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建明;谢万福;张晓东;王茂德
目的:探讨p15、MDM2、MMP-2与胶质瘤发生及临床病理分级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30例胶质瘤标本中p15、MDM2、MMP-2的表达,同时取6例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组,结合临床资料,分析p15、MDM2、MMP-2阳性表达与胶质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胶质瘤表达中的相关性.结果:组织病理学观察示MDM2蛋白表达量与胶质瘤恶性程度成正比,与p15成反比,与MMP-2正相关.结论:p15、MDM2、MMP-2蛋白在胶质瘤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其检测有助于判断神经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肿瘤的预后.
作者:吕中华;张学新;张锐;李瑞岩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非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赖氨匹林对体外培养的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ERK信号转导通路活性以及Bcl-2、Bax家族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比色法分析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赖氨匹林对乳腺癌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p-ERK)、Bcl-2、Bax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10)mmol/L赖氨匹林作用24h、48h、72h明显抑制MDA-MB-231细胞生长,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性.(1、5和10)mmol/L赖氨匹林作用24h,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5.81%、10.52%、15.63%,对照组为0.27%.赖氨匹林可下调MDA-MB-231细胞p-ERK的表达水平,但不影响总ERK表达,同时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结论:赖氨匹林对MDA-MB-231细胞有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乳腺癌ERK信号通路、影响Bcl-2、Bax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张月林;叶云;李筱俊;祝晓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p53蛋白、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 TSP-1)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法检测食管癌病人根治术切除标本的68例食管鳞癌组织中p53、TSP-1的表达状况及计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并对上述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p53、TSP-1的总阳性率分别为72.06$和66.18%,p53表达与TSP-1表达呈负相关(P<0.01),TSP-1蛋白阳性表达组与TSP-1蛋白阴性表达组的MVD值分别为(18.37±4.86),(29.80±6.35),两组MVD值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SP-1与MVD呈负相关(P<0.0l);p53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结论:TSP-1的阳性表达有可能通过抑制食管癌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阻止浸润和转移.p53、TSP-1有可能成为判断食管癌恶性潜能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作者:褚廷广;万里新;蔡政;陈沛;吴会芳;周文鹏;李琮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评价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紫杉醇加顺铂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的作用.方法:6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组(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其中配合化疗组30例,采用紫杉醇135mg/m2+生理盐水500ml静滴3小时以上,第1天,后予顺铂30mg/m2静滴,第1-3天方案化疗,化疗时常规行抗过敏预处理及止吐处理,化疗当天静滴参芪扶正注射液250ml,1次/日,连用10天-14天,每21天为1周期.对照组30例化疗方案同配合化疗组,至少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组总有效率(53.3%)较单纯化疗组(46.6%)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化疗毒性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紫杉醇加顺铂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可提高化疗疗效,减轻化疗毒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福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针吸活检术对肺周围肿块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6年l2月经胸部X线片或胸部CT片示肺周围肿块,靠近胸膜壁层约2cm处的肿块,经其它方法检查亦不能确诊的37例病例,采用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针吸活检术.结果:37例患者中34例获得组织标本,明确定性诊断,成功率91.89%.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针吸活检术对难以定性诊断的肺周边部肿块病变,早期诊断率高、痛苦小、并发症少、经济安全.
作者:唐云兰;高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CIDE基因家族与脂肪肉瘤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正常脂肪组织、20例脂肪瘤和21例脂肪肉瘤组织中CIDEA、CIDEB和CIDE3的表达情况.结果:CIDEA和CIDE3在30例正常脂肪组织、20例脂肪瘤和8例高分化脂肪肉瘤中均高表达,在2例去分化、6例黏液型及5例多形型脂肪肉瘤中,仅在成熟的脂肪细胞或有脂母细胞分化的细胞中表达,而去分化的肿瘤细胞和基质细胞则不表达;且CIDEA和CIDE3的表达一致;CIDEB在所有正常脂肪组织、脂肪瘤及脂肪肉瘤中均呈阴性.结论: CIDEA和CIDE3均与脂肪细胞的分化密切相关,二者的表达缺失可能与脂肪肉瘤的发生和进展有关,但CIDEB与脂肪肉瘤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作者:王淑芳;李青;程红;姚丽;李繁烦;张静;陈广生;赵大庆;闵婕;李南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碘粒子在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将放射性碘粒子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植入到局部靶组织以及乳腺癌根治术后可能发生转移的径路中(选取位置同外放射治疗位置).25例中共计植入放射性碘粒子775粒,平均每例植入31粒.对已行碘粒子植入3年以上的2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与同期行外放射性治疗的31例病例进行局部复发的对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进行3年以上的术后随访,25例中有1例局部复发,复发率为4%.行外放射治疗的31例病例中也有1例局部复发,复发率为3.23%.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行组织间放疗和术后行外放射治疗,在预防乳腺癌局部复发中的疗效无明显区别.但由于观察的例数较少,放射性碘粒子在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作者:沈卫达;王励;陈泓;金薇;胡俊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c-FLIP、bcl-xS和caspase-3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57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C-FLIP、bcl-xS和caspase-3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与癌周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中c-FLIP呈过表达,其阳性率及半定量测定均明显高于癌周组织;c-FLIP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分级之间有显著相关性,随组织分级增高表达升高.而bcl-xS和caspase-3低表达,其阳性率及半定量测定均明显低于癌周组织.随分级增高,bcl-xS表达下降,同时临床I期乳腺癌bcl-xS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Ⅱ期、Ⅲ期乳腺癌.结论:C-FLIP过表达、bcl-Xs和caspase-3低表达是促进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有望作为判断和监测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邱芳;彭松林;戴显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检查和分析浆膜腔积液中恶性细胞,讨论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临床抽取浆膜腔积液立即送检,离心,行HE染色,镜检.结果:1466例浆膜腔积液中,胸腔积液为973例(66.4%),腹水373例(25.4%),心包积液120例(8.2%).其中细胞学检测到恶性肿瘤274例,阳性率为18.7%.恶性积液中,腺癌231例(84.3%),鳞癌癌9例(1.6%),恶性淋巴瘤7例(1.3%),未分化癌4例(0.7%),恶性间皮瘤4例(0.7%).结论:浆膜腔积液的细胞学检查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何远春;李俊;陈振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Low grade central osteosarcoma)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2例成人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结合临床、影像学资料分析和国内外文献回顾,讨论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点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发病年龄较普通型骨肉瘤稍大,多为青壮年,病史较长;病变多位于长骨干骺端,特别是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好发于股骨;影像学检查可见程度不等的骨质破坏;组织学改变没有特征性,类似于良性骨肿瘤或瘤样病变,但有明确的瘤组织浸润,替代骨小梁间的骨髓脂肪组织.常误诊为纤维结构不良等良性病变,骨皮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是重要的鉴别诊断线索.结论: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的诊断强调组织病理学结合临床和影像学,可以避免误诊.
作者:程虹;张传山;沈万安;张静;马福成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 AIs)在绝经后激素反应性乳腺癌妇女的辅助内分泌治疗和解救治疗效果优于三苯氧胺(tamoxifen, TAM).然而,随着药物治疗的深入,AIs的耐药也逐渐显现.近年研究发现: AIs的原发耐药可能与芳香化酶基因多态性有关,但具体的原理还不甚清楚.AIs的继发耐药可能与雌激素受体(ER)和多个生长因子通路的交叉通话相关.针对AIs的耐药,许多学者进行了逆转耐药的研究,本文就AIs的原发与继发耐药机制及逆转耐药的策略进行综述.
作者:陈蕊华;张凤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诺维本(NVB)与热疗联合对人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快速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确定诺维本的工作浓度,并以该浓度进行化疗或与热疗联合,计算24h细胞生存率,根据Veleriote法判断热化疗联合24h的作用效果;24h流式细胞仪检测A549细胞的凋亡和周期情况.结果:以24h时IC10-IC20的药物浓度作为试验的工作浓度,确定NVB对细胞系的工作浓度为10μg/ml.42℃单独热疗和单独化疗均对该株细胞有抑制和杀伤作用(P<0.05);42℃热疗与药物联合抑制作用强于单独化疗组和单独热疗组(P<0.01);细胞周期分析发现42℃热疗降低了S期细胞比例;单独诺维本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与单独化疗组相比热化疗组的S期细胞比例减少,G2/M期细胞增多;对照组、热疗组、化疗组、热化疗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7.9%、13.9%、29.1%.结论:42℃温热可以明显增强化疗药诺维本的毒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干扰细胞周期有关.
作者:康艳霞;张贺龙;冯英明;王宏玫;张荣庆;张东伟;冯燕国;胡玲;杨纪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TP方案)3周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45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标准3周方案(A组)和改进方案(B组)化疗.A组(22例),采用多西紫杉醇80mg/m2,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75mg/m2,静脉滴注,第1天,21天为一周期.B组(23例),采用多西紫杉醇80mg/m2,分2次分别于第1天、第8天静脉滴注.顺铂75mg/m2,分3天静脉滴注,第2、3、4天,21天为一周期.每例患者均接受至少2周期治疗.结果:总有效率A组45.5%(10/22),B组43.5%(10/23),中位生存期(MST)A组12.5月,B组13.1月.两组在有效率及中位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见的毒副作用两组均为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但Ⅲ度-Ⅳ度骨髓抑制A组36.4%,B组8.69%.Ⅲ度-Ⅳ度消化道反应A组45.5%,B组13.1%.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组近期疗效相似,但B组降低了血液学毒性及消化道反应,病人耐受性较好,对老年晚期患者更加适宜.
作者:王玉珍;孙晓茹;姚俊涛;赵征;胡玉琴 刊期: 2008年第07期
14-3-3蛋白在所有真核细胞中均表达,是一类高度保守的酸性蛋白家族,新的研究在阐明14-3-3蛋白在细胞周期调控、凋亡、迁移和生长分化等方面的作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14-3-3蛋白能与超过200种蛋白质相互作用,几乎参与细胞所有的重要生理过程,研究14-3-3蛋白的功能,探讨其在肿瘤发病中的可能机制,对肿瘤及相关疾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曾妍;郑志红;杨磊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比较592例鼻咽癌患者的CT、MRI资料,探讨MRI及CT对鼻咽癌92福州分期和02UICC/AJCC分期的不同影响.方法:分析592例治疗前进行CT/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的患者.比较MRI和CT检查的差异性所导致分期不同.结果:MRI分期结果较CT晚,92福州分期CT中T1 + T2比例达59.4%,MRI中为39.9%(P=0.000);02UICC/AJCC分期中T1 + T2比例达61.0%,MRI中为46.6%(P=0.001).两种分期相比,92分期T4期比例为32.4%,02UICC/AJCC分期T4期比例为22.0%(P=0.001).结论:较CT对鼻咽癌T分期的诊断具有优越性,92分期和02UICC/AJCC分期在T分期上差异不大.
作者:甘浪舸;李祥攀;阮林;韦祝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通过测定肺癌患者、良性肺病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的端粒酶活性(TA),探讨其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CR-TRAP-ELISA法检测42例肺癌患者、20例良性肺病患者和15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A表达.结果:肺癌组29例TA阳性(69.05%),OD值为0.45±0.37,良性肺病组2例TA呈阳性,OD值为0.11±0.06,而15例正常人全部呈阴性,OD值为0.08±0.03.血白细胞计数与TA检测结果无相关性.该法检测肺癌组TA特异度达90%,灵敏度为69.05%,TA表达的高低与临床分期呈明显正相关(r=0.585),与病理类型无相关性.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A阳性率高,可应用于肺癌的诊断,指导肺癌的治疗、预后判断等.
作者:王勇;胡杰贵;江丰收;胡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是一种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的新颖而有效的手段.在治疗程序上包括微型放射源,放射剂量计算,治疗计划与剂量验证等3个环节.粒子组织间植入方法分影像引导下植入和手术中植入.这种方法已经在许多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肖建;曹秀峰;王和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术前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以下简称介入治疗)治疗Ⅱb, Ⅲa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病理确诊为宫颈癌临床分期为Ⅱb或Ⅲa期患者42例,取股动脉为穿刺点,采用Seldinger技术插管至双侧髂内动脉灌注抗肿瘤药物,然后超选至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明胶海绵.介入治疗后l0天左右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加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经介入治疗后近期不良反应轻.术后5年生存率52.4%.结论:Ⅱb, Ⅲa期宫颈癌的术前介入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殷建林;黄俊星;刘海日;顾友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IF在细胞中的表达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IF在29例胃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癌细胞株中(低分化胃癌细胞株MGC-803、中分化胃癌细胞株SGC-7901)AIF的表达量高于上皮细胞株(胎儿胃上皮细胞株HFE-145、胃上皮永生细胞株GES-1);AIF在胃癌组织、癌旁正常胃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1.38%、10%,胃癌组织中AIF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AIF的表达量上调可能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作者:王昌正;李英男;吴本俨;朱鸣;王卫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分析鼻咽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腮腺受照剂量与口腔干燥症发生的关系.方法:61例鼻咽癌接受立体定向放疗,照射靶区为鼻咽肿瘤、鼻咽区、咽旁间隙和颈部淋巴区,靶区处于95%剂量曲线内,总剂量30-42Gy/10-14次/20-30天.腮腺处于50%-60%剂量线内.复查时进行面对面访谈方式的口干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口腔干燥症的严重程度.结果:全组1年局控率95.08%(58/61),1、2、3年累积生存率为95.08%(58/61)、93.22%(57/61)、90.16%(55/61).左腮腺受照剂量l5.98Gy-31.06Gy(21.21±5.29).右腮腺受照剂量14.89Gy-26.69Gy(19.01±4.96),口腔干燥症的发生率为6.56%(4/61),中度发生率为3.28%(2/61),无重度发生.结论:单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鼻咽癌可以保证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降低腮腺受照剂量,减少放疗后口腔干燥症.
作者:赵品婷;邵秋菊;齐宇红;周惠敏;梁昉;袁慧琴;袁灿亮;梁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