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频电离子手术治疗手足黏液样囊肿37例疗效观察

吴潞明;张超;邹勇莉

关键词:高频电离子, 手术治疗, 黏液样, 囊肿, 电离子治疗, 仪治疗, 资料与方法, 注射器针头, 尚未见报道, 哺乳期妇女, 注射治疗, 治疗方案, 指间关节, 知情同意, 透明液体, 手指, 曲安奈德, 皮损部位, 门诊患者, 冷冻治疗
摘要:高频电离子治疗仪治疗手足黏液样囊肿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科2003年1月-2010年5月采用高频电离子治疗仪治疗手足黏液样囊肿37例,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37例手足黏液样囊肿为本科及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门诊患者,男14例,女23例;年龄34 ~ 66岁,平均(46±12.53)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6月±17.26天.皮损部位:手指背部和甲根部18例,手指末端指间关节背面6例和侧面9例,足趾末端关节背侧4例;囊肿数量:单发囊肿35例,2个囊肿2例;囊肿直径4~ 12mm,甲板受累并出现甲纵嵴7例.就诊前曾接受2次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和2次冷冻治疗各3例,另2例接受囊肿摘除术治疗,均因再次复发而来就诊.入选病例用注射器针头刺入囊肿后,能抽吸甘油状透明液体.入选标准:①确诊为手足黏液样囊肿者;②年龄≥34岁,性别不限;③愿意接受,且能遵守本手术治疗方案者;④口头告知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皮损有明显感染者;②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及糖尿病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种尿微量蛋白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在SLE患者早期肾损害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SLE患者108例,依据是否有肾脏的临床表现分为两组:有肾脏表现组和无肾脏表现组.65名健康献血者为正常对照组.收集受检者晨起第2次尿液,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定量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血清尿素氮、肌酐的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东芝120)检测.结果有肾脏表现组4种微量蛋白均高于无肾脏表现组和对照组(P<0.05),无肾脏表现组4种微量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4项指标单独检测的阳性率在无肾脏表现组、有肾脏表现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析4种微量蛋白联合检测阳性率的结果,发现在无肾脏表现组1项指标阳性率与2项指标阳性率比较,3项指标阳性率与4项指标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2;P3.4>0.05).而1项指标阳性率与3项指标阳性率比较,与4项指标阳性率比较;2项指标阳性率与3项指标阳性率比较,与4项指标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3;P1,4;P2,3;P2,4<0.05).在有肾脏表现组结果与无肾脏表现组结果相同.有肾脏表现患者的尿中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与血清尿素氮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尿中转铁蛋白、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与血清肌酐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而尿微量白蛋白与血清肌酐之间呈正相关,r=0.737,P<0.05.结论 4种指标联合检测可以大大提高阳性检出率,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早期动态观察监测尿微量蛋白的类型与含量,对患者肾早期损伤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赵宏丽;李桂珍;赵俊芳;张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高频电离子手术治疗手足黏液样囊肿37例疗效观察

    高频电离子治疗仪治疗手足黏液样囊肿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科2003年1月-2010年5月采用高频电离子治疗仪治疗手足黏液样囊肿37例,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37例手足黏液样囊肿为本科及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门诊患者,男14例,女23例;年龄34 ~ 66岁,平均(46±12.53)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6月±17.26天.皮损部位:手指背部和甲根部18例,手指末端指间关节背面6例和侧面9例,足趾末端关节背侧4例;囊肿数量:单发囊肿35例,2个囊肿2例;囊肿直径4~ 12mm,甲板受累并出现甲纵嵴7例.就诊前曾接受2次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和2次冷冻治疗各3例,另2例接受囊肿摘除术治疗,均因再次复发而来就诊.入选病例用注射器针头刺入囊肿后,能抽吸甘油状透明液体.入选标准:①确诊为手足黏液样囊肿者;②年龄≥34岁,性别不限;③愿意接受,且能遵守本手术治疗方案者;④口头告知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皮损有明显感染者;②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及糖尿病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作者:吴潞明;张超;邹勇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盘状红斑狼疮继发上唇疣状癌合并双手寻常疣1例

    患者男,50岁.面部红斑10年,上唇及双手背疣状肿块3年,上唇肿块生长加快4月.皮肤组织病理检查:面部红斑皮损示:表皮角化过度伴灶性角化不全,可见角质栓,棘层肥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内炎症细胞密集浸润.上唇疣状肿块示:角化不全,棘层不规则增生肥厚,有大量空泡化细胞,可见鳞状窝形成及少量角化不良细胞,未突破基底膜,真皮内血管增生,周围淋巴细胞块状浸润.右手拇指根部肿块活检符合寻常疣.诊断为盘状红斑狼疮继发上唇疣状癌合并双手寻常疣.

    作者:陈爽;熊琳;王婷婷;王琳;Dilip Gurung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艾滋病患者HAART致高乳酸血症及乳酸酸中毒1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过程中出现高乳酸血症或乳酸酸中毒的病例特点,进一步认识HAART的毒副作用,探究处理办法.方法 对本院2008年以来收治的10例正在接受HAART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HAART方案、服用时间、乳酸水平、阴离子间隙(AG)、酸碱值(pH值)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服用的HAART方案主要是司他夫定(d4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服用时间均在8个月以上.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3例,食欲不振2例,恶心呕吐1例,双下肢麻木及疼痛5例,体重明显下降2例,且临床表现有交叉.乳酸2.7~10.8mmol/L.,G均升高,pH值<7.35的1例,其余均在正常范围.死亡3例,死亡原因主要是呼吸衰竭1例,循环衰竭2例;好转5例;自动出院2例.结论 以d4T为主的HAART方案容易发生线粒体毒性,表现为高乳酸血症或乳酸酸中毒,一旦发生乳酸酸中毒,死亡率较高,因此应该重视HAART线粒体毒性的副作用,早发现,早治疗,以便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郜桂菊;林可可;肖江;杨涤;李鑫;梁洪远;刘龙;韩宁;赵红心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瘤型麻风误诊1例

    患者女,29岁.面部红斑、丘疹、丘疱疹、斑块反复6年余,累及四肢、腰背1年余.曾被误诊为“面部湿疹”、“光敏性湿疹”、“激素依懒性皮炎”,经组织液涂片麻风菌检查和病理切片检查确诊为瘤型麻风.予多菌型方案联合化疗.在随访中.

    作者:徐新美;桑旭东;竺璐;谢碧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卡泊三醇对小鼠黑素瘤B16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卡泊三醇(CPT)对小鼠黑素瘤B16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CPT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小鼠黑素瘤B16细胞24h,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密度及形态,采用MTT比色法和Annexin V/PI染色法分别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PT浓度为1,10 μg/mL组中B16细胞密度及形态无明显变化,也无增殖抑制作用(P>0.05).而当CPT为102,103 μg/mL时,细胞密度减少,形态由多角形变为略圆钝,甚至皱缩,对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P<0.05).CPT为1,10,102 μg/mL时对B16细胞无凋亡诱导作用(P>0.05),而103 μg/mL时则明显促进细胞凋亡(19.17±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T≤10μg/mL对B16细胞密度形态、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无明显影响;CPT≥102 μg/mL能改变B16细胞形态,并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其增殖;而当CPT≥103 μg/mL时能诱导B16细胞凋亡.

    作者:叶蓉;周亮;胡小平;彭曦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黑素瘤的分子发病机制和靶向治疗新进展

    黑素瘤是一种皮肤恶性肿瘤,晚期患者预后不良,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黑素瘤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活RAS/RAF/MEK/ERK(MAPK)和PI3 K/AKT(AKT)两个信号传导通路.本文总结与黑素瘤发病机制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及新的治疗策略.

    作者:王丽;栗玉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小儿获得性二期梅毒1例

    患儿女,4岁.外阴、肛周皮损1月余,伴虫蚀样脱发半月余.皮肤科情况:外阴、肛周可见红色湿性斑块,肛周皮损表面覆灰白色薄膜及分泌物.RPR 1:32(+),TPPA(+).诊断:小儿获得性二期梅毒.予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治疗后皮损基本消退.

    作者:韩志敏;王文氢;张燕;林元珠;高顺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特应性皮炎患儿与健康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的对比

    目的 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儿与健康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的差异.方法 0~7岁的AD患儿和健康儿童各60名,根据不同年龄段分成2组,0~2岁组和2~7岁组各30例.依次进行角质层含水量、pH值、经表皮水分丢失量(TEWL)的测量,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0~2岁、2~7岁AD患儿与健康儿童比较,角质层含水量除前臂无差异外,前额和颊前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皮肤表面pH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 ~2岁的AD患儿TEWL值除前臂无差异外,前额和颊前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2~7岁AD患儿TEWL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AD患儿与健康儿童比较,皮肤屏障功能存在障碍.表现为角质层含水量、皮肤表面pH值、TEWL值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作者:刘秋慧;徐子刚;李丽;马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多发性硬下疳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阴茎冠状沟处多发无痛性溃疡1个半月.1个半月前患者阴茎冠状沟处出现多处豆粒大小的红斑,很快糜烂形成溃疡,无痛痒、外院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后按炎症给予消炎药物治疗(药名不详),效果不佳;2周前患者无意中摸到右侧腹股沟有多个肿大的淋巴结且.阴茎溃疡不断扩大.患者有多次不洁性接触史.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包皮过长,包皮内板及冠状沟有6处豆粒至硬币大小的圆形溃疡,表面清洁,触之软骨硬度;右侧腹股沟可触及多个蚕豆大小的无痛性淋巴结(图1).实验室检查:单纯疱疹病毒(HSV)定量PCR阴性,梅毒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1:4(+),梅毒螺旋体血凝实验(TPHA)(+),所有溃疡表面分泌物暗视野检查梅毒苍白螺旋体(+).系带左侧皮损组织病理:真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周围可见敛密浸润的浆细胞、淋巴细胞(图2).诊断:一期梅毒,多发性硬下疳.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连续2周.溃疡逐渐缩小痊愈,腹股沟肿大的淋巴结消退.

    作者:李俊峰;马俊平;刘杰;郭宏峰;周桂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白芍总苷联合阿维A治疗中、重度银屑病32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白芍总苷联合阿维A治疗中、重度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2例中、重度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予口服白芍总苷600mg 3次/d,阿维A 0.5mg/(kg·d)治疗,对照组30例仅予口服阿维A0.5mg/(kg·d)治疗,疗程8周.以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PASI)评分评价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PASI评分(4.36±3.12)低于对照组(6.38±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90.62%)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白芍总苷联合阿维A治疗中、重度银屑病的患者疗效好,安全性高.

    作者:何渊民;钟桂书;黎昌强;熊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9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的诱发因素、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对2004年12月-2010年12月天津市长征医院皮肤科确诊为GP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女性平均发病年龄(36.66±17.40)岁早于男性(41.53±17.47)岁;有银屑病史的GPP患者(GPPPPSO+)的平均发病年龄(36.70±4.00)岁早于无银屑病史的GPP患者(GPPPSO-),(40.88±2.04)岁.②70.00%未成年GPP由感染引起,29例成年GPP多由不当应用激素引起,GPPPSO+患者中有69例由寻常性银屑病转化为本病,但GPPPSO-患者中仅有23例;GPP患者伴发肝损害16例,春夏季多发,秋冬季少.③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复发率高于非糖皮质激素治疗组(P =0.035).结论 感染为GPP常见诱因,糖皮质激素不推荐为一线治疗方案.

    作者:牛润亭;卢桂玲;张合恩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生殖器疱疹患者530例HSV抗体型别检测分析

    目的 了解生殖器疱疹患者HSV-1和HSV-2的感染情况,并分析生殖器疱疹的流行特点.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性病门诊530例临床诊断为生殖器疱疹的患者进行了HSV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530例中男311例(58.68%),女219例(41.32%).HSV-1 IgM抗体阳性60例(11.32%),HSV-1 IgG抗体阳性471例(88.87%),HSV-2 IgM抗体阳性213例(40.19%),HSV-2 IgG抗体阳性349例(65.85%).年龄以31 ~40岁多,为210例,其次为21~30岁194例.职业中多的是自由职业和民工.初发者304例(57.36%),复发者226例(42.64%),其中频繁发作(≥6次/年)85例(16.04%).结论 长春地区生殖器疱疹患者以HSV-2感染为主.女性近期感染多于男性.以21 ~40岁性活跃人群为高发年龄组.

    作者:顾金花;郑华;钟淑霞;李珊山;邢甄月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苯妥英钠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1例

    患者男,30岁,癫痫病史13年,因口服含苯妥英钠的抗癫痫中成药物1月诱发药物超敏综合征(DIHS),并以全身弥漫性猩红热样皮疹、肝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球蛋白、胆红素吸附+血浆置换术、护肝解毒等综合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1周因肢体抽搐再次服药后两次出现前述类似表现.经停药、对症治疗康复.随访24周,未复发.

    作者:胡金华;程书权;全毅;黄成军;冼永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2004-2008年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与变迁情况

    目的 了解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04-2008年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与变迁情况,探讨本院深部真菌感染的总体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4-2008年在本院住院诊断为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2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检出真菌的标本来源、菌群分布及菌种变迁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2004-2008年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菌种以白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高,为51.02%;但白假丝酵母菌的比例由2004年的69.56%下降为2008年的4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71,P=0.023);检出的499株真菌中,痰标本所占的比例高,平均为33.87%.结论 2004-2008年本院院内深部真菌感染菌群分布已经发生了变迁,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正在取代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

    作者:喻楠;王乐;尚元元;贾伟;长云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及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中国人群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EPF)的临床特点.方法 报道1例男性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患者并对近10年来中国学者报道的20例患者做一总结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男19例,女1例;发病年龄为20~ 50岁的中青年人群;发病部位以头面部为主,其次为躯干、四肢,掌跖部位受累少见;除2例艾滋病患者外,其他患者未伴发任何其他疾病;15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5例不升高,比例为3:1.结论 EPF发病以男性为主,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升高或不升高.

    作者:高敏;林达;李卉;王培光;刘盛秀;杨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1例

    患者女,48岁.周身泛发性红色丘疹、丘疱疹伴瘙痒10余日,皮疹多为粟粒至黄豆大小,上覆少许薄鳞屑,Ausptiz征(-),部分皮损破溃、坏死、血痂.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细胞间水肿及细胞内水肿形成多房性表皮内疱,疱内见中性粒细胞及多量红细胞,基底细胞液化,区域性淋巴样细胞浸润.诊断: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

    作者:何磊;党林;栗玉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皮炎湿疹599例致病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环境接触性因素在皮炎湿疹类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诊断皮炎湿疹的患者做斑贴试验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99例皮炎湿疹患者中变应性接触性皮炎167例(27.88%),在整个患者中所占比例高.斑贴试验结果变应原呈阳性反应者有441例(73.62%).阳性率由高到低排列的前6位变应原为:硫酸镍、硫柳汞、辛酸盐、芳香混合物、卡巴混合物和重铬酸钾.结论 斑贴试验是寻找皮炎湿疹病因的有效手段.

    作者:刘广仁;韩永智;黄庚史;李邻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非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左腿胫前出现红色丘疹及斑块6年.6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左腿胫前出现米粒大红色丘疹,无自觉症状.后丘疹逐渐增大、增多,形成圆形及卵圆形的紫红色斑块,斑块中央逐渐萎缩,未见破溃.自发病以来,患者无明显发热、关节疼痛、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等.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体检:心、肺、腹,神经系统检查均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左腿胫前见3个壹分至壹元硬币大的圆形、卵圆形斑块,呈紫红色,斑块中央萎缩,且呈棕黄色,表面光滑,有瓷样光泽,萎缩面见少许细小鳞屑(图1),质韧.实验室检查:糖化血红蛋白5.2%,空腹血糖5.4mmol/L,尿糖阴性,血常规正常.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棘层萎缩变薄,表皮突与真皮乳头间犬牙交错的结构变平.真皮内可见多个胶原变性灶,周围见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图2).诊断:类脂质渐进性坏死.治疗:给予2%利多卡因注射液+4%醋酸曲安奈德混悬液1:1皮损内注射,1次/周,连续4次;局部外用丙酸氯倍他索乳膏,2次/d,治疗2月后,斑块基本变平,颜色变淡.现继续治疗中.

    作者:王海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鲍温病1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鲍温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例鲍温病患者分为两组,各10例.治疗组予5-氨基酮戊酸外涂于皮损处,3h后予红光照射20min,能量密度100~120 J/cm2,1次/周,共4周.对照组外涂5-氟尿嘧啶软膏皮损处,2次/d,共4周.结果 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90.00%,对照组为30.00%,两组间完全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有溃疡及瘢痕等不良反应.结论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鲍温病临床疗效较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熊林;陆延娜;万静;魏亚东;赵延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