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性医院1267例AIDS/HIV感染情况分析

雷丽明;王华;彭兰

关键词:HIV, 流行病学, 调查
摘要:目的 调查AIDS/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感染现状及趋势,为医院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2009-2013年HIV抗体筛查阳性并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的1 267例AIDS/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5年间,共检出AIDS/HIV感染者1 756例,其中住院1 436例,门诊320例;检出率逐年上升.在调查的1 267例感染者资料中,男937例,女330例,男女比例2.84∶1;79.10%为流动人口;20~50岁为高发年龄段,以性传播为主.结论 AIDS/HIV在泸州地区的感染率呈现逐年明显上升趋势,性传播比例及普通人群感染率明显加大.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高危人群、流动人口以及AIDS/HIV感染者的防治管理,同时还应加强宣传婚检、产检的重要性以及着重提高地区人民文化及医学和性道德素质.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泛发性扁平苔藓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6岁.全身散发紫红色丘疹伴瘙痒2个月余.约2个月前,患者的右侧腘窝无明显诱因出现瘙痒,搔抓后见紫红色丘疹,并渐增多.以腰部、腹部、颈部及四肢近端为主,其他部位亦可见散在丘疹.外院先后以“皮肤过敏”、“玫瑰糠疹”等治疗,皮损未好转,效果不佳.高脂血症5年,无药物过敏史,家庭成员中无类似疾病及其他遗传性疾病史.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陈瑞;晏洪波;罗颖;李其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1995-2013年曲靖市HIV感染者/AIDS病人随访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随访影响因素,为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历史卡片,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性性接触感染(OR=4.94,P=0.001,95%CI:1.917 ~ 12.728)、病程为艾滋病(OR=6.857,P<0.001,95%CI:4.162 ~11.298)、配偶检测为阳性(OR=9.896,P<0.001,95%CI:4.779 ~ 20.493)是失访的危险因素(OR>1);已婚有配偶(OR=0.437,P=0.001,95% CI:0.272 ~0.704)、大专及以上学历(OR=0.205,p=0.006,95% CI:0.066 ~0.640)、样本源于检测咨询(OR =0.444,P=0.029,95%CI:0.275 ~0.816)是失访的保护因素(OR<1).结论 随访状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病程为艾滋病、配偶检测为阳性和同性性接触感染是失访的主要影响因素;已婚有配偶、大专及以上学历以及样本来源于检测咨询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有较好的随访依从性.

    作者:徐洪吕;保武生;何俊;晋云;邓凌艳;何丽芳;李启贵;贾曼红;陆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色素性痒疹1例

    患者女,18岁,颈部躯干皮疹伴微瘁1周余.皮损表现为颈部、胸背部片状或网状红斑、丘疹及斑丘疹,轻微瘙痒,未经治疗2个月后皮损自行消退,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皮损组织病理示:亚急性皮炎基础上有界面改变.表皮轻度角化亢进,表皮乳头瘤样增生,基底细胞灶状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诊断:色素性瘁疹.本病有自愈性.

    作者:赵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足部角化过度型汗孔角化症误诊为接触性皮炎1例

    患者女,10岁.双足红斑、脱屑伴瘙痒2年余.曾在多家医院以“接触性皮炎”诊治,皮疹未见明显好转.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见角化不全柱.诊断:角化过度型汗孔角化症.予阿维A口服及曲安奈德注射液局部封闭治疗,2周后皮损变薄.

    作者:李影;李源;王柳苑;潘慧清;顾有守;杨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皮肤瘢痕癌PI3K/AKT信号通路中PI3K,Akt,Bcl-2的表达

    目的 检测瘢痕癌中PI3 K/A KT信号通路中PI3K,AKT及其下游靶基因Bcl-2的表达,分析该通路靶向治疗靶点及靶向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瘢痕癌组织,以正常皮肤表皮为对照.免疫组织化学(SP法)技术检测PI3K,AKT,Bcl-2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I3K mRNA,AKT mRNA的表达.结合图像分析,分别计算被检组织中所检各项指标的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所有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I3K蛋白及其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呈阴性表达,在瘢痕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瘢痕癌组表达水平、表达强度与正常皮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KT蛋白及其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呈阴性表达,在瘢痕癌组织呈强阳性表达.瘢痕癌组表达水平、表达强度与正常皮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l-2在正常皮肤表皮和瘢痕癌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其表达水平、表达强度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3K,AKT可能是瘢痕癌的致癌位点,实施靶向治疗的可行性存在.Bcl-2可能具有致癌位点的多样性,是否是瘢痕癌的致癌位点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郭瑞珍;马娜;阮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脓疱型银屑病伴扩张型心肌病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3岁.反复全身红斑、鳞屑、脓疱6年,加重3周人院.患者6年前双下肢出现红斑、鳞屑、脓疱,伴瘙痒,曾用“草药”治疗.此后病情反复.3周前,患者皮损明显增多,于本院门诊诊断为:脓疱型银屑病,予雷公藤多甙治疗缓解.1+年前,患者因胸闷、气紧、心悸于本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近日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无高血压、糖尿病及肿瘤病史,有吸烟史40+年.体检:高枕卧位,颈静脉怒张,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91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刘国琴;刘宏杰;王婷婷;闫薇;张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阿维A联合紫外线治疗银屑病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阿维A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所有关于阿维A联合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用RevMan5.3 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23篇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维A联合NB-UVB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的疗效均优于单用阿维A(OR=2.44,95% CI 1.86 ~3.19;OR=3.90,95% CI 2.72~5.60)或窄谱中波紫外线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OR=2.56,95% CI 2.04 ~ 3.22;OR=4.44,95% CI3.24 ~6.08).结论 阿维A联合NB-UVB治疗银屑病疗效优于单用阿维A或窄谱中波紫外线.但由于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较低,仍需要进行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提供高质量临床证据.

    作者:张家华;刘毅;李征;王道英;李秀霞;杨克虎;王宝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主动脉夹层误诊为带状疱疹1例并文献复习

    患者男,76岁.背部散在皮疹伴疼痛2d,高血压病病史8年.皮肤科情况:躯干部散在粟粒至绿豆大小淡红色扁平丘疹,右背部为著,部分皮疹融合.疑诊为带状疱疹,予抗病毒治疗后疼痛不见缓解.CT检查示:大动脉管壁及冠状动脉走行区见钙化影;胸主动脉降支增宽,管壁环状增厚,密度增高,钙化内膜片向内移位.诊断:主动脉夹层.

    作者:王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糠秕马拉色菌对银屑病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现状

    银屑病的发病与感染糠秕马拉色菌的相关性近年来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银屑病是一类由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糠秕马拉色菌对于银屑病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但通过相关研究可以确定糠秕马拉色菌可诱发或加重银屑病并使银屑病持续存在.

    作者:刘依璐;杨晓红;曹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聚焦超声联合肌注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40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聚焦超声联合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C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C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聚焦超声清除皮损,对照组40例采用CO2激光清除皮损,两组患者均联合肌肉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30μg/次,隔日1次,连续4周.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82.50%,复发率为17.50%;对照组治愈率为62.50%,复发率为37.50%,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焦超声联合干扰素治疗CA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聚焦超声可作为临床治疗CA的方法之一.

    作者:杨榕青;杨池梅;黄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赤芍与菟丝子对豚鼠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赤芍与菟丝子对豚鼠皮肤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mRNA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为应用中药治疗白癜风等色素减退性皮肤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棕黄色豚鼠背部皮肤色素实验动物模型,多巴氧化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然后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药物干预前后豚鼠皮肤中酪氨酸酶及相关蛋白-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赤芍与菟丝子均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酪氨酸酶活性的增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g/(kg·mL)的赤芍、菟丝予组酪氨酸酶及相关蛋白-1mRNA表达水平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阳性对照组8-MO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赤芍、菟丝子的乙醇提取液均可上调豚鼠皮肤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促进mRNA表达,促进皮肤黑素生成.

    作者:李洪武;朱会;张崇海;朱文元;夏明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红色色汗症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了解色汗症的临床特点、类型、治疗方案和顸后.方法 报告本院诊治的1例红色色汗症患者,并检索国内文献报道的色汗症病例,结合国外文献,分析色汗症的临床表现、类型、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本例为50岁男性患者,出汗后白色内衣淡红染色半个月,胸前及腋窝处较明显.检索到的32例患者中,男∶女为5.4∶1,年龄26d ~ 72岁(中位数24岁),病程2d ~ 10年(中位数1.5年).颜色涉及红色、绿色、黄色、蓝色及黑色.真性外泌性色汗症22例,顶泌性色汗症6例,假性外泌性色汗症4例,部分患者有明确色素来源,避免接触后色汗消失,其余患者无特殊治疗.所有患者未见系统损害.结论 色汗症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病,男性较多见,有三种临床类型,少许患者可用药物治疗,部分停止接触色素源后可自行消失,仍有较多患者病因不明,全部患者预后良好.

    作者:梁宁;郭盛华;王葆青;陆星显;李锁;曹妍;蒋英;范文;朱小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过敏性紫癜114例临床及其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诊治的114例HS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lSP发生的流行病学、系统症状及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男∶女为1.24∶1,发病年龄2~72岁,平均(17.26±16.66)岁;冬/春季发病占78.95%,紫癜性肾炎占38.60%.本病首发症状表现为皮肤型25例(21.93%)、肾型20例(17.54%)、腹型16例(14.04%)、关节型22例(19.30%)、混合型31例(27.1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IgA增高、补体C4降低是其发生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HSP患者男性发病略大于女性,以冬/春季节发病为主.年龄≥40岁、IgA增高、补体C4降低是发生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

    作者:廖勇梅;汤艳;王娅;艾君;熊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酒泉市2009-2012年男性长途汽车司乘人员艾滋病感染率及行为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酒泉市男性长途汽车司乘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HIV、梅毒、HCV感染情况以及行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完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要求,每年对400人的样本量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和血清抗HIV、梅毒ELISA检测和抗HCV检测,统计结果采用SPSS1 9.0软件分析.结果 2009-2012年,连续4年共调查l 600名男性长途汽车司乘人员,未检出HIV抗体阳性者;梅毒阳性2例,感染率为0.12%,梅毒感染率各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V阳性10例,感染率为0.62%,HCV抗体阳性率各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答对6条以上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达到了88.8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近一年发生商业性行为的比例为24.68%,各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近一年商业性行为每次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57.22%,各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 HIV抗体阳性未检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与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形成了背离现象,需要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力度,提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从而达到遏制艾滋病流行的目的.

    作者:李国强;杨建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50岁以上带状疱疹患者后遗神经痛的影响因素及其防治

    目的 探讨50岁以上带状疱疹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方法 收集本科2012年11月-2013年5月共88例50岁以上住院带状疱疹患者详细信息,定义PHN为疱疹消退后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将年龄、性别、初发部位、皮损面积、疼痛程度、初期抗病毒治疗时间及疗程、是否合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等列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向前逐步法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 =0.003,B=2.096)、起病时疼痛程度(P =0.010,B=2.011)及合并症(P=0.041,B=1.643)为PHN的危险因素;抗病毒治疗(P=0.043,B=-2.423)、营养神经及止痛治疗(P=0.032,B=-2.279)和合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P=0.054,B=-2.196)为保护因素.结论 对50岁以上带状疱疹患者,尤其是初期疼痛剧烈或伴有其他内科疾病者应早期接受抗病毒、营养神经及止痛治疗,如无禁忌合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减少PHN的发生.

    作者:徐武生;于建斌;罗杨;宋飞娟;黄云慧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

    患者男,42岁.面、颈、躯干及双上肢持续性红斑并色素沉着6年,加重伴丘疹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基底层少许色素沉着,真皮浅层毛细血管轻度扩张,周围少许淋巴细胞浸润及散在单一核细胞浸润;Giemsa染色(+).诊断: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

    作者:曾世华;瓦庆彪;涂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尖锐湿疣组织中HPV DNA载量与Fas/FasL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DNA载量与Fas/FasL系统的相关性.方法 用PCR法检测HPV DNA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1例尖锐湿疣组织和81例正常阴茎包皮组织中Fas和FasL的表达.结果 在81例尖锐湿疣组织中,HPV6/11型阳性检出率95.06% (77/81);DNA载量在尖锐湿疣初发组中及尖锐湿疣复发组的组织中分别为(2.31×103~ 3.72×104) copies/mL和(4.63×104~1.7×106) copies/mL;在尖锐湿疣和阴茎包皮环切组织中Fas表达阳性率为37.04%和85.19%;FasL分别为64.20%和23.46%.尖锐湿疣HPV高载量组和尖锐湿疣HPV低载量组Fas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6.87%和64.29%,FasL分别为77.61%和35.7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PV可能通过下调尖锐湿疣组织中Fas表达以及上调FasL表达,使细胞发生免疫逃避,从而促进尖锐湿疣的发生.

    作者:王一鸣;程燕;树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扁平苔藓样角化病1例

    患者男,31岁.右前臂圆形浅紫色斑丘疹3个月.皮肤科情况:右前臂见一境界清楚边缘轻度隆起的浅紫色斑丘疹,表面光滑,上覆少许细小鳞屑.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灶性角化不全,棘层不规则肥厚,可见胶样小体,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其中可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扁平苔藓样角化病.局麻下手术切除,随访半年无复发.

    作者:夏登梅;张然;徐飞;闫薇;王琳;李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克痤隐酮凝胶联合芩连片治疗轻中度痤疮46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克痤隐酮凝胶联合芩连片治疗轻中度痤疮的疗效.方法 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外用克痤隐酮凝胶联合芩连片口服;对照组外用维A酸乳膏.两组外用药治疗均为8周.结果 治疗4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47.83%和34.09%,治疗8周时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6.09%和52.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克痤隐酮凝胶联合芩连片治疗轻中度痤疮疗效优于维A酸乳膏,疗效肯定.

    作者:曾佳;王燕;吕锡旌;李述刚;王亚妹;杨青;波丽西;贾雪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带状固定型药疹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0岁.间断性右腰背腹部带状水肿性暗紫红色斑片20余年.患者20余年前,因便秘服用酚酞(商品名:果导)片后约5min,在右腰背腹部出现瘙痒及红斑,继而发展成水肿性暗红色斑片,呈带状排列,其中一斑片上有水疱,口唇部也出现暗紫红色斑疹及水疱,口角糜烂,随即在当地皮肤科就诊,按固定型药疹给予诊治后痊愈.

    作者:刘阿丽;朱世豪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