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坏疽性臁疮1例

方宇辉;金珊;金英姬;李美玲;南美兰

关键词:
摘要:1 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左下肢皮疹伴痒痛1周.1周前无明显诱因左下肢出现红色皮疹.皮疹渐化脓、溃烂,伴疼痛.病程中有发热、寒战,体温高达39.0℃.患者2013年诊断为“鼻咽癌”.2016年1月诊断为“鼻咽癌、左腋及锁骨下转移瘤”,曾行3次化疗.皮肤科情况:左下肢见红色斑块基础上4处圆形钱币大小溃疡,中心可见黑痂,周围见脓疱,伴疼痛.左下肢水肿(图1).皮损组织病理示鳞状上皮缺损处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坏死,深达脂肪层,考虑化脓性炎(图2).皮损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为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对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他啶/吡肟、氨曲南、哌拉西林、多黏菌素、环丙沙星等抗生素敏感,而对头孢唑啉/噻肟、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耐药.诊断:坏疽性臁疮.治疗:“头孢西丁钠”2.0g,2次/d静滴,治疗4d病情未见明显好转.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左氧氟沙星”0.2g,2次/d静滴.2d后病情开始好转,红斑颜色变淡,周围脓疱大部分吸收,渗出物明显减少.经抗感染、对症治疗,患者原有皮损颜色较前明显变淡,表面干燥无渗出,溃疡深度及大小明显缩小,无明显自觉症状,病情好转出院(图3).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感染与银屑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确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感染因素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主要对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马拉色菌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沈延根;杨森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13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男5例,女8例;年龄中位数47岁.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6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7例.临床表现多为不明原因发热(53.85%),关节疼痛(46.15%),肌肉疼痛(38.46%);器官受累多为肺部受累(69.23%),肾脏受累(61.54%).经糖皮质激素(GC)和环磷酰胺(CTX)诱导缓解治疗,2个月内,5例因肺部感染再次入院,3例为血管炎活动再次入院.结论 AAV临床表现多样,以肺和肾为主要受累脏器.

    作者:赵国旺;张琰;付萍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Sweet综合征误诊为带状疱疹1例

    患者男,82岁.右腰背部红斑丘疱疹伴疼痛1天,门诊以“带状疱疹”收入院.皮肤科情况:右腰背及腰骶部见一暗红斑,表面散在丘疱疹,皮温较高,触痛阳性.皮损组织病理活检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乳头层明显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诊断:Sweet综合征.

    作者:郝勇;王红;杨美丽;吴霞;杨丽颖;彭博;韩慧;石继海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播散型表皮松解性棘皮瘤1例

    患者男,56岁.腹部及双侧腋下、肘窝、腘窝、腹股沟等部位散在分布扁平褐色丘疹10年余.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颗粒层、棘层细胞核周可见空泡改变,形成腔隙甚至松解,含有粗大的透明角质颗粒,呈典型的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改变.诊断:播散型表皮松解性棘皮瘤.经液氮冷冻治疗后,现继续随访中.

    作者:孙靓;涂晨;王俊民;肖生祥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中医药治疗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1例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进展迅速且预后凶险的恶性淋巴瘤,尚无标准化治疗方案.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归纳为“恶核”,正气亏虚、湿热毒流窜为基本病机,治疗宜清热利湿解毒兼顾扶助正气.本文分享中医药治疗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1例.

    作者:尤雯丽;谭强;陈明岭;艾儒棣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ALA-PDT联合2940nm铒点阵激光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ALA(5-氨基酮戊酸)外敷凝胶光动力疗法联合点阵激光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30例Ⅱ~Ⅳ级面部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2 940nm铒点阵激光治疗后,立即5%浓度ALA外敷封包后运用光动力红光照射面部,对照组单纯采用5%浓度ALA外敷封包后运用光动力红光照射面部,外敷药物封包时间均为2.5h,照光能量密度80mw/cm2,照光时间20min,15d治疗1次,共治疗3次.结果 ALA联合点阵激光治疗1次、2次、3次的有效率分别为0,93.33%和100.00%;单独ALA治疗1次、2次、3次的有效率分别是0.00%,60.00%和100.00%.结论 5%ALA-PDT联合点阵激光是治疗中重度痤疮都能使痤疮简单、有效而又安全的疗法.

    作者:都日娜;乌日娜;韩建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坏疽性臁疮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左下肢皮疹伴痒痛1周.1周前无明显诱因左下肢出现红色皮疹.皮疹渐化脓、溃烂,伴疼痛.病程中有发热、寒战,体温高达39.0℃.患者2013年诊断为“鼻咽癌”.2016年1月诊断为“鼻咽癌、左腋及锁骨下转移瘤”,曾行3次化疗.皮肤科情况:左下肢见红色斑块基础上4处圆形钱币大小溃疡,中心可见黑痂,周围见脓疱,伴疼痛.左下肢水肿(图1).皮损组织病理示鳞状上皮缺损处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坏死,深达脂肪层,考虑化脓性炎(图2).皮损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为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对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他啶/吡肟、氨曲南、哌拉西林、多黏菌素、环丙沙星等抗生素敏感,而对头孢唑啉/噻肟、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耐药.诊断:坏疽性臁疮.治疗:“头孢西丁钠”2.0g,2次/d静滴,治疗4d病情未见明显好转.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左氧氟沙星”0.2g,2次/d静滴.2d后病情开始好转,红斑颜色变淡,周围脓疱大部分吸收,渗出物明显减少.经抗感染、对症治疗,患者原有皮损颜色较前明显变淡,表面干燥无渗出,溃疡深度及大小明显缩小,无明显自觉症状,病情好转出院(图3).

    作者:方宇辉;金珊;金英姬;李美玲;南美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中国汉族人群HLA-B*5801等位基因与别嘌醇致重症药疹的相关性Meta分析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人白细胞抗原-B* 5801(HLA-B* 5801)等位基因与别嘌醇致重症药疹(SCAR)的关系.方法 通过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筛选出的9项国内外有关中国汉族人群HLA-B * 5801等位基因与别嘌醇致SCAR的文献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别嘌醇SCAR组、别嘌醇耐受组以及健康对照组组间HLA-B* 5801等位基因比率,并进行异质性检验、合并效应量分析;应用Stata12.0进行Begg检验和Egger检验对潜在的发表偏倚进行评估.结果 别嘌醇SCAR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存在异质性(P=0.02),合并效应量[OR(95% CI) =78.6(27.21 ~ 227.08)],综合检验(P<0.001);别嘌醇SCAR组与别嘌醇耐受组间无异质性(P=0.17),合并效应量[OR(95% CI)=148.03 (73.03 ~300.07)],综合检验(P<0.001);别嘌醇耐受组与健康对照组间无异质性(P=1.00),合并效应量[OR(95% CI) =0.68(0.48 ~0.96)],综合检验(P=0.03).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HLA-B* 5801等位基因与别嘌醇致SCAR具有相关性,患者服用别嘌醇前应进行HLA-B* 5801等位基因检查,有助于减少别嘌醇所致SCAR的发生.

    作者:尚鹏超;金璐艳;张晓飐;赵春;文杰;卢东方;张文宁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巨大眼睑分裂痣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出生时左眼上下眼睑即有色痣,初色痣只有豌豆粒大小,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扩大,约30岁时色痣面积不再扩大.色痣的形态随眼睑的开闭而分合.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未见与此病相关、类似患者.体检:患者一般状态较好,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左侧整个上下眼睑处皮肤各有一与眼睑大小几乎相等的黑色素痣;眼睑闭合时,上下眼睑色痣可交互吻合成完整圆形,呈“熊猫眼状”,眼睑开合时色痣亦一分为二;上眼睑皮损表面有较多睫毛,部分睫毛变白、倒伏以及毛囊发炎,有少许脓性分泌物、黄痂(图1).上下眼睑结膜颜色正常,巩膜颜色正常无蓝染,视力正常;下眼睑外眦侧皮损上缘略呈弧形致视角变小(图2),但未影响视力,且多年来早已习惯.身体其他部位皮肤未见相同或类似皮损.血尿常规、肝功、肾功正常.诊断:左侧眼睑分裂痣.因年事已高,且面积较大拒绝病理活检及手术治疗.

    作者:赵宏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枸杞多糖对紫外线辐射HaCaT细胞急性损伤中Nrf2/Bach1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Nrf2/Bach1在枸杞多糖(LBP)防御紫外线(UV)致HaCaT细胞光损伤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的HaCaT细胞经300 μg/Ml LBP预处理24h后,分别接受30 J/cm2 UVA及300ml/cm2UVB照射,孵育24h.以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尼罗红荧光染色法检测过氧化脂质含量;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DNA损伤;RT-Qpcr法检测Nrf2和Bach1 Mrna及下游Ⅱ相解毒酶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Nrf2及Bach1蛋白在细胞内分布及表达情况.结果 强度为30 J/cm2 UVA及300 Mj/cm2 UVB均可造成HaCaT细胞增殖能力下降,过氧化脂质含量及DNA荧光强度、迁移距离增加,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00 μg/Ml LBP预处理可显著提高细胞增殖活性,降低过氧化脂质水平,减轻DNA链断裂损伤,且增加Nrf2核蛋白及Bach1质蛋白的量,促进Nrf2 Mrna及下游Ⅱ相解毒酶SOD,CAT,NQO1,GCLC,GCLM Mrna的表达,抑制Bach1 Mrna的表达(均P <0.05).结论 枸杞多糖可有效减轻UV诱导的HaCaT细胞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Nrf2/Bach1转位及下游Ⅱ相解毒酶基因的表达,发挥光防护作用.

    作者:李振洁;彭丽倩;江娜;刘清;张尔婷;莫子茵;代歆悦;李华平;梁碧华;李润祥;朱慧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ALA-PDT治疗皮肤肿瘤的长期疗效分析

    目的 了解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皮肤肿瘤的长期疗效.方法 调查41名皮肤肿瘤患者,经光动力治疗或光动力联合激光、微波、手术、冷冻治疗后10年病情复发的情况.结果 治愈率BCC为84.62%,Bowen病100%,乳房外Paget病50%,鲍温样丘疹病100%,日光性角化100%.鳞状细胞癌50%.3年后痊愈率,BCC为61.54%,Bowen病80%,鲍温样丘疹病85.71%,大部分日光性角化和鳞状细胞癌患者失访.已治愈的患者中,10年后只有1例BCC患者复发.结论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皮肤肿瘤后如果3年不复发,其10年后也很少复发.

    作者:张黎峰;陈龙;杨光艳;叶静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原发皮肤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研究进展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s,PEComa)是一类在组织学、免疫表型及超微结构中均呈现平滑肌细胞及黑色素细胞分化的间叶性肿瘤.然而PEComa的细胞来源仍然不明,皮肤外PEComa和皮肤PEComa的具体联系也尚不明确.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染色体异常、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着重对原发皮肤PEComa进行描述.

    作者:刘长花;柏冰雪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手部微囊型淋巴管畸形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女,2岁.出生后2天时被发现右手背虎口处肿明显肿胀,按压后可回弹,外院B超检查示:右手背及手掌部淋巴管畸形.右手肿胀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影响屈曲运动.发病以来,患儿饮食、睡眠及精神可,未述手部疼痛及指端麻木等,也无手部感染及外伤史,家族无脉管瘤病史.体检: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心肺腹部正常.皮肤科情况:右手掌近大鱼际及手背虎口处肿胀明显,皮肤颜色未见加深及缺失,也无明显瘢痕、皮下瘀点、瘀斑及破溃和渗出(图1~2),皮温不高,按压彭隆处无明显凹陷,质软,有波动感,无异常搏动感.体位实验阴性,透光实验阳性.细针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清亮囊液.实验室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检查未见异常.血 WBC计数正常右手B超示:右手掌侧及背侧淋巴管畸形(图3).右手MRI检查示:右手掌侧及背侧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病变范围较大,侵及深部组织(图4~5).按照文献[1]方法治疗:患儿平阳霉素及利多卡因皮试阴性,予平阳霉素8mg+ 2%利多卡因2mL+地塞米松1 mg+生理盐水2.5mL,稀释平阳霉素浓度为1.6mg/Ml.用5 Ml注射器在肿胀明显处刺入囊内回抽,见囊液即缓慢注入药液,后3次因肿胀消退难以寻找进针点,故在B超引导下进行残余病灶注射,每10天重复注射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随访至今已有4年,皮肤颜色基本恢复正常,手指活动度正常,对指、对掌、握拳运动正常,指端无麻木,复查MRI可见第一掌指关节见极少量残余病灶及掌骨间隙内极少量病灶残余,未出现复发.

    作者:邓小华;袁新章;雷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症1例

    患者男,59岁.双侧手、足角化性丘疹10年.皮肤科情况:双侧手、足及踝关节周围角化性丘疹,暗红色,丘疹直径1~ 5mm,表面干燥.皮肤组织病理: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致密的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诊断: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症.

    作者:黄东北;杨惠芳;叶小英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贵阳市2006-2015年麻风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贵阳市麻风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5年贵阳市十个区(市、县)报告的麻风病例资料,进行描述和比较性分析.结果 2006-2015年,贵阳市新发现麻风129例,年平均发现率0.32/10万,平均年龄43.4±16.7岁,平均延迟期33.53月.其中儿童(≤14岁)6例(4.65%),多菌型98例(75.97%),Ⅱ级畸残43例(33.33%),以男性居多86例(66.67%),发生不良反应33例(25.58%),发现方式以线索调查为主,48例(37.21%).截止2015年底贵阳市尚有现症病例21例,患病率为0.45/10万.重点流行地区为清镇市、乌当区、花溪区.结论 2006-2015年贵阳市麻风发现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平均延迟期长,畸残率较高,流动人口中新发麻风患者占一定比例,需加强本市尤其是以上地区麻风早期发现和流动人口的疫情监测工作,预防麻风畸残和促进麻风患者康复.

    作者:马璐;周健;杨琴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获得性多发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

    患者女,64岁.双上肢、胸背部毛细血管扩张性斑疹1年.双上肢(伸侧为主)、躯干上部见散在的毛细血管扩张性斑疹,压之退色.其中前胸V区散在数个蜘蛛样毛细血管扩张斑.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轻度受损.丙型肝炎抗体阳性.血常规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皮损组织病理见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周围少许淋巴细胞浸润.Giemsa染色阴性.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诊断获得性多发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合并蜘蛛痣.

    作者:王光平;王小坡;孙建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带状疱疹误诊为胆囊结石1例

    患者男,67岁.右上腹部及背部疼痛20天,加重伴水疱并红斑丘疹半月.曾于外院先后以“胆囊结石,带状疱疹”治疗效果欠佳,皮损局部外用喷昔洛韦乳膏、酞丁胺乳膏后新发红斑丘疹并逐渐蔓延至四肢、躯干.来本院后修改诊断:带状疱疹;接触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给予对症治疗1周后皮损消退,神经痛好转.

    作者:张敏;张亚宁;李春霄;肖丹;文舒;严旭洪;黄莺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毛囊角化病1例

    患者男,33岁.头皮、额部皮疹6年余.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确诊为毛囊角化病,痤疮.曾3次在当地医院误诊为“痤疮”,并予罗红霉素、丹参酮胶囊、维生素A胶囊、维胺脂胶囊等口服,外用过氧化苯甲酰、夫西地酸乳膏、甲硝唑凝胶等,无明显好转.

    作者:韦珍;蒋国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儿童获得性Blaschko皮炎1例

    患者女,14岁.左侧背部及左上肢瘙痒性丘疹3年,反复发作.皮肤科情况:左侧肩胛区至左上肢可见沿Blaschko线分布的针头至粟粒大小淡红色丘疹.真菌镜检阴性.组织病理学检查:非特应性海绵水肿性皮炎及血管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儿童获得性Blaschko皮炎.给予外用激素、抗组胺、保湿等治疗2周,患者皮疹明显消退、变平.

    作者:李璐璐;陈声利;吴梅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舌下含服多价昆虫抗原治疗儿童丘疹性荨麻疹疗效及对血清IL-4和IL-17的影响

    目的 探讨舌下含服多价昆虫抗原治疗儿童丘疹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及其对患儿外周血IL-4和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方法,将入选的98例2~12岁丘疹性荨麻疹患儿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分别给予舌下含服多价昆虫抗原或安慰剂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有效率及治疗结束1年后复发率的差异,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IL-4和IL-17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4.44%)明显高于对照组(52.17%),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 舌下含服多价昆虫抗原治疗儿童丘疹性荨麻疹安全、有效.

    作者:侯贻魁;商正玲;左丽 刊期: 2017年第11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