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跃;袁伟;贾常莎
目的 考察银屑病三种主要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其与寻常性银屑病病情分期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全国7家中医院的银屑病患者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应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662例银屑病患者,其中血热证350例(52.87%),血瘀证157例(23.72%),血燥证155例(23.41%).三种中医证型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区、病程和严重程度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对应分析结果显示,血热证与进行期、血瘀证与稳定期、血燥证与消退期分别存在对应关系.结论 银屑病的主要中医证型与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病情分期等均存在有一定的关联性.
作者:何泽慧;王冬梅;卢传坚;欧爱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9岁.全身多处角化性丘疹、斑块2年,溃疡半年.40余年前,因哮喘间断口服中药(具体不详),一年半后全身逐渐出现淡褐色及白色斑疹,随年龄增长渐增多,变大.十余年前双手、足部开始出现角化性丘疹、斑块且渐增多,密集.2年前全身多处出现角化性丘疹,斑块.近半年来角化性丘疹,斑块皮损局部出现破溃,形成溃疡.
作者:刘秀玲;高亮;高日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方法 对湖南省长沙、常德市3家医院皮肤科的140例银屑病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患病情况、银屑病严重程度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结果 银屑病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平均11.24±5.68,影响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有:年龄、受教育水平、经济收入、工作状态、疾病严重度、皮损部位出血、瘙痒程度、皮损暴露、关节受损、合并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解释70.1%.结论 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受多种因素影响.医护人员应从多方面了解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晏晓颖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儿女,12个月.外阴、肛周斑块、丘疹1月余.皮肤科情况:外阴、肛周红色的扁平斑块、丘疹,肛周皮损表面覆有灰白色的分泌物.5个月前RPR及TPPA检测均(-),本次检测RPR 1∶8(+),TPPA(+).诊断:婴儿获得性二期梅毒.予青霉素钠盐静脉注射2个疗程.
作者:徐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儿女,6岁.面部、双手反复出现丘疱疹、水疱4年.面容老态、暴露部位较多萎缩性瘢痕,牙齿黄褐色(Wood灯下粉红色荧光),尿液茶色(Wood灯下橘红色).细胞内锌卟啉4.6 μg/gHb,尿卟啉强阳性(2+).诊断: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作者:刘元香;徐子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儿女,14d.患儿周身发现针头大红色斑疹11d,逐渐增多增大.皮肤科情况:患儿颜面部、胸部、背部、臀部、四肢、双手、足可见数十个针头至绿豆大鲜红色斑丘疹,质地柔软,界限清楚.右耳处可见一3cm×4cm大鲜红色斑.肝脏B超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区,肝脏增强CT示多发性大小不等边界欠清低密度灶.肝脏血管重建提示存在动静脉短路.诊断:弥漫性新生儿血管瘤病.入院后给予强的松,血管瘤进行性增多、增大,并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故给予甲强龙、美托洛尔联合抗心衰治疗,患儿病情逐渐好转、稳定.心衰稳定后将美托洛尔换用普萘洛尔治疗.
作者:卫风蕾;程宪;王恒娟;牛红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卤米松局部外用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120例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予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卤米松局部外用;对照组58例,仅予局部外用卤米松治疗,在治疗第4,8和12周末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第4,8和12周末时,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48.39%,61.29%和79.03%,对照组分别为39.66%,48.28%和58.6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卤米松局部外用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的疗效优于单用卤米松治疗.
作者:胡亚红;苗国英;朱敬先;王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不同部位鲍温病(Bowen)病发病的关系并检测肿瘤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蛋白在Bowen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20例Bowen病组织来源于2004-2011年皮肤科病理证实标本,其中肛周和外生殖器共3例,其他部位共17例,另取10例正常皮肤为对照.采用人乳头瘤病毒核酸扩增分型方法对Bowen病皮损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Bowen病组织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hMLH1,hMSH2蛋白的表达.结果 20例Bowen病患者中肛周和外生殖器、其他部位共检出6例HPV阳性(30.00%),为HPV16,HPV18,HPV33型.Bowen病组织中hMLH1,hMSH2蛋白阳性表达较正常皮肤组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owen病高危型HPV感染组中hM-LH1,hMSH2蛋白阳性表达低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Bowen病的发生可能与HPV感染有关,Bowen病患者皮损中hMLH1,hMSH2蛋白低表达也许与其进展为肿瘤有关联.
作者:张跃;袁伟;贾常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对寻常性银屑病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皮损的皮肤镜表现进行研究,以求寻常性银屑病的皮肤镜特征表现.方法 选取本科门诊就诊的71例组织病理检查或临床明确诊断为银屑病的患者,后进行相同皮损皮肤镜检查.对皮肤镜皮损颜色、血管分布及鳞屑等所获得数据进行分类分析.结果 银屑病皮损处皮肤镜的特征主要为淡红色背景下均匀、散在分布的点状血管及表面银色鳞屑.结论 皮肤镜特征表现可以为银屑病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效的帮助.
作者:党延玲;耿松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儿男,14岁.全身红斑、水疱、鳞屑14年,2年前本院肾穿刺诊断为肾母细胞癌.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明显增厚,可见粗大的透明角质颗粒,棘层明显增厚,棘层上部及颗粒层可见细胞核周空泡样变,界不清,真皮浅层炎性细胞浸润.诊断: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肾母细胞癌.
作者:白玉;李福秋;季永智;齐琳;毕云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膦甲酸钠治疗频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疗效.方法 将70例频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予膦甲酸钠注射液1.94g静滴1次/d,连续14d,治疗组患者同时肌肉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1mL,隔日1次,连续2个月.治疗后观察疾病痊愈及复发情况,随访1年.结果 治疗组痊愈时间(3.6±0.7)d,对照组痊愈时间(4.8±1.0)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后治疗组复发率31.58%,对照组68.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膦甲酸钠能缩短生殖器疱疹皮损愈合时间,降低频发性生殖器疱疹的复发率.
作者:洪钢;王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阿维A调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探讨阿维A治疗银屑病作用机制.方法 抽取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不同浓度阿维A(lnmol/L和10nmol/L)作用DCs 24h,对照组为只加培养基,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DCs中CD80,CD83及CD86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表达水平.结果 体外成功培养出DCs,流式细胞术检测到1,10nmoL/L阿维A作用DCs24h后,CD80,CD83及CD86表达率分别为(69.74±3.83)%、(61.12±3.03)%、(70.18±3.32)%和(60.19±3.97)%、(50.78±4.81)%、(48.96±3.18)%,显著低于对照组DCs上CD80,CD83及CD86表达率(75.15±2.76)%、(72.43±1.94)%、(77.81±2.46)%(P<0.01).1,10nmol/L阿维A作用DCs 24h后,DCs分泌到细胞培养液中的IL-12表达水平分别为(260.36±15.26)和(226.98±17.24)显著低于对照组(282.80±23.26) (P <0.01).结论 阿维A可以降低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DCs上CD80,CD83及CD86表达率,抑制DCs活化,且降低IL-12因子的分泌量,能够调控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对银屑病起到治疗作用.
作者:刘丽娟;张国强;蔡丽;李艳佳;宣晓梅;李英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润燥止痒胶囊配合湿毒膏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40例,口服润燥止瘁胶囊并外用湿毒膏,对照组38例仅外用湿毒膏,两组均用药4周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为60.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润燥止痒胶囊配合湿毒膏是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李云峰;姚春海;陈少君;刘青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带状疱疹性脊髓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报告本院诊治的1倒带状疱疹性脊髓炎,并复习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的资料相对完整的82例病例.结果 本例为48岁男性患者,在右胸背部出现典型带状疱疹皮损后7d出现胸髓受累表现,经阿昔洛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完全恢复.既往文献共报告82例类似患者,91.57%(76/83)出现带状疱疹皮损,88.16%(67/76)脊髓受累节段与皮损分布的部位相对应,6例在皮损的远隔部位,3例继发于播散型带状疱疹.86.75%(72/83)行MRI检查,56例(77.78%)可见相应脊髓节段受累,30例(61.22%)患者胸段脊髓受累,其主要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80/83)、感觉障碍(70/83)或/和括约肌功能障碍(46/83).90.36% (75/83)例患者抗病毒治疗,79.52%(66/83)预后较好.结论 带状疱疹性脊髓炎好发于中老年患者,易累及胸髓,早发现、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较好.
作者:王娟;朱余友;吴元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减少误诊,及早确诊,并依据病期给予恰当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0月本科诊治的21例颜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皮疹多累及眼周,表现为光滑的红褐色丘疹或萎缩性瘢痕;组织病理主要为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典型病例可见干酪样坏死;可依据病程选择相应治疗.结论 对病程长、发展缓慢的眼周及面部多发的丘疹,应借助组织病理学排除颜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早期诊断可加强抗炎治疗,以避免瘢痕形成.
作者:瓦庆彪;陈前明;李烜;蔡琦;吴波;路永红;谢立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女,16岁.因面部、双手疣状增生物进行性加重7+年就诊.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角质层呈网篮状外观,棘层肥厚,表皮上、中部可见空泡化细胞,部分细胞胞质呈淡蓝色云雾状.诊断: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本文就其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进行了文献复习.
作者:张海洋;张燕;李罗翔;张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培养人肥大细胞系LAD2和建立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模型,为研究Ⅰ型超敏反应提供体外实验模型.方法 噻唑蓝(MTT)检测细胞生长曲线,细胞染色及电镜观察,Biotin-IgE致敏LAD2细胞,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攻击,测定组胺及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判断LAD2细胞的激活效应.结果 MTT检测LAD2细胞的倍增时间为10d;细胞染色及电镜发现细胞内有致密颗粒,随着BiotinIgE致敏浓度的升高,组胺及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量均逐渐升高.结论 人肥大细胞系LAD2培养成功,建立了由IgE介导的脱颗粒模型,为进一步研究Ⅰ型超敏反应奠定基础.
作者:杨永强;陈晓红;李怡然;冉新泽;孙仁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贵阳市男男性行为者(MSM) HIV感染/梅毒感染情况及梅毒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关键知情人介绍、同志网站发布公告、同志酒吧现场招募3种方法在贵阳市招募研究对象,共有341例符合条件的MSM进行了面对面问卷调查,同时接受了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 HIV感染率为22.00%,梅毒现症感染率为9.7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民族、近6个月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近1年性病症状、现症梅毒感染与HIV感染相关,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性取向、HIV感染、同性性伴数与梅毒感染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2.490)、HIV感染(OR =4.124)、性取向(OR=0.392)、性伴数(OR =2.044)、近6个月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OR =2.410)为梅毒感染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贵阳市MSM人群HIV感染/梅毒感染率较高,防治形势严峻,应重视MSM人群的HIV/梅毒防治工作.
作者:马璐;周健;袁飞;秦鸥;祝继;李劲;佘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全身起疹伴发热、疼痛1周.患者1周前劳累后突感发热,乏力,具体体温未测,自述发现双下肢起红疹,伴轻度疼痛,未予重视,其后发热症状加重,T 38℃,随至我院呼吸内科就诊,查血液分析及胸片均正常,诊断不详,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滴,症状无缓解,皮损数目逐渐增多,左上眼睑水肿,无口腔及生殖器溃疡.
作者:李凯;晏莹;曾宪玉;段逸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复杂且仍然未完全清楚.已有文献报道慢性荨麻疹患者部分急性时相标记物水平升高,提示急性时相反应有可能参与了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另一方面,已证实慢性荨麻疹患者内、外凝血途径激活,多种凝血因子水平升高,并与慢性荨麻疹症状严重程度相关;在多种疾病中,急性时相反应与凝血/纤溶功能关系密切.本文就急性时相反应及凝血/纤溶系统参与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黄桃源;杨文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