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WWOX基因与消化道肿瘤的研究进展

任雪萍;姜藻

关键词:WWOX, 抑癌基因, 消化道肿瘤
摘要:含有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酶基因(WWOX)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侯选抑癌基因,介导多种蛋白-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参与多条信号转导途径,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发生.其异常基因存在于多种恶性肿瘤中,尤其在与环境致癌物密切相关的消化道肿瘤中基因异常率更高.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肝细胞癌血管形成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典型的多血管恶性肿瘤.越来越多的实验和临床数据显示,肝细胞肝癌的发展和血管形成有关,而且微血管密度的增加其预后不良.虽然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仍未清楚,但血管生成的研究为HCC的治疗和预后判断带来新的希望.现综述有关血管形成和肝细胞肝癌相关的文献.

    作者:何志伟;冯英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醋酸甲地孕酮改善子宫内膜癌患者食欲和体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醋酸甲地孕酮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改善患者食欲和体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ER、PR阳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给予口服醋酸甲地孕酮,160mg/天,连续6~12个月;44例ER、PR阴性者术后不服用醋酸甲地孕酮作对照.结果:醋酸甲地孕酮可显著改善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放化疗后的食欲,明显增加体重,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Karnofsky评分,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无明显改善.结论:醋酸甲地孕酮可显著改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食欲和体重,提高生活质量,但对部分患者可能会过分增加体重,未明显改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李从铸;翟玉霞;黄萍;周莉;李燕;朱安娜;徐漫漫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ET2周与3周方案在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对比观察

    目的:观察对比表阿霉素联合泰索帝(ET)2周与3周化疗方案术前治疗局部进展期乳腺癌(LABC)的总有效率、病理完全缓解率、保乳率、术前等候时间以及毒副反应.方法:共有90例患者入组,随机分为ET2周组(N=48例)和ET3周组(N=42例).ET2周组治疗方案为:表阿霉素40 mg/m2,静脉滴注,d1,2;泰索帝60mg/m2,静脉滴注1小时,d3;2周为1周期,共化疗3周期;ET3周组方案用药不变,以3周做为1周期,共化疗3周期.完成3周期新辅助治疗后10~14天行手术或放疗.结果:ET2周组中48例患者病理完全缓解(pCR)6例(12.5%),总有效率(CR+PR)89.6%,14例(29.2%)行保乳手术,术前等待时间52~56天,中位时间53天;ET3周组42例患者:病理完全缓解(pCR)3例(7.1%),总有效率(CR+PR)69.1%,5例(11.9%)行保乳手术,术前等待时间73~77天,中位时间76天.治疗过程中有程度不等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脱发等毒副反应,两组无1例患者终止治疗,均未发生药物所致的死亡.结论:ET2周密集化疗方案术前治疗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疗效优于3周常规方案,缩短了术前等待时间,且耐受性好.

    作者:阚士锋;贾锋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胃肠安方抑制胃癌转移的临床观察及对胃癌细胞株侵袭转移的影响

    目的:晚期胃癌多存在脾虚为本,邪实为标的病机特点,胃肠安方是以健脾为主,辅以清热解毒、软坚化痰的治疗胃癌的临床经验方剂.本研究旨在观察胃肠安方对胃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对148例胃癌术后病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并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胃肠安方对MGC-803细胞株侵袭能力和趋化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胃肠安方组及中西医结合组胃癌术后1、2、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化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癌术后1年转移率,胃肠安组与化疗组,中西医组与化疗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胃肠安组与中西医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0%胃肠安方药物血清处理MGC-803细胞株24h,能明显抑制MGC-803细胞株的侵袭、趋化运动能力.结论:胃肠安方对胃癌术后转移可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胃肠安方能明显抑制MGC-803细胞株的侵袭、趋化运动能力.

    作者:沈克平;潘传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大肠癌组织中p73、p51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中p73,p51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30例大肠癌组织及邻近正常大肠粘膜组织p73及p51的两个转录p51A、p51BmRNA表达情况.结果:30例大肠癌组织中有22例p73表达阳性,相对应的正常大肠组织仅有3例表达阳性,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肠癌组织的p73阳性表达率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及TNM分期均无关(P>0.05);p51A、p51B在30例大肠癌组织和相对应的正常大肠组织呈低水平表达,其中大肠癌组织中p51A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组织(P<0.01),与细胞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无关(P>0.05),而p51B在大肠癌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存在p73、p51A的过度转录表达,p73、p51A的过度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

    作者:陈飞;蒋伟;陈素华;孙秀威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洁悠神治疗褥疮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洁悠神治疗褥疮的效果.方法:对Ⅱ~Ⅲ期褥疮的晚期肿瘤病人73例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对照组36例,观察组对各期褥疮在无菌操作下采用0.9%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创面,用红外线灯40W照射15~20min后再用洁悠神均匀喷洒创面治疗褥疮,对照组则不采用洁悠神而用2%碘酊治疗,其它处理方式相同.将两组处理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洁悠神治疗褥疮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柯娜;吴惠琼;梁美嫦;周慧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肺部少见的原发恶性肿瘤——附19例报告

    目的:探讨肺部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我院1987年~2006年的肺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共19例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9例病人中肺平滑肌肉瘤3例,肺纤维肉瘤3例,肺软骨肉瘤1例,肺母细胞瘤2例,肺癌肉瘤1例,肺恶性淋巴瘤3例,支气管乳头状瘤恶变2例,肺恶性神经鞘瘤1例,肺恶性血管外皮瘤2例,肺恶性黑色素瘤1例.全组病人均经手术切除病变肺组织,其中肺叶切除17例,肺段切除1例,全肺切除1例.无手术及术后住院期死亡,无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手术是肺部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主要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作者:潘铁成;汪源;陈涛;郑智;李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MSCT在125I粒子治疗肺癌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CT引导穿刺下放射性125I离子植入技术对中晚期肺癌的治疗.方法:对30例中晚期肺癌患者,应用TPS计算剂量和布粒计划,在CT扫描引导下,准确标记病灶穿刺的进针点,进针深度,角度,计算出进针数,将穿刺针经皮穿刺于病灶内,粒子植于病灶内.植入结束后,再进行CT扫描观察粒子分布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手术顺利,经复查近期有效率83%(25/30),并发气胸16%,(5/30),出血33%(10/30).结论:CT引导经皮穿刺粒子植入术的显像技术对中晚期肺癌治疗是简单有效安全的微创技术,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毅;赵学武;曹冬花;韦霜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腹主动脉旁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腹主动脉旁转移瘤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腹主动脉旁转移瘤患者31例,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γ-刀)20例,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刀)11例.γ-刀选择50%剂量曲线DT2.8~4.5 Gy,3f/w,8~10 f.X-刀选择90%剂量曲线,DT 3.0~4.5 Gy,3f/W,8~10 f.结果:治疗后1年CT瘤体缩小率占62.6%.治疗后腹痛不同程度减轻,治疗1周后减轻19例,占61.29%,治疗后2~3周疼痛症状减轻27例,占87.09%.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FI)肿块周边未见明显血流信号10例,占32.25%,血供减少或散在血流信号者17例,占54.83%,仍有丰富血流信号4例,占12.90%.所有病人治疗过程顺利,无血压下降及休克发生.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腹主动脉旁转移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梁昉;梁军;赵品婷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WWOX基因与消化道肿瘤的研究进展

    含有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酶基因(WWOX)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侯选抑癌基因,介导多种蛋白-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参与多条信号转导途径,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发生.其异常基因存在于多种恶性肿瘤中,尤其在与环境致癌物密切相关的消化道肿瘤中基因异常率更高.

    作者:任雪萍;姜藻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Ⅲ~Ⅳ期NSCLC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方案治疗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生存期及毒副反应.方法:Ⅲ~Ⅳ期NSCLC患者62例,多西紫杉醇75mg/m2,静脉点滴,d1;顺铂75mg/m2,静脉点滴,d1~3.21天为1疗程,至少治疗3周期.结果:总有效率为43.5%(27/62,均为部分缓解),Karnofsky计分增加或不变者占67.4%,中位缓解期为7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白细胞下降占16.1%,无Ⅲ~Ⅳ度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下降.非血液学毒性轻微.结论:多西紫杉醇与顺铂联合给药方案治疗NSCLC有较好疗效,耐受性好.

    作者:李军孝;谷仲平;朱以芳;张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肿瘤专科医院抗肿瘤辅助用药分析

    目的:探讨肿瘤专科医院抗肿瘤辅助用药的逐年消耗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3年~2005年连续3年的抗肿瘤辅助用药的年消耗量、金额、用药频度(DDDs)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年~2005年抗肿瘤辅助用药占抗肿瘤药物的金额比例分别为26.3%、26.9%和30.0%.抗肿瘤辅助用药的金额逐年上升,且增幅明显.结论:抗肿瘤辅助药品在肿瘤治疗药物中占据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一些单品种用药存在不合理现象.

    作者:邵颖;吴古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3089例全身肿瘤的立体定向放射(伽玛刀/X刀)治疗效果

    目的:回顾性分析恶性肿瘤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γ刀/X刀)和疗效.方法:2001年6月~2006年8月,应用γ刀/X刀治疗全身肿瘤4030例.随访了2005年8月前满1年的3089例,治疗前随机分组,γ刀组1935例,肿瘤病灶2903个,剂量分割采用36~45 Gy/6-12 f;X刀组1154例,肿瘤病灶1616个,剂量分割为36~45 Gy/8~15 f.结果:总的1年局部控制率(CR+PR)达91.7%;临床获益率(CBR)90.9%;γ刀组和X刀组之间局控率和CBR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各部位肿瘤在放疗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头颈、胸部肿瘤部分出现咳嗽、咽痛、进食不适;部分腹部肿瘤出现轻度恶心、呕吐,无严重肝功能损伤;放射性肺炎8.1%(132/1639)、放射性食道炎1.2%(19/1639)、放射性肠炎5.0%(39/782),两组放疗反应无明显差异,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大多数患者均能完成放射治疗.结论:全身γ刀和X刀治疗恶性肿瘤,局控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少,两组之间疗效无显著差异.对早期肿瘤能达到根治,对中、晚期恶性肿瘤可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作者:梁军;赵品婷;邵秋菊;梁昉;周惠敏;尹永信;韩益民;高宏;袁慧琴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局部晚期的早期子宫颈癌综合治疗模式探讨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的早期宫颈癌(ⅠB2和ⅡA期)综合治疗的模式.方法:2000年1月至2002年10月,我们以新辅化疗后+放疗后,行宫颈癌根治术,治疗宫颈肿瘤≥4cm的局部晚期的早期宫颈癌224例,术后根据盆腔淋巴结转移、宫颈间质深层浸润、脉管内癌栓、组织分化差等高危因素给予化疗和外照射治疗.回顾性分析同期收治的ⅠB2~ⅡA期宫颈癌10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术前腔内后装放疗+宫颈癌根治术.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癌细胞消失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6);癌细胞浅肌层浸润率差异也有显著性(P=0.002);深肌层浸润率差异无显著性(P=0.316).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比较:髂血管区>闭孔区>骶前区同时合并髂血管区.结论:新辅助化疗+术前后装联合手术治疗是局部晚期的早期宫颈癌综合治疗的较佳模式.宫颈癌术中有必要做骶前区淋巴结清扫.

    作者:冯继良;彭素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42例合并心肌缺血的老年肿瘤病人围麻醉期管理

    目的:探讨合并心肌缺血的老年肿瘤病人围麻醉期管理.方法:42例合并心肌缺血老年的肿瘤病人进行全麻手术,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全身麻醉,根据心电图、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等监测结果,给予硝酸甘油、倍他乐克或艾司洛尔、利多卡因等处理,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37例患者停药后10~15 min清醒,呼吸功能和肌张力恢复,5例患者15~20 min清醒,恢复呼吸功能和肌张力.全部病例围麻醉期心血管或血流动力学指标平稳,无1例发生心衰、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和麻醉意外等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全身麻醉并维持一定深度麻醉,充分供氧,加强术中监测,适当酌情使用硝酸甘油、倍他乐克或艾司洛尔等,维持心血管系统和血流动力学稳定,对合并心肌缺血的老年肿瘤病人顺利度过手术麻醉期有重要的作用和临床意义,也是围麻醉期管理的关键.

    作者:梁锐;黄冰;潘灵辉;钱卫;黎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针刺法低张静脉肾盂造影诊断肾癌50例分析

    目的:探讨在针灸穴位刺激下,使泌尿系平滑肌松弛,达低张状态后,对肾癌的造影显示价值.方法:分析50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应用针刺法低张造影的准备和操作方法以及检查结果.结果:50例患者中,显影优良率为58%,比654-2低张法显影优良率52%有所提高.结论:针刺法低张静脉肾盂造影诊断肾癌是一种有价值的泌尿系检查方法,它避免了临床上常用抗胆碱药物654-2的毒副作用,扩大了肾癌的检查范围,使过去不能进行造影的患者,做到早期发现与诊断,保证了其生存质量,因而,可作为临床对肾癌的常规检查方法加以推广.

    作者:张鹏天;王麦绒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植皮区射野皮肤耐受量观察

    目的:观察植皮区射野皮肤放疗耐受量.方法:以6Mev电子束或6MvX线照射植皮区皮肤,2~3Gy/次,5次/周,总剂量DT18~ Gy.结果:13例患者中,4例耐受DT18Gy;4例耐受DT50Gy;3例耐受DT60Gy;1例照至DT24Gy时因搔抓出现植皮区破溃,停止放疗;1例受照6Gy时因隐性皮肤窦道,合并感染,出现皮肤破溃,停止放疗.结论:自体皮肤移植成活后,除合并皮肤隐性窦道、感染及人为抓伤外可耐受18~60 Gy剂量.因病例数较少,对于植皮区皮肤放射耐受剂量,尚须进一步观察.

    作者:柯庆华;苏小岩;杨继元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肺癌肺切除术后肺动脉残端充盈缺损的CT表现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肺癌肺切除术后肺动脉残端充盈缺损的发生率及其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003年间132例患者的胸部平扫和增强CT图像,男85例,女47例,平均年龄62.3岁(25岁~80岁).56例行右肺切除手术,76例左肺切除手术.观察增强CT是否出现肺动脉残端充盈缺损、大小、形态和随访CT上的变化.测量平扫和增强CT的CT值.测量肺动脉残端的长度,观察远离肺动脉残端的其他肺动脉内是否出现血栓.结果:肺动脉残端的充盈缺损见于17例肺癌肺切除患者(12.9%),充盈缺损局限于血管腔内,右侧肺动脉残端充盈缺损发生率为26.8%,左侧发生率为2.6%(P<0.001).右肺动脉残端的平均长度长于左侧(P<0.001).平扫和增强CT的CT值无明显变化.随访CT,大部分病灶无变化或缩小.结论:肺癌肺切除术后在CT上出现肺动脉残端充盈缺损并不罕见,原位血栓形成应与肿瘤复发、肺血栓栓塞相鉴别.

    作者:韩雪;赵殿江;孙晓楠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368例胃癌胃镜与病理病灶大小的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观察胃癌胃镜和病理病灶大小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月~2005年12月诊治的368例胃癌患者,均经胃镜和病理证实,对比分析胃镜直视下其病灶大小与手术切除后病理病灶大小.结果:胃镜与病理判断基本符合者288例(78.1%),其中完全一致者58例(28%),判断不相符者80例(21.9%).结论:胃镜对病灶大小的判断与实际大小基本一致,但仍有21.9%的判断失误,准确判断胃镜下病灶大小及特点,对外科术式的选择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峰;董雷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康莱特对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康莱特对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康莱特注射液给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静脉注射或胸/腹腔内注射.结果:对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有效率(CR+PR)46.1%,镇痛有效率73.1%,治疗胸腹腔积液有效率60%.在减轻痛苦、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疗效显著.结论: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应用康莱特既能抑杀癌细胞,又能保护骨髓造血功能,易被晚期患者接受.

    作者:王建娜;赵军虎;常渭琴;乔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