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欢;王华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蛋白Livin(活素)和促凋亡因子Smac(第二个线粒体衍生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剂)在日光性角化病(AK)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6例AK组织中Livin和Smac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Livin在AK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5.26%,在正常对照组为3.3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Livin在不同病理亚型AK(肥厚型、萎缩型、苔藓样型和鲍恩样型)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00%,52.94%,45.45%和72.73%,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ac在AK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58%,在正常对照组为100.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Smac在不同病理亚型AK(肥厚型、萎缩型、苔藓样型和鲍恩样型)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00%,64.71%,63.64%和45.45%,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ivin和Smac在AK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468,P<0.01).结论 肥厚型、萎缩型、苔藓样型和鲍恩样型AK中Livin和Smac的表达与病理亚型无关,Livin的过表达和Smac的低表达可能在AK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曲才杰;史同新;毕健平;李永喜;魏红军;李春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女,16岁.因面部、双手疣状增生物进行性加重7+年就诊.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角质层呈网篮状外观,棘层肥厚,表皮上、中部可见空泡化细胞,部分细胞胞质呈淡蓝色云雾状.诊断: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本文就其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进行了文献复习.
作者:张海洋;张燕;李罗翔;张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女,71岁.两小腿伸侧红色斑块10年余.皮肤科情况:双小腿胫前、外侧红褐色斑块,境界清楚,边缘稍隆起,触之质稍硬,皮损处温、痛、触觉均丧失.右小腿胫前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不规则增生,真皮内可见大量境界模糊的上皮样细胞肉芽肿结构,其间伴有真皮胶原红染变性;弹力纤维染色显示:肉芽肿区域内弹力纤维广泛缺失,部分肉芽肿周围可见残存的弹力纤维断裂和卷曲;抗酸染色阴性.诊断: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作者:左日宜;丁小杰;宋宁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过敏原淋巴免疫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对屋尘螨过敏的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0.1%糠酸莫米松乳膏(Mometasone furoate cream)、1.2%维生素B6软膏(Vitamin B6 ointment)、氯雷他定片(Loratadine tablets)、富马酸酮替芬片(Ketotifen fumarate tablets)等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超声引导下分剐于0周、4周、8周、12周、16周、20周行腹股沟淋巴结内注射屋尘螨过敏原制剂,除0周用药剂量为100SQ-U外,其余5次剂量均为1 000SQ-U.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行血清屋尘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检测、特应性皮炎评分(SCORAD),用药评分,并记录患者疗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4,8,12,16,20周SCORAD分剐为(31.70±3.31)、(28.97±2.93)、(24.37±2.71)、(22.07±2.56)、(18.60±2.18),低于治疗前(0)周(33.03±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16,20周SCORAD均低于对照组同时间SCORAD[(27.40±3.77)、(26.50±3.15)、(23.67±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药物评分(1.61±0.98)和血清屋尘螨sIgE浓度(4.44±3.68)kU/L明显低于治疗前[(4.63±1.54)、(8.94±5.86) kU/L],且明显低于对照组[(2.42±0.60)、(7.88±4.50) k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0例淋巴免疫治疗患者进行了180次浅表淋巴结注射,无局部不良反应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过敏原淋巴免疫治疗特应性皮炎不仅临床疗效显著,而且大大缩短了疗程,减少了过敏原剂量、注射次数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为安全、有效的病因治疗方法.
作者:雍磊;程相铎;李珂;董学文;张彩霞;何静;李红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女,35岁.躯干、四肢皮疹2个月,偶伴瘙痒.无银屑病家族史,曾被误诊为“银屑病”,治疗无效.胸背部真菌镜检(-),Auspitz征(-).RPR 1∶128(+),TPPA 1∶640(+).诊断:二期梅毒.苄星青霉素治疗3个月,电话随访,患者全身皮疹部分消退,现仍在随访中.
作者:邓艳艳;汪宇;陆洪光;魏羽佳;蒋燕萍;符燕华;余群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考察银屑病三种主要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其与寻常性银屑病病情分期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全国7家中医院的银屑病患者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应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662例银屑病患者,其中血热证350例(52.87%),血瘀证157例(23.72%),血燥证155例(23.41%).三种中医证型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区、病程和严重程度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对应分析结果显示,血热证与进行期、血瘀证与稳定期、血燥证与消退期分别存在对应关系.结论 银屑病的主要中医证型与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病情分期等均存在有一定的关联性.
作者:何泽慧;王冬梅;卢传坚;欧爱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尖锐湿疣肿瘤易感基因,为筛查和判断尖锐湿疣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5例尖锐湿疣,3例鳞癌和3例正常包皮标本,提取DNA,采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分析疣组织的肿瘤易感基因.结果 6号染色体上发现10个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单体型(P <0.001)、18个相关基因.查询GSE9750数据集,该数据集显示上调的有TRIM39,HCP5,C2(P <0.05);下调的有DOM3Z,STK19(P<0.05);差异不明显的有MOG,C6orf47,APOM,CFB,SKIV2L,FKBPL和ATF6B(P>0.05).结论 TRIM39,HCP5,APOM,C2,DOM3Z,STK19,FKBPL可能为尖锐湿疣患者癌变的易感基因.
作者:葛天玮;王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因外阴白斑伴痛痒10年,躯干白斑6个月就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外阴部出现白斑伴疼痛、瘙痒,渐增多扩大,曾在当地医院诊断“外阴瘙痒症、外阴白斑”短期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无明显效果.6个月前腰背部及乳房出现瓷白色斑丘疹,无不适,渐增多.既往体健,否认有外伤史,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及类似疾病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王松挺;舒国斌;赵红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贵阳市男男性行为者(MSM) HIV感染/梅毒感染情况及梅毒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关键知情人介绍、同志网站发布公告、同志酒吧现场招募3种方法在贵阳市招募研究对象,共有341例符合条件的MSM进行了面对面问卷调查,同时接受了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 HIV感染率为22.00%,梅毒现症感染率为9.7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民族、近6个月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近1年性病症状、现症梅毒感染与HIV感染相关,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性取向、HIV感染、同性性伴数与梅毒感染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2.490)、HIV感染(OR =4.124)、性取向(OR=0.392)、性伴数(OR =2.044)、近6个月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OR =2.410)为梅毒感染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贵阳市MSM人群HIV感染/梅毒感染率较高,防治形势严峻,应重视MSM人群的HIV/梅毒防治工作.
作者:马璐;周健;袁飞;秦鸥;祝继;李劲;佘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卤米松局部外用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120例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予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卤米松局部外用;对照组58例,仅予局部外用卤米松治疗,在治疗第4,8和12周末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第4,8和12周末时,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48.39%,61.29%和79.03%,对照组分别为39.66%,48.28%和58.6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卤米松局部外用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的疗效优于单用卤米松治疗.
作者:胡亚红;苗国英;朱敬先;王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男,85岁.左前臂出现水疱伴痒40d.皮损局限于左前臂,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基底膜处可见大疱.直接免疫荧光:基底膜带IgG,C3线状沉积.皮损盐裂后直接免疫荧光示:IgG,C3沉积于表皮侧.间接免疫荧光示:IgG于表皮基底膜间呈线状沉积.诊断:局限型大疱性类天疱疮.
作者:来学民;陈晴燕;刘越阳;赵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方法 对湖南省长沙、常德市3家医院皮肤科的140例银屑病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患病情况、银屑病严重程度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结果 银屑病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平均11.24±5.68,影响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有:年龄、受教育水平、经济收入、工作状态、疾病严重度、皮损部位出血、瘙痒程度、皮损暴露、关节受损、合并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解释70.1%.结论 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受多种因素影响.医护人员应从多方面了解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晏晓颖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儿女,14d.患儿周身发现针头大红色斑疹11d,逐渐增多增大.皮肤科情况:患儿颜面部、胸部、背部、臀部、四肢、双手、足可见数十个针头至绿豆大鲜红色斑丘疹,质地柔软,界限清楚.右耳处可见一3cm×4cm大鲜红色斑.肝脏B超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区,肝脏增强CT示多发性大小不等边界欠清低密度灶.肝脏血管重建提示存在动静脉短路.诊断:弥漫性新生儿血管瘤病.入院后给予强的松,血管瘤进行性增多、增大,并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故给予甲强龙、美托洛尔联合抗心衰治疗,患儿病情逐渐好转、稳定.心衰稳定后将美托洛尔换用普萘洛尔治疗.
作者:卫风蕾;程宪;王恒娟;牛红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玉溪市1989-2011年各类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及其变化趋势,为调整和完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玉溪市1989-2011年艾滋病血清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哨点监测,血清横断面调查和常规资料收集等方法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89-2011年共监测各类人群HIV抗体906 066人份,累计报告HIV抗体阳性3 215人次,HIV抗体检出率0.87(0.34,4.47)%.趋势性分析,除暗娼人群HIV检出率无下降趋势外(P>0.05),其余人群均呈历年下降趋势(P<0.05).结论 玉溪市艾滋病疫情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以孕产妇及无偿献血人群为代表的一般人群为低度流行.全市艾滋病疫情形势趋于复杂化,防控难度加大.
作者:李顺祥;高良敏;蔡英;陈黎跃;李世福;陈良;赵金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12岁.右上下眼睑黑痣12年.患儿自出生时右上下眼睑皮肤各有一小米粒大小的黑痣,闭眼时上下睑黑痣互相吻合,睁眼时一分为二,无任何自觉症状,皮疹随年龄增长渐进性增大.既往体健,患儿足月顺产,母乳喂养,家族中未见类似患者.查体: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张志梅;李俊峰;南海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不同部位鲍温病(Bowen)病发病的关系并检测肿瘤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蛋白在Bowen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20例Bowen病组织来源于2004-2011年皮肤科病理证实标本,其中肛周和外生殖器共3例,其他部位共17例,另取10例正常皮肤为对照.采用人乳头瘤病毒核酸扩增分型方法对Bowen病皮损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Bowen病组织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hMLH1,hMSH2蛋白的表达.结果 20例Bowen病患者中肛周和外生殖器、其他部位共检出6例HPV阳性(30.00%),为HPV16,HPV18,HPV33型.Bowen病组织中hMLH1,hMSH2蛋白阳性表达较正常皮肤组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owen病高危型HPV感染组中hM-LH1,hMSH2蛋白阳性表达低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Bowen病的发生可能与HPV感染有关,Bowen病患者皮损中hMLH1,hMSH2蛋白低表达也许与其进展为肿瘤有关联.
作者:张跃;袁伟;贾常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岁.出生时毛发分布正常,但出生后3个月,胎毛脱落后没有新的毛发长出.患者足月顺产,出汗正常.父母否认近亲结婚,家族中未见类似患者.体检:身体及智力发育正常,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全身无体毛,未见丘疹样损害(图1).无皮肤干燥及掌跖角化,牙齿、指(趾)甲均正常.
作者:汪盛;杨元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儿男,14岁.全身红斑、水疱、鳞屑14年,2年前本院肾穿刺诊断为肾母细胞癌.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明显增厚,可见粗大的透明角质颗粒,棘层明显增厚,棘层上部及颗粒层可见细胞核周空泡样变,界不清,真皮浅层炎性细胞浸润.诊断: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肾母细胞癌.
作者:白玉;李福秋;季永智;齐琳;毕云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培养人肥大细胞系LAD2和建立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模型,为研究Ⅰ型超敏反应提供体外实验模型.方法 噻唑蓝(MTT)检测细胞生长曲线,细胞染色及电镜观察,Biotin-IgE致敏LAD2细胞,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攻击,测定组胺及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判断LAD2细胞的激活效应.结果 MTT检测LAD2细胞的倍增时间为10d;细胞染色及电镜发现细胞内有致密颗粒,随着BiotinIgE致敏浓度的升高,组胺及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量均逐渐升高.结论 人肥大细胞系LAD2培养成功,建立了由IgE介导的脱颗粒模型,为进一步研究Ⅰ型超敏反应奠定基础.
作者:杨永强;陈晓红;李怡然;冉新泽;孙仁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近7年来本院住院患者中药疹发生率的变化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的143 262例住院患者,其中出现皮疹并请皮肤科医师会诊明确的280例药疹患者,详细分析药疹的逐年发生率的变化、引起药疹的药物分类以及药疹发生科室的特点.结果 280例药疹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7.23 ±15.68)岁.2006-2012年药疹发生率(‰)分别为1.04,1.17,1.61,2.41,2.59,2.68,1.95,2012年药疹发生率下降.致敏药物中抗生素类占40.35%、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抗炎药物占14.29%、抗癫痫类药物占12.50%、中药制剂占12.14%、生物制品占10.71%.内科系统药疹发生数明显高于外科系统,以神经内科多(17.50%),分科药疹发生率以呼吸内科高(5.56%).结论 2012年抗生素引起的药疹发生率下降.但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抗炎药物引起药疹仍位居第一和第二.中药制剂、生物制品引起的药疹逐年升高,应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
作者:曹鸿玮;王瑞;杨俊亚;王菲菲;郑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