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杨光
目的:构建IFN-α2a-GFE-1融合蛋白基因表达载体,获得高质量生物产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对干扰素(IFN)α2a3'端酶切位点进行改造,人工合成编码能特异性高效结合肺组织的GFE-1寡核苷酸片段,二者连接后克隆入pGEM3Zf质粒,进行序列分析,将融合蛋白基因克隆入pBV220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对IFN-α2a-GFE-1表达产物纯化、鉴定及体外活性检测.结果:利用PCR的方法成功地改造了IFN-α2a 3'端酶切位点,成功的将GFE-1多肽与IFN-α2a 3'端连接,构建了IFN-α2a-GFE-1融合蛋白的基因克隆载体pGEM3Zf-GFE-1,DNA测序完全正确.构建了IFN-α2a-GFE-1融合蛋白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BV220-IFN-α2a-GFE-1,经温度诱导在大肠杆菌中有效表达.纯化了IFN-α2a-GFE-1融合蛋白,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纯度大95%,比活性达5.8×109U/mg.结论:IFN-α2a-GFE-1融合蛋白基因的成功克隆、表达、纯化和活性测定,为研制一种具有导向性治疗肺癌、肺纤维化等疾病的有效药品奠定基础.
作者:谷仲平;朱以芳;张涛;周勇安;杨晔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爱维治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46例2~4级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的治疗情况,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7例用爱维治治疗;对照组19例用龙胆紫治疗.结果:皮肤损伤的治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63%.结论:爱维治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疗效满意.
作者:杨哲;颜廷秀;韩俊庆;王瑜;李冠贞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螺旋CT引导下弹簧式自动活枪枪经皮肺肿块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68例常规方法不能明确诊断的肺部肿块的患者,采用弹簧式自动活检枪在螺旋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获取组织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68例均获得满意标本,成功率100%,病理学确诊91.7%.结论:该方法病理诊断率高,操作方便快捷,并发症少,痛苦少,安全,经济,医患双方均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文军;张志新;杨广洋;刘沛雄;赵伟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肺腺癌(Pulmonary adenocarcinoma)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9例肺腺癌组织中TAMs、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血管内皮细胞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分布,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TAMs定量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与TNM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0.05).肿瘤组织中MVD及VEGF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TAMs分布与MVD及VEGF呈正相关(r=0.56,P<0.05;r=0.58,P<0.05),VEGF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334,P<0.01).结论:TAMs表达可能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且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陈鹏;潘铁成;李军;陈涛;魏翔;刘立刚;郑智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1例乳腺癌病人,采用99锝标记的大分子右旋糖苷(99mTc-DX)和/或美蓝为示踪剂检测前哨淋巴结,术中先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冰冻病理检查,然后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结果:联合应用示踪剂组与单用美蓝组比较,检出率为97.6%及86.2%,敏感度为100%及77.8%,假阴性率为0及22.2%(均P<0.05);准确率为100%及79.3%(P<0.01).比较SLNB术中冰冻与术后病理结果,敏感度93.3%,准确率97.8%,假阴性率6.7%,假阳性率0%.结论:SLNB能准确反映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术中冰冻病理可快速判断SLN的病理状态,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临床外科术式选择有实际指导意义.
作者:于作夫;杨建光;谢强;李红;高英;涂巍;梁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应用电视内腔镜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中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06年11月我院35例乳腺癌患者接受电视内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适应证、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讨论.结果:35例乳腺癌患者中26例行乳房切除,9例行保乳手术.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平均时间111.3min(75min~177min).切除淋巴结平均每例17.5枚(8~37枚).其中吸脂液中检出淋巴结0~19枚,每例平均2.2枚,大直径0.6cm.术后随访1~13个月(平均4.6个月).35例患者均无患侧上肢淋巴水肿,肩关节活动良好.随访期间未发现肿瘤复发及切口种植转移.结论:选择临床体检和/或超声检查腋窝淋巴结直径小于1cm的乳腺癌病例行电视内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可达到开放手术效果,既缩小手术切口、又改善美观效果.
作者:梁阔;康骅;海涛;张雁;罗斌;王晓辉;张锋良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的整合情况,以揭示其在HC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32例HCC患者和4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和PBMC中HBV-DNA含量,引物和探针设计选择HBV C区的DNA序列.结果:HCC组和CHB组患者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62.5%(20/32)和46.7%(21/45)、HBV-DNA均值(不含阴性)分别为105.50±1.52和105.05±1.45 copies/ml,PBMC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87.5%(28/32)和51.1%(23/45)(P<0.01)、HBV-DNA均值(不含阴性)分别为104.51±1.32和104.05±1.05 copies/ml;HCC组血清和PBMC中HBV-DNA阳性率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62.5%比87.5%、P<0.05);HCC组和CHB组血清和PBMC中HBV-DNA同时阳性时,其HBV-DNA含量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HCC患者PBMC中存在HBV-DNA整合的现象;作为临床预测HCC发生的风险指标,PBMC中HBV-DNA含量的检测与穿刺肝组织相比具有轻创或无创的优点.
作者:高应林;赵友云;王春香;乐惠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1 肿瘤细胞器官特异性转移的发现1889年,Paget在对700例乳腺癌转移情况进行分析后,即发现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器官转移倾向性.其后,肿瘤细胞器官特异性转移现象被许多实验所证实.
作者:廖子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rhIL-2)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4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抽尽胸液之后,治疗组胸腔注入白细胞介素-2+顺铂,每周1次,1~3周为1疗程,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61%,对照组总有效率52.3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2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茁;任亚娟;徐灵彬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评价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结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对61例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两次,其中31例结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0例单纯介入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采用8mv-X线,单剂量为5Gy,隔日1次,总剂量为DT40Gy~50 Gy.结果:三维适形放疗结合介入组近期有效率(CR+PR)83.9%,对照组53.3%,两组有显著差异,1、2、3年的生存率综合组为67.7%、54.8%、38.7%,对照组为53.3%、50%、16.7%,两者差异显著.结论: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3DCRT结合TACE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杨仪征;王天权;李莎;张永彤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情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人NSCL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ERK1/2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ERK1/2及VEGF在NSCLC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类型没有相关性,而与肿瘤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两者阳性表达的患者预后差.两者的表达成正相关.结论:ERK1/2、VEGF与NSCL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ERK1/2的过度激活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陈国华;于雁;张秋菊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在肠癌中的表达.方法:12例确诊肠腺癌患者,术后立即取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半定量RT-PCR、Western-blotting等技术,以自身配对,研究11β-类固醇脱氢酶在肠癌中表达.结果: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两种同工酶在肠腺癌中表达不相同,在肿瘤组织中11β-HSD2表达明显减少,11β-HSD1在肿瘤与正常组织中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11β-HSD2可能与肠癌变有关.
作者:王继荣;许红霞;陈刚;张鹏;鲁一兵;缪珩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同时与序贯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经病理和细胞学证实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既往未进行化疗和放疗,均给予长春瑞滨和顺铂的方案行同时、序贯化放疗.按照WHO的标准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并随访生存期.结果:共入组98例患者,序贯组CR、PR和SD+PD分别为11、23和14例;同步组别分别为11、25和12例;两组的有效率(CR+PR)分别为70%(34/48)和68%(34/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与同步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和20个月(P>0.05);两组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8%、21%和7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血液毒性,表现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下降;其次为消化道症状,但序贯组较同时组不良反应为轻(P<0.05).结论: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周方案并序贯化放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一线化疗方案之一,与同时组疗效相似,但患者可较好耐受.
作者:杨文彦;薛垂青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胸腔置管灌注HCPT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总结经胸腔置管灌注HCPT治疗恶性胸腔积液36例的经验.结果:CR 11例(30.6%),PR 18例(50.0%),NC 7例(19.4%).总有效率80.6%(29/36).置管(ARROW管)并胸腔内灌注HCPT毒副反应及并发症少.结论:胸腔置管灌注HCPT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可行的方法.
作者:陈翀;胡文静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手术不能切除的晚期胰腺癌动脉灌注化疗(TAC)结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疗效.方法:32例病人先行TAC治疗1~3次,化疗药物为健择1600mg~1800mg,顺铂80mg~100mg.TAC后1~2周行3-DCRT,单次量为2.0Gy,1次/天,肿瘤量55~60Gy.结果:CR 1例、PR 12例、NC 4例、PD 4例,有效率(CR+PR)为40.6%;1、2年生存率分别为46.87%(15/32)、28.1%(9/32);患者疼痛完全缓解29例,缓解率90.6%(29/32).结论:对不能切除的胰腺癌行3DCRT与动脉灌注化疗结合是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高飞;尹小祥;赵莺;叶宏勋;周绍兵;刘阳晨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分析青年胃癌的发病特点和病理特征,为青年胃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我院1983年~2005年收治的1839例患者资料进行筛选和研究,并对青年胃癌的性别、发病年龄和不同病理学类型进行分析,评价遗传因素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结果:青年胃癌以弥漫型多见(40.49%),病理分型多为低分化腺癌、黏液细胞癌和印戒细胞癌,恶性程度高,女性发病年龄更低,男女性比例接近.具有家族遗传背景或遗传性胃癌患者中青年发病者多于中老年(39/189vs69/1454,P<0.001;16/189vs21/1454,P<0.001),男性更易受遗传因素影响.结论:青年胃癌以高度恶性弥漫型为主,发病呈上升趋势,且与遗传背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上应提高警惕,特别是对于具有遗传背景的高危人群.
作者:李晓军;王岭;易军;允军;王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瑜珈健身法减轻恶性肿瘤病人焦虑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117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治疗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瑜珈健身疗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自评量表(STAI)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STAI和SD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后两组STAI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瑜珈健身法可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保持心态平稳,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黄英英;陈艺香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应用韧致辐射原理监测亲骨放射性药物89Sr在人体的分布及其可行性.方法:以2个相同规格、分别装有37MBq的89Sr及99Tcm的玻璃瓶为模型,进行89Sr模型韧致辐射能谱等实验,以确定韧致辐射显像的佳能量参数.对89Sr治疗后2天~4天的20例患者进行韧致辐射显像,并与99Tcm-MDP骨扫描图比较.结果:89Sr模型与静脉注射89Sr后人体韧致辐射能谱一致,均为多峰连续曲线,其主峰能量约为85KeV.89Sr模型韧致辐射显像的佳能量、窗宽为85 KeV/100%.用实验的能量参数在人体可得到89Sr韧致辐射图像.结论:利用韧致辐射显像能够监测纯β发射体89Sr在体内的分布状况.
作者:王社教;宋养荣;屈伟;郑向红;封娟毅;宋厂义;宁宁;雷亚梅;王景林;丁石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化疗及白血康序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对经诱导达完全缓解的4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停药4周后采用HA、DA或MA方案巩固治疗,间歇4周后,给予口服白血康胶囊28天;再间歇4周给予口服全反式维甲酸28天,为1个周期.间歇4周再重复以上周期.完全缓解后第1年每疗程间隔1个月,第2年每疗程间隔2个月,第3年3个月.结果:45例APL患者诱导缓解后41例达完全缓解,40例参与序贯治疗者,3年和5年DFS和OS均为96.7%,毒副作用轻.结论: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化疗及白血康序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3年和5年DFS和OS均明显提高,这一新的联合治疗方案有可能使APL成为通过非骨髓移植手段获得治愈的白血病.
作者:何爱丽;韩慧茹;张王刚;杨云;王剑利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多西它塞同步化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近期有效率、毒性反应及生存期.方法:48例病人根据入选标准进入研究.化疗为多西它塞25mg/m2,每周1次.放疗第1天开始应用,采用三维适形放疗,95% PTV 59.4Gy/33次/6.5周.结果:完全缓解率为72.92%;近期总有效率(CR+PR)为91.67%.1年及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9%、65%,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85.3%、60.7%.放化组毒性反应主要是放射性食管炎,其次是血液学毒性,患者均能耐受.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多西它塞化疗对食管癌近期疗效较好,虽毒性反应增加但病人可以耐受.
作者:毕益明;付艳;刘百百;陈兴秀;陈秀芳;李全奎;杨金山;王淑燕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