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王宝成;毕经旺;狄剑时
目的:探讨MMP-2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15例正常卵巢组织、15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 89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MP-2蛋白表达.结果:正常卵巢组织及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中,MMP-2蛋白不表达或低表达.上皮性卵巢癌中,MMP-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高表达率为50.6%.MMP-2高表达与肿瘤晚期、瘤细胞的低分化、肿瘤转移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MP-2蛋白表达上调.MMP-2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可能作为判断卵巢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李道成;梁立治;朱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膀胱灌注吡柔比星(THP)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10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1周开始用THP(30 mg/40 m1)进行膀胱内定期灌注,每次药物在膀胱内保留30-60分钟,每周1次,连续8次,以后每月1次,连续10次,并随访1.5年-8.5年.结果:108例患者均未见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仅15例出现轻微膀胱刺激症状.复发18例,复发率为16.67%.结论:膀胱灌注THP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长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作者:秦军;袁建林;刘贺亮;邵晨;秦卫军;秦荣良;王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人群中甲状腺癌发病状况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997年至2006年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9例甲状腺癌患者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2006年新疆地区人群甲状腺癌的年均收治患者人数比以前6年高30%以上;女性患者人数比男性高约2.3倍,不同民族之间无显著差异;50岁以下女性患者为52.56%,男性为37.07%;汉族患者占129例(64.82%), 维吾尔族患者47例(23.62%),其他少数民族23例(11.56%);根据甲状腺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分型情况, 乳头状腺癌居首位,136例(68.34%),其类型依次为滤泡癌47例(23.62%),髓样癌11例(5.53%),未分化癌5例(2.51%);参加手术和放/化疗治疗的患者为150例(75.38%),癌症转移并直接进行放/化疗患者28例(14.07%).结论:过去10年当中我院收治甲状腺癌患者逐年增多,说明新疆地区人群中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乳头状癌居首位;女性甲状腺癌的高发年龄分布30岁-50岁,男性人群高发年龄在60岁-69岁,维、汉两族人群甲状腺癌的男女发病比例有明显差异;但甲状腺癌的亚类在维、汉两民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夏米西努尔·伊力克;热沙来提·艾尔西丁;阿布力孜·阿布杜拉;姜晓芳;五且昆·吐尔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99mTc-MDP骨三相扫描在骨肉瘤病人中的显像特点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了我院2006年4月-2007年1月经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诊断为骨肉瘤的24例患者,男12例,女12例,小年龄11岁,大50岁,平均年龄20.6岁,所有患者都使用GE公司的Hawkeye SPECT进行99mTc-MDP骨三相扫描,图像经Entegra工作站处理.在血流灌注相,利用感应区技术(ROI),就肿瘤血流灌注开始时间、高计数率、计数率达高峰时间、快速灌注持续时间、计数率-时间曲线斜率、曲线下面积与健侧进行比较,行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并计算计数率-时间曲线斜率比值、曲线下面积比值.另外计算血池相计数与对侧比值、延迟相计数与对侧比值(T/NT)及两样本均数比较配对t检验.观察结果延迟相的显像特点.结果:58.3%发生在股骨的(14/24),其中股骨下9例;37.5%发生在胫骨(9/24),其中胫骨上7例;发生在腓骨仅1例;累及2块骨头以上为5例.未发现远处部位转移.肿瘤血流灌注平均开始时间、计数率达高峰时间、快速灌注持续时间、高计数率、计数率-时间曲线斜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3.04±1.94)s,( 13.43±3.98)s,(10.52± 3.06)s,(958.26±469.24)counts/s,99.15±61.02,(49797±25157.24)counts,健侧分别为(4.70±3.25)s,(18.26±5.69)s,(13.57±4.57)s,(270±160.51)counts/s,23.22±19.20,(13403±8821.95)counts,两者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斜率比值为6.03±4.68,曲线下面积比值为4.99±3.62.血池相计数与对侧比值、延迟相计数与对侧比值分别为3.34±1.53,6.02±3.12,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显像,放射性异常高度浓聚,核素分布均匀41.7%,不均匀者58.3%,病变内出现放射性稀疏、缺损者占54.2%,另外软组织可见侵犯并有不均匀放射性浓聚.结论:99mTc-MDP骨三相扫描为骨肉瘤的诊断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胜军;汪静;曾瑾;王喜青;王云雅;梁晓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沙培林在体外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的沙培林(0、0.001KE/ml、0.01KE/ml、0.1KE/ml和0.5 KE/ml)处理6h、12h、24h和48h后,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SGC7901细胞的生长情况;0.5 KE/ml沙培林作用于胃癌SGC7901细胞48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药物处理前后的p53、p27、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沙培林对SGC7901胃癌细胞具有抑制增殖效应,并在一定范围呈现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沙培林(0.5 KE/ml)作用48h后,周期检测发现SGC7901细胞G0/G1期细胞下降,S期增加(P< 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沙培林干预可使SGC7901细胞p53蛋白表达下调,p27蛋白表达上调(P< 0.01),PCNA蛋白表达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沙培林可改变SGC7901细胞周期分布,抑制细胞增殖;可使细胞p53表达减少,p27表达增加.
作者:李宁;李建;吴克瑾;费哲为;欧敬民;叶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扶正固本为主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 189例晚期NSCLC住院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中西药组(化疗加口服扶正固本为主中药治疗)63例、中药组(单纯口服扶正固本为主中药治疗)63例和单纯化疗组63例,治疗期为3个月,并比较3组进行临床疗效、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和体重等.结果: 中西药组、中药组、单纯化疗组近期有效率(CR+PR)分别为17.5%、3.1%和7.8%,中西药组疗效优于中药组和单纯化疗组(P<0.05),且中西药组、中药组患者在临床症状变化、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单纯化疗组(P<0.05);治疗后体重均有下降,中西药组、中药组下降低于单纯化疗组(P<0.05); 中西药组的化疗毒性发生率及毒性程度均较单纯化疗组明显减轻(P<0.05).结论: 扶正固本为主联合化疗治疗NSCLC具有较好作用,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近期有效率、体重,具有减毒增效作用.
作者:王桦;莫辉;廖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颈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加局部热疗的临床疗效和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8例食管癌颈淋巴结(306个受损病灶)患者,左颈87例,右颈143例,双颈11例,气管前7例.转移灶≤3cm 202个,3.1cm-5cm 18个,>5cm 18个.加热采用915MHz、2450MHz微波热疗机,温度控制在41℃-43℃,每周2次,每次45分钟.放射治疗6MV-X直线加速器或钴60治疗机,2Gy/次,5次/周,照射剂量50Gy-75Gy. 结果:瘤体完全消失率为70.26%(215/306),部分消退16.01%(49/306),总有效率86.27%(264/306),稳定和无效13.73%(42/306). 结论:食管癌颈淋巴结转移加热和放疗综合应用是一种有效、易于进行、经济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可以提高肿瘤的局控率和治愈率.
作者:刘粉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检测PDE2A在多种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了解PDE2A基因的表达分布特点及初步功能特征,为进一步肿瘤多药耐药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Northern杂交与RT-PCR方法检测PDE2A在H446、H446/CDDP、A549、A549/CDDP、SK-HEP-1、Namalwa、SGC7901等7种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DE2A仅在H446/CDDP中表达,而在其他细胞中无表达.结论:在所检测的7种肿瘤细胞中,PDE2A在H446/CDDP中高表达.PDE2A可能参与了H446/CDDP多药耐药性的形成.
作者:李昆霖;吴国明;戢福云;徐智;HUANG Gui-jun;黄桂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联合胸腔内化疗治疗伴恶性胸水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2例伴中、大量恶性胸水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胸腔置管引流尽量放干胸水后,胸腔内注射化疗药物顺铂(DDP) 40mg/m2、香菇多糖2mg、地塞米松10mg,从胸腔内化疗后的第3天口服吉非替尼250mg/d,直到病变进展或其他原因停药.每3个月对病灶进行1次CT检查.结果:第3个月CT复查结果显示:全组胸水控制有效率为72.7%(18/22),肿瘤病灶治疗有效率为36.4%(8/22),疾病控制率86.4%(19/22),临床受益反应为90.9%(20/22).中位随访8.5(2-22)个月,目前仍存活18例,其中10例仍处于疾病控制中,8例生存期已超过1年.主要毒性反应是Ⅰ、Ⅱ度皮肤毒性.结论:吉非替尼联合胸腔内化疗治疗伴恶性胸水的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潘德键;周锡建;王东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我院采用微量泵(MEDIA,意大利制造)静脉持续推注大剂量吗啡注射液治疗晚期癌痛患者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春晖;倪依群;张宝南;周留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VEGF、TGF-β1在早期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30例早期胃癌中VEGF、TGF-β1的表达,分析其与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早期胃癌VEGF表达率为17.7%, TGF-β1表达率为46.9%.VEGF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TGF-β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癌周明显肠化相关,VEGF、TGF-β1表达与预后无关.结论:早期胃癌VEGF、TGF-β1检测对早期胃癌预后判断价值有限,但TGF-β1检测可用于评估淋巴结状态,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
作者:吴道宏;吴本俨;王孟薇;王卫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用于检测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中FUS-CHOP融合基因的可行性及其对粘液样/圆细胞型脂肪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粘液样/圆细胞型脂肪肉瘤石蜡包埋组织标本25例,以其它类型脂肪肉瘤(包括分化良好型、去分化型、多形型),滑膜肉瘤,低度恶性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粘液脂肪瘤,脂肪母细胞瘤,神经鞘瘤伴粘液变性和粘液软骨肉瘤作为阴性对照,共18例.所有标本均经过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用嵌套式RT-PCR的方法检测FUS-CHOP融合基因mRNA并经测序证实,以β-actin基因作为内对照检测mRNA质量.结果:43例标本中,30例可检出β-actin,阳性率为69.8%,其中粘液样/圆细胞型脂肪肉瘤标本β-actin阳性18例(72%),对照组β-actin阳性12例(66.7%).25例粘液/圆细胞型脂肪肉瘤中15例检出Ⅱ型FUS-CHOP融合基因表达,阳性率60%(15/25),去除β-actin阴性病例的阳性率为77.8%(14/18).其中1例β-actin阴性表达而检出FUS-CHOP融合基因.对照组18例标本均未检出FUS-CHOP融合基因.结论:FUS-CHOP融合基因在粘液样/圆细胞型脂肪肉中呈特异性表达,可作为该肿瘤的特异性标志物用于诊断.嵌套式RT-PCR的方法可用于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中FUS-CHOPmRNA的检测.
作者:魏万里;王岩;杨承刚;陈芸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放疗联合同步口服希罗达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疗效.方法:选择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38例,随机分为放疗+希罗达综合治疗组(17例)和单纯放疗组(对照组21例).希罗达剂量为825mg/m2,分2次口服,d1-d14,每21天为1周期.放疗剂量50Gy-70Gy,单次剂量2Gy-2.5Gy,每周5次.放疗结束一月后复查盆腔CT.结果: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2.4% 和72%.综合组患者CR 5.8%,PR 76.5%,总有效率(CR+PR)为82.3%;对照组患者CR 4.8%,PR 57.1 %,总有效率(CR+PR)为61.9%.结论:放疗+口服希罗达治疗复发直肠癌疗效确切、副反应轻微.可在临床推广.
作者:余娴;王阁;杨镇洲;马俊刚;杨晓霞;刘岩海;倪蓉晖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吉西他滨(GEM)联合顺铂(DDP)对晚期肺腺癌的客观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GEM1000mg/m2 静脉注射,第1、8天,DDP25mg/m2 静脉滴注,第1-3天,21天为1周期.按WHO标准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50例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23例,有效率(RR)48%,中位生存期9.3月.1年生存率34.0%.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结论: GP方案治疗晚期肺腺癌初治患者疗效较高,毒副反应可耐受.
作者:纪春祥;李绵利;刘丽华;彭宪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致密型乳腺内病变的MRI信号和强化特点,提高MRI对乳腺内良、恶性病变的检出.方法:收集24例(48 个)乳腺MRI检查患者资料,分析病变形态特点、动态增强MRI表现.结果:乳腺癌3例,肿块呈浸润性生长,早期强化;隆胸术后4例,假体呈明显高信号,表现为斑片状或节结状,与自身腺体分界清楚;囊肿5例;表现为长T1W1长T2W1信号,纤维腺瘤3例;表现为境界清晰肿块,呈弥漫状、斑点状缓慢强化,术后改变3例;表现为与手术区域一致的腺体斑痕,呈等信号;乳腺增生症3例;表现为斑片状,增强扫描信号稍高于周围腺体.结论:乳腺MRI是一种高敏感性技术,对致密型腺体的诊断是钼靶检查的重要补充,对乳腺内病变的检出和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马捷;杨忠;朱进;李莹;龚静山;单军;徐坚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股前外侧皮瓣在口底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3月至2007年6月,应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一期修复口底癌术后缺损10例.皮瓣大小为12cm×5cm至6cm×4cm.结果:10例皮瓣全部成活,外观满意.口腔功能基本恢复.随访2月到26个月,10例患者均健在.其中1例于术后6个月局部复发,再次行局部扩大切除及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结论: 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长,血管口径大,供瓣区隐蔽.是一种适合口底缺损修复的游离皮瓣.
作者:喻建军;周晓;陈杰;李赞;黄文孝;戴捷;田嗥;包荣华;单振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Caveolin-1是细胞膜表面内陷结构Caveolae的标志性蛋白,识别并与多种信号蛋白分子相作用,在内皮细胞内表达量较高,在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小鼠动物模型中对血管生成、肿瘤生长起抑制作用,有可能成为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靶蛋白.
作者:房凯;姜懿凌;赵雨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125I放射性粒子对体外培养的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克隆形成率的影响.方法: 取高糖型DMEM培养的对数生长的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细胞计数并稀释,接种于35mm直径培养皿.设置A组:对照组(不加粒子),B组:低剂量实验组(加入0.2mCi 125I粒子1枚),C组:中剂量实验组(加入0.4mCi 125I粒子1枚),D组:高剂量实验组(加入0.8mCi 125I粒子1枚),37℃、5% CO2恒温培养箱进行培养,于培养后第1-7日进行各组克隆计数并计算克隆形成率.结果: 1周后A、B、C、D各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72.73%、57.84%、34.41%、22.35%,实验组各组细胞克隆形成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C组与B组,D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0.73, P<0.01;χ2=24.02, P<0.01);D组与C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3.16, P>0.05).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可以降低体外培养的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克隆形成率.
作者:肖建;曹秀峰;龚涌灵;曹国宪;俞惠新;谭成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在实验兔放射性肺损伤中的双向作用.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L-精氨酸组(L-Arg组)和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L-NAME组),采用6MvX线对左全肺进行照射, 25Gy,1次.每组分别于照射后1、3、6个月各自处死5只动物,处死前进行左肺肺泡灌洗,灌洗液进行NO测定及肺组织iNOS免疫组化检测和病理分期.结果:NO含量在放疗后1个月,3组均明显升高,但L-NAME组的升高幅度低于前两组.放疗后3-6个月,对照组与L-NAME组NO含量显著降低,而L-Arg组仍高于放疗前水平.iNOS蛋白表达对照组与L-Arg组基本一致,即在照射前和照射后3-6个月,肺间质细胞内几乎未见iNOS阳性表达;在照射后1个月,肺间质中iNOS表达阳性细胞明显增多;而L-NAME组在照射后1个月,肺间质中仅见少量的iNOS表达阳性细胞.对照组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组.结论:NO在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双重作用,适中的NO水平对机体是有益的.
作者:党军;李光;缪宏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芦荟大黄素对人胃癌细胞HGC-27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甲基噻唑(MTT)比色法和生长曲线测定不同浓度芦荟大黄素在不同作用时间内对在体外培养HGC-27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率的变化.结果: 芦荟大黄素可在G0/G1期阻滞人胃癌细胞HGC-27的增殖,使S期细胞比率降低;在一定范围内,芦荟大黄素的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凋亡率也越高.结论: 芦荟大黄素能抑制人胃癌细胞HGC-27细胞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而阻止细胞周期.
作者:南菁;秦云霞;刘晶;赵颖娜;付强;赵华栋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