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杰;袁伟
患者女,59岁.左侧耳后斑块3年.皮肤科情况:左侧耳后见一直径约3.0cm×2.0cm的暗红色盘状浸润性斑块,界清,质硬,无压痛,凸出皮肤表面,上见少许鳞屑痂皮.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部见大量由嗜碱性细胞构成的细胞巢,多数细胞巢中央可见管腔样结构,其内有嗜伊红均质样物质,细胞具有轻度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示:Bcl-2(+);CK(+);EMA(部分+);S100(个别核+);CEA(-);p63(-);SMA(-);Vimentin(-).诊断:皮肤腺样囊性癌.建议患者外科手术切除联合放射治疗.
作者:庞洪菊;方杰;袁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核查并分析梅毒报告病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客观分析广州市梅毒疫情并制定下一步的梅毒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设制统一的核查表,从大疫情网下载广州市2012年报告的梅毒病例,根据历年梅毒流行特征,按隐性:一期:二期:其他=5:2:2:1的比例抽样,通过现场调查进行核查,资料统一录入数据库,用SPSS19.0软件分析.结果 共核查2 402例梅毒,报告率为31.47%,其中RPR和TPPA双阳性者占58.49%,TPPA单阳性者占8.12%,RPR单阳性者占16.28%,仅TP-ELISA等筛查单阳性者占4.58%,4.50%病例为临床报告.在RPR和TPPA双阳性的报告病例中,未行RPR定量检测的占12.95%;已检测的RPR滴度中,二期梅毒RPR≥1:16者占61.07%,而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RPR≤1:8者分别占82.21%和78.79%.结论 广州市网络直报梅毒存在不合理诊断和报告,要加强梅毒网络疫情报告质量管理,加强临床医生对梅毒诊断,尤其是实验室检查项目规范利用的培训,提高梅毒报告质量.
作者:许端倪;高可羡;刘颖;何婉苹;汤少开;谢尚仁;叶兴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尼古丁对永生化SZ95人皮脂腺细胞增殖、凋亡及脂质合成的影响,探讨吸烟与皮脂腺活性及痤疮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结合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尼古丁作用24,48及72h后对SZ95细胞毒性及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尼古丁作用48h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尼罗河红荧光染色及油红光学染色法定量并定性观察尼古丁作用48h后SZ95细胞内中性脂质含量的变化.结果 MTT法及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尼古丁在1.0×10-2mol/L时对SZ95细胞有毒性效应,1.0×10-3mol/L及以下浓度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FCM示尼古丁作用48h后细胞凋亡比例较对照组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以晚期凋亡增加为主,早期凋亡变化不明显.尼罗河红荧光染色结合油红光学染色法示:尼古丁在1.0×10-3mol/L及1.0×10-4mol/L时呈剂量依赖性,显著促进SZ95细胞内中性脂质合成(P<0.05) 结论 尼古丁体外对SZ95细胞呈剂量依赖性诱导细胞凋亡,促进细胞脂质合成,提示香烟可能通过促进皮脂腺脂质分泌参与了皮脂腺相关疾病,如痤疮的发生.
作者:胡婷婷;余茜;莫小辉;宋宁静;严敏;夏隆庆;Christos C.Zouboulis;鞠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49岁 面、颈及双上肢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相间,伴苔藓样丘疹及毛细血管扩张12年.皮损夏季加重,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父母亲非近亲结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乳头内有红色团块样均质性物质,结晶紫染色阳性.诊断: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
作者:朱磊;刘士瑞;单百卉;郑玉洁;郝继;巫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不同类型和分期的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入选的150例白癜风患者的364处皮损进行局部照射,2次/周,12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疗效和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有效率为95.60% (348/364),显效率为65.66% (239/364).Fitzpatrick皮肤分型、小红斑量、病情分期对疗效无影响,其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4岁组患者的有效率97.83%,较>14岁组(94.25%)的临床疗效好,局限型、散发型和节段型组间疗效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肢端型的疗效差,外生殖器部位皮损的疗效好,有效率为100%,依次是面颈部、躯干及四肢和皮肤皱褶部位,肢端部位皮损的疗效差.患者耐受性均较好.结论 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起效快,不良反应少.
作者:皮肖冰;王晓霞;谢志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IPL与595nm PDL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方法 选用12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左、右耳随机分为IPL治疗组(SI)和对照组(CI);B组左、右耳随机分为595nm PDL治疗组(SP)和对照组(CP).治疗组在建模术后第5,7和9周时进行IPL和595nm PDL治疗,对照组不予治疗.每次治疗前及建模术后11周时进行肉眼观察并切取组织标本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PCNA蛋白和TGF-β1蛋白.结果 经过治疗,瘢痕颜色变淡,厚度降低,质地变软;真皮厚度明显变薄,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和微血管明显减少,胶原变稀疏,排列变规则;SI组变化更明显.从建模术后7周时开始,SI组HI值显著小于同期3组;SI组、SP组TGF-β1蛋白表达较同期CI组、CP组均显著降低.建模术后9,11周,SP组HI值显著小于同期CI组、CP组.建模术后11周,SI组、SP组较同期CI组、CP组胶原纤维蓝染浅且纤细,排列整齐有序;NA值明显减少;PCNA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PL和595nm PDL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有明显治疗作用,其治疗机理之一可能在于影响PCNA和TGF-β1蛋白表达,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瘢痕萎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张幸存;李大铁;安丽莎;孙娜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干扰素皮损内注射联合咪喹莫特乳膏外搽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 . 治疗组予干扰素皮损内注射,1次/周,同时予咪喹莫特乳膏涂薄层于疣体,隔日夜间用药1次,至疣体全部消退,疗程均<16周,每次用药6~ 10h后清洗患处. 对照组仅予CO2激光治疗. 结果 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有效率为91.43% . 治疗结束后12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0.34%和65.7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0.00%和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干扰素皮损内注射联合咪喹莫特乳膏外搽治疗尖锐湿疣,其复发率低,安全性好.
作者:王明;邹清;叶发舜;陶小华;帅词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白芍总苷(TGP)治疗寻常性银屑病(PV)前、后患者外周血中IL-17,TNF-α,IFN-γ的水平,进一步了解TGP在银屑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PV患者TGP治疗前、后外用血中IL-17,TNF-α,IFN-γ的水平,并与20例健康对照者比较,分析这几种细胞因子在治疗前、后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IL-17,TNF-α,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仍高于健康对照组,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PASI评分与血清中IL-17,TNF-α,IFN-γ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TGP可能具有调节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和Th1型细胞因子(TNF-α,IFN-γ)水平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作者:陈慧君;陈治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大豆低聚肽(SOP)对中波紫外线诱导的BALB/c小鼠皮肤光老化的保护作用.方法 BALB/c小鼠背部皮肤剃毛后予中波紫外线照射,构建小鼠皮肤光老化模型.随机分为各给药组,行UVB照射后分别外用不同浓度的SOP.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皮肤结构改变情况并检测表、真皮厚度;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改变情况并测定其胶原含量;试剂盒测定皮肤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 各SOP外用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光保护效果,与模型组比较,SOP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表皮厚度,减缓真皮胶原纤维降解,降低MDA含量,提高SOD,GSH-Px活性及HYP含量(P均<0.01).结论 SOP能有效提高小鼠抗氧化能力,对UVB所致BALB/c小鼠皮肤光老化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马立文;赵宏伟;周炳荣;尹智;骆丹;吴志韵;邹士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滴剂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对粉尘螨过敏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108例对粉尘螨过敏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4例.治疗组采用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免疫治疗,从低剂量起逐步递增至维持剂量,并根据荨麻疹症状控制情况予以咪唑斯叮口服治疗;对照组仅根据荨麻疹症状控制情况予以咪唑斯叮口服治疗.每3个月随访1次,共4次.结果 1年后治疗组有效率(81.48%)优于对照组(53.70%);治疗组服用抗组胺药物评分(0.420±0.189)低于对照组(0.620±0.174),即治疗组较对照组在使用更少的口服抗组胺药的前提下,可以获得更好的症状改善;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服用抗组胺药物及整体满意程度主观评价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有部分患者出现腹泻、头晕、夜间咳嗽、舌下发麻症状,均未影响治疗.结论 特异性免疫疗法对粉尘螨过敏的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但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应给予充分关注,其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廖理超;赵政龙;吴爱丽;张思平;蒋法兴;刘金丽;胡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1990-2011年玉溪市暗娼(FSWs)人群HIV-1感染态势,旨在合理估算HIV-1在玉溪市暗娼中的流行态势.方法 对1990-2011年玉溪市相关场所的暗娼用HIV-1 BED捕获酶免疫测定法(BED-CEIA)和微量HIV-1抗体明胶颗粒凝聚法(ML-PA)进行HIV-1新发感染率检测,并采用ML-PA和BED-CEIA对HIV-1新近感染态势进行估算.结果 共计纳入样本20 288份,检出HIV-1阳性214份,1990-1996年感染率均为0,1997-2011年为0.61%~1.40%,流行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1新发感染率:ML-PA法2006-2011年为0.00 ~ 2.31/1 000人年,BED-CEIA法2005-201 1年为0.00 ~5.89/1000人年,流行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玉溪市暗娼人群艾滋病流行处于较低水平,且呈下降趋势,两种检测方法的结论一致,但缺乏一致性.
作者:付金翠;郭春园;李世福;陈良;刘小春;鲁建波;蔡英;高良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21岁.双下肢及腰背部丘疹、斑块2年,泛发全身1周.当地医院以“瘢痕疙瘩”予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皮损内注射治疗,无明显好转.皮肤科情况:全身泛发丘疹、斑块,部分皮疹中央破溃,眉毛外1/3脱落.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真皮内及皮下脂肪层大量泡沫细胞浸润.组织液抗酸染色可见大量抗酸杆菌.诊断:界线类偏瘤型麻风.
作者:邓永琼;张剑;姚丽萍;柳研;叶田;杨文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67岁.双上肢及胸腹部散在分布扁平褐色丘疹4年.腹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颗粒层、棘层细胞核周空泡改变,含有粗大的透明角质颗粒.诊断:播散型表皮松解性棘皮瘤.
作者:方杰;袁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25岁.面部及四肢多发紫红色斑块18年.右小腿皮损处组织病理:真皮处大片胶原纤维变性,见成纤维细胞增生,其间散在淋巴及组织细胞浸润,也见多核巨细胞.X线检查:右腓骨骨干远端变细.诊断:类脂质渐进性坏死;骨损害.
作者:周慧丽;晋红中;刘跃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规范皮肤病临床路径.方法 评论《系统性硬化症临床路径》.结果 存在病与症,全身性和系统性之别,应统一为一种名称,青霉胺治疗硬皮病不当.结论 系统性硬化症名称有待商榷,建议取消青霉胺.
作者:孙永库;马振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重楼皂苷Ⅰ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增殖和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进行细胞增殖实验,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和ELISA方法检测重楼皂苷Ⅰ对HaCaT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 在所选浓度范围内(0.75 μg/mL,1.5μg/mL,3μg/mL,5 μg/mL),重楼皂苷Ⅰ对HaCaT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中1.5 μg/mL,3 μg/mL和5 μg/mL浓度组重楼皂苷Ⅰ可下调HaCaT细胞VEGF mRNA表达及上清中VEGF水平.结论 重楼皂苷Ⅰ能抑制HaCaT细胞增殖和VEGF的表达.
作者:龙剑文;皮先明;王玉英;涂亚庭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从痤疮患者皮损中分离出的丙酸杆菌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药敏试验结果.方法 从痤疮患者皮损中分离丙酸杆菌,厌氧培养获得分离株,经革兰染色、16S rRNA和23S rRNA测序等方法鉴定,采用E-test方法检测分离株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敏感性.结果 共分离84株丙酸杆菌,经革兰染色,镜下可见革兰染色阳性的棒状杆菌.所有分离株16S rRNA和23S rRNA扩增序列Blast结果显示:72株与Genbank中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hes,P.acnes)16S rRNA和23S rRNA的序列有98% ~ 100%的同源性,12株与Genbank中贪婪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vidum,P.avidum)16SrRNA和23S rRNA的序列有99%~ 100%的同源性.84株分离株中,所有菌株对四环素敏感,MIC值在0.016~ 0.50μg/mL间.29株(34.52%)对红霉素耐药,均为高度耐药(MIC> 256μg/mL);其余55株对红霉素敏感(MIC值0.016 ~0.38μg/mL).P.cnes和P.avidum中红霉素耐药株分别为19株(26.39%)、10株(83.33%).结论 武汉地区痤疮患者携带的丙酸杆菌对红霉素耐药率高,对四环素均敏感.该药敏试验结果可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作者:曾宪玉;姜敏;付辰;吴卓璇;刘雯;董碧麟;曾志良;王玮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烟酰胺与全反式维A酸相互作用对小鼠皮肤表皮结构的影响,明确烟酰胺是否具有减弱全反式维A酸所引起的小鼠表皮结构改变的作用.方法 将小鼠背部皮肤分为4个区域,分别外用0.1%全反式维A酸(ATRA)乳剂、4%烟酰胺(Nic)乳剂、0.1%全反式维A酸联合4%烟酰胺及乳膏基质5d,通过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表皮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全反式维A酸组小鼠表皮组织结构异常,出现角化不全、细胞间水肿、真皮浅中层炎症细胞浸润;超微结构中角质层破坏,细胞间隙增大;联合烟酰胺后小鼠皮肤组织结构仅有基底细胞间轻度水肿和少量真皮炎症细胞浸润;超微结构中表皮结构基本正常,细胞间隙也较维A酸组小.结论 全反式维A酸破坏小鼠表皮结构,烟酰胺可减弱其对表皮结构的破坏作用.
作者:李静;耿松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皮角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30例皮角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0例患者中,男18例(60.00%),女12例(40.00%);平均患病年龄67.9岁(20 ~94岁);病程1个月~ 32年,平均32.7个月.26例(86.67%)发生于曝光部位.组织病理检查均可见高度的角化过度,间有程度不等的角化不全,角质层呈山峰样隆起;基底部原发病变组织学改变:有70.00%为良性病变,30.00%为癌前或癌性病变;在良性病变中,病毒疣占61.90%,脂溢性角化病占33.33%;在癌前或癌性病变中,日光性角化病占77.78%;癌性病变仅1例,为鳞癌.63.33%病例的组织病理可见真皮内有不同程度的胶原纤维日光弹力变性改变.结论 皮角好发于老年人,以头面部等曝光部位居多;皮角与癌前或癌性病变相关,完整切除皮损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十分重要.
作者:翁立强;陈俊;张春萍;龙琴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石家庄市大学生痤疮患病率及其对危险因素的知晓情况,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石家庄市在校大学生中抽样,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危险因素认知情况资料,并检查其痤疮患病情况,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石家庄市大学生痤疮危险因素知晓率24.49%(227/927),患病率为39.49%(293/742).男生患病率高于女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专业和生源地知晓率和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患病率与其危险因素知晓率呈负相关.结论 石家庄市在校大学生痤疮患病率较高,知晓率较低.加强健康教育和提高对痤疮危险因素的认知度可能是降低痤疮患病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刘丽娟;宋适恒;蔡丽;张国强;宣晓梅;李英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