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铸;翟玉霞;黄萍;周莉;李燕;朱安娜;徐漫漫
目的:探讨合并心肌缺血的老年肿瘤病人围麻醉期管理.方法:42例合并心肌缺血老年的肿瘤病人进行全麻手术,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全身麻醉,根据心电图、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等监测结果,给予硝酸甘油、倍他乐克或艾司洛尔、利多卡因等处理,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37例患者停药后10~15 min清醒,呼吸功能和肌张力恢复,5例患者15~20 min清醒,恢复呼吸功能和肌张力.全部病例围麻醉期心血管或血流动力学指标平稳,无1例发生心衰、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和麻醉意外等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全身麻醉并维持一定深度麻醉,充分供氧,加强术中监测,适当酌情使用硝酸甘油、倍他乐克或艾司洛尔等,维持心血管系统和血流动力学稳定,对合并心肌缺血的老年肿瘤病人顺利度过手术麻醉期有重要的作用和临床意义,也是围麻醉期管理的关键.
作者:梁锐;黄冰;潘灵辉;钱卫;黎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肺癌肺切除术后肺动脉残端充盈缺损的发生率及其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003年间132例患者的胸部平扫和增强CT图像,男85例,女47例,平均年龄62.3岁(25岁~80岁).56例行右肺切除手术,76例左肺切除手术.观察增强CT是否出现肺动脉残端充盈缺损、大小、形态和随访CT上的变化.测量平扫和增强CT的CT值.测量肺动脉残端的长度,观察远离肺动脉残端的其他肺动脉内是否出现血栓.结果:肺动脉残端的充盈缺损见于17例肺癌肺切除患者(12.9%),充盈缺损局限于血管腔内,右侧肺动脉残端充盈缺损发生率为26.8%,左侧发生率为2.6%(P<0.001).右肺动脉残端的平均长度长于左侧(P<0.001).平扫和增强CT的CT值无明显变化.随访CT,大部分病灶无变化或缩小.结论:肺癌肺切除术后在CT上出现肺动脉残端充盈缺损并不罕见,原位血栓形成应与肿瘤复发、肺血栓栓塞相鉴别.
作者:韩雪;赵殿江;孙晓楠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腹腔内注射沙培林增强人腹腔抗癌免疫功能的机制.方法:72例早中期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48h和24h腹腔内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5KE的沙培林,术中采集腹腔内巨噬细胞,计数并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巨噬细胞吞噬活力,一氧化氮(NO)的分泌以及对人胃癌MKN1细胞的细胞毒性进行分析.同时采集大网膜,对大网膜乳斑的数量和面积进行观察.结果:沙培林显著增加腹腔巨噬细胞(PMΦ)的数量和NO的分泌,增强LDH和ACP的活性,吞噬活力,以及抗癌细胞毒性,也显著增加了大网膜乳斑的数量和面积.结论:腹腔内注射沙培林可显著增加人大网膜乳斑的数量和面积,并因此增加PMΦ的数量,增强PMΦ的活性.因而增强了腹腔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
作者:黄允宁;徐远义;王炜;杨世杰;杨勇;姚宝国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对分别采用自体骨煮沸回植、异体冻存骨移植、成品钛支架植入及个体定制化钛下颌植入等四种不同方法修复下颌骨缺损病例的外形、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临床合理选择下颌骨修复手段进行探索.方法:收集我院自1997年至2005年期间分别采用自体骨煮沸回植(A组)、异体冻存骨移植(B组)、成品钛支架植入(C组)、个体定制化钛下颌植入(D组)四种不同方法修复下颌骨缺损病例122例,比较外形、功能恢复效果;术后感染、植入体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与D组外形和功能修复效果优于C组和B组(P<0.05).C组和B组之间以及A组和D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形评价达到良好以上者,A组和D组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率:A组7.5%,B组14.3%,C组11.9%,D组0,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植入体断裂率:A组5%,B组42.9%,C组19.0%,D组0,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自体骨煮沸回植和定制化钛下颌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美观、功能效果明显优于采取异体冻存骨移植和成品钛支架的病例.四种方法在术后感染、植入物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病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四种修复方法各有优缺点.决定临床下颌骨缺损功能重建疗效的关键,取决于临床适应证的掌握和手术中细节方面的处理.
作者:何三虎;白岫峰;李刚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比较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方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在AFP、CEA、CA199、CA125、CA242检测中的情况.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72例肝癌患者,蛋白芯片检测57例,放射免疫法检测115例,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蛋白芯片方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AFP、CEA、CA199、CA125、CA242检测结果分别为128±112μg/L、179±194μg/L;13±23μg/L、20±52μg/L;107±175μg/L、51±69 KU/L;142±237μg/L、77±134 KU/L;34±63μg/L、18±36 KU/L;阳性率分别为68%、67%;21%、12%;52%、33%;36%、46%;26%、21%.结论:蛋白芯片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王永兴;许建林;袁梦晖;施常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腹主动脉旁转移瘤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腹主动脉旁转移瘤患者31例,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γ-刀)20例,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刀)11例.γ-刀选择50%剂量曲线DT2.8~4.5 Gy,3f/w,8~10 f.X-刀选择90%剂量曲线,DT 3.0~4.5 Gy,3f/W,8~10 f.结果:治疗后1年CT瘤体缩小率占62.6%.治疗后腹痛不同程度减轻,治疗1周后减轻19例,占61.29%,治疗后2~3周疼痛症状减轻27例,占87.09%.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FI)肿块周边未见明显血流信号10例,占32.25%,血供减少或散在血流信号者17例,占54.83%,仍有丰富血流信号4例,占12.90%.所有病人治疗过程顺利,无血压下降及休克发生.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腹主动脉旁转移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梁昉;梁军;赵品婷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方案治疗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生存期及毒副反应.方法:Ⅲ~Ⅳ期NSCLC患者62例,多西紫杉醇75mg/m2,静脉点滴,d1;顺铂75mg/m2,静脉点滴,d1~3.21天为1疗程,至少治疗3周期.结果:总有效率为43.5%(27/62,均为部分缓解),Karnofsky计分增加或不变者占67.4%,中位缓解期为7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白细胞下降占16.1%,无Ⅲ~Ⅳ度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下降.非血液学毒性轻微.结论:多西紫杉醇与顺铂联合给药方案治疗NSCLC有较好疗效,耐受性好.
作者:李军孝;谷仲平;朱以芳;张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CT引导穿刺下放射性125I离子植入技术对中晚期肺癌的治疗.方法:对30例中晚期肺癌患者,应用TPS计算剂量和布粒计划,在CT扫描引导下,准确标记病灶穿刺的进针点,进针深度,角度,计算出进针数,将穿刺针经皮穿刺于病灶内,粒子植于病灶内.植入结束后,再进行CT扫描观察粒子分布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手术顺利,经复查近期有效率83%(25/30),并发气胸16%,(5/30),出血33%(10/30).结论:CT引导经皮穿刺粒子植入术的显像技术对中晚期肺癌治疗是简单有效安全的微创技术,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毅;赵学武;曹冬花;韦霜 刊期: 2007年第09期
hMSH6是一种错配修复基因,1995年首次发现其参与构成错配结合因子,MSH6是MutS同源物,其作用机制与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不同,主要影响人类基因组的稳定性.hMSH6基因的突变多为碱基小片段突变,其突变与大肠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的发生相关.人们对该基因的研究日趋完善,本文综述了国外hMSH6基因的作用机制、与肿瘤的关系、测定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情况.
作者:宋玉芳;赵亚双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的2/3以上,就诊时绝大多数系晚期病例,我们选择序贯化放疗模式对功能状态欠佳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对远期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8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综合治疗的远期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随访至2005年6月30日,4例失访,随访率95.5%.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4.0%、27.0%、24.4%.Ⅰ期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9%、85.7%、70.0%;Ⅱb期91.7%、30.0%、42.9%;Ⅲa期60.0%、16.7%、14.3%;Ⅲb期50.0%、5.9%、0;Ⅳ期47.8%、6.7%、0.随着临床分期增高,1、3、5年生存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Ⅰ、Ⅱb、Ⅲa、Ⅲb、Ⅳ期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0、60、14、13、12.5个月.Ⅰ~Ⅱ期手术+化疗±放疗组与化疗+放疗组1、3、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Ⅲa期、Ⅲb期手术+化疗±放疗组1、3、5年生存率与化疗+放疗组无明显差异.Ⅳ期联合化疗±减症放疗可延长生存期.结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序贯化放疗可缮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宋丽萍;薛颖;刘锐;车少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通过测定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及p21waf1/cip1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探讨FHIT基因以及p21waf1/cip1基因与膀胱癌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组织及14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FHIT基因及p21waf1/cip1基因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FHIT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无相关性(P>0.05)而p21waf1/cip1蛋白的表达与之有相关性(P<0.05);FHIT蛋白的表达在GI肿瘤、浅表性肿瘤中明显低于在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P<0.05)而p21waf1/cip1蛋白的表达在上述组织比较中无差别(P>0.05);FHIT蛋白的表达在初发肿瘤中与复发肿瘤中无明显差别(P>0.05)而p21waf1/cip1蛋白的表达在上述两种组织比较有明显差别(P<0.05).FHIT蛋白与p21waf1/cip1蛋白的表达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FHIT基因可能成为早期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指标.p21waf1/cip1基因可能成为估计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及肿瘤侵袭性、预后的指标.FHIT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p21waf1/cip1基因没有关系.
作者:谢宇;蒋先镇;江勃年;唐自元;谭春祈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利用滑窗式调强技术设计上段食管癌两前斜野(前八字野),以改善上段食管癌放射治疗剂量分布不均匀状况.方法:对10例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设计用多叶光栅(MLC)适形前八字野和用滑窗式调强技术的调强前八字野.为了避开脊髓,两个照射野的机架角度分别设为60°~65°和300°~295°,机头和治疗床的角度均为0°.GTV、CTV、PTV等的处方剂量均为64.4Gy/28F,设计计划时使得每个计划PTV小剂量不小于处方剂量的95%(61.4Gy).脊髓大剂量限制为<40Gy.结果:在每个计划PTV小剂量均等于95%的处方剂量时,调强八字野计划的GTV、CTV、PTV的大剂量、平均剂量等均明显小于适形八字野(P<0.001),GTV的大剂量由109.67%降至103.58%,CTV的大剂量由110.27%降至104.07%,PTV的大剂量由110.63%降至105%以下.调强八字野PTV的靶区适形度(CI)明显高于适形八字野(0.67:0.54,P<0.001);靶区不均匀度(HI)也明显高于适形八字野(1.06:1.13,P<0.001).调强八字野脊髓受量均小于40Gy.结论:滑窗式调强技术的前八字野照射,有效地提高了靶区内剂量分布的均匀性和靶区剂量适形度,同时大大降低了脊髓受量.相比较多野调强,两个照射野又大大降低了治疗费用.因此此项技术是解决上段食管癌两前斜野剂量分布不理想的有效手段.
作者:肖锋;张学成;陆军;石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构建VEGF-C基因RNA干扰(RNAi)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方法:以VEGF-C为靶基因,以pGenSil-l质粒为载体,设计构建重组体,根据GenBank数据库提供的VEGF-C基因核苷酸序列,按照Tuschl设计原则,选择设计两条带发夹结构的核苷酸序列,克隆到空载体pGenSil-l中,转化DH5α菌株,提取质粒,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将重组的pGenSil-VEGF-C质粒转染LOVO细胞48小时,检测其对LOVO细胞VEGF-C蛋白与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经酶切鉴定筛选出的重组体测序结果与目的序列完全一致,重组载体显著降低Lovo细胞VEGF-C的蛋白和mRNA表达,重组载体构建成功.结论:利用RNAi技术可成功构建抑制VEGF-C表达的小干扰RNA重组体.
作者:周琪;梁后杰;阎晓初;彭秋平;周进明;吴峰;陈龙;边志衡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洁悠神治疗褥疮的效果.方法:对Ⅱ~Ⅲ期褥疮的晚期肿瘤病人73例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对照组36例,观察组对各期褥疮在无菌操作下采用0.9%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创面,用红外线灯40W照射15~20min后再用洁悠神均匀喷洒创面治疗褥疮,对照组则不采用洁悠神而用2%碘酊治疗,其它处理方式相同.将两组处理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洁悠神治疗褥疮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柯娜;吴惠琼;梁美嫦;周慧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典型的多血管恶性肿瘤.越来越多的实验和临床数据显示,肝细胞肝癌的发展和血管形成有关,而且微血管密度的增加其预后不良.虽然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仍未清楚,但血管生成的研究为HCC的治疗和预后判断带来新的希望.现综述有关血管形成和肝细胞肝癌相关的文献.
作者:何志伟;冯英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DDP加5-FU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43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DDP加5-FU同期化疗联合放疗,对照组单纯放疗,对比观察两组病人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有效率89.2%,对照组有效率60%,有显著差异.结论:DDP加5-FU联合放疗可有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缓解症状,近期疗效显著,且毒副作用较小,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会霞;燕归如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弯管型消化道吻合器在食管、贲门癌手术消化道重建中的优缺点和技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我科食管、贲门癌根治术中使用吻合器进行消化道重建的202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全部用吻合器进行吻合.术后发生吻合口瘘4例,吻合口出血2例,胸腔出血1例,吻合口狭窄4例.结论:吻合器在消化道重建手术中的应用,可完成消化道重建中各种端-端、端-侧吻合.具有手术操作过程相对简单;手术速度快;手术时间缩短;术中组织损伤及污染轻微;吻合安全;吻合口光滑;吻合成功率高;能完成手法缝合非常困难的吻合等特点.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恢复快,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使用的技术要点包括食管、胃壁的完整切割;吻合器的旋钮松紧适度;切除的胃圈面积足够大等.对操作医师的技术要求相对低,耗时少、创伤小,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果使用不当,仍能造成严重后果.
作者:王军贤;张兴文;马兰英;刘国伟;聂蓬;李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含有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酶基因(WWOX)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侯选抑癌基因,介导多种蛋白-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参与多条信号转导途径,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发生.其异常基因存在于多种恶性肿瘤中,尤其在与环境致癌物密切相关的消化道肿瘤中基因异常率更高.
作者:任雪萍;姜藻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肿瘤专科医院抗肿瘤辅助用药的逐年消耗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3年~2005年连续3年的抗肿瘤辅助用药的年消耗量、金额、用药频度(DDDs)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年~2005年抗肿瘤辅助用药占抗肿瘤药物的金额比例分别为26.3%、26.9%和30.0%.抗肿瘤辅助用药的金额逐年上升,且增幅明显.结论:抗肿瘤辅助药品在肿瘤治疗药物中占据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一些单品种用药存在不合理现象.
作者:邵颖;吴古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埋植式动脉泵在口腔鳞癌化疗中的效果及在口腔鳞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ZW埋植式动脉泵经颈外动脉插管治疗口腔鳞癌29例,观查化疗效果及其与手术、放疗综合应用的可行性.结果:埋植式动脉泵给药治疗口腔鳞癌的有效率87.5%,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埋植式动脉泵是口腔鳞癌化疗给药方法的较好选择,可作为多药物、多周期单一化疗;术前诱导及术后辅助化疗;化疗与放疗联合应用,多手段综合治疗中化疗佳途径,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李瑞春;华成舸;唐休发;刘婷 刊期: 200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