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学民;陈晴燕;刘越阳;赵宁
患儿女,6岁.面部、双手反复出现丘疱疹、水疱4年.面容老态、暴露部位较多萎缩性瘢痕,牙齿黄褐色(Wood灯下粉红色荧光),尿液茶色(Wood灯下橘红色).细胞内锌卟啉4.6 μg/gHb,尿卟啉强阳性(2+).诊断: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作者:刘元香;徐子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女,16岁.因面部、双手疣状增生物进行性加重7+年就诊.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角质层呈网篮状外观,棘层肥厚,表皮上、中部可见空泡化细胞,部分细胞胞质呈淡蓝色云雾状.诊断: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本文就其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进行了文献复习.
作者:张海洋;张燕;李罗翔;张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和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干燥、瘙痒和湿疹样外观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复杂,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可能是其发生的源头.保湿润肤剂可以补充皮肤水分和脂质,增加水合作用,减少经皮失水率,阻止外界有害物质入侵.润肤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还可以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其不良反应.传统的润肤剂含有非生理性脂质和表面活化剂,长期应用会破坏皮肤屏障.含有神经酰胺的润肤剂作为本病的基础治疗方案,已被应用于各种年龄段的患者中,且耐受性好,也无严重的不良反应,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杨欢;王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膦甲酸钠治疗频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疗效.方法 将70例频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予膦甲酸钠注射液1.94g静滴1次/d,连续14d,治疗组患者同时肌肉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1mL,隔日1次,连续2个月.治疗后观察疾病痊愈及复发情况,随访1年.结果 治疗组痊愈时间(3.6±0.7)d,对照组痊愈时间(4.8±1.0)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后治疗组复发率31.58%,对照组68.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膦甲酸钠能缩短生殖器疱疹皮损愈合时间,降低频发性生殖器疱疹的复发率.
作者:洪钢;王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带状疱疹性脊髓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报告本院诊治的1倒带状疱疹性脊髓炎,并复习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的资料相对完整的82例病例.结果 本例为48岁男性患者,在右胸背部出现典型带状疱疹皮损后7d出现胸髓受累表现,经阿昔洛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完全恢复.既往文献共报告82例类似患者,91.57%(76/83)出现带状疱疹皮损,88.16%(67/76)脊髓受累节段与皮损分布的部位相对应,6例在皮损的远隔部位,3例继发于播散型带状疱疹.86.75%(72/83)行MRI检查,56例(77.78%)可见相应脊髓节段受累,30例(61.22%)患者胸段脊髓受累,其主要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80/83)、感觉障碍(70/83)或/和括约肌功能障碍(46/83).90.36% (75/83)例患者抗病毒治疗,79.52%(66/83)预后较好.结论 带状疱疹性脊髓炎好发于中老年患者,易累及胸髓,早发现、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较好.
作者:王娟;朱余友;吴元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复杂且仍然未完全清楚.已有文献报道慢性荨麻疹患者部分急性时相标记物水平升高,提示急性时相反应有可能参与了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另一方面,已证实慢性荨麻疹患者内、外凝血途径激活,多种凝血因子水平升高,并与慢性荨麻疹症状严重程度相关;在多种疾病中,急性时相反应与凝血/纤溶功能关系密切.本文就急性时相反应及凝血/纤溶系统参与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黄桃源;杨文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内源性omega-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对小鼠银屑病样皮损以及脾脏Th17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本实验采用Fat-1转基因小鼠模型,将野生型(Wild-type)小鼠和Fat-1小鼠各分为2组,背部以及右耳背外涂咪喹莫特乳膏(Imiquimod,IMQ)和凡士林乳膏(cream),建立银屑病样皮损模型及对照组.观察4组小鼠给药部位皮肤变化,对表皮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和HE染色,流式细胞术测定脾细胞内Th17细胞因子的百分比.结果 Fat-1 IMQ与WT IMQ组相比,表皮因IMQ作用而出现角质层、棘细胞层的增厚,大体表现的红斑、增厚、鳞屑反应均较后者轻微,同时IMQ所造成的脾细胞内Th17细胞以及炎症因子IL-17升高,也在Fat-1组小鼠中呈现出了较低的水平(P<0.05).而两组crea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源性omega-3 PUFAs在银屑病中能够减少脾细胞内Th17细胞的水平,减少IL-17炎症因子的分泌以及改善银屑病样红斑、鳞屑、增厚等临床症状,从而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作者:秦思;温炬;郑荣昌;马静;周贵滨;冯洁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女,35岁.躯干、四肢皮疹2个月,偶伴瘙痒.无银屑病家族史,曾被误诊为“银屑病”,治疗无效.胸背部真菌镜检(-),Auspitz征(-).RPR 1∶128(+),TPPA 1∶640(+).诊断:二期梅毒.苄星青霉素治疗3个月,电话随访,患者全身皮疹部分消退,现仍在随访中.
作者:邓艳艳;汪宇;陆洪光;魏羽佳;蒋燕萍;符燕华;余群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对寻常性银屑病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皮损的皮肤镜表现进行研究,以求寻常性银屑病的皮肤镜特征表现.方法 选取本科门诊就诊的71例组织病理检查或临床明确诊断为银屑病的患者,后进行相同皮损皮肤镜检查.对皮肤镜皮损颜色、血管分布及鳞屑等所获得数据进行分类分析.结果 银屑病皮损处皮肤镜的特征主要为淡红色背景下均匀、散在分布的点状血管及表面银色鳞屑.结论 皮肤镜特征表现可以为银屑病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效的帮助.
作者:党延玲;耿松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因“片状脱发伴逐渐加重2周”来本院就诊.患者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枕部头发片状脱落,且脱发均为黑发,白发未累及,脱发区面积逐渐扩大.既往体健.体检:一般情况好.皮肤科情况:头部黑发中散在白发,枕部偏左侧可见约10.0cm ×5.0cm及3.0cm×2.0cm两片脱发区,境界清楚,边缘不规则,有散在白发,无黑发,皮损内白发密度与周围正常头皮白发密度相同,且与未脱落黑发的直径和长度相同(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免疫球蛋白、补体和甲状腺检测正常.诊断:斑秃.
作者:贾苇雪;李诚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方法 对湖南省长沙、常德市3家医院皮肤科的140例银屑病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患病情况、银屑病严重程度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结果 银屑病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平均11.24±5.68,影响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有:年龄、受教育水平、经济收入、工作状态、疾病严重度、皮损部位出血、瘙痒程度、皮损暴露、关节受损、合并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解释70.1%.结论 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受多种因素影响.医护人员应从多方面了解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晏晓颖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女,40岁.双乳房皮疹10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上部多数嗜碱性上皮细胞聚集成小团块,细胞团圆形,少部分导管与上皮细胞条索相连,呈蝌蚪状结构.诊断:汗管瘤.
作者:李向花;郭静;丁黎;杨景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岁.出生时毛发分布正常,但出生后3个月,胎毛脱落后没有新的毛发长出.患者足月顺产,出汗正常.父母否认近亲结婚,家族中未见类似患者.体检:身体及智力发育正常,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全身无体毛,未见丘疹样损害(图1).无皮肤干燥及掌跖角化,牙齿、指(趾)甲均正常.
作者:汪盛;杨元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白癜风伴发甲状腺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白癜风伴发甲状腺疾病患者(观察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随机筛查甲状腺功能正常的449例白癜风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 观察组男20例,女49例,皮损均为非节段型,进展期61例;伴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2例.伴发甲状腺疾病的白癜风患者皮损易发生在摩擦部位,多有明显的同形反应,且有明显甲状腺疾病遗传背景,有甲状腺家族史患者发病年龄较早;抗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多呈阳性,且易伴发其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结论 临床工作中,对于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的非节段型白癜风女性患者要重点筛查是否伴发甲状腺疾病.
作者:王琳;张峻岭;张丹丹;古昕平;许兆毅;马秀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双小腿胫前红斑、肿胀、微痒3年余,加重伴结节2个月.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左小腿胫前出现一钱币大小的红斑,微痒,未予重视,红斑开始不断扩大,并出现肿胀,同时左小腿对称部位也出现相似的红斑及改变,仍自觉瘙痒,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无破溃、糜烂等,不伴发热、关节痛.外院以“湿疹”、“皮炎”外用皮炎平、肤轻松等软膏治疗,疗效不明显.斑块渐累及至双小腿胫前大部分.
作者:树瑜;徐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近7年来本院住院患者中药疹发生率的变化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的143 262例住院患者,其中出现皮疹并请皮肤科医师会诊明确的280例药疹患者,详细分析药疹的逐年发生率的变化、引起药疹的药物分类以及药疹发生科室的特点.结果 280例药疹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7.23 ±15.68)岁.2006-2012年药疹发生率(‰)分别为1.04,1.17,1.61,2.41,2.59,2.68,1.95,2012年药疹发生率下降.致敏药物中抗生素类占40.35%、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抗炎药物占14.29%、抗癫痫类药物占12.50%、中药制剂占12.14%、生物制品占10.71%.内科系统药疹发生数明显高于外科系统,以神经内科多(17.50%),分科药疹发生率以呼吸内科高(5.56%).结论 2012年抗生素引起的药疹发生率下降.但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抗炎药物引起药疹仍位居第一和第二.中药制剂、生物制品引起的药疹逐年升高,应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
作者:曹鸿玮;王瑞;杨俊亚;王菲菲;郑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过敏原淋巴免疫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对屋尘螨过敏的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0.1%糠酸莫米松乳膏(Mometasone furoate cream)、1.2%维生素B6软膏(Vitamin B6 ointment)、氯雷他定片(Loratadine tablets)、富马酸酮替芬片(Ketotifen fumarate tablets)等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超声引导下分剐于0周、4周、8周、12周、16周、20周行腹股沟淋巴结内注射屋尘螨过敏原制剂,除0周用药剂量为100SQ-U外,其余5次剂量均为1 000SQ-U.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行血清屋尘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检测、特应性皮炎评分(SCORAD),用药评分,并记录患者疗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4,8,12,16,20周SCORAD分剐为(31.70±3.31)、(28.97±2.93)、(24.37±2.71)、(22.07±2.56)、(18.60±2.18),低于治疗前(0)周(33.03±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16,20周SCORAD均低于对照组同时间SCORAD[(27.40±3.77)、(26.50±3.15)、(23.67±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药物评分(1.61±0.98)和血清屋尘螨sIgE浓度(4.44±3.68)kU/L明显低于治疗前[(4.63±1.54)、(8.94±5.86) kU/L],且明显低于对照组[(2.42±0.60)、(7.88±4.50) k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0例淋巴免疫治疗患者进行了180次浅表淋巴结注射,无局部不良反应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过敏原淋巴免疫治疗特应性皮炎不仅临床疗效显著,而且大大缩短了疗程,减少了过敏原剂量、注射次数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为安全、有效的病因治疗方法.
作者:雍磊;程相铎;李珂;董学文;张彩霞;何静;李红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考察银屑病三种主要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其与寻常性银屑病病情分期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全国7家中医院的银屑病患者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应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662例银屑病患者,其中血热证350例(52.87%),血瘀证157例(23.72%),血燥证155例(23.41%).三种中医证型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区、病程和严重程度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对应分析结果显示,血热证与进行期、血瘀证与稳定期、血燥证与消退期分别存在对应关系.结论 银屑病的主要中医证型与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病情分期等均存在有一定的关联性.
作者:何泽慧;王冬梅;卢传坚;欧爱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培养人肥大细胞系LAD2和建立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模型,为研究Ⅰ型超敏反应提供体外实验模型.方法 噻唑蓝(MTT)检测细胞生长曲线,细胞染色及电镜观察,Biotin-IgE致敏LAD2细胞,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攻击,测定组胺及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判断LAD2细胞的激活效应.结果 MTT检测LAD2细胞的倍增时间为10d;细胞染色及电镜发现细胞内有致密颗粒,随着BiotinIgE致敏浓度的升高,组胺及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量均逐渐升高.结论 人肥大细胞系LAD2培养成功,建立了由IgE介导的脱颗粒模型,为进一步研究Ⅰ型超敏反应奠定基础.
作者:杨永强;陈晓红;李怡然;冉新泽;孙仁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儿男,6岁.因左侧头面部红色斑块、水疱、坏死5d伴全身散在水疱1d入院.患儿5d前无明显诱因,左侧头部出现簇 集状水疱,当地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自敷外用药物(具体不详),皮损增多,面积增大.近1日,皮损泛发至全身,全身散在水疱,疱液清.既往患儿体质差,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按计划接种水痘疫苗.体检:一般状态欠佳,发热,高39.8℃,偶有呕吐,非喷射性,自述无明显疼痛.
作者:简晓清;张堃;庞传超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