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日娜;乌日娜;韩建文
目的 探讨马尔尼菲蓝状菌酵母相黑素生成和酪氨酸酶(TYR)基因的关系.方法 将马尔尼菲蓝状菌标准株分别在含和不合L-DOPA的不同培养基中37℃避光培养3天,观察菌落形态及颜色变化,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TYR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1)标准菌株接种在含和不含L-DOPA的SDA上菌落颜色无明显改变,未见明显黑素产生;(2)标准菌株接种在含有L-DOPA的BHI上菌落颜色深于接种在不含有L-DOPA的BHI的菌落颜色;(3)镜下观察标准菌株接种在含和不合L-DOPA的SDA,BHI上,其酵母样细胞的大小、形态基本一致,均未见被染成黑色.(4) TYR基因表达:接种在含L-DOPA的BHI的标准菌株,其TYR基因表达量高于不合L-DOPA的BH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含和不合L-DOPA的SDA中标准菌株TYR基因表达量均低于同组BH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马尔尼菲蓝状菌在BHI中可以利用L-DOPA合成黑素;在BHI中添加外源性L-DOPA时,马尔尼菲蓝状菌的TYR基因表达上调.
作者:徐红艳;陈秀芳;刘栋华 刊期: 2017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左下肢皮疹伴痒痛1周.1周前无明显诱因左下肢出现红色皮疹.皮疹渐化脓、溃烂,伴疼痛.病程中有发热、寒战,体温高达39.0℃.患者2013年诊断为“鼻咽癌”.2016年1月诊断为“鼻咽癌、左腋及锁骨下转移瘤”,曾行3次化疗.皮肤科情况:左下肢见红色斑块基础上4处圆形钱币大小溃疡,中心可见黑痂,周围见脓疱,伴疼痛.左下肢水肿(图1).皮损组织病理示鳞状上皮缺损处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坏死,深达脂肪层,考虑化脓性炎(图2).皮损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为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对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他啶/吡肟、氨曲南、哌拉西林、多黏菌素、环丙沙星等抗生素敏感,而对头孢唑啉/噻肟、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耐药.诊断:坏疽性臁疮.治疗:“头孢西丁钠”2.0g,2次/d静滴,治疗4d病情未见明显好转.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左氧氟沙星”0.2g,2次/d静滴.2d后病情开始好转,红斑颜色变淡,周围脓疱大部分吸收,渗出物明显减少.经抗感染、对症治疗,患者原有皮损颜色较前明显变淡,表面干燥无渗出,溃疡深度及大小明显缩小,无明显自觉症状,病情好转出院(图3).
作者:方宇辉;金珊;金英姬;李美玲;南美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 A对黑素瘤A375细胞CXCR7及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黑素瘤A375细胞,经4组不同浓度丹参酮Ⅱ A(0,1,2,4mg/L)作用后,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VEGF浓度,Real time-PCR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其对CXCR7和VEGF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丹参酮Ⅱ A处理黑素瘤A375细胞48h后,培养液中VEGF浓度随丹参酮Ⅱ A浓度的升高而降低,CXCR7及VEGF mRNA及蛋白表达随丹参酮ⅡA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酮Ⅱ A能抑制黑素瘤肿瘤细胞内VEGF及CXCR7的转录和蛋白的表达,提示丹参酮Ⅱ A可能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韩昭;张伶;刘钊;徐艳艳;张建忠;牛亮;李小静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男,68岁.面颈、躯干及四肢褐色丘疹结节40余年,伴瘙痒1月.皮肤科情况:面、颈、躯干及四肢见大小不等的环形或不规则形角化性褐色斑片,边缘呈线性和堤状隆起,中央萎缩.臀部、肛周及双下肢见角化性结节和疣状增生.家系调查:3代有8人出现类似皮损.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柱状角化不全,角化不全柱下颗粒层消失.诊断: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
作者:卢丽华;王建钊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0.1%苯扎氯铵溶液治疗念珠菌间擦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228例念珠菌间擦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14例.治疗组予0.1%苯扎氯铵溶液湿敷,对照组予2%酮康唑乳膏外搽,疗程均为7天.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82%和82.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和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1%苯扎氯铵溶液湿敷可用于治疗念珠菌间擦疹,且安全性高.
作者:姜峰;侯志宏;毕廷民;杨洁;李梅;刘阳;孙小强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进展迅速且预后凶险的恶性淋巴瘤,尚无标准化治疗方案.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归纳为“恶核”,正气亏虚、湿热毒流窜为基本病机,治疗宜清热利湿解毒兼顾扶助正气.本文分享中医药治疗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1例.
作者:尤雯丽;谭强;陈明岭;艾儒棣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辣椒素受体(TRPV1)在皮肤淀粉样变皮损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皮肤淀粉样变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2例皮肤淀粉样变皮损及16例正常皮肤组织,用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皮损中辣椒素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皮肤淀粉样变皮损中TRPV1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P<0.05),免疫组化研究显示TRPV1在正常皮肤、皮肤淀粉样变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附属器(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及血管内皮细胞均存在表达;TRPV1在皮肤淀粉样变皮损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 TRPV1在皮肤淀粉样变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提示其在皮肤淀粉样变致瘙痒的发生及发展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李文海;陈柏嘉;蔡林;慕彰磊;王凌霞;单艳霞;才桂春;张建中 刊期: 2017年第11期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确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感染因素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主要对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马拉色菌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沈延根;杨森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的检出特征.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检测2015年5月-2016年4月本院门诊泌尿生殖道感染男性患者尿液中的UU,CT和NG,按年龄和诊断进行细化分层研究.结果 2172例患者中,UU,CT和NG阳性率分别为27.12%、9.67%和3.96%,20岁以下人群NG阳性率高(8.33%),尿道炎患者的CT,NG阳性率高(14.77%和7.03%),不育症患者UU阳性率高(26.89%).结论 CT,NG和UU是男性生殖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NG和UU检出率有升高趋势,宜加强监测.
作者:肖秀美;李昂;马啸龙;刘宠;李晶;郑佳佳;姚贝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皮肤肿瘤的长期疗效.方法 调查41名皮肤肿瘤患者,经光动力治疗或光动力联合激光、微波、手术、冷冻治疗后10年病情复发的情况.结果 治愈率BCC为84.62%,Bowen病100%,乳房外Paget病50%,鲍温样丘疹病100%,日光性角化100%.鳞状细胞癌50%.3年后痊愈率,BCC为61.54%,Bowen病80%,鲍温样丘疹病85.71%,大部分日光性角化和鳞状细胞癌患者失访.已治愈的患者中,10年后只有1例BCC患者复发.结论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皮肤肿瘤后如果3年不复发,其10年后也很少复发.
作者:张黎峰;陈龙;杨光艳;叶静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贵阳市麻风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5年贵阳市十个区(市、县)报告的麻风病例资料,进行描述和比较性分析.结果 2006-2015年,贵阳市新发现麻风129例,年平均发现率0.32/10万,平均年龄43.4±16.7岁,平均延迟期33.53月.其中儿童(≤14岁)6例(4.65%),多菌型98例(75.97%),Ⅱ级畸残43例(33.33%),以男性居多86例(66.67%),发生不良反应33例(25.58%),发现方式以线索调查为主,48例(37.21%).截止2015年底贵阳市尚有现症病例21例,患病率为0.45/10万.重点流行地区为清镇市、乌当区、花溪区.结论 2006-2015年贵阳市麻风发现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平均延迟期长,畸残率较高,流动人口中新发麻风患者占一定比例,需加强本市尤其是以上地区麻风早期发现和流动人口的疫情监测工作,预防麻风畸残和促进麻风患者康复.
作者:马璐;周健;杨琴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男,67岁.右上腹部及背部疼痛20天,加重伴水疱并红斑丘疹半月.曾于外院先后以“胆囊结石,带状疱疹”治疗效果欠佳,皮损局部外用喷昔洛韦乳膏、酞丁胺乳膏后新发红斑丘疹并逐渐蔓延至四肢、躯干.来本院后修改诊断:带状疱疹;接触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给予对症治疗1周后皮损消退,神经痛好转.
作者:张敏;张亚宁;李春霄;肖丹;文舒;严旭洪;黄莺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308nm准分子激光联合自拟消白方剂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24例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2例)和对照组(n=62例),对照组给予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消白方剂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病变皮肤色素积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及两组治疗的疗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指标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丙二醛(MDA)水平,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12(IL-12)、白介素-17(IL-17)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ICAM-1)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病变皮肤色素积分显著提高,DLQI评分降低,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AT,SOD,GSH-PX水平显著提高,MAD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照组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12,IL-17及sICAM-1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照组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自拟消白方剂能够显著抑制白癜风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及炎性因子,改善临床症状,使得患者获得佳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尚智伟;冯海瑕;王为平;付宏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女,14岁.左侧背部及左上肢瘙痒性丘疹3年,反复发作.皮肤科情况:左侧肩胛区至左上肢可见沿Blaschko线分布的针头至粟粒大小淡红色丘疹.真菌镜检阴性.组织病理学检查:非特应性海绵水肿性皮炎及血管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儿童获得性Blaschko皮炎.给予外用激素、抗组胺、保湿等治疗2周,患者皮疹明显消退、变平.
作者:李璐璐;陈声利;吴梅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舌下含服多价昆虫抗原治疗儿童丘疹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及其对患儿外周血IL-4和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方法,将入选的98例2~12岁丘疹性荨麻疹患儿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分别给予舌下含服多价昆虫抗原或安慰剂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有效率及治疗结束1年后复发率的差异,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IL-4和IL-17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4.44%)明显高于对照组(52.17%),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 舌下含服多价昆虫抗原治疗儿童丘疹性荨麻疹安全、有效.
作者:侯贻魁;商正玲;左丽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人白细胞抗原-B* 5801(HLA-B* 5801)等位基因与别嘌醇致重症药疹(SCAR)的关系.方法 通过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筛选出的9项国内外有关中国汉族人群HLA-B * 5801等位基因与别嘌醇致SCAR的文献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别嘌醇SCAR组、别嘌醇耐受组以及健康对照组组间HLA-B* 5801等位基因比率,并进行异质性检验、合并效应量分析;应用Stata12.0进行Begg检验和Egger检验对潜在的发表偏倚进行评估.结果 别嘌醇SCAR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存在异质性(P=0.02),合并效应量[OR(95% CI) =78.6(27.21 ~ 227.08)],综合检验(P<0.001);别嘌醇SCAR组与别嘌醇耐受组间无异质性(P=0.17),合并效应量[OR(95% CI)=148.03 (73.03 ~300.07)],综合检验(P<0.001);别嘌醇耐受组与健康对照组间无异质性(P=1.00),合并效应量[OR(95% CI) =0.68(0.48 ~0.96)],综合检验(P=0.03).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HLA-B* 5801等位基因与别嘌醇致SCAR具有相关性,患者服用别嘌醇前应进行HLA-B* 5801等位基因检查,有助于减少别嘌醇所致SCAR的发生.
作者:尚鹏超;金璐艳;张晓飐;赵春;文杰;卢东方;张文宁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ALA(5-氨基酮戊酸)外敷凝胶光动力疗法联合点阵激光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30例Ⅱ~Ⅳ级面部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2 940nm铒点阵激光治疗后,立即5%浓度ALA外敷封包后运用光动力红光照射面部,对照组单纯采用5%浓度ALA外敷封包后运用光动力红光照射面部,外敷药物封包时间均为2.5h,照光能量密度80mw/cm2,照光时间20min,15d治疗1次,共治疗3次.结果 ALA联合点阵激光治疗1次、2次、3次的有效率分别为0,93.33%和100.00%;单独ALA治疗1次、2次、3次的有效率分别是0.00%,60.00%和100.00%.结论 5%ALA-PDT联合点阵激光是治疗中重度痤疮都能使痤疮简单、有效而又安全的疗法.
作者:都日娜;乌日娜;韩建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患儿女,2岁.出生后2天时被发现右手背虎口处肿明显肿胀,按压后可回弹,外院B超检查示:右手背及手掌部淋巴管畸形.右手肿胀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影响屈曲运动.发病以来,患儿饮食、睡眠及精神可,未述手部疼痛及指端麻木等,也无手部感染及外伤史,家族无脉管瘤病史.体检: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心肺腹部正常.皮肤科情况:右手掌近大鱼际及手背虎口处肿胀明显,皮肤颜色未见加深及缺失,也无明显瘢痕、皮下瘀点、瘀斑及破溃和渗出(图1~2),皮温不高,按压彭隆处无明显凹陷,质软,有波动感,无异常搏动感.体位实验阴性,透光实验阳性.细针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清亮囊液.实验室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检查未见异常.血 WBC计数正常右手B超示:右手掌侧及背侧淋巴管畸形(图3).右手MRI检查示:右手掌侧及背侧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病变范围较大,侵及深部组织(图4~5).按照文献[1]方法治疗:患儿平阳霉素及利多卡因皮试阴性,予平阳霉素8mg+ 2%利多卡因2mL+地塞米松1 mg+生理盐水2.5mL,稀释平阳霉素浓度为1.6mg/Ml.用5 Ml注射器在肿胀明显处刺入囊内回抽,见囊液即缓慢注入药液,后3次因肿胀消退难以寻找进针点,故在B超引导下进行残余病灶注射,每10天重复注射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随访至今已有4年,皮肤颜色基本恢复正常,手指活动度正常,对指、对掌、握拳运动正常,指端无麻木,复查MRI可见第一掌指关节见极少量残余病灶及掌骨间隙内极少量病灶残余,未出现复发.
作者:邓小华;袁新章;雷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男,33岁.头皮、额部皮疹6年余.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确诊为毛囊角化病,痤疮.曾3次在当地医院误诊为“痤疮”,并予罗红霉素、丹参酮胶囊、维生素A胶囊、维胺脂胶囊等口服,外用过氧化苯甲酰、夫西地酸乳膏、甲硝唑凝胶等,无明显好转.
作者:韦珍;蒋国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Nrf2/Bach1在枸杞多糖(LBP)防御紫外线(UV)致HaCaT细胞光损伤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的HaCaT细胞经300 μg/Ml LBP预处理24h后,分别接受30 J/cm2 UVA及300ml/cm2UVB照射,孵育24h.以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尼罗红荧光染色法检测过氧化脂质含量;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DNA损伤;RT-Qpcr法检测Nrf2和Bach1 Mrna及下游Ⅱ相解毒酶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Nrf2及Bach1蛋白在细胞内分布及表达情况.结果 强度为30 J/cm2 UVA及300 Mj/cm2 UVB均可造成HaCaT细胞增殖能力下降,过氧化脂质含量及DNA荧光强度、迁移距离增加,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00 μg/Ml LBP预处理可显著提高细胞增殖活性,降低过氧化脂质水平,减轻DNA链断裂损伤,且增加Nrf2核蛋白及Bach1质蛋白的量,促进Nrf2 Mrna及下游Ⅱ相解毒酶SOD,CAT,NQO1,GCLC,GCLM Mrna的表达,抑制Bach1 Mrna的表达(均P <0.05).结论 枸杞多糖可有效减轻UV诱导的HaCaT细胞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Nrf2/Bach1转位及下游Ⅱ相解毒酶基因的表达,发挥光防护作用.
作者:李振洁;彭丽倩;江娜;刘清;张尔婷;莫子茵;代歆悦;李华平;梁碧华;李润祥;朱慧兰 刊期: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