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曹秀峰;龚涌灵;曹国宪;俞惠新;谭成
目的:评价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局部残存、区域复发进行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FSRT)的临床价值和毒副作用. 方法:对 24例鼻咽癌放疗后局部残存、区域复发的患者,应用奥沃光子公司生产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10MV X射线,80%为参考剂量曲线,肿瘤边缘分次剂量为4-6Gy/次,2-3次/周,总剂量为8Gy-24Gy.患者分为2组:A组18例为首程根治性放射治疗后6个月内经鼻咽镜、CT或MRI检查仍有较大肿块残存;B组6例为首程根治性放射治疗后6个月以上区域复发者.结果: 24例患者CR为66.7%(16/24),PR 29.1%(7/24),NC 4.2%(1/24),CR+PR 95.8%(23/24).鼻咽部大出血的发生率为16.7%(4/24). 结论:对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局部残存、区域复发,采用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推量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鼻咽部大出血是其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林高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和错配修复基因hMSH2蛋白表达在大肠癌发生中的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9例大肠癌、 37例结肠炎组织中p53和hMSH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53蛋白在大肠癌组表达64.04%(57/89)明显高于结肠炎组8.11%(3/37)(P<0.01);hMSH2蛋白在大肠癌组表达84.27%(75/89) 明显高于结肠炎组21.62%(8/37)(P<0.05).p53 蛋白阳性与阴性大肠癌组hMSH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56%和35.95%,两种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p53 蛋白阳性与阴性结肠炎组hMSH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和14.71%,两种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碱基错配的增多导致突变的积累可能是大肠癌的发病原因之一.
作者:李玉中;王朝晖;李玲;王乃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nRH拮抗剂)对化疗中大鼠卵巢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选用40只3-4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 GnRH拮抗剂(西曲瑞克)组,环膦酰胺(CTX) 组,西曲瑞克+CTX组,每组10只.用药后比较4组大鼠卵巢、子宫湿重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放射免疫方法测定4组大鼠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用药组对 BCL-2蛋白,半胱天冬酶-3蛋白(caspases-3)在卵巢颗粒细胞中表达的影响.结果:光镜下可见CTX对卵巢组织破坏程度较大,使各期卵泡总数显著减少,血FSH 升高,E2 下降;西曲瑞克能明显改善CTX对卵巢的破坏,使总卵泡数不减并增加初级卵泡比例,FSH 升高、E2 下降不显著.BCL-2蛋白在西曲瑞克组、联合用药组强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在CTX组中BCL-2蛋白表达阴性或弱阳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caspases-3蛋白在CTX组强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caspases - 3蛋白在西曲瑞克组、联合用药组中不表达或弱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GnRH拮抗剂能够起到保护化疗中卵巢的作用,保护机制可能与增强BCL-2抗凋亡及抑制caspases -3凋亡途径有关.
作者:赵雪静;辛晓燕;黄艳红;李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沙培林在体外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的沙培林(0、0.001KE/ml、0.01KE/ml、0.1KE/ml和0.5 KE/ml)处理6h、12h、24h和48h后,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SGC7901细胞的生长情况;0.5 KE/ml沙培林作用于胃癌SGC7901细胞48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药物处理前后的p53、p27、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沙培林对SGC7901胃癌细胞具有抑制增殖效应,并在一定范围呈现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沙培林(0.5 KE/ml)作用48h后,周期检测发现SGC7901细胞G0/G1期细胞下降,S期增加(P< 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沙培林干预可使SGC7901细胞p53蛋白表达下调,p27蛋白表达上调(P< 0.01),PCNA蛋白表达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沙培林可改变SGC7901细胞周期分布,抑制细胞增殖;可使细胞p53表达减少,p27表达增加.
作者:李宁;李建;吴克瑾;费哲为;欧敬民;叶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白血病患儿尿淀粉酶糖链变化、证型差异及与自由基的相关性.方法:用凝集素亲和沉淀法检测25例脾胃虚弱型白血病患儿、11例肝郁气滞型白血病患儿、16例非白血病患儿尿液中淀粉酶多种凝集素结合率,凝集素包括PNA、ConA、LCA、PSA、L-PHA、WGA;同时检测尿液淀粉酶活性及自由基相关指标ONOO -、MDA.分析淀粉酶的各凝集素结合率与自由基的相关性,分析以上指标在不同证型白血病患儿间的差异.结果:白血病患儿的尿液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非白血病患儿,但不同证型间无显著性.白血病患儿尿液淀粉酶的PSA、PNA、ConA结合率显著高于非白血病患儿;其中仅脾胃虚弱型白血病患儿尿液淀粉酶的PNA、ConA、PSA、LCA结合率显著高于非白血病患儿;而肝郁气滞型白血病患儿尿液淀粉酶的各凝集素结合率均与非白血病患儿无显著差别.白血病患儿尿液ONOO-、MDA均显著低于非白血病患儿,但脾胃虚弱型白血病患儿尿液ONOO-、MDA均显著高于肝郁气滞型白血病患儿.相关分析发现,尿液淀粉酶的WGA、LCA、ConA、PSA结合率与MDA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白血病患儿尿液淀粉酶糖链发生显著变化,高甘露糖型及杂合型糖链显著增多,其糖链核心岩藻糖基升高,其糖链末端唾液酸基、岩藻糖基减少,D-半乳糖暴露增多,这一变化主要存在于脾胃虚弱型白血病患儿,而肝郁气滞型白血病患儿无此变化,这可能与自由基对淀粉酶糖链的损害有关,这说明脾胃虚弱在淀粉酶异常糖链的形成方面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晓秋;罗秋华;邹亚伟;唐惠琼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对于肿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 C12蛋白芯片检测方法检测117例健康体检者、78例良性肿瘤患者、94例已知的各种肿瘤患者的12种肿瘤标志物.结果: 94例肿瘤患者中, 一项或一项以上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值高于正常值归属为阳性,结果发现69例结果异常,阳性率为73.4%,78例良性肿瘤患者阳性率为41.0%,137例健康体检者结果阳性率为9.4%,恶性肿瘤组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和健康体检者,统计学上有显著性 (P<0.05).结论: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刘荣华;林红;孙晓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治疗化疗后复发转移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晚期乳腺癌32例其中包括既往应用蒽环类药物治疗18例,非蒽环类药物化疗14例.用多西紫杉醇70mg/m2,第1天静滴,顺铂25mg/m2,第1-3天静滴,21天为1周期,2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32例中CR 3例,PR 14例,总有效率为53.1%,中位疾病进展时间9个月,中位生存期17.8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和脱发,但均可耐受.结论:多西紫杉醇顺铂联合治疗化疗后复发转移的晚期乳腺癌疗效确切,副作用较轻可耐受.
作者:王德忱;崔勇;郭天民;彭传敏;李冠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5岁.以阴道不规则出血5月之主诉入院.患者10月前因子宫肌瘤在当地医院行次全子宫切除术.术后恢复好.
作者:周敏;王国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GEMOX方案)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30例晚期实体瘤患者,初治24例,复治6例,采用GEMOX方案:吉西他滨1000mg/m2,d1、d8静脉滴注;草酸铂130mg/m2,d1静脉滴注.21天-28天为1周期.结果:28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CR 0例,PR 7例,NC 14例,PD 7例,总有效率为25.0%,疾病控制率75.0%.中位生存期8.3个月, 1年生存率22.7%.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和呕吐.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轻,患者易耐受.
作者:顾文华;郑磊贞;郭伟剑;沈伟;章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 临床病例患者, 男, 67岁,因右肺下叶周围型肺癌,于2004年4月14日-2004年5月24日,在我科行γ-刀治疗,照射剂量:50%等剂量曲线4.5Gy×8f.
作者:尹永信;袁慧琴;吴淑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肺癌细胞表面柯萨奇腺病毒受体(CAR)表达水平与基因治疗的可能性.方法:用特异性CAR72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在检测CAR在肺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在32例鳞癌中有25例CAR高表达、5例小细胞肺癌全部高表达,相反,CAR在22例腺癌中仅6例高水平表达.在非恶性肺泡上皮中为阴性.结论:以腺病毒血清型5为载体的基因治疗适合于鳞癌和非小细胞肺癌,而不适合于大多数腺癌.
作者:王仕忠;王勇;关乃富;鲍永仪;倪诚;马玲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RhoE在胃癌、结肠癌以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74例胃癌,32例结肠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RhoE的表达水平.结果:RhoE在胃肠道正常组织中普遍表达,在腺体中尤为明显,但在肿瘤组织表达低下或缺失. RhoE在胃癌组织中的染色平均值为1.99±0.28,在相应癌旁组织中为8.64±0.39,明显高于相应肿瘤组织(P<0.005),并且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染色强度有下降的趋势(P<0.005).RhoE在32例结肠癌组织中的染色平均值为2.45±0.35,在相应癌旁组织中为6.55±0.63,明显高于相应肿瘤组织(P<0.005),同样有染色强度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P<0.005). 结论:RhoE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明显下降,表明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负性调控作用,结合新的研究成果我们推断RhoE很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
作者:朱亚杰;石芳;张思源;罗德云;邱萌;李志平;金伯泉;毕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清中CYFRA21-1、CA125和NSE三种肿瘤标志物在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技术测定82例肺癌患者、16例肺良性疾病患者、40例健康人血清中的CYFRA21-1、CA125和NSE水平.结果:肺癌组的三种肿瘤标志物水平均高于肺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血清中CYFRA21-1、CA125、NSE的敏感性分别为61.0%、51.2%、34.1%,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5.4%.CYFRA21-1在鳞癌的敏感性高为78.6%;CA125在腺癌的敏感性为75%;NSE在小细胞未分化癌敏感性高为66.7%.结论:血清CYFRA21-1、CA125和NSE的检测,尤其是三项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对肺癌的诊断,并对组织分型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世生;黄婵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FANCF是范可尼贫血 (Fanconi anemia,FA) 蛋白互补基团的重要成员之一,FANCF作为关键因子参与FA复合体的稳定及FANCD2泛素化激活过程,因此是维持FA/BRCA通路功能所必需的重要蛋白.FANCF通过FA/BRCA通路,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DNA的修复、基因转录与基因稳定性等多种生命信号的转导与调控.FANCF蛋白低表达及功能缺失与FANCF基因启动子超甲基化相关.本文主要综述了FANC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某些散发性肿瘤的发生和耐药性形成的相关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散发性肿瘤的发生和耐药性产生机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作者:何苗;魏敏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评价紫杉醇对p53突变型肺癌细胞株H322的生长抑制作用. 方法: 紫杉醇不同作用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处理H322细胞后,应用MTT法检测紫杉醇对肺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变化,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核形态的变化. 结果: 紫杉醇对H322的细胞毒性呈时间依赖性(P<0.05),(10-1000)nmol/L的浓度对H322生长抑制差异不显著(P>0.05).浓度≤100nmol/L时,G2-M期比率随浓度增加而增高(P<0.05);凋亡比例在低浓度范围内(0.1-10)nmol/L呈浓度依赖性,浓度进一步增加,反而降低.时间依赖性实验中,10nmol/L作用时,凋亡发生呈时间效应;G2-M期所占比例在12h达高.1000nmol/L作用时,G2-M期阻滞程度和持续时间均高于10nmol/L,但不如低浓度诱导凋亡出现得早.典型凋亡细胞出现浓缩、成片的染色质.紫杉醇诱导的凋亡和G2-M期阻滞无相关性(P>0.05).结论: 体外实验中,紫杉醇对H322细胞有明显生长抑制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呈时间依赖性,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剂量效应不明显;低浓度紫杉醇虽然对G2-M期阻滞影响较小,却能比高浓度更早诱发凋亡,延长作用时间亦可达到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目的.
作者:芮萌;LIU Chang-ting;刘长庭;段蕴铀;于晓妸;侯春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甲状腺组织中CD151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甲状腺肿瘤的关系. 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化EnvisionTM二步法检测27例甲状腺癌、10例滤泡性腺瘤及8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CD15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与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 CD151mRNA和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滤泡性腺瘤组和正常甲状腺组,滤泡性腺瘤组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CD151mRNA和蛋白表达与甲状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CD151mRNA和蛋白在甲状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11;P<0.01).结论: CD151在正常甲状腺、滤泡性腺瘤及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呈递增趋势,提示CD151的高表达可能在甲状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作者:张莹;陆竞艳;梁秀就;杨燕初;韦敏怡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抑癌基因DMBT1以及粘附分子E-cadherin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0例食管鳞癌组织,23例切缘正常组织中DMBT1、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DMBT1、E-cadherin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减弱或呈阴性.DMBT1、E-cadherin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淋巴结的转移有关(P<0.05),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论: DMBT1、E-cadherin的表达减弱是食管鳞癌组织低分化和高度恶性的生物学标志,并与淋巴结的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罗文彦;左连富;李子良;成媛;张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克隆人白细胞介素23受体(hIL-23R)编码区序列,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提取PBMC的总RNA,应用RT-PCR技术,以PBMC的cDNA为模版,扩增出hIL-23R的编码区(1890bp),将其克隆至pMD 19-T 载体,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亚克隆于pGEX-4T-1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hIL-23R,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BL-21(DE3),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后收集菌体蛋白,经Western-blot对融合蛋白进行鉴定.结果:获得了hIL-23R编码区序列,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其相对分子质量Mr为97KDa.结论:成功构建hIL-23R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hIL-23R融合蛋白.
作者:车昌燕;张国华;赵燕;张蕾;张云;王树惠;刘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VEGF、TGF-β1在早期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30例早期胃癌中VEGF、TGF-β1的表达,分析其与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早期胃癌VEGF表达率为17.7%, TGF-β1表达率为46.9%.VEGF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TGF-β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癌周明显肠化相关,VEGF、TGF-β1表达与预后无关.结论:早期胃癌VEGF、TGF-β1检测对早期胃癌预后判断价值有限,但TGF-β1检测可用于评估淋巴结状态,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
作者:吴道宏;吴本俨;王孟薇;王卫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细针抽吸(FNAC)早期诊断乳癌的价值.方法: 总结680例乳腺肿块FNAC与其中238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对照.结果: 106例FNAC诊断乳癌,全部与术后病检结果相符合.10例漏诊但FNAC均有阳性提示,漏诊率8.5%.结论: FNAC是早期诊断乳房肿块良恶性的可靠方法.由经过细胞学专业训练的病理医生操作FNAC可提高FNAC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李素侠;任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