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颖;刘文超
目的:研究近侧胃癌(PGC)侵犯胃裸区(GBA)的术前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PGC病人的CT、B超及病理等临床资料,并经手术证实是PGC侵犯GBA,观察其术前影像特征,分析其解剖基础.结果:37例CT及B超表现为肿瘤侵犯GBA内可见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或融合成团,左膈肌脚或胃膈韧带不规则增厚并与肿瘤分界不清.结论:PGC侵犯GBA术前能够作出正确判断对于手术方案的制订及术中癌灶的完整切除、相关淋巴结的彻底清扫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改善PGC的预后.
作者:王跃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先后出现了CT、MRI,尤其是近年来,出现了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以及PET/CT,并成功地应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寻找转移性肿瘤的原发病灶,确定肿瘤的分期,选择佳治疗方案、指导肿瘤治疗等等.由于放射肿瘤治疗学的不断进步,PET/CT在肿瘤的放射治疗中作用尤为突出,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PET/CT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崔立春;许世成;商子周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逆行插管灌注化疗影响插管成功率、导管保留时间的因素及保留导管失败的原因.方法:对143例上颌骨区恶性肿瘤行颞浅动脉逆行插管化疗其中32例,采用了双侧颞浅动脉逆行插管,累计插管175侧.结果:插管成功率100%.在143例中,74例(其中双侧17例)仅行一周期化疗即拔除导管,51例随后行手术治疗,23例放弃治疗.其余69例(其中双侧15例)坚持动脉灌注化疗直至动脉导管不能再使用.在69例中,导管保留短31天,长78天,平均49天.共11例患者完成了第3周期动脉灌注化疗.导管保留失败的主要原因是:①输注液体沿导管与血管壁之间外渗至组织间或切口外;②输注阻力增加,液体无法输入;③导管前端阻力增加,推注液体时导管部分或全部脱出;④导管封闭不严或导管内回血未及时处理,导致导管内血栓形成.结论:切口选择、血管迂曲、血管分支、血管痉挛是影响插管成功率的重要因素.100u/ml浓度的肝素盐水,每6小时1次冲管,及时处理导管内回血、活血化淤药物及激素的应用是延长导管保留时间的重要因素.化疗药物化学性刺激引起血管闭锁是保留导管失败的主要原因.
作者:李刚;何三虎;白岫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制备人诱导细胞死亡的DFF45样效应因子-3(CIDE-3)蛋白兔抗人多克隆抗体并进行鉴定.方法: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CIDE-3转化E.coli BL21(DE3),IPTG诱导表达CIDE-3蛋白,经Ni-NTA Agarose纯化后免疫新西兰白兔,获得人CIDE-3蛋白兔抗血清,并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抗体进行鉴定.结果:成功地表达、纯化了人CIDE-3蛋白,与弗氏佐剂乳化后,免疫新西兰白兔,获得高效价的人CIDE-3蛋白兔抗血清,ELISA结果证实该抗体具有较高的亲和性,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证实该抗体能够与人CIDE-3蛋白特异性结合,是一种细胞质蛋白.结论:获得了效价高、特异性较强的人CIDE-3蛋白兔抗血清,为进一步研究人CIDE-3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姚丽;李青;张静;王淑芳;叶菁;陈广生;李烦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日本是世界上胃癌发病率高的国家之一.到目前为止,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在日本,由于市民公开讲座的普及及推广,社区医疗体系的建立及完善,消化道内视镜的普及及应用,对高危人群及易患人群的定期筛查,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明显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达45%~55%.日本胃癌的临床外科治疗形成了明显的两大格局:即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的外科治疗.胃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因素分析显示,贲门癌发病率增加,小的胃癌以局限型胃癌增加明显;相反,分化型胃癌、年青型胃癌有减少趋势,其年龄构成70岁以上高龄者约占发病率的30%~35%.
作者:姚德茂;陈武科;Takashi Aikou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多巴胺用于治疗感染性休克时对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病情相近、病因相同、年龄相仿的原则选择1998年以来在我科ICU接受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8例,分为3组:其中A组23例,B组23例,C组22例,3组多巴胺大泵注速率依次为(1~5)μg·kg-1·min-1、(6~9)μg·kg-1·min-1、(10~15)μg·kg-1·min-1.测定、记录所有患者MAP、HR、尿量、BUN、CRE、U-ALB和Uβ2-MG定量及A-PACHE Ⅲ评分.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均表现有低血压、心动过速和少尿,多数患者CRE、BUN、U-ALB、Uβ2-MG和APACHE Ⅲ评分高于正常值上限.经过抗休克治疗,所有患者的MAP、HR、尿量及BUN、CRE均恢复到正常范围(P<0.05或<0.01),U-ALB、Uβ2-MG定量及APACHEⅢ评分也有所恢复(P<0.01),但仍高于正常.结论:在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中,应以恢复脏器血流灌注为首要目标,以容量复苏为主,必要时辅以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循环稳定.
作者:陈军;侯立朝;熊利泽;陈绍洋;王强;朱萧玲;胡文能;计根林;陈敏;王雅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肿瘤热疗是继手术、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之后的又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手段.近年来,许多热疗方法开始用于恶性实体瘤的治疗,其中射频透热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1].热疗在肿瘤治疗中有明显增敏效果,热疗联合化疗能明显增加肿瘤的缓解率与治愈率.我科自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对180例恶性实体瘤患者进行射频透热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近期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黄颖;刘文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对比观察得力生注射液与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中药组:得力生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500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21天,休息1周,再继续21天.化疗组:盖诺25mg/m2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快速),第1,8天,DDP(顺铂)50 mg/m2静脉滴注,第2~3天,28天重复完成2个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71例可评价疗效,近期疗效和临床获益率两组相近,无显著差异.症状缓解方面(咳嗽、咳痰、胸痛、乏力),中药组分别为70%、60.6%、100%、83.3%,化疗组分别为62%、48.4%、43.3%、8.5%.KPS评分,中药组治疗前后分别为71.3和82.6,化疗组分别为72.0和70.9.毒副反应方面,Ⅲ-Ⅳ度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恶心呕吐在中药组均为0,化疗组分别为11.43%、2.86%、5.71%.结论:得力生与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大致相似,得力生在症状缓解,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NP方案组,毒副反应低于NP组.
作者:宋爱英;高磊;姚家琪;毕俊芳;高晋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survivin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4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urvivin抗体对上述患者的肿瘤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4例标本中58例为阳性,总阳性率为78.4%.survivin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骨肉瘤亚型无明显关系.但与Enneking外科分期有关,Ⅰ~ⅡA与ⅡB~Ⅲ之间,肿瘤survivin表达率差异明显(P<0.05).结论:survivin在骨肉瘤组织中有较高比例的表达,并与肿瘤的外科分期密切相关.
作者:杨彤涛;张勇;李存孝;黄立军;马保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告1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结合文献资料复习讨论.结果: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病检证实为膀胱嗜铬细胞瘤.结论:血尿、高血压和排尿时典型发作三联征为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主要症状,可应用B超、CT、MRI、131I-MIBG及膀胱镜作定位诊断,尿VMA和尿儿茶酚胺作定性诊断.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密切随访.
作者:陈建春;董卫平;蒋民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应用SELDI-TOF-MS技术寻找食管鳞癌血清中相关差异表达蛋白.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用WCX2芯片分析了24对食管鳞癌和正常对照的血清蛋白表达谱.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发现其中6个血清蛋白在食管鳞癌和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食管鳞组低表达的有M/Z为4623,5012,5809和9422,而高表达的有5910,11681.结论:SELDI-TOF-MS技术是一种快速、简便易行且高通量的分析方法,不仅能直接筛选出食管癌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的潜在标记物,而且可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施民新;刘茶珍;刘继斌;强福林;朱佩云;廖萍;王文静;张一心;杨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近期存活质量的改变及其与手术切除、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关系.方法:行食管癌根治手术存活一年以上的155例患者分为A组:89例行食管癌切除胸内食管胃吻合及两野淋巴结清扫术;B组:66例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及三野淋巴结清扫术.采用EORTC QLQ-C30及EORTC QLQ-OES24测评所有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与术前相比,出院时所有患者的生存质量均有所下降,在3月~12月之内逐渐恢复.两组间比较,整体健康状态、躯体功能及角色功能A组优于B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近期内生存质量明显下降,术后一年逐渐恢复;食管大部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加三野淋巴结清扫术较食管部分切除、胸内吻合及二野淋巴结清扫对患者躯体及角色功能等生存质量影响较大.
作者:朱以芳;闫小龙;谷仲平;张涛;王小平;余咏;朗红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术前诊断方法及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2005年间收治的9例胃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理化检查、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胃恶性间质瘤患者多表现为反复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不适及腹部包块,纤维胃镜、超声内镜、消化道钡透、腹部CT检查有助于手术前诊断.本组患者肿瘤大直径为5.5cm~21cm,平均为11.8cm,根治性手术7例、姑息性减瘤手术2例,根治性手术患者中2例术后复发接受二次手术,4例无瘤生存5年以上,姑息性手术2例患者均于术后6个月内死亡.免疫组化检查CD117阳性9例(100%)、CD34阳性7例(77.8%)、Vimentin阳性7例(77.8%)S-100阳性5例(55.6%),Actin阳性4例(44.5%).结论:免疫组化检查可确诊胃恶性间质瘤,根治性手术减少手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
作者:张德巍;高英;杨大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分析青年与老年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提高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对96例胃癌病人进行分析,对比青年人与老年人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①青年组多发于女性,老年多发于男性;②青年人以胃窦部多见,老年贲门部癌比例逐年增高;③青年人病理组织分化差,内镜下分型以Ⅱ、ⅱⅢ型多见老年组Ⅳ女子多于老年组;④病理类型青年组分化差的多于老年组.结论:青年人胃癌恶性程度高,进展速度快,预后较差,提高警惕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张全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胸骨后甲状腺肿物手术切除的入路及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5年来外科治疗的全部患者共46例的资料.结果: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34例占73.9%;甲状腺腺瘤4例占8.7%,甲状腺恶性肿瘤8例占17.4%.通过颈部入路手术切除的占91.3%(42/46),胸骨正中劈开切除的占4.4%(2/46),颈前切口加开胸切除的占4.4%(2/46).良性甲状腺肿物大都采用颈部低领式切口入路,按甲状腺切除的方法给予处理.其中2例胸骨后甲状腺肿在胸外科行胸骨正中劈开入路,胸骨后甲状腺乳头状癌,大都采用颈部低领式切口部分与纵隔大血管关系密切者加胸骨正中纵切口,行肿瘤姑息切除加气管切开术.46例患者中,10例(21.7%)出现并发症;5例(10.8%)出现喉返神经损伤;出血4例(8.6%);气胸1例.结论:颈部低领式切口是切除胸骨后甲状腺良性肿瘤的理想入路,由于颈部入路相对并发症少、损伤小、建议对良性的胸骨后甲状腺肿物和部分恶性肿物行颈部低领式切口手术.
作者:施友元;林秀安;黄加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国内外推荐希罗达为晚期或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和复发转移性乳腺癌一线用药.本研究探讨希罗达在中晚期肝癌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服用希罗达每日1500mg/m2,分2次口服,服用14d,停药7d,每21天为一个疗程,至少服用2个疗程以上.对照组:16例采用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3.3%、0;临床获益率为53.3%、0;肿瘤缩小率为40.0%、0;甲胎蛋白(AFP)下降率为45.5%、12.5%;中位生存期为9.6月、4.7月,P均<0.05.服用希罗达主要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腹泻、骨髓抑制及转氨酶增高.结论:希罗达治疗中晚期肝癌安全、有效,优于支持治疗.
作者:唐武兵;杨文;古伟光;伍楚蓉;罗海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7例采用TURBT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随访时间3~86个月,平均26.4个月.手术参照根治性TURBT手术原则,切除深度均达肌层或膀胱壁外脂肪层.结果:复发12例,总复发率44.4%(12/27).死亡11例,死亡率41%(11/27)(其中3例死亡原因非膀胱肿瘤所致).肿瘤复发后再次行TURBT者22例次,多的病例达8次.结论:对于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或不愿意接受膀胱全切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可施行TURBT,以达到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作者:罗宏;周宏;李元;王传麟;刘南;朱葆捷;毛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2003年~2004年我院收治23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CD34阳性20例(87.0%),CD117阳性20例(87.0%).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好发中老年人,常以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呕血黑便为主要表现.肿瘤大小是判断良恶性重要指标之一.完整的局部切除或扩大切除是有效的手段.对无法切除或肿瘤残留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作者:宋茂力;邹小明;李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传统的术后止痛方法是根据病人的需要间断地皮下注射吗啡或肌肉注射强痛定,这种被动的镇痛效果难以收到满意效果.镇痛泵(PCA)是一种全新的术后镇痛方法,具有使用简便,镇痛效果好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将其在妇科术后应用的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作者:连向群;黄爱玉;张风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胸壁引流管口复发患者的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6例乳腺癌根治术后2~4年患者引流管口复发灶的确诊和治疗并加以讨论.结果:6例患者除引流管口局部复发外无其它地方转移,通过再次综合治疗疗效满意.结论:乳腺癌引流管口属于远离原发病灶区域,仍有种植复发的可能,在术后门诊复查的过程中局部也同样要引起注意,如果确诊后通过综合治疗疗效可靠.
作者:李有怀;李会齐;张保平;沈兰皖;唐铁雷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