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38例临床疗效观察

段妍;曾抗;李睿亚;王杰;莎娜

关键词: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 痤疮,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8例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给予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每l0d治疗1次,连续3次.治疗结束后每2周随访,共随访8周,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38例患者经3次治疗后,痊愈18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89.47%;在治疗结束后随访第2周,4周时,有效率分别为92.11%和94.74%;随访第8周时,18例痊愈患者中有2例复发,有效率仍达到92.11%.3次治疗结束后Ⅱ级痤疮患者13例,痊愈8例,有效率100.00%;Ⅲ级痤疮患者14例,痊愈7例,有效率92.86%;Ⅳ级痤疮患者11例,痊愈3例,有效率72.73%,痤疮中度患者较重度患者疗效好.治疗后局部仅有轻度红斑、水肿,个别患者出现脓疱、皮肤干燥,不影响治疗.结论 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是一种安全、简单、高效、不良反应轻且停药后仍然有后续作用的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极佳方法.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带状固定型药疹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0岁.间断性右腰背腹部带状水肿性暗紫红色斑片20余年.患者20余年前,因便秘服用酚酞(商品名:果导)片后约5min,在右腰背腹部出现瘙痒及红斑,继而发展成水肿性暗红色斑片,呈带状排列,其中一斑片上有水疱,口唇部也出现暗紫红色斑疹及水疱,口角糜烂,随即在当地皮肤科就诊,按固定型药疹给予诊治后痊愈.

    作者:刘阿丽;朱世豪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克痤隐酮凝胶联合芩连片治疗轻中度痤疮46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克痤隐酮凝胶联合芩连片治疗轻中度痤疮的疗效.方法 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外用克痤隐酮凝胶联合芩连片口服;对照组外用维A酸乳膏.两组外用药治疗均为8周.结果 治疗4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47.83%和34.09%,治疗8周时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6.09%和52.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克痤隐酮凝胶联合芩连片治疗轻中度痤疮疗效优于维A酸乳膏,疗效肯定.

    作者:曾佳;王燕;吕锡旌;李述刚;王亚妹;杨青;波丽西;贾雪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尖锐湿疣组织中HPV DNA载量与Fas/FasL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DNA载量与Fas/FasL系统的相关性.方法 用PCR法检测HPV DNA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1例尖锐湿疣组织和81例正常阴茎包皮组织中Fas和FasL的表达.结果 在81例尖锐湿疣组织中,HPV6/11型阳性检出率95.06% (77/81);DNA载量在尖锐湿疣初发组中及尖锐湿疣复发组的组织中分别为(2.31×103~ 3.72×104) copies/mL和(4.63×104~1.7×106) copies/mL;在尖锐湿疣和阴茎包皮环切组织中Fas表达阳性率为37.04%和85.19%;FasL分别为64.20%和23.46%.尖锐湿疣HPV高载量组和尖锐湿疣HPV低载量组Fas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6.87%和64.29%,FasL分别为77.61%和35.7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PV可能通过下调尖锐湿疣组织中Fas表达以及上调FasL表达,使细胞发生免疫逃避,从而促进尖锐湿疣的发生.

    作者:王一鸣;程燕;树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天津市孕妇孕期危险因素与儿童特应性皮炎关系的分析

    目的 调查天津市儿童特应性皮炎(AD)的患病情况,探讨孕妇孕期各危险因素与儿童AD的关系.方法 建立出生队列,通过问卷调查孕妇孕期家居及生活各因素,电话随访儿童AD的患病情况,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收回内容完整的调查问卷共1 208份,完成本次调查共计921份,诊断AD儿童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AD在2岁的患病率为3.80%.单因素分析父母过敏史、妊娠期服叶酸、居住情况(居住在城市或乡村)及家庭养宠物与儿童AD关系相关.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过敏史可能为AD的危险因素.结论 父母过敏史为AD的危险因素.

    作者:曾三武;王得玲;邹映雪;汤乃军;陈叙;魏文国;金京姬;齐放;索丹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炎症性浅表播散型汗孔角化症合并前列腺癌1例

    患者男,72岁.面部浅褐色皮疹20余年,躯干及四肢起疹伴瘙痒1年余.组织病理表现为角化不全柱,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前列腺穿刺活检示:前列腺癌.诊断:炎症性浅表播散型汗孔角化症合并前列腺癌.

    作者:夏萍;陈柳青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1995-2013年曲靖市HIV感染者/AIDS病人随访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随访影响因素,为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历史卡片,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性性接触感染(OR=4.94,P=0.001,95%CI:1.917 ~ 12.728)、病程为艾滋病(OR=6.857,P<0.001,95%CI:4.162 ~11.298)、配偶检测为阳性(OR=9.896,P<0.001,95%CI:4.779 ~ 20.493)是失访的危险因素(OR>1);已婚有配偶(OR=0.437,P=0.001,95% CI:0.272 ~0.704)、大专及以上学历(OR=0.205,p=0.006,95% CI:0.066 ~0.640)、样本源于检测咨询(OR =0.444,P=0.029,95%CI:0.275 ~0.816)是失访的保护因素(OR<1).结论 随访状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病程为艾滋病、配偶检测为阳性和同性性接触感染是失访的主要影响因素;已婚有配偶、大专及以上学历以及样本来源于检测咨询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有较好的随访依从性.

    作者:徐洪吕;保武生;何俊;晋云;邓凌艳;何丽芳;李启贵;贾曼红;陆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赤芍与菟丝子对豚鼠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赤芍与菟丝子对豚鼠皮肤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mRNA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为应用中药治疗白癜风等色素减退性皮肤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棕黄色豚鼠背部皮肤色素实验动物模型,多巴氧化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然后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药物干预前后豚鼠皮肤中酪氨酸酶及相关蛋白-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赤芍与菟丝子均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酪氨酸酶活性的增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g/(kg·mL)的赤芍、菟丝予组酪氨酸酶及相关蛋白-1mRNA表达水平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阳性对照组8-MO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赤芍、菟丝子的乙醇提取液均可上调豚鼠皮肤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促进mRNA表达,促进皮肤黑素生成.

    作者:李洪武;朱会;张崇海;朱文元;夏明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主动脉夹层误诊为带状疱疹1例并文献复习

    患者男,76岁.背部散在皮疹伴疼痛2d,高血压病病史8年.皮肤科情况:躯干部散在粟粒至绿豆大小淡红色扁平丘疹,右背部为著,部分皮疹融合.疑诊为带状疱疹,予抗病毒治疗后疼痛不见缓解.CT检查示:大动脉管壁及冠状动脉走行区见钙化影;胸主动脉降支增宽,管壁环状增厚,密度增高,钙化内膜片向内移位.诊断:主动脉夹层.

    作者:王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皮下修剪术治疗腋窝化脓性汗腺炎6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腋窝化脓性汗腺炎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 对6例腋窝化脓性汗腺炎患者在局麻下采用“腋臭术式”皮下修剪术治疗,分离皮肤与皮下组织,切除感染灶,翻转皮瓣修剪毛囊及大汗腺,对于较难分离有粘连的皮下组织可直接切除后再行皮下修剪术治疗.结果 6例患者,共治疗10侧,有7侧患者切口一期愈合,3侧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皮肤坏死,积极对症处理后,预后良好,随访至少2年无复发,腋下疤痕不明显,效果满意.结论 “腋臭术式”修剪毛囊治疗腋窝化脓性汗腺炎能清除皮损处毛囊和大汗腺,从而降低复发率,可用于腋窝化脓性汗腺炎的治疗,是一种新的、有效、微创、安全的手术方法.

    作者:张明海;戴前梅;胡春艳;陈晨;陈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局灶性真皮发育不良1例

    患者女,24岁.全身皮肤异色样变,面、手足畸形24年,外阴疣状物4个月.大腿部组织病理示:表皮基底层黑素细胞增多,真皮胶原纤维纤细,皮下脂肪层紧邻表皮.外阴赘生物组织病理符合乳头状瘤.诊断:局灶性真皮发育不良.

    作者:赵会亮;倪文琼;季艳芳;张全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中IL-23的检测

    目的 检测IL-23在尖锐湿疣中的表达情况,探讨IL-23在尖锐湿疣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36例尖锐湿疣患者及24例对照人群外周血中IL-23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检测两组外周血中IL-2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CA组患者外周血中IL-23的蛋白水平为15.822ng/L,高于对照组3.906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尖锐湿疣患者组IL-23mRNA的表达量为0.001 449±0.000 831,健康对照组IL-23 mRNA的表达量为0.000 987±0.0006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中IL-23的表达升高,提示IL-23可能在尖锐湿疣的发病中起作用.

    作者:李晓辉;庄家恺;彭洁雯;易江华;廖梦怡;翁智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先天性耳瘘误诊为表皮样囊肿1例

    患儿女,2岁.因发现左颞部皮下肿物1年半行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表皮样囊肿”.术后5个月肿物复发,再次入院后考虑为表皮样囊肿复发.术中发现肿物基底较深,探针自毛囊角栓插入,发现肿物基根部延伸至颞骨骨膜,骨质完整,与颅内无相通.诊断:瘘管并感染.

    作者:隋晓慧;张永玉;苗小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酒泉市2009-2012年男性长途汽车司乘人员艾滋病感染率及行为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酒泉市男性长途汽车司乘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HIV、梅毒、HCV感染情况以及行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完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要求,每年对400人的样本量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和血清抗HIV、梅毒ELISA检测和抗HCV检测,统计结果采用SPSS1 9.0软件分析.结果 2009-2012年,连续4年共调查l 600名男性长途汽车司乘人员,未检出HIV抗体阳性者;梅毒阳性2例,感染率为0.12%,梅毒感染率各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V阳性10例,感染率为0.62%,HCV抗体阳性率各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答对6条以上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达到了88.8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近一年发生商业性行为的比例为24.68%,各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近一年商业性行为每次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57.22%,各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 HIV抗体阳性未检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与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形成了背离现象,需要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力度,提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从而达到遏制艾滋病流行的目的.

    作者:李国强;杨建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糠秕马拉色菌对银屑病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现状

    银屑病的发病与感染糠秕马拉色菌的相关性近年来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银屑病是一类由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糠秕马拉色菌对于银屑病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但通过相关研究可以确定糠秕马拉色菌可诱发或加重银屑病并使银屑病持续存在.

    作者:刘依璐;杨晓红;曹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恙虫病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恙虫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1月诊治的36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组患者均有田间或野外劳作史,临床表现初始均有发热、发疹、乏力等症状,病程中出现焦痂或溃疡.误诊率为72.22%.36例经多西环素或阿奇霉素治疗全部治愈.结论 焦痂或溃疡为恙虫病之特征,是区别于其他疾病的具特征性损害,相对较为隐蔽,易被疏忽,及早发现是避免误诊的关键因素.治疗首选四环素和红霉素类药物.

    作者:左日宜;杨立群;朱建秋;宗长青;顾秋琳;戴利华;吕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皮肤瘢痕癌PI3K/AKT信号通路中PI3K,Akt,Bcl-2的表达

    目的 检测瘢痕癌中PI3 K/A KT信号通路中PI3K,AKT及其下游靶基因Bcl-2的表达,分析该通路靶向治疗靶点及靶向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瘢痕癌组织,以正常皮肤表皮为对照.免疫组织化学(SP法)技术检测PI3K,AKT,Bcl-2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I3K mRNA,AKT mRNA的表达.结合图像分析,分别计算被检组织中所检各项指标的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所有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I3K蛋白及其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呈阴性表达,在瘢痕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瘢痕癌组表达水平、表达强度与正常皮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KT蛋白及其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呈阴性表达,在瘢痕癌组织呈强阳性表达.瘢痕癌组表达水平、表达强度与正常皮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l-2在正常皮肤表皮和瘢痕癌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其表达水平、表达强度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3K,AKT可能是瘢痕癌的致癌位点,实施靶向治疗的可行性存在.Bcl-2可能具有致癌位点的多样性,是否是瘢痕癌的致癌位点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郭瑞珍;马娜;阮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MicroRNAs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产生针对多种器官的自身抗体为特点.MicroRNAs(miRNAs)是一种非编码的单链小分子RNAs,主要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调控.miRNAs作为转录调节器参与SLE的发病环节.本文主要从DNA低甲基化、Ⅰ型干扰素通路、调节性T细胞、雌激素四个方面,对miRNAs与SLE发病机制相关性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璐;闻雷雷;崔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5岁.左下肢反复出现皮疹伴疼痛5年余,加重伴右下肢皮疹2个月.近5年来患者的左侧小腿反复出现蚕豆大小的皮下结节,伴触痛,全身不规则发热,皮损局部皮温升高,结节消退后局部皮肤凹陷,弹性消失.当地医院多次行组织病理检查示: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作者:姜颖娟;杨碧莲;孙占学;李元文;张丰川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带状疱疹合并体癣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右侧腰腹部起红斑,水疱伴疼痛1周.1周前无诱因患者自觉右侧腰腹部针刺样疼痛,阵发性发作,很快于疼痛部位出现红斑,簇集性水疱,于当地按带状疱疹治疗,好转.3d后右侧腰腹部出现新的红斑,表面脱屑,原水疱皮疹周边脱屑,自觉微痒,遂来本院.患者发病来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

    作者:来学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5种食物对二硝基氟苯诱导的小鼠慢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

    目的 探讨香菇、辣椒、带鱼、羊肉和海虾5种食物对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的影响.方法 36只小鼠用2,4-二硝基氟苯反复诱导建立慢性ACD模型后,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分别予相应食物煎液和纯水灌胃.另设空白组.第4次激发后48h测量耳厚度和耳重量,计数炎症细胞,检测耳组织中IL-4和IFN-γ mRNA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造模后各组耳厚度差和IL-4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辣椒和羊肉均能明显增加耳厚度差、耳重量差和炎症细胞数量(P<0.05),香菇、带鱼和海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辣椒和海虾分别对耳组织中IL-4 mRNA和IFN-γ mRNA表达水平有明显上调作用(P<0.01),而香菇、带鱼和羊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种食物中,辣椒和羊肉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加重小鼠慢性ACD模型的炎症反应.

    作者:李婷;胡阳;陈向明;张海清;俞爱华;王国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