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出血后缺氧诱导因子-1α及热休克蛋白70作用机制的研究

范贤敏;罗永杰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α, 热休克蛋白70, 脑出血
摘要:缺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是缺氧诱导基因转录的关键环节,并且是缺氧诱导基因转录过程中缺氧信息传递的共同通路;而热休克蛋白70( Hsp70)具有调控细胞凋亡和参与应激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缺氧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HIF-1α、Hsp70与脑出血后脑组织的保护及损伤有密切联系。本文就HIF-1α、Hsp70的生物学特点,在脑出血后脑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等方面作一综述。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视网膜神经血管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病理改变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DR)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通过对视网膜生理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示DR可能是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 neurovascular unit ,NVU)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结果。重建视网膜神经血管之间的相互作用,为DR的药物治疗提供了发展机会。

    作者:李红(综述);樊映川(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无复流及慢血流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应用替罗非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中无复流及慢血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69例,通过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28例(未接受替罗非班治疗)、治疗1组25例(静脉内推注替罗非班)和治疗2组16例(静脉内和冠状动脉内均推注替罗非班)。比较三组TIMI血流、校正的TIMI帧数( 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 ,CTFC)、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1组和治疗2组的TIMI血流3级获得率高于对照组,CTFC帧数及MACE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2组PCI后末次CTFC帧数低于对照组及治疗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应用替罗非班对PCI中无复流及慢血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磊;杨天和;张云东;裴东;张明静;黄青;曹光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症状性齿状突游离小骨的后路螺钉内固定治疗

    目的:总结症状性齿状突游离小骨的后路螺钉内固定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9例症状性齿状突游离小骨患者采用颈后路寰枢椎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术中采取3D打印模型辅助置钉,比较术前、术后MADI及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全部病例成功实施了手术,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7例行术中复位及内固定的患者中,5例完全复位,2例大部分复位,术后MADI显著缩小,所有病例术后JOA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00)。结论对伴有寰枢椎脱位的症状性齿状突游离小骨患者,采用术中复位加后路螺钉内固定治疗效果好。

    作者:高方友;王曲;刘窗溪;韩国强;尹浩;王超;马骏;杨承勇;杨恒;熊云彪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治疗严重细菌性眼内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总结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治疗严重细菌性眼内炎的临床效果。方法10例10眼严重细菌性眼内炎患者,均在局麻下行睫状体平坦部的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人工晶体眼保留人工晶体,晶体混浊者行晶体切除,术中用万古霉素灌注,术毕眼内硅油填充,眼内注射万古霉素和头孢他啶。术后全身用抗生素7~10天,平均随访18月。结果10例患者感染均控制,保住了眼球。视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矫正视力0.31例,0.05~0.36例,手动~0.052例,仅有光感1例。细菌培养1例绿脓杆菌感染,1例粪链球菌感染,2例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结论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在治疗严重细菌性眼内炎疗效确切,利于控制感染,能够保住患者的眼球形态,部分患者有一定程度的视功能恢复。

    作者:沈勇;刘东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腘动脉血流频谱改变对下肢动脉近心段重度狭窄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腘动脉血流频谱改变对下肢动脉近心段重度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经CTA或DSA诊断证实的106条髂腘段动脉重度狭窄下肢动脉为研究组,154条髂腘段动脉无重度狭窄下肢动脉为对照组,将腘动脉血流频谱与CTA或DSA检查结果对比,分析以腘动脉频谱呈“小慢波”波形、收缩期流速<35 cm/s和收缩期加速时间>0.11 s诊断近心段重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①研究组腘动脉小慢波出现率增高,流速降低,加速时间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分别以腘动脉频谱呈“小慢波”波形、收缩期流速<35 cm/s、收缩期加速时间>0.11 s以及三者联合,诊断下肢动脉近心段重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1%、98.68%、97.31%、98.11%、96.75%;92.98%、100%、95.38%、100%、94.81%;91.38%、100%、96.15%、100%、93.51%;98.11%、98.70%、98.46%、98.11%、98.70%。结论腘动脉远段“小慢波”波形和流速<35 cm/s及加速时间>0.11 s对下肢动脉近心段重度狭窄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综合考虑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作者:邹品飞;李云;阮燕;袁丽萍;李潇;吴欣;阎晋南;陈烁;高崇阳;和菊花;梁婷婷;闵晓蕾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脑出血后缺氧诱导因子-1α及热休克蛋白70作用机制的研究

    缺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是缺氧诱导基因转录的关键环节,并且是缺氧诱导基因转录过程中缺氧信息传递的共同通路;而热休克蛋白70( Hsp70)具有调控细胞凋亡和参与应激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缺氧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HIF-1α、Hsp70与脑出血后脑组织的保护及损伤有密切联系。本文就HIF-1α、Hsp70的生物学特点,在脑出血后脑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范贤敏;罗永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Rho 家族在肾脏足细胞细胞骨架调节中的作用

    足细胞在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有重要地位,尤其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等。 FSGS作为一种典型的足细胞病,其损伤可以发生在多个环节上,包括细胞骨架( cytoskeleton )的破坏、细胞核内转录因子的异常、胞浆内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细胞内钙离子动态稳定性的改变及裂孔隔膜上其他成分的异常等,其中足细胞骨架结构的变化是FSGS重要的发病机制。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成分, Rho家族(如RhoA、Cdc42、Rac1等)在细胞骨架动态变化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Rho 家族蛋白介导的信号通路异常可能影响足细胞的细胞骨架稳定,进而破坏足细胞的正常结构,从而导致FSGS的发生和进展。

    作者:贺蓉;李贵森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寰枢侧块固定时保留颈2神经根对复位程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寰枢侧块关节内固定手术时保留颈2神经根对复位程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我科对收治的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椎脱位患者71例行寰枢侧块关节复位、钉棒内固定术,其中颈2神经根保留组39例,颈2神经根切断组32例,比较两组复位程度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问卷调查评估后枕部疼痛与麻木的严重程度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颈2神经根保留组与切断组复位程度及后枕部皮肤疼痛/麻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寰枢侧块关节内固定手术时保留颈2神经根对手术复位程度无太大影响,导致的后枕部疼痛或麻木不影响患者术后日常生活。

    作者:郭胜利;乔广宇;余新光;周定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胃肠道疾病影像学检查技术新进展

    随着影像学医疗仪器的不断发展,胃肠道疾病检查方法也得以拓宽,CT(computed tomography)、超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T,PET-CT)等检查技术为各种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极大方便了临床。本文就各种检查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作者:管英(综述);印隆林(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789例儿童乳房早发育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乳房发育的临床特点。方法详细询问789例以乳房发育为主诉的患儿第二性征出现的时间、生长速率及外源性激素接触情况,分析其乳房发育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比较≥7岁患儿GnRH依赖组及非GnRH依赖组的子宫、卵巢、卵泡及LH基础值的差异。结果不同年龄儿童病因分别为:0~3岁患儿中,主要乳房早发育(93.72%)、误服避孕药(4.6%);4~6岁患儿中主要乳房早发育(80.56%)、部分性性早熟(8.33%)、中枢性性早熟(5.56%);≥7岁患儿中乳房早发育(58.87%)、中枢性性早熟(13.79%)、正常乳房发育(22.91%)。 GnRH依赖组与非GnRH依赖组的子宫、卵巢及卵泡大小、LH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子宫均值均小于3.5 cm,卵巢容积均大于1 ml,卵泡均小于4 mm。结论不同年龄组患儿乳房发育的病因不同,除单纯乳房早发育外,婴幼儿以接触外源性激素如误服避孕药较多,而中枢性性早熟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及学龄期的儿童,特别是学龄期。了解不同年龄组病因不同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思路提供了参考。

    作者:魏艳;程昕然;鄢力;唐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多模式镇痛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现状

    疼痛是继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逐渐引起广泛关注。疼痛为患者常见的主观体验,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无法回避的问题。疼痛成为影响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的重要因素,严重危害患者生理及社会心理健康。疼痛的产生是一个多环节、极其复杂的过程,单一的止痛方法不足以达到理想镇痛,故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多模式镇痛技术,包括局部麻醉,周围神经阻滞,环氧化酶-2( COX-2)选择性抑制剂,对乙酰氨基酚,阿片类药物和一个适合患者的围手术期镇痛计划。

    作者:廖天成;吕波;肖振宇(综述);王跃(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可吸收螺钉治疗肱骨小头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肱骨小头骨折患者14例,均为新鲜骨折,按Bryan和Morrey提出的分类方法,I型10例,IV型4例,手术均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结果14例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均获得随访时间15~48月,平均26月。骨折愈合时间6~12周,平均8.4周;无血管、神经症状发生,无肘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肱骨小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 Broberg-Morrey评分优8例、良4例、可1例、差1例。结论可吸收螺钉能够有效固定肱骨小头骨折,促进骨折愈合,避免二次取出手术,疗效满意。

    作者:车峥;谭波;王跃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外用丝裂霉素C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丝裂霉素C外用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效果。方法18只日本大耳白兔,耳腹侧制作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创口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生理盐水组( A组)、0.1 mg/ml丝裂霉素C组( B组)、0.05 mg/ml丝裂霉素C组(C组)、1 mg/ml曲安奈德组(D组),用相应溶液外用兔耳新鲜创面,局部保留,彩色多普勒观察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瘢痕厚度,并切除瘢痕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显微镜(×200倍)下计数单个视野下的成纤维细胞数。结果 A组瘢痕厚度及成纤维细胞数均高于B、C、D组,C组瘢痕厚度及成纤维细胞数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和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和C组切口未见明显坏死和延迟愈合。结论外用丝裂霉素C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兔耳瘢痕增生,并且不会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邹杰;潘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基于科研经费验收角度的医疗机构科研经费管理分析

    现代医疗机构已经不断朝着医疗、教学、科研一体化格局发展,特别是科研,对于提升医院整体实力、增强医院的发展后劲非常重要。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的现实要求我们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也要同步跟进。本文针对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和经费验收要求,提出日常管理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以期对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况景勤;郭文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伴有吞咽障碍的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应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对照组(34例)予以自制流质饮食,试验组(36例)予以肠内营养支持,连续观察30天。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并发症及神经缺损的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上臂三头肌肌围(AMC)及三头肌皮褶厚度( TSF)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试验组ALB、Hb、AMC及TSF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以及肺部感染、腹胀、腹泻、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一定程度的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其神经功能。

    作者:张蓓;李怀苏;兰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研究新进展

    介入治疗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AHD)主要治疗方式之一,通过介入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冠状动脉钙化(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CAC)是CAHD介入治疗的难点,是介入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对CAC认识的深入和介入技术的提高,手术成功率得以提高。现对CAC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治疗加以阐述。

    作者:严雪岗(综述);程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成都市成华区2型糖尿病患者医学营养治疗知信行情况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成都市成华区2型糖尿病患者医学营养治疗( 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 ,MNT)的知信行情况,探讨其膳食结构的合理性。方法选取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00例进行一般情况的检查和问卷调查,营养摄入量的调查采用食物频率问卷(FFQ)调查法,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体重指数(BMI)正常组MNT知晓率70.05%,达标率59.90%,血糖控制情况好,合并症存在少,与超重组或肥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患者膳食结构存在粮谷类比重减小,禽肉类、蛋奶类和豆制品比重增加。患者膳食中脂肪供能比例高于50%,而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例低于35%,每日摄入总能量与标准供给能量比较明显偏高。结论成都市成华区2型糖尿病患者MNT的知晓率与达标率不高,饮食结构不合理,摄入能量过剩及三大营养素供给失衡,因此在综合治疗措施中应加强MNT是糖尿病治疗基石的观念,控制摄入的总能量,合理均衡营养,达到维持机体正常生存和调整代谢失衡的目的。

    作者:贾晓利;李会东;马虹;李京晶;罗怡;斯洁骊;王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PP4 R1抑制甲状腺癌 SW579细胞增殖的研究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细胞株SW579中PP4 R1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完成甲状腺癌细胞SW579/pCDH1-Con和SW579/pCDH1-PP4R1的建株,采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技术检测 PP4R1表达变化;体外用CKK-8法检测SW579细胞增殖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SW579细胞周期的变化;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两组克隆形成率的变化。结果PP4R1过表达慢病毒感染甲状腺癌SW579细胞系构建成功;在体外实验中,过表达PP4R1可抑制细胞增殖,将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从而抑制甲状腺肿瘤的生长。结论 PP4R1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是否能作为甲状腺癌新的靶向分子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李馨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心肌血流储备分数在冠心病介入策略选择中的应用

    目前,冠心病患者日益增多,在判断狭窄病变是否致局部心肌缺血,是否需要置入支架,支架置入后的效果等问题缺乏有效的、明确的指标。心肌血流储备分数(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FFR )是一个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与局部心肌缺血之间是否有关联的指标,能客观评价冠状动脉的生理学功能,特异的反映狭窄是否造成心肌缺血,其操作简易、安全性高、可重复性好,在指导冠状动脉病变血运重建决策制定上变得日益重要。

    作者:赵小渝(综述);程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鼓膜双孔穿刺联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鼓膜双孔穿刺联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4例,其中42例(64耳)给予鼓膜双孔穿刺联合鼓室注药治疗(双孔穿刺组),42例(56耳)给予鼓膜单孔穿刺联合鼓室注药治疗(单孔穿刺组)。比较治疗结束后3个月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双孔穿刺组治疗后的听阈较单孔穿刺的降低幅度更大( P<0.05),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P<0.01)。结论双孔鼓膜穿刺结合鼓室药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好,并有效减少并发症。

    作者:何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