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平;王小坡;孙建方
患者女,14岁.左侧背部及左上肢瘙痒性丘疹3年,反复发作.皮肤科情况:左侧肩胛区至左上肢可见沿Blaschko线分布的针头至粟粒大小淡红色丘疹.真菌镜检阴性.组织病理学检查:非特应性海绵水肿性皮炎及血管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儿童获得性Blaschko皮炎.给予外用激素、抗组胺、保湿等治疗2周,患者皮疹明显消退、变平.
作者:李璐璐;陈声利;吴梅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s,PEComa)是一类在组织学、免疫表型及超微结构中均呈现平滑肌细胞及黑色素细胞分化的间叶性肿瘤.然而PEComa的细胞来源仍然不明,皮肤外PEComa和皮肤PEComa的具体联系也尚不明确.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染色体异常、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着重对原发皮肤PEComa进行描述.
作者:刘长花;柏冰雪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皮肤肿瘤的长期疗效.方法 调查41名皮肤肿瘤患者,经光动力治疗或光动力联合激光、微波、手术、冷冻治疗后10年病情复发的情况.结果 治愈率BCC为84.62%,Bowen病100%,乳房外Paget病50%,鲍温样丘疹病100%,日光性角化100%.鳞状细胞癌50%.3年后痊愈率,BCC为61.54%,Bowen病80%,鲍温样丘疹病85.71%,大部分日光性角化和鳞状细胞癌患者失访.已治愈的患者中,10年后只有1例BCC患者复发.结论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皮肤肿瘤后如果3年不复发,其10年后也很少复发.
作者:张黎峰;陈龙;杨光艳;叶静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男,68岁.面颈、躯干及四肢褐色丘疹结节40余年,伴瘙痒1月.皮肤科情况:面、颈、躯干及四肢见大小不等的环形或不规则形角化性褐色斑片,边缘呈线性和堤状隆起,中央萎缩.臀部、肛周及双下肢见角化性结节和疣状增生.家系调查:3代有8人出现类似皮损.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柱状角化不全,角化不全柱下颗粒层消失.诊断: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
作者:卢丽华;王建钊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新发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2012-2014年某检测平台MSM人群HIV和梅毒血清学检测资料.结果 1 113名调查对象HIV抗体阳性检出率12.94%(144/1 113),梅毒血清学阳性检出率6.83% (76/1 113).144例HIV感染者中,HIV-1新发感染77人,年龄17 ~ 62岁,平均28.73±8.85岁,34岁及以下占80.52% (62/77).以未婚(占80.52%,62/77)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55.84%,43/77)居多.年平均新发感染率15.19% (95% CI:11.80% ~18.58%).梅毒患者较非梅毒患者更易发生HIV新发感染(OR=4.013,95% CI:2.115~7.614,P<0.001).MSM人群中年龄、婚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未成为HIV新发感染的统计学变量(P>0.05).结论 MSM人群的HIV感染率和HIV-1新发感染率较高,男男性传播对青年人的威胁值得关注,受教育程度提高并未减少HIV新发感染发生,预防和规范治疗梅毒等性传播疾病是预防HIV传播的有效措施.
作者:杨莉;陈会超;陈敏;马艳玲;施玉华;董莉娟;杨朝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男,34岁,躯干红斑、丘疹半月余,泛发全身10d.皮损为密集分布的大小不一的红斑、丘疹,部分红斑、丘疹上可见米粒大小的水疱及浅溃疡和暗黑色痂,水疱疱液清,壁厚,尼氏征阴性.躯干见散在色素沉着斑,无明显脓疱、糜烂、渗液.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不全伴少许炎细胞浸润,表皮内和真皮浅层广泛红细胞外渗,表皮细胞内和细胞间水肿伴变性、坏死,部分棘层松解,表皮和真皮浅层界限模糊不清,真皮浅、中层小血管周围致密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体三项阳性.诊断:发热型溃疡型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服用强的松1个月后,患者行支气管镜检查刷片示真菌孢子阳性,痰培养示白色念球菌,予氟康唑胶囊治疗2周后症状好转.
作者:华夏;周沂;姚明;曹娜;高诗燕;路永红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的检出特征.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检测2015年5月-2016年4月本院门诊泌尿生殖道感染男性患者尿液中的UU,CT和NG,按年龄和诊断进行细化分层研究.结果 2172例患者中,UU,CT和NG阳性率分别为27.12%、9.67%和3.96%,20岁以下人群NG阳性率高(8.33%),尿道炎患者的CT,NG阳性率高(14.77%和7.03%),不育症患者UU阳性率高(26.89%).结论 CT,NG和UU是男性生殖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NG和UU检出率有升高趋势,宜加强监测.
作者:肖秀美;李昂;马啸龙;刘宠;李晶;郑佳佳;姚贝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检测尖锐湿疣(CA)皮损中树突状细胞CD1a,CD83,CD80和CD86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分子表型在CA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HPV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HPV基因分型试剂盒检测CA患者所感染的HPV亚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1例CA和32例正常包皮组织中CD1a,CD83,CD80和CD86的表达情况.结果 CA组织表皮CD1a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正常包皮组,且长病程组高于短病程组,高危型HPV感染组显著高于低危型HPV感染组,复发组略高于初发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CA组织表皮内CD83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正常包皮组,CA组中,CD83表皮阳性细胞数与CD1a表皮阳性细胞数呈正相关,但较后者显著减少.CA组织表皮内CD80/CD86阳性细胞数与正常包皮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组织表皮中的树突状细胞大部分处于未成熟状态,缺乏共刺激分子(如CD80/CD86)的表达,尤其是伴有高危型HPV感染的病例,这可能是导致HPV抗原提呈障碍,从而造成CA复发及病程延长的免疫学机制之一.
作者:位嘉;王剑磊;林秋兰;王克杰;闫红燕;赵丽华 刊期: 2017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患儿女,2岁.出生后2天时被发现右手背虎口处肿明显肿胀,按压后可回弹,外院B超检查示:右手背及手掌部淋巴管畸形.右手肿胀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影响屈曲运动.发病以来,患儿饮食、睡眠及精神可,未述手部疼痛及指端麻木等,也无手部感染及外伤史,家族无脉管瘤病史.体检: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心肺腹部正常.皮肤科情况:右手掌近大鱼际及手背虎口处肿胀明显,皮肤颜色未见加深及缺失,也无明显瘢痕、皮下瘀点、瘀斑及破溃和渗出(图1~2),皮温不高,按压彭隆处无明显凹陷,质软,有波动感,无异常搏动感.体位实验阴性,透光实验阳性.细针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清亮囊液.实验室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检查未见异常.血 WBC计数正常右手B超示:右手掌侧及背侧淋巴管畸形(图3).右手MRI检查示:右手掌侧及背侧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病变范围较大,侵及深部组织(图4~5).按照文献[1]方法治疗:患儿平阳霉素及利多卡因皮试阴性,予平阳霉素8mg+ 2%利多卡因2mL+地塞米松1 mg+生理盐水2.5mL,稀释平阳霉素浓度为1.6mg/Ml.用5 Ml注射器在肿胀明显处刺入囊内回抽,见囊液即缓慢注入药液,后3次因肿胀消退难以寻找进针点,故在B超引导下进行残余病灶注射,每10天重复注射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随访至今已有4年,皮肤颜色基本恢复正常,手指活动度正常,对指、对掌、握拳运动正常,指端无麻木,复查MRI可见第一掌指关节见极少量残余病灶及掌骨间隙内极少量病灶残余,未出现复发.
作者:邓小华;袁新章;雷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玉溪市梅毒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应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6年玉溪市9个县区的梅毒病例报告资料进行“三间分布”分析.结果 2005-2016年玉溪市累计报告梅毒发病数4 816例.报告病例数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为0.96:1,其中25~44岁的性活跃人群、职业为农民和本市户籍所占比例高,分别为44.95% (2 165/4 816),64.51%(3 107/4816)和91.55%(4409/4816);梅毒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3.07/10万,至2016年增长到32.84/10万,年均增长24.04%;各期梅毒报告发病率变化趋势不同,一期和二期梅毒所占构成比逐年减少,隐性梅毒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幅为27.46%;不同县区梅毒发病差异很大,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红塔区和元江县;不同年龄段男女比例不同,育龄(15 ~ 34岁)阶段,女性病例数多于男性,45岁以后,男性病例数多于女性.结论 2005-2016玉溪市梅毒发病呈现继续上升趋势,需根据不同流行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梅毒的流行.
作者:董文斌;陈黎跃;赵金仙;蔡英;郭春园;倪兆林;李世福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进展迅速且预后凶险的恶性淋巴瘤,尚无标准化治疗方案.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归纳为“恶核”,正气亏虚、湿热毒流窜为基本病机,治疗宜清热利湿解毒兼顾扶助正气.本文分享中医药治疗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1例.
作者:尤雯丽;谭强;陈明岭;艾儒棣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利用RNA干扰技术探讨p16INK4a对人毛乳头细胞(dermal papilla cell,DPC)的促进作用.方法 将针对p16INK4a基因设计的RNA腺病毒转染高传代DPC,观察细胞生长活性,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检测衰老相关蛋白β-半乳糖苷酶、pRb的表达.结果 转染后细胞倍增时间缩短,细胞核分裂增多,高传代DPC中β-半乳糖苷酶、pRb蛋白较低传代DPC均上调,转染后两种蛋白的表达呈下降趋势.结论 高传代DPC非凝集性生长与细胞过早性衰老有关,DPC的p16INK4a基因沉默后可延缓DPC衰老,促进DPC增殖.
作者:程毅;高杨;赵旭明;任明媛;张国强;高顺强;赵璐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308nm准分子激光联合自拟消白方剂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24例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2例)和对照组(n=62例),对照组给予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消白方剂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病变皮肤色素积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及两组治疗的疗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指标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丙二醛(MDA)水平,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12(IL-12)、白介素-17(IL-17)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ICAM-1)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病变皮肤色素积分显著提高,DLQI评分降低,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AT,SOD,GSH-PX水平显著提高,MAD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照组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12,IL-17及sICAM-1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照组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自拟消白方剂能够显著抑制白癜风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及炎性因子,改善临床症状,使得患者获得佳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尚智伟;冯海瑕;王为平;付宏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女,64岁.双上肢、胸背部毛细血管扩张性斑疹1年.双上肢(伸侧为主)、躯干上部见散在的毛细血管扩张性斑疹,压之退色.其中前胸V区散在数个蜘蛛样毛细血管扩张斑.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轻度受损.丙型肝炎抗体阳性.血常规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皮损组织病理见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周围少许淋巴细胞浸润.Giemsa染色阴性.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诊断获得性多发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合并蜘蛛痣.
作者:王光平;王小坡;孙建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辣椒素受体(TRPV1)在皮肤淀粉样变皮损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皮肤淀粉样变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2例皮肤淀粉样变皮损及16例正常皮肤组织,用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皮损中辣椒素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皮肤淀粉样变皮损中TRPV1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P<0.05),免疫组化研究显示TRPV1在正常皮肤、皮肤淀粉样变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附属器(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及血管内皮细胞均存在表达;TRPV1在皮肤淀粉样变皮损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 TRPV1在皮肤淀粉样变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提示其在皮肤淀粉样变致瘙痒的发生及发展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李文海;陈柏嘉;蔡林;慕彰磊;王凌霞;单艳霞;才桂春;张建中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评估老年尖锐湿疣患者生活质量,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老年尖锐湿疣患者59例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龄非尖锐湿疣人群为对照组.采用DLQI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估,并分析患者性别、收入状况、婚姻、病程、伴随疾病等因素,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生活质量平均分比较,研究组(14.92±2.167)明显高于对照组(10.63±1.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研究组内,性别、经济状况、婚姻状况、病程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伴有慢性疾病不认为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尖锐湿疣患者生活质量普遍下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进行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作者:王俊伟;李旭阳;尹光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Nrf2/Bach1在枸杞多糖(LBP)防御紫外线(UV)致HaCaT细胞光损伤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的HaCaT细胞经300 μg/Ml LBP预处理24h后,分别接受30 J/cm2 UVA及300ml/cm2UVB照射,孵育24h.以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尼罗红荧光染色法检测过氧化脂质含量;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DNA损伤;RT-Qpcr法检测Nrf2和Bach1 Mrna及下游Ⅱ相解毒酶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Nrf2及Bach1蛋白在细胞内分布及表达情况.结果 强度为30 J/cm2 UVA及300 Mj/cm2 UVB均可造成HaCaT细胞增殖能力下降,过氧化脂质含量及DNA荧光强度、迁移距离增加,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00 μg/Ml LBP预处理可显著提高细胞增殖活性,降低过氧化脂质水平,减轻DNA链断裂损伤,且增加Nrf2核蛋白及Bach1质蛋白的量,促进Nrf2 Mrna及下游Ⅱ相解毒酶SOD,CAT,NQO1,GCLC,GCLM Mrna的表达,抑制Bach1 Mrna的表达(均P <0.05).结论 枸杞多糖可有效减轻UV诱导的HaCaT细胞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Nrf2/Bach1转位及下游Ⅱ相解毒酶基因的表达,发挥光防护作用.
作者:李振洁;彭丽倩;江娜;刘清;张尔婷;莫子茵;代歆悦;李华平;梁碧华;李润祥;朱慧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男5例,女8例;年龄中位数47岁.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6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7例.临床表现多为不明原因发热(53.85%),关节疼痛(46.15%),肌肉疼痛(38.46%);器官受累多为肺部受累(69.23%),肾脏受累(61.54%).经糖皮质激素(GC)和环磷酰胺(CTX)诱导缓解治疗,2个月内,5例因肺部感染再次入院,3例为血管炎活动再次入院.结论 AAV临床表现多样,以肺和肾为主要受累脏器.
作者:赵国旺;张琰;付萍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男,67岁.右上腹部及背部疼痛20天,加重伴水疱并红斑丘疹半月.曾于外院先后以“胆囊结石,带状疱疹”治疗效果欠佳,皮损局部外用喷昔洛韦乳膏、酞丁胺乳膏后新发红斑丘疹并逐渐蔓延至四肢、躯干.来本院后修改诊断:带状疱疹;接触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给予对症治疗1周后皮损消退,神经痛好转.
作者:张敏;张亚宁;李春霄;肖丹;文舒;严旭洪;黄莺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0.1%苯扎氯铵溶液治疗念珠菌间擦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228例念珠菌间擦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14例.治疗组予0.1%苯扎氯铵溶液湿敷,对照组予2%酮康唑乳膏外搽,疗程均为7天.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82%和82.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和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1%苯扎氯铵溶液湿敷可用于治疗念珠菌间擦疹,且安全性高.
作者:姜峰;侯志宏;毕廷民;杨洁;李梅;刘阳;孙小强 刊期: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