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英;郭炳伦
Stathmin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都有高水平表达,Stathmin蛋白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促进微管的解聚或阻止微管的聚合从而影响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形成,通过抑制其表达可以干扰恶性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同时,抑制stathmin表达能够协同增效某些化疗药物的抗癌疗效.Stathmin基因正成为肿瘤基因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作者:车彪;邵增务;杨述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评价EPOCH方案作为挽救方案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_'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应用EPOCH方案治疗我院收治的复发耐药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31例,每例至少接受过2个化疗方案的治疗,采用VP-16 50mg/m2/d、ADM或THP 10mg/m2/d、VCR 0.4ms/m2/d持续静脉滴注第1-4天,CTX750mg/m2/d静推第6天,强的松60mg/m2/d 口服第1-5天,21天为1个疗程.结果:评价疗效者31例,评价不良反应疗程数为67,总有效率54.9%,其中完全缓解6例(19.4%),部分缓解11例(35.5%).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他系统不良反应少见.结论:EPOCH作为复发耐药中高度恶性NHL的挽救化疗方案经济有效,毒性可耐受.通过持续静脉滴注的给药途径可能减低肿瘤细胞的耐药率和化学毒性.
作者:徐小红;杨磊;季建美;宋诸臣;丛智荣;魏金芝;谭清和 刊期: 2008年第10期
随着对细胞凋亡机制研究深入,具有凋亡诱导作用的药物不断被发现,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在不同阶段进行1二预细胞凋亡而治疗疾病.许多研究表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即氧自由基及其衍生物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ROS在多种抗肿瘤药物诱导凋亡过程中起着介导和调节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ROS及药物参与下诱导细胞凋亡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卉;刘延香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麻醉对宫颈癌根治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组(R组)30例和芬太尼组(F组)30例.R组:瑞芬太尼1ìg,继以0.2ìg/(kg穖in)静脉泵注.F组:芬太尼3ìg/kg,继以0.03ìg/(kg穖in)静脉泵注.记录术前、术中血压、心率变化,测定麻醉前、切皮后60min、切皮后120rain的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胰岛素和血糖水平.结果:两组切皮后60min、120min的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切皮后60min、切皮后120rain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和血糖水平R组高于F组(P<0.05).R组血糖浓度在切皮后60 min和120 min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F组血糖浓度在切皮后60min和120min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瑞芬太尼能够减轻宫颈癌根治术时应激反应所导致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和血糖水平增高.
作者:赵新京;王伟;张义长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Merkel细胞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一位老年Merkel细胞癌患者,于2006年8月初发时先行化疗及放射治疗,1年后局部再发肿瘤,再次接受扩大性切除术及放疗和化疗.结果:术后1月Merkel细胞癌再次复发.结论:Merkel细胞癌是一种罕见且进展快的皮肤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包括免疫组化方法),即使综合治疗后仍有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倾向,预后差.
作者:阴彦林;杨新明;张春林;苏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影像学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钼靶X线,CT,超声,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乳腺癌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乳腺癌中,单发病灶40例,多发病灶16例.X线和CT多表现为不规则肿块(34/46例),伴有毛刺32例,与导管形态一致的密集钙化30例.CT对肿块或结节的边缘毛刺,尖角状或触须状突起及邻近皮肤局限增厚或凹陷,脂肪间隙与胸肌受侵,腋窝淋巴结肿大等恶性征象的显示比钼靶更清晰,彩超能初步筛查有无乳腺包块存在,并能根据乳腺肿块的形态特点、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判断乳腺肿快的性质,磁共振不但可以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和边缘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皮肤和胸壁侵犯.还可显示肿瘤内部的坏死(52/56例)和多中心病灶(16/56例).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癌的判定有重要意义;多种影像结合及影像与临床结合对乳腺癌的诊断有较大帮助.
作者:李桂英;郭炳伦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肿瘤血管形成在肿瘤的形成和生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hal growth factor,VEGF)是肿瘤血管形成的主要刺激因子[1].
作者:王立君;林成海;谢春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胶质瘤中蛋白激酶P13K、AKT2 mRNA表达与NDRG2 mRNA表达的相关性,寻找与NDRG2相互作用的上下游分子.方法: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29例脑胶质瘤及相应瘤旁组织中P13K、AKT2和NDRG2 mRNA表达量.结果:29例脑胶质瘤NDRG2 mRNA表达明显低于瘤旁组织(P<0.05),且不同病理分级间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Ⅳ级NDRG2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Ⅱ级和Ⅲ级胶质瘤(P=0.007,P=0.03);AKT2,P13K mRNA表达在胶质瘤及瘤旁组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AKT2,P13K mRNA表达与NDRG2 mRNA表达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DRG2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及恶性演变有关,在mRNA表达水平,还不能认为P13K、AKT2与NDRG2之间有相关性.
作者:周彬;邓艳春;刘南;唐琢;石洁;曹卫东;王西玲 刊期: 2008年第10期
静脉炎是静脉化疗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但其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诊断标准亦未统一,处理方法更是见仁见智,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综述,以便对其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作者:吴秀伟;陈振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宫颈癌化疗前后癌组织中微血管形成及VEGF表达的变化,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因素和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4例宫颈癌经单一拓扑替康化疗前后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及癌细胞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化疗前MVD和VEGF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有关,腺癌明显高于鳞癌,差异有显著性(P<0.05);VEGF阳性组MVD值比VEGF阴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且VEGF与MVD值呈正相关关系(P<0.05);化疗前、后MVD值分别为76.22±31.25,52.22±32.56,差异有显著性(P<0.005);化疗前、后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51.9%)、12(22.2%),差异有显著性(P<0.001);化疗疗效Ⅱ级(有效)和Ⅲ级(显效)的MVD和VEGF表达均高于无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VEGF能促进宫颈癌新生血管形成.拓扑替康化疗可降低肿瘤细胞VEGF阳性表达率,对抑制肿瘤血管生长有一定的作用.肿瘤中VEGF促进肿瘤微血管生长的同时也有利于化疗药物发挥药效.
作者:魏万里;王岩;杨艳青;陈芸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检测凋亡抑制因子BAG-1在前列腺癌组织(PCa)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与bcl-2和bax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BAG-1、bcl-2、bax在10例前列腺增生组织(BPH)、45例PCa组织中的表达.结果:BAG-1在BPH、PCa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2/10)、91.1%(41/45).PCa中BAG-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BPH(P<0.05),且在癌组织中与肿瘤临床分期(P<0.01)、病理分级(P<0.01)呈正相关.BAG-1与bcl-2在PCa中的表达正相关(P<0.05).BAG-1与bax在PCa中的表达也呈正相关(P<0.05).结论:BAG-1基因可能通过抑制凋亡在PCa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其表达与bcl-2、bag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孟庆超;李静梅;仇让学;王禾;王映梅;马福成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官颈恶性肿瘤治疗后的激素替代疗法(HRT)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66例宫颈癌治疗后的妇女给予HRT,通过病人主观症状的变化了解替代效果;通过阴道宫颈涂片、B超、胸片、ECT等检查了解病情变化,总结其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研究组复发转移占12.05%(20/166),对照组中复发转移占15%(24/160),两组无明显差异.肿瘤的复发与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有密切关系,与是否采用HRT关系不大.结论:HRT对宫颈鳞癌与腺癌患者都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陈曾燕;何爱琴;李咏;贾美群 刊期: 2008年第10期
髓母细胞瘤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实体瘤,外科手术后辅以全脑全脊髓放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我院放疗科自1994年8月-2007年3月收治了28例髓母细胞瘤术后的患者,其中3例出现脊髓转移,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淑娟;周惠敏;尹永信;邵秋菊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通过研究胃癌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及蛋白表达情况,探讨hMLH1启动子区甲基化对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诊断明确且未经放化疗的胃癌手术切除标本41例及同病例癌旁黏膜.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标本hMLH1蛋白表达情况.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标本hMLH1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结果:胃癌组与癌旁组,hMLH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54%(24/41)和80.49%(33/41)(P<0.05);启动子甲基化率分别为80.49%(33/41)和24.39%(10/41)(P<0.05);完全甲基化率分别为41.46%(17/41)和19.51%(8/41)(P<0.05);部分甲基化率分别为39.02%(16/41)和4.88%(2/41)(P<0.05).无论胃癌组织还是癌旁组织,完全甲基化病例均出现hMLH1蛋白表达缺失,部分甲基化病例和启动子未甲基化病例均有hMLH1蛋白表达.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与胃痛患者性别、年龄、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导致hMLH1蛋白表达降低的主要原因;胃黏膜hMLH1蛋白表达降低有助于胃癌的预警.
作者:刘志敏;刘丽娜;王彦;李梅;冯璐;吕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清VEGF及CEA的表达水平与大肠癌浸润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68例大肠癌患者血清VEGF、CEA的表达水平,根据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分组,分别比较各组间阳性率的差异;并比较单检与联检VEGF、CEA在诊断大肠癌肝转移中的价值.结果:大肠癌患者血清VEGF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或P<0.01);CE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显著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组织学分型、肝转移及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或P<0.01).联合检测血清VEGF、CEA对诊断大肠癌肝转移的敏感性可达89.5%.结论:VEGF和CEA与大肠癌的病情发展、浸润和转移有密切相关性,临床上,血清VEGF、CEA的表达水平可作为了解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禹立霞;任伟;钱晓萍;邹征云;刘宝瑞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胃痛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过程中应用中药汤剂是否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方法:将67例行胃癌根治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早期肠内营养组(EN组)和早期肠内营养+中药汤剂组(EN+中药组),观察在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过程中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量、吻合口瘘、伤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胀、呕吐、腹泻等临床指标、营养指标和肝功指标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单纯EN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要长于EN+中药组,前组患者的腹腔引流量以及腹胀、呕吐发生的例数均要多于后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吻合口瘘、伤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对比营养、肝功指标的变化发现EN组的患者术后早期纠正负氮平衡的能力明显弱于EN+中药组(P<0.05),并且前组患者血浆PALB以及ALB的浓度均显著低于后组患者(P<0.05),体重下降值、HGB浓度、ALT、AST等其他指标的变化方面,两组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应用一定量的中药汤剂能够有效地养活术后部分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肠内营养支持的效率.
作者:郭小军;张景琦;张勇;尚鹏;王珂;陈武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常用于肿瘤患者,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输液方便.传统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是盲穿的,有一定的危险性,且易失败.自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我科采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大大提高,几乎无风险,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恩锋;邵春燕;唐毅灵;孟祥灵;史福敏;刘菲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化学治疗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大部分恶性肿瘤患者终都会由于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而导致化疗的失败.
作者:秦婷婷;唐东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通过观察脑转移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结果,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1998年5月-2006年2月41例确诊肺癌脑转移患者,其中合并颅外转移18例,非颅外转移23例.所有患者首先经全脑放疗,2-3Gy/次,5次/周,DT30Gy-40Gy,然后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局部加量,90%的等剂量曲线包括靶区,DT 4-6Cy/次,总剂量12Gy-24Gy.结果:治疗有效率90.2%(37/41),中位生存期18月,半年生存率79.9%,1年生存率66.7%.结论:全脑放射治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以提高脑转移的靶区剂量,并提高局部控制率,减少脑部复发的机会,同时颅外转移灶及原发灶的治疗也非常重要.
作者:陈文娟;潘建基;陈明强;陈俊强;李云英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分析99Tc-MDP全身骨闪烁显像(WBS)骨外放射性异常浓聚常见的原因.方法:对本院2006年10月至2007年3月1096例常规全身骨闪烁显像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仪器为美国GE公司Millennium(Hawkeye VG5.0)双探头SPECT.结果:1096例骨显像中骨外放射性异常浓聚有164例,占15%.其中在软组织和脏器的异常浓聚78例,占总异常例数的47.5%;患者皮肤、衣物污染50例,占总异常例数的30.5%;技术伪影36例,占总异常例数的22.0%.结论:骨显像时骨外放射性异常浓聚较常见,了解其原因,以减少假阳性图像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正确分析图像,降低误诊率.
作者:王云雅;邓敬兰;王胜军;汪静;顾春虎;李国权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