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钢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DNA载量与Fas/FasL系统的相关性.方法 用PCR法检测HPV DNA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1例尖锐湿疣组织和81例正常阴茎包皮组织中Fas和FasL的表达.结果 在81例尖锐湿疣组织中,HPV6/11型阳性检出率95.06% (77/81);DNA载量在尖锐湿疣初发组中及尖锐湿疣复发组的组织中分别为(2.31×103~ 3.72×104) copies/mL和(4.63×104~1.7×106) copies/mL;在尖锐湿疣和阴茎包皮环切组织中Fas表达阳性率为37.04%和85.19%;FasL分别为64.20%和23.46%.尖锐湿疣HPV高载量组和尖锐湿疣HPV低载量组Fas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6.87%和64.29%,FasL分别为77.61%和35.7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PV可能通过下调尖锐湿疣组织中Fas表达以及上调FasL表达,使细胞发生免疫逃避,从而促进尖锐湿疣的发生.
作者:王一鸣;程燕;树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6岁.全身散发紫红色丘疹伴瘙痒2个月余.约2个月前,患者的右侧腘窝无明显诱因出现瘙痒,搔抓后见紫红色丘疹,并渐增多.以腰部、腹部、颈部及四肢近端为主,其他部位亦可见散在丘疹.外院先后以“皮肤过敏”、“玫瑰糠疹”等治疗,皮损未好转,效果不佳.高脂血症5年,无药物过敏史,家庭成员中无类似疾病及其他遗传性疾病史.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陈瑞;晏洪波;罗颖;李其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8例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给予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每l0d治疗1次,连续3次.治疗结束后每2周随访,共随访8周,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38例患者经3次治疗后,痊愈18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89.47%;在治疗结束后随访第2周,4周时,有效率分别为92.11%和94.74%;随访第8周时,18例痊愈患者中有2例复发,有效率仍达到92.11%.3次治疗结束后Ⅱ级痤疮患者13例,痊愈8例,有效率100.00%;Ⅲ级痤疮患者14例,痊愈7例,有效率92.86%;Ⅳ级痤疮患者11例,痊愈3例,有效率72.73%,痤疮中度患者较重度患者疗效好.治疗后局部仅有轻度红斑、水肿,个别患者出现脓疱、皮肤干燥,不影响治疗.结论 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是一种安全、简单、高效、不良反应轻且停药后仍然有后续作用的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极佳方法.
作者:段妍;曾抗;李睿亚;王杰;莎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随访影响因素,为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历史卡片,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性性接触感染(OR=4.94,P=0.001,95%CI:1.917 ~ 12.728)、病程为艾滋病(OR=6.857,P<0.001,95%CI:4.162 ~11.298)、配偶检测为阳性(OR=9.896,P<0.001,95%CI:4.779 ~ 20.493)是失访的危险因素(OR>1);已婚有配偶(OR=0.437,P=0.001,95% CI:0.272 ~0.704)、大专及以上学历(OR=0.205,p=0.006,95% CI:0.066 ~0.640)、样本源于检测咨询(OR =0.444,P=0.029,95%CI:0.275 ~0.816)是失访的保护因素(OR<1).结论 随访状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病程为艾滋病、配偶检测为阳性和同性性接触感染是失访的主要影响因素;已婚有配偶、大专及以上学历以及样本来源于检测咨询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有较好的随访依从性.
作者:徐洪吕;保武生;何俊;晋云;邓凌艳;何丽芳;李启贵;贾曼红;陆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患者女,24岁.全身皮肤异色样变,面、手足畸形24年,外阴疣状物4个月.大腿部组织病理示:表皮基底层黑素细胞增多,真皮胶原纤维纤细,皮下脂肪层紧邻表皮.外阴赘生物组织病理符合乳头状瘤.诊断:局灶性真皮发育不良.
作者:赵会亮;倪文琼;季艳芳;张全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香菇、辣椒、带鱼、羊肉和海虾5种食物对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的影响.方法 36只小鼠用2,4-二硝基氟苯反复诱导建立慢性ACD模型后,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分别予相应食物煎液和纯水灌胃.另设空白组.第4次激发后48h测量耳厚度和耳重量,计数炎症细胞,检测耳组织中IL-4和IFN-γ mRNA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造模后各组耳厚度差和IL-4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辣椒和羊肉均能明显增加耳厚度差、耳重量差和炎症细胞数量(P<0.05),香菇、带鱼和海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辣椒和海虾分别对耳组织中IL-4 mRNA和IFN-γ mRNA表达水平有明显上调作用(P<0.01),而香菇、带鱼和羊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种食物中,辣椒和羊肉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加重小鼠慢性ACD模型的炎症反应.
作者:李婷;胡阳;陈向明;张海清;俞爱华;王国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银屑病的发病与感染糠秕马拉色菌的相关性近年来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银屑病是一类由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糠秕马拉色菌对于银屑病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但通过相关研究可以确定糠秕马拉色菌可诱发或加重银屑病并使银屑病持续存在.
作者:刘依璐;杨晓红;曹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系统评价阿维A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所有关于阿维A联合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用RevMan5.3 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23篇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维A联合NB-UVB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的疗效均优于单用阿维A(OR=2.44,95% CI 1.86 ~3.19;OR=3.90,95% CI 2.72~5.60)或窄谱中波紫外线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OR=2.56,95% CI 2.04 ~ 3.22;OR=4.44,95% CI3.24 ~6.08).结论 阿维A联合NB-UVB治疗银屑病疗效优于单用阿维A或窄谱中波紫外线.但由于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较低,仍需要进行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提供高质量临床证据.
作者:张家华;刘毅;李征;王道英;李秀霞;杨克虎;王宝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影响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方法 2010年12月,采用自编问卷对大理学院入学新生进行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普查,获得基线数据后,对大学生开展为期2年的艾滋病健康教育.2012年12月,再次进行艾滋病知识普查,评价健康教育效果,分析影响因素.数据使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2年的健康教育,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明显提高(p=0.004),健康教育前回答正确率越低的问题在健康教育后回答正确率提高的越多;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8岁(OR=11.218,95% CI:1.960~ 84.633)、医学专业(OR =2.418,95% CI:1.511~6.070)、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讲座(OR=1.509,95%CI:1.074 ~ 14.703)、主要学习方式为理论课学习(OR=1.400,95% CI:1.075 ~7.152)和同伴教育(OR=6.766,95%CI:1.416~ 25.075)这5个因素是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有效果的影响因素(OR>1).结论 高校应开设理论课系统学习同时辅以专题讲座和同伴教育来开展多种方式的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对年龄< 18岁的大学生和非医学专业学生要加强健康教育.
作者:苏云鹏;申元英;何梅;刘继政;李洪元 刊期: 2014年第12期
1 临床资料例1男,26岁.右侧肩胛部出现结节8年.家族其他成员无类似病史.患者于8年前发现右侧肩胛部出现一绿豆大淡红色结节,遇冷时疼痛,结节逐渐增多、增大.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右侧肩胛区可见簇集成片分布的数个绿豆到黄豆大小结节,表面呈暗红色,有压痛(图1).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可见团块状的梭形细胞增生,核呈长梭形,两端钝圆,核周有空泡,胞浆丰富(图2).免疫组织化学:Viemintin(+),Desmin(+),CD34(-),Ki-67(-)(图3).诊断:皮肤平滑肌瘤.予以手术分次切除.
作者:郑亮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三氯乙烯(TCE)药疹样皮炎患者血中微量元素和肝代谢酶基因表达水平改变.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中Ca,Mg,Fe和P等微量元素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技术检测外周血中CYP1A2,CYP2E1,CYP3A4和CYP2C9 mRNA表达水平.结果 TCE皮炎患者血清Ca水平下降明显,治疗后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Fe含量病例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水平病例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治疗后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g含量变化不大,稍有下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E皮炎患者外周血肝代谢酶CYP1A2,CYP2E1,CYP3A4和CYP2C9 mRNA表达水平均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氯乙烯可导致体内微量元素含量变动和肝代谢酶基因表达水平改变,提示某些微量元素和肝代谢酶基因可能参与TCE的毒性代谢机制.
作者:隆岚;刘国红;万彦彬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E光(electiric light synergy)联合中药银花汤治疗中度痤疮(肺胃蕴热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SAS软件获取随机数,制作随机信封,按中心分配随机数,将入选的90例病例分成两组,各45例.全部患者予口服中药银花汤治疗,治疗组还予E光治疗,对照组还予红蓝光交替照射治疗.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12周.结果 90例患者中,脱落7例(治疗组2例,对照组5例),有效83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有效率为69.77%,对照组为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l例和2例出现不良反应,但未影响治疗.结论 E光联合中药银花汤治疗中度痤疮的疗效优于口服中药银花汤联合红蓝光照射治疗组.
作者:欧韵;刘红霞;吉燕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检测IL-23在尖锐湿疣中的表达情况,探讨IL-23在尖锐湿疣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36例尖锐湿疣患者及24例对照人群外周血中IL-23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检测两组外周血中IL-2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CA组患者外周血中IL-23的蛋白水平为15.822ng/L,高于对照组3.906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尖锐湿疣患者组IL-23mRNA的表达量为0.001 449±0.000 831,健康对照组IL-23 mRNA的表达量为0.000 987±0.0006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中IL-23的表达升高,提示IL-23可能在尖锐湿疣的发病中起作用.
作者:李晓辉;庄家恺;彭洁雯;易江华;廖梦怡;翁智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月在本科住院应用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的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和给药方式,以及疗效评价参数,包括:皮疹控制天数,皮疹大部好转天数,皮疹痊愈天数,疼痛开始缓解天数,疼痛大部消退天数,用药前和用药7d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以及不良事件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分组比较.结果 共采集病例205例,符合入组条件112例.疗效评价:平均皮疹控制天数2.3d,平均皮疹好转天数6.0d,平均皮疹痊愈天数10.6d.平均疼痛开始缓解天数2.8d,平均疼痛大部分消退天数8.7d.用药7d VAS平均改善56.53%,有效率93.14%.每日1次与2次给药组之间及男女性别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龄组疗效指标均优于高龄组.中低VAS组疗效指标均优于高VAS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57%,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有较好疗效,可以较快控制皮疹和改善疼痛症状.在优化给药方式前提下,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关欣;陈诗翔;徐敏丽;张春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调查AIDS/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感染现状及趋势,为医院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2009-2013年HIV抗体筛查阳性并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的1 267例AIDS/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5年间,共检出AIDS/HIV感染者1 756例,其中住院1 436例,门诊320例;检出率逐年上升.在调查的1 267例感染者资料中,男937例,女330例,男女比例2.84∶1;79.10%为流动人口;20~50岁为高发年龄段,以性传播为主.结论 AIDS/HIV在泸州地区的感染率呈现逐年明显上升趋势,性传播比例及普通人群感染率明显加大.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高危人群、流动人口以及AIDS/HIV感染者的防治管理,同时还应加强宣传婚检、产检的重要性以及着重提高地区人民文化及医学和性道德素质.
作者:雷丽明;王华;彭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与卤米松软膏进行自身对照.方法 患者治疗侧外用复方氟米松软膏,对照侧外用卤米松软膏,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和2周后随访判定治疗结果.结果 治疗2周后,治疗侧有效率为93.02%,对照侧为69.77%,两组有效率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医生选用.
作者:曾招林;卢井发;陈晓明;叶小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患者女,10岁.双足红斑、脱屑伴瘙痒2年余.曾在多家医院以“接触性皮炎”诊治,皮疹未见明显好转.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见角化不全柱.诊断:角化过度型汗孔角化症.予阿维A口服及曲安奈德注射液局部封闭治疗,2周后皮损变薄.
作者:李影;李源;王柳苑;潘慧清;顾有守;杨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患者男,72岁.面部浅褐色皮疹20余年,躯干及四肢起疹伴瘙痒1年余.组织病理表现为角化不全柱,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前列腺穿刺活检示:前列腺癌.诊断:炎症性浅表播散型汗孔角化症合并前列腺癌.
作者:夏萍;陈柳青 刊期: 2014年第1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3岁.反复全身红斑、鳞屑、脓疱6年,加重3周人院.患者6年前双下肢出现红斑、鳞屑、脓疱,伴瘙痒,曾用“草药”治疗.此后病情反复.3周前,患者皮损明显增多,于本院门诊诊断为:脓疱型银屑病,予雷公藤多甙治疗缓解.1+年前,患者因胸闷、气紧、心悸于本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近日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无高血压、糖尿病及肿瘤病史,有吸烟史40+年.体检:高枕卧位,颈静脉怒张,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91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刘国琴;刘宏杰;王婷婷;闫薇;张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患者女,45岁.眉毛、睫毛脱落,面部浅弥漫性浸润,四肢和躯干皮损为斑块,臀部皮损为结节.初始发病至确诊历时5年余,数次就诊未能确诊,经临床检查、组织液涂片抗酸染色阳性和病理切片检查确诊为瘤型麻风.予多菌型方案联合化疗,现在随访中.
作者:杨钢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