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
目的 检测瘢痕癌中PI3 K/A KT信号通路中PI3K,AKT及其下游靶基因Bcl-2的表达,分析该通路靶向治疗靶点及靶向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瘢痕癌组织,以正常皮肤表皮为对照.免疫组织化学(SP法)技术检测PI3K,AKT,Bcl-2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I3K mRNA,AKT mRNA的表达.结合图像分析,分别计算被检组织中所检各项指标的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所有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I3K蛋白及其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呈阴性表达,在瘢痕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瘢痕癌组表达水平、表达强度与正常皮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KT蛋白及其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呈阴性表达,在瘢痕癌组织呈强阳性表达.瘢痕癌组表达水平、表达强度与正常皮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l-2在正常皮肤表皮和瘢痕癌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其表达水平、表达强度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3K,AKT可能是瘢痕癌的致癌位点,实施靶向治疗的可行性存在.Bcl-2可能具有致癌位点的多样性,是否是瘢痕癌的致癌位点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郭瑞珍;马娜;阮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与卤米松软膏进行自身对照.方法 患者治疗侧外用复方氟米松软膏,对照侧外用卤米松软膏,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和2周后随访判定治疗结果.结果 治疗2周后,治疗侧有效率为93.02%,对照侧为69.77%,两组有效率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医生选用.
作者:曾招林;卢井发;陈晓明;叶小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腋窝化脓性汗腺炎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 对6例腋窝化脓性汗腺炎患者在局麻下采用“腋臭术式”皮下修剪术治疗,分离皮肤与皮下组织,切除感染灶,翻转皮瓣修剪毛囊及大汗腺,对于较难分离有粘连的皮下组织可直接切除后再行皮下修剪术治疗.结果 6例患者,共治疗10侧,有7侧患者切口一期愈合,3侧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皮肤坏死,积极对症处理后,预后良好,随访至少2年无复发,腋下疤痕不明显,效果满意.结论 “腋臭术式”修剪毛囊治疗腋窝化脓性汗腺炎能清除皮损处毛囊和大汗腺,从而降低复发率,可用于腋窝化脓性汗腺炎的治疗,是一种新的、有效、微创、安全的手术方法.
作者:张明海;戴前梅;胡春艳;陈晨;陈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银屑病的发病与感染糠秕马拉色菌的相关性近年来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银屑病是一类由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糠秕马拉色菌对于银屑病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但通过相关研究可以确定糠秕马拉色菌可诱发或加重银屑病并使银屑病持续存在.
作者:刘依璐;杨晓红;曹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患者女,45岁.眉毛、睫毛脱落,面部浅弥漫性浸润,四肢和躯干皮损为斑块,臀部皮损为结节.初始发病至确诊历时5年余,数次就诊未能确诊,经临床检查、组织液涂片抗酸染色阳性和病理切片检查确诊为瘤型麻风.予多菌型方案联合化疗,现在随访中.
作者:杨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赤芍与菟丝子对豚鼠皮肤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mRNA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为应用中药治疗白癜风等色素减退性皮肤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棕黄色豚鼠背部皮肤色素实验动物模型,多巴氧化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然后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药物干预前后豚鼠皮肤中酪氨酸酶及相关蛋白-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赤芍与菟丝子均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酪氨酸酶活性的增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g/(kg·mL)的赤芍、菟丝予组酪氨酸酶及相关蛋白-1mRNA表达水平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阳性对照组8-MO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赤芍、菟丝子的乙醇提取液均可上调豚鼠皮肤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促进mRNA表达,促进皮肤黑素生成.
作者:李洪武;朱会;张崇海;朱文元;夏明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患者男,31岁.右前臂圆形浅紫色斑丘疹3个月.皮肤科情况:右前臂见一境界清楚边缘轻度隆起的浅紫色斑丘疹,表面光滑,上覆少许细小鳞屑.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灶性角化不全,棘层不规则肥厚,可见胶样小体,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其中可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扁平苔藓样角化病.局麻下手术切除,随访半年无复发.
作者:夏登梅;张然;徐飞;闫薇;王琳;李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凉血活血方治疗寻常性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128例寻常性银屑病血热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8例予以凉血活血方加减1剂,水煎服;对照组60例予以银屑灵膏33g,2次/d,口服.两组均外用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和20%尿素霜2次/d,4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做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测.结果 在疗程4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疗程8周时,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有效率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凉血活血方治疗寻常性银屑病血热证的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作者:夏继宁;范建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DNA载量与Fas/FasL系统的相关性.方法 用PCR法检测HPV DNA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1例尖锐湿疣组织和81例正常阴茎包皮组织中Fas和FasL的表达.结果 在81例尖锐湿疣组织中,HPV6/11型阳性检出率95.06% (77/81);DNA载量在尖锐湿疣初发组中及尖锐湿疣复发组的组织中分别为(2.31×103~ 3.72×104) copies/mL和(4.63×104~1.7×106) copies/mL;在尖锐湿疣和阴茎包皮环切组织中Fas表达阳性率为37.04%和85.19%;FasL分别为64.20%和23.46%.尖锐湿疣HPV高载量组和尖锐湿疣HPV低载量组Fas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6.87%和64.29%,FasL分别为77.61%和35.7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PV可能通过下调尖锐湿疣组织中Fas表达以及上调FasL表达,使细胞发生免疫逃避,从而促进尖锐湿疣的发生.
作者:王一鸣;程燕;树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患者男,42岁.面、颈、躯干及双上肢持续性红斑并色素沉着6年,加重伴丘疹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基底层少许色素沉着,真皮浅层毛细血管轻度扩张,周围少许淋巴细胞浸润及散在单一核细胞浸润;Giemsa染色(+).诊断: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
作者:曾世华;瓦庆彪;涂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患者女,18岁,颈部躯干皮疹伴微瘁1周余.皮损表现为颈部、胸背部片状或网状红斑、丘疹及斑丘疹,轻微瘙痒,未经治疗2个月后皮损自行消退,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皮损组织病理示:亚急性皮炎基础上有界面改变.表皮轻度角化亢进,表皮乳头瘤样增生,基底细胞灶状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诊断:色素性瘁疹.本病有自愈性.
作者:赵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8例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给予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每l0d治疗1次,连续3次.治疗结束后每2周随访,共随访8周,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38例患者经3次治疗后,痊愈18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89.47%;在治疗结束后随访第2周,4周时,有效率分别为92.11%和94.74%;随访第8周时,18例痊愈患者中有2例复发,有效率仍达到92.11%.3次治疗结束后Ⅱ级痤疮患者13例,痊愈8例,有效率100.00%;Ⅲ级痤疮患者14例,痊愈7例,有效率92.86%;Ⅳ级痤疮患者11例,痊愈3例,有效率72.73%,痤疮中度患者较重度患者疗效好.治疗后局部仅有轻度红斑、水肿,个别患者出现脓疱、皮肤干燥,不影响治疗.结论 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是一种安全、简单、高效、不良反应轻且停药后仍然有后续作用的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极佳方法.
作者:段妍;曾抗;李睿亚;王杰;莎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恙虫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1月诊治的36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组患者均有田间或野外劳作史,临床表现初始均有发热、发疹、乏力等症状,病程中出现焦痂或溃疡.误诊率为72.22%.36例经多西环素或阿奇霉素治疗全部治愈.结论 焦痂或溃疡为恙虫病之特征,是区别于其他疾病的具特征性损害,相对较为隐蔽,易被疏忽,及早发现是避免误诊的关键因素.治疗首选四环素和红霉素类药物.
作者:左日宜;杨立群;朱建秋;宗长青;顾秋琳;戴利华;吕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3岁.反复全身红斑、鳞屑、脓疱6年,加重3周人院.患者6年前双下肢出现红斑、鳞屑、脓疱,伴瘙痒,曾用“草药”治疗.此后病情反复.3周前,患者皮损明显增多,于本院门诊诊断为:脓疱型银屑病,予雷公藤多甙治疗缓解.1+年前,患者因胸闷、气紧、心悸于本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近日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无高血压、糖尿病及肿瘤病史,有吸烟史40+年.体检:高枕卧位,颈静脉怒张,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91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刘国琴;刘宏杰;王婷婷;闫薇;张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色汗症的临床特点、类型、治疗方案和顸后.方法 报告本院诊治的1例红色色汗症患者,并检索国内文献报道的色汗症病例,结合国外文献,分析色汗症的临床表现、类型、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本例为50岁男性患者,出汗后白色内衣淡红染色半个月,胸前及腋窝处较明显.检索到的32例患者中,男∶女为5.4∶1,年龄26d ~ 72岁(中位数24岁),病程2d ~ 10年(中位数1.5年).颜色涉及红色、绿色、黄色、蓝色及黑色.真性外泌性色汗症22例,顶泌性色汗症6例,假性外泌性色汗症4例,部分患者有明确色素来源,避免接触后色汗消失,其余患者无特殊治疗.所有患者未见系统损害.结论 色汗症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病,男性较多见,有三种临床类型,少许患者可用药物治疗,部分停止接触色素源后可自行消失,仍有较多患者病因不明,全部患者预后良好.
作者:梁宁;郭盛华;王葆青;陆星显;李锁;曹妍;蒋英;范文;朱小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患者女,24岁.全身皮肤异色样变,面、手足畸形24年,外阴疣状物4个月.大腿部组织病理示:表皮基底层黑素细胞增多,真皮胶原纤维纤细,皮下脂肪层紧邻表皮.外阴赘生物组织病理符合乳头状瘤.诊断:局灶性真皮发育不良.
作者:赵会亮;倪文琼;季艳芳;张全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三氯乙烯(TCE)药疹样皮炎患者血中微量元素和肝代谢酶基因表达水平改变.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中Ca,Mg,Fe和P等微量元素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技术检测外周血中CYP1A2,CYP2E1,CYP3A4和CYP2C9 mRNA表达水平.结果 TCE皮炎患者血清Ca水平下降明显,治疗后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Fe含量病例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水平病例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治疗后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g含量变化不大,稍有下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E皮炎患者外周血肝代谢酶CYP1A2,CYP2E1,CYP3A4和CYP2C9 mRNA表达水平均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氯乙烯可导致体内微量元素含量变动和肝代谢酶基因表达水平改变,提示某些微量元素和肝代谢酶基因可能参与TCE的毒性代谢机制.
作者:隆岚;刘国红;万彦彬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调查天津市儿童特应性皮炎(AD)的患病情况,探讨孕妇孕期各危险因素与儿童AD的关系.方法 建立出生队列,通过问卷调查孕妇孕期家居及生活各因素,电话随访儿童AD的患病情况,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收回内容完整的调查问卷共1 208份,完成本次调查共计921份,诊断AD儿童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AD在2岁的患病率为3.80%.单因素分析父母过敏史、妊娠期服叶酸、居住情况(居住在城市或乡村)及家庭养宠物与儿童AD关系相关.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过敏史可能为AD的危险因素.结论 父母过敏史为AD的危险因素.
作者:曾三武;王得玲;邹映雪;汤乃军;陈叙;魏文国;金京姬;齐放;索丹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调查AIDS/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感染现状及趋势,为医院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2009-2013年HIV抗体筛查阳性并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的1 267例AIDS/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5年间,共检出AIDS/HIV感染者1 756例,其中住院1 436例,门诊320例;检出率逐年上升.在调查的1 267例感染者资料中,男937例,女330例,男女比例2.84∶1;79.10%为流动人口;20~50岁为高发年龄段,以性传播为主.结论 AIDS/HIV在泸州地区的感染率呈现逐年明显上升趋势,性传播比例及普通人群感染率明显加大.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高危人群、流动人口以及AIDS/HIV感染者的防治管理,同时还应加强宣传婚检、产检的重要性以及着重提高地区人民文化及医学和性道德素质.
作者:雷丽明;王华;彭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影响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方法 2010年12月,采用自编问卷对大理学院入学新生进行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普查,获得基线数据后,对大学生开展为期2年的艾滋病健康教育.2012年12月,再次进行艾滋病知识普查,评价健康教育效果,分析影响因素.数据使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2年的健康教育,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明显提高(p=0.004),健康教育前回答正确率越低的问题在健康教育后回答正确率提高的越多;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8岁(OR=11.218,95% CI:1.960~ 84.633)、医学专业(OR =2.418,95% CI:1.511~6.070)、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讲座(OR=1.509,95%CI:1.074 ~ 14.703)、主要学习方式为理论课学习(OR=1.400,95% CI:1.075 ~7.152)和同伴教育(OR=6.766,95%CI:1.416~ 25.075)这5个因素是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有效果的影响因素(OR>1).结论 高校应开设理论课系统学习同时辅以专题讲座和同伴教育来开展多种方式的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对年龄< 18岁的大学生和非医学专业学生要加强健康教育.
作者:苏云鹏;申元英;何梅;刘继政;李洪元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