见敛密浸润的浆细胞、淋巴细胞(图2).诊断:一期梅毒,多发性硬下疳.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连续2周.溃疡逐渐缩小痊愈,腹股沟肿大的淋巴结消退.

    作者:李俊峰;马俊平;刘杰;郭宏峰;周桂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非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左腿胫前出现红色丘疹及斑块6年.6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左腿胫前出现米粒大红色丘疹,无自觉症状.后丘疹逐渐增大、增多,形成圆形及卵圆形的紫红色斑块,斑块中央逐渐萎缩,未见破溃.自发病以来,患者无明显发热、关节疼痛、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等.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体检:心、肺、腹,神经系统检查均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左腿胫前见3个壹分至壹元硬币大的圆形、卵圆形斑块,呈紫红色,斑块中央萎缩,且呈棕黄色,表面光滑,有瓷样光泽,萎缩面见少许细小鳞屑(图1),质韧.实验室检查:糖化血红蛋白5.2%,空腹血糖5.4mmol/L,尿糖阴性,血常规正常.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棘层萎缩变薄,表皮突与真皮乳头间犬牙交错的结构变平.真皮内可见多个胶原变性灶,周围见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图2).诊断:类脂质渐进性坏死.治疗:给予2%利多卡因注射液+4%醋酸曲安奈德混悬液1:1皮损内注射,1次/周,连续4次;局部外用丙酸氯倍他索乳膏,2次/d,治疗2月后,斑块基本变平,颜色变淡.现继续治疗中.

    作者:王海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吡硫翁锌气雾剂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头部寻常性银屑病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吡硫翁锌气雾剂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头部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及复发率.方法治疗组51例外用吡硫翁锌气雾剂3 次/d,同时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2mL,隔日1次,连续1个月;对照组51例单纯外用吡硫翁锌气雾剂3次/d,连续1个月.结果 疗程结束时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20%和84.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22.73%和38.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随访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36.36%和7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硫翁锌气雾剂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头部寻常性银屑病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作者:张焕梅;李育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60例HIV感染者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 探讨岑溪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中经初筛为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8-2010年本院住院患者中60例初筛为HIV感染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包括住院人口统计学、机会感染疾病及HIV筛查情况等.结果 60例中,2008年10例(占2008年总住院患者15284人数的0.065%),2009年20例(占2009年总住院患者17276人数的0.116%),2010年30例(占2010年总住院患者19805人数的0.151%);男39例(65.00%),女21例(35.00%);以20~50岁为高发年龄段,占70.00%;49例经性途径感染,7例经吸毒感染,3例经输血途径感染.科室分布以内科、外科为主,内科、外科比例1:0.56;机会性感染中,细菌性肺炎6饲(10.00%),肺结核7例(11.70%),口腔念珠菌病8例(13.30%);皮肤性病16例28.00%.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其中25例HIV感染者的合并症和继发病均治愈或好转出院,51例转当地预防疾控中心治疗,9例放弃治疗,死亡15例.结论 住院患者HIV的感染率逐年上升,感染者分布科室广,且感染者的一般情况良好,不易及时检出,因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综合性医院对所有住院患者均进行HIV筛查.

    作者:郭强;罗月萍;黄红梅;韦凌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皮炎湿疹599例致病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环境接触性因素在皮炎湿疹类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诊断皮炎湿疹的患者做斑贴试验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99例皮炎湿疹患者中变应性接触性皮炎167例(27.88%),在整个患者中所占比例高.斑贴试验结果变应原呈阳性反应者有441例(73.62%).阳性率由高到低排列的前6位变应原为:硫酸镍、硫柳汞、辛酸盐、芳香混合物、卡巴混合物和重铬酸钾.结论 斑贴试验是寻找皮炎湿疹病因的有效手段.

    作者:刘广仁;韩永智;黄庚史;李邻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结节性皮肤淀粉样变性1例

    患者女,48岁.右胸部丘疹和结节4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乳头、网状层、皮下组织及血管周围见大小不一均质性团块样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示:橙红色阳性.诊断:结节性皮肤淀粉样变.

    作者:王晓川;曹萍;郝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尖锐湿疣和鲍温样丘疹病中Livin,Caspase-3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CA)和鲍温样丘疹病(BP)中凋亡抑制蛋白(Livin),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取CA,BP皮损和正常成年人包皮组织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Livin,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Livin在BP组中阳性率(3.833±1.533)高于CA组(3.033±1.866)及正常对照组(2.733 +1.112),Caspase-3在正常对照组中阳性率(3.833±1.556)高于CA组(1.733±1.856)及BP组(2.000±1.6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CA,BP及正常对照组中Livin与Caspase-3的表达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Livin,Caspase-3可能在HPV感染相关的皮肤增殖性疾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姚明;张谊芝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婴儿血管瘤的药物治疗

    婴儿血管瘤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肿瘤,发病率达10%.婴儿血管瘤具有一定自限性,通常在1岁内出现快速增殖期,部分血管瘤可自行消退.有些婴儿血管瘤在快速增殖期出现溃疡、出血、畸形或者感染时,需要及时予以干预治疗.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干扰素、平阳霉素等.普萘洛尔是一种治疗婴儿血管瘤的新方法,安全有效.特别是对于伴有一些严重并发症,能够在合适的时机选择恰当的药物治疗非常重要.

    作者:唐妮娜;张堂德;邱贤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