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维;刘浩;白晓斌;史松;陈进才
目的:探讨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外科治疗指征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5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治疗的15例慢性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肠梗阻行肠切除术,6例肠瘘中有4例一期行肠瘘切除,2例行乙状结肠双腔造瘘术,2例肠穿孔行一期肠造瘘,二期肠切除,1例肠出血行Miles手术.均获成功,所有患者肠功能,营养状态改善,随访6个月至18个月,效果满意.结论:慢性放射性肠炎出现严重并发症应积极手术治疗,肠切除和肠造瘘术配合营养支持是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贾蓬勃;王康;李徐奇;魏光兵;杨晓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因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s)在肿瘤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基于CTL表位(epitope)的治疗性肿瘤多肽疫苗已经成为当前肿瘤综合生物治疗中一个倍受瞩目的策略.传统的免疫治疗策略通常选择与.MHC-I类分子具有高亲和力的CTL表位肽作为治疗工具,但部分高亲和力的CTL表位肽在体内往往有免疫耐受或者副反应.近来研究表明:低亲和力的CTL表位肽及其改构体能很好地克服这些问题.本文就低亲和力CTL表位肽及其改构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杨曌;王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持续静脉注射胰岛素(微量泵)的可行性,评价血糖稳定对促进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在就诊于我科患者中连续选取57例糖尿病患者使用微量泵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使围手术期内患者血糖维持在理想的范围.结果:使用微量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之后,患者血糖控制理想,24小时之内维持于正常水平者占71.93%,术后无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切口愈合明显好于一般糖尿病患者(P《0.05).4例发生术后感染,均在一周内治愈,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为7.02%.结论:持续静脉输注胰岛素可快速将围手术期患者血糖控制在满意水平,降低术后感染率,促进患者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李晓军;王岭;王辉;李南林;王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康复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乳腺癌患者在入院时进行SCL-90问卷测评1次,经过入院期间和手术后的心理护理干预后,在出院时再进行SCL-90问卷测评1次.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经心理护理干预后,入院时与出院时两次SCL-90评分各项指标(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敌对症状;恐怖症状;偏执症状;饮食睡眠)相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在术后康复期存在焦虑、失眠、社交障碍、严重抑郁等心理问题;在康复期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程度.
作者:姚晚侠;李国娟;马绥霞;姚聪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RUNX3、: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探讨它们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上述基因的表达.结果:RUNX3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5.23%,明显低于在乳腺纤维腺瘤(85%)及乳腺增生病(87.5%)组织中的表达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el-2和Bax蛋白在良恶性乳腺病组织中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RUNX3和Bcl-2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Bcl-2蛋白表达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Bax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乳腺癌中RUNX3与Bcl-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Bax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三种蛋白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在乳腺癌发展中RUNX3与Bcl-2起协同作用,检测乳腺癌组织中RUNX3、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对于评价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作者:姜影;佟丹丹;张颖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p34 cyclinB1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评价是否可以作为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不同组织标本中p34及cyclin B1水平.结果:p34,cyelinB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9.4%和75.5%,与癌旁粘膜和正常膀胱粘膜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分级和分期呈正相关.结论:p34,cyclinBl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检测p34,cyclin B1可能对预测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有帮助.
作者:叶木石;柳建军;曹军;林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根治性手术和根治性放疗两种方法对食管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食管癌生命质量评分问卷EORTC QES-24(V3.0)中文版调查了80例治疗后一年存活且无复发及转移的食管癌患者的生命质量,分析采用根治性手术(手术组,50人)和根治量放疗(放疗组,30人)治疗的中期食管癌患者术后1年内的生命质量.结果:与放疗组相比,手术组出院时的生命质量降低,但是在3个月内恢复.在出院后1年时,手术组与放疗组相比,在整体健康状况、身体功能、情绪功能方面优于放疗组,而且在疲劳、恶心/呕吐、疼痛、呼吸困难等方面也优于放疗组.结论:根治性手术治疗比根治量放疗对于食管癌患者治疗后的生命质量更有好处.
作者:付民;雷光焰;孙晓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反义寡核苷酸阻断胶质瘤细胞的HSP70的表达及对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流式细胞术、琼脂糖凝胶DNA电泳方法观察HSP70反义寡核苷酸对体外培养的胶质瘤C6细胞株HSP70表达的抑制及其对生长和凋亡的影响.结果:用HSP70反义寡核苷酸处理的胶质瘤细胞表现出明显的生长抑制,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凋亡细胞DNA降解的特征性DNA阶梯图;MTT法测定的生长抑制率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的凋亡率与HSPT0反义寡核苷酸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关系.结论:HSP70反义寡核苷酸通过抑制HSP70表达而诱导胶质瘤C6细胞株凋亡并抑制其生长,可作为基因治疗胶质瘤的新靶向.
作者:赵东利;谢小卫;王书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我院曾收治双侧乳腺癌3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1,女性,48岁,发现左乳房肿块、左腋下小肿块、右乳房小肿块2月入院.查体:左乳房外侧肿块3em,较硬,与皮肤粘连,与深部肌肉无粘连,左腋下1cm淋巴结,活动.
作者:高志清;付由池;刘正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清β2-MG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定量检测血清β2-MG的含量,比较多发性骨髓瘤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多发性骨髓瘤组不同分期之间的血清β2-MG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多发性骨髓瘤组I期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多发性骨髓瘤组Ⅱ、Ⅲ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发性骨髓瘤各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B:-MG水平可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独立的预后判断指标.
作者:姜乃可;韦国桢;陈涛;杨建和;周民;肖溶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因素与大肠癌发生的关系.方法:用配对病例对照方法研究大肠.癌的危险因素,按性别、年龄、城乡分布进行1:1配对.资料分析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Iogistic回归.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Hp感染与大肠癌无相关性.有肿瘤家族史、细粮摄入量高以及常吃红烧鱼增加了患大肠癌的危险,其OR值分别为3.259、3.067、1.838;而体力劳动、有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用药史、淡水鱼摄入量高可能是大肠癌发病的保护性因素,其OR值分别为0.164、0.232、0.543.结论:Hp感染与大肠癌的形成无相关性.有肿瘤家族史、细粮摄入量高以及常吃红烧鱼可能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而从事适当的体力劳动、有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用药史、摄入淡水鱼较多可能是大肠癌的保护因素.
作者:宋玉芳;张妍;崔彬彬;田素礼;李钰;董新舒;赵亚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检测Polo样激酶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LKl的表达,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正常脑组织未见PLKl明显表达,各级别胶质瘤均有PLKI表达.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PLK1阳性率分别为43.8%、81.8%和100%.(Ⅲ-Ⅳ)级和(Ⅰ~Ⅱ)级之间PLKl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05),且与病理级别呈正相关(r=0.437,P《0.05).高级别组和低级别组患者两年生存率分别为31.2%和70.8%,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PLK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病理级别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段波;李新建;秦军;张力;涂汉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设计调查问卷,调查了解护士、家属及恶性肿瘤患者对病情知情权的需求状况,并进行分组分析.家属观念是影响病情知情权落实的主要障碍之一,护士应重视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及对家属的健康教育,促进家属观念的转变,保障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作者:谢娟;邹勤;戴晓玲;杨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p73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多发性骨髓瘤(MM)发生发展中的机制.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58例ALL患者和40例多发性骨髓瘤的p73基因mRNA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8例ALL患者中,p73mRNA阴性表达率为32.8%(19/58),40例MM患者p73mRNA均阳性表达.p73mRNA阴性表达与.ALL患者首次化疗既获完全缓解及平均缓解时间的降低有明显关系.结论:p73mRNA检测对判断ALL患者预后有一定的意义.p73基因异常可能不是MM发病的重要分子事件.
作者:徐文;姜玉珍;王秀丽;唐怀宇;孙步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草酸铂(L-OHP)与氟尿嘧啶(5-Fu)及亚叶酸钙(CF)联合应用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采用L-OHP85mg/m2,静脉滴A2h,dl;CF200mg/m2,静脉滴入2h,dl、d2;5-Fu400mg/m2,静脉注入(CF滴完后),d1、d2;5-Fu600 mg/m2持续静滴22h,d1、d2;每2周重复,28天为一周期.结果:总有效率为40.5%,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8个月、毒副反应以骨髓抑制、感觉神经毒性为主,无Ⅳ度毒副反应.结论:L-OHP、5-Fu、CF联合应用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肯定,毒副反应能耐受.
作者:何敬波;易铁男;张凌云;谢丛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APC、β-catenin和cyclinD1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正常大肠黏膜、30例大肠腺瘤、10例大肠腺瘤恶变及50例大肠癌组织中APC、β-catenin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和大肠腺瘤恶变APC阳性率分别为44.0%,40.0%,显著低于大肠腺瘤(86.7%)和正常大肠黏膜(100%)(P《0.01).大肠癌、大肠腺瘤恶变和大肠腺瘤β-catenin胞浆和/或胞核异位表达率分别为:62.0%,50.0%,30.O%,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0)(P《0.01),大肠癌β-catenin异位表达率显著高于大肠腺瘤(P《0.01).大肠癌中B-catenin膜表达缺失率为:46.0%,显著高于大肠腺瘤(10.0%)和正常大肠黏膜(0)(P《0.01).大肠癌、大肠腺瘤恶变、大肠腺瘤cyclinD1阳性率分别为:66.0%,60.0%,30.O%,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0)(P《0.01),大肠癌cyclinD1阳性率显著高于大肠腺瘤(P《0.01).β-catenin膜表达缺失和cyclinD1高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关.APC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大肠癌中β-catenin异位表达与cyclinD1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7,P《0.01),而与APC阳性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39,P《0.05).结论:APC失表达和/或β-catenin异位表达,可能是原癌基因cyclinD1激活的重要原因,并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大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β-catenin膜表达缺失和cyclinD1高表达与大肠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作者:戴文斌;任占平;陈蔚麟;杜娟;石喆;唐德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a,HCC)的发病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乙肝病毒感染的特殊形式(隐匿性HBV感染)和原发性肝癌的联系.现综述隐匿性HBV感染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关系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志伟;冯英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胸腹联合切口在贲门癌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2006年2月采用胸腹联合切口治疗贲门癌598例临床资料.结果:根治性切除576例(切除率96.3%),姑息性切除15例,单纯探查7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7%(28/598),其中吻合口瘘4例,吻合口狭窄3例,呼吸衰竭3例,肺部感染11例,脓胸2例,乳糜胸1例,心衰4例(死亡1例).结论:经胸腹联合切口治疗贲门癌有利于肿瘤切除及周围淋巴结清扫,能够提高手术切除率,并发症少,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左侧单纯开胸或剖腹手术.
作者:杨运启;何宗战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就bFGF的结构、功能、信号传导和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在头颈部肿瘤表达作一综述.
作者:陈婕;周佳青;王家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胃肠道肿瘤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等综合治疗,而往往在有明显症状之前已出现转移,故多数失去手术机会,而选择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然而因肿瘤的原发或继发性对化疗药物的不敏感而导致的多药耐药(MDR)常常影响化疗效果,这是临床常见难题.MDR的机制复杂,现综述胃肠道肿瘤MDR产生的机制以及逆转MDR的策略,将对进一步提高化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曲卓慧;刘云鹏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