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军
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是一组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肿瘤,预后良好.其早期诊断、治疗方法、预后及随访与卵巢上皮良性及恶性肿瘤不同且一直存有争议.现将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侯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对三维立体培养中的肺癌H460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天然活性Ⅰ型胶原中建立肺癌H460细胞三维立体培养模型,分为干预组和空白对照组,干预组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明胶酶谱法测定各组培养基中MMP-2、MMP-9的表达,采用Bergman法测定其中的羟脯氨酸含量,计算胶原降解量.结果:在肺癌H460细胞三维立体培养模型中,肿瘤坏死因子-α干预组MMP-2、MMP-9的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胶原降解量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能上调MMP-2、MMP-9的表达,从而促进肺癌的侵袭与转移.
作者:李继东;朱运奎;肖永久;薛庆亮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比较榄香烯和顺铂胸腔内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依照入选标准,选择各种恶性肿瘤所致胸腔积液患者50例.榄香烯组:尽量放尽胸水后,胸腔内注入榄香烯,每次300-400mg,同时注入利多卡因200mg,庆大霉素8万U,每周1次,治疗4周;顺铂组:方法同上,胸腔内注射顺铂80-100mg,同时静脉水化,每周1次,治疗4周.用药后每周复查彩超、肝、肾功能、血常规一次,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50例均可评价疗效.榄香烯组完全缓解10例(41.67%),部分缓解11例(45.83%),无效3例(12.5%),有效率87.5 %;顺铂组完全缓解6例( 23.08% ),部分缓解 10例(38.46%),无效10例(38.46%),有效率61.54%.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后未发现肝、肾功能、血常规有异常改变.结论:榄香烯组总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顺铂组的61.54%(P<0.05).榄香烯对肝肾功能及造血系统无不良反应,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明显小于顺铂,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
作者:齐瑾;郑玉军;王明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在动物模型制作中,移植物的种类、移植位置和方式的选择、小鼠类型等既决定了移植瘤的成功率,并且决定了移植瘤的生物学特性是否能和原移植物一致.
作者:朱敬之;吴志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VEGF、p53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微转移检测及治疗等方面的作用.方法:ELISA法检测6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VEGF及p53的含量,用50例健康人血清作对照.结果:NHL患者血清VEGF及p53浓度的平均数较健康对照者的明显增高(t=8.23,P<0.001;t=5.141,P<0.001);合并白血病或骨髓浸润的NHL患者的VEGF及p53水平明显高于未有骨髓浸润者;临床治疗有效的患者,治疗后VEGF及p53浓度的平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 VEGF及p53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和性别均无相关性;而惰性淋巴瘤的VEGF、p53水平比侵袭性和高侵袭性的淋巴瘤水平低(P<0.05);Ⅰ、Ⅱ期和Ⅲ、Ⅳ期患者VEGF、p53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p53在NH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对临床分期、病理恶性程度、肿瘤侵犯程度有一定指导意义;VEGF、p53的检测对NHL治疗反应的判断有一定价值,有望成为判断NHL预后的新指标.
作者:孔俊;周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lupeol及其结构改造后衍生/修饰物对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对lupeol进行化学结构修饰,然后应用MTT方法检测lupeol及其衍生/修饰物对HepG2和SMMC7721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MTT数据显示,lupeol及其衍生/修饰物均能抑制HepG2和SMMC7721细胞增殖,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Lupeol、H1、T1和T2的IC50分别为40 μmol/L -50 μmol/L、约120 μmol/L、约50 μmol/L和70 μmol/L -80 μmol/L.结论:lupeol结构改造后,并没有提高其对肝细胞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芬;何艳;李云森;朱永明;刘海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 负载MAGE-n表位肽QLVFGIEVV体外诱导特异性CTL 的能力及其抗肿瘤效应.方法:MAGE-n表位肽以固相多肽合成技术合成,并用HPLC进行纯化,质谱法(MS)鉴定,以流式细胞仪筛选HLA-A2+人外周血PBMC,连续贴壁法分离培养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用成熟的DC负载MAGE-n表位肽QLVFGIEVV反复刺激活化诱导抗原特异性CTL,用51Cr 释放法检测CTL的杀伤活性,并用抗HLA-A2分子单抗进行杀伤抑制实验.结果:用DC负载MAGE-n表位肽QLVFGIEVV可诱导特异性CTL反应,对MAGE-n阳性表达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结论:DC负载抗原肽QLVFGIEVV在体外可诱发较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作者:张秀敏;郭风;林慧;曲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不同恶性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34在鼻咽癌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通过纤维鼻咽镜取30例鼻咽癌组织和10例声带息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织中CD34的表达结果.结果:在鼻咽癌组织和声带息肉组织中均表达CD34;而且鼻咽癌组织中CD34的表达高于声带息肉组织(P<0.05).对鼻咽癌组织的CD34和病理类型、性别以及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CD34表达与病理分型有统计学意义,在非角化性分化型和未分化型之间具有差异,分化型表达高于未分化型,P<0.05;而其余关系则无统计学意义.CD34与N分期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CD34与临床分期、T分期之间无联系,P>0.05.结论:鼻咽癌肿瘤组织中CD34的表达高于声带息肉组织;CD34表达与鼻咽癌的病理分型相关,非角化分化型的表达高于非角化未分化型.CD34与N分期相关;不同恶性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34可能与鼻咽癌肿瘤干细胞有关.
作者:陈海霞;金风;宝莹娜;吴伟莉;龙金华;李媛媛;龚修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产甲胎蛋白胃癌(AFPGC)是指患者血清和癌组织中含有大量甲胎蛋白的胃癌.报道多的是胃的肝样腺癌,但并非产甲胎蛋白的胃癌均为肝样腺癌,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特异性癌标志物,在胚胎发育时期由胚肝及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肝细胞肝癌和卵黄囊肿瘤的诊断,近来研究发现其他内胚层肿瘤也有AFP产生,如胃癌、肠癌、胰腺癌、胆囊癌、乳腺癌,其中胃癌相对多见[1-2].
作者:化春蓉;黄建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白头翁醇提物对昆明小鼠H22肝癌细胞皮下移植瘤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方法:建立鼠H22肝癌细胞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白头翁醇提物灌胃治疗,连续用药10天后,观察用药后肿瘤的大小,计算瘤重抑制率并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20g/kg白头翁醇提物对小鼠H22细胞皮E移植瘤作用后瘤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0g/kg、20g/kg白头翁醇提物对小鼠H22细胞皮下移植瘤治疗后的微血管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7、0.01).结论:白头翁醇提物对荷瘤鼠H22肝癌移植瘤具有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有关.
作者:朱丽晶;钱晓萍;李敏;胡静;刘宝瑞;禹立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脾脏转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报告1例卵巢透明细胞癌脾脏转移的详细临床资料,并进行系统文献回顾.结果:卵巢癌出现脾脏转移以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多见,卵巢透明细胞癌发生脾脏转移极为罕见.卵巢癌出现脾脏转移时间多在卵巢癌术后,少数出现于首次就诊时,多数表现为同时多发性的大网膜及盆腔转移,个别患者可表现为孤立性脾转移病灶.结论:卵巢 癌脾脏转移诊断的确立需要结合肿瘤标志、影像学资料和组织病理;治疗方面需采取综合手段,应在准确评估病情的前提下,及时行减瘤术和脾切除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王丽娜;田美娟;程婷婷;周小娟;魏永长;杨谨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影响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以探讨其转移规律,为指导临床治疗、评估预后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累及肠管周径、大体类型、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浸润深度等相关因素,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结肠癌淋巴结转移与大体类型、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大体类型、病理分级及浸润深度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影响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有大体类型、病理分级及浸润深度.
作者:李海军;车向明;贺仕才;龙厚隆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A-MSHA)腔内注入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3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先心包腔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行持续引流,待积液基本排尽后注入PA-MSHA 2-3ml和地塞米松5mg.夹闭引流管5-7天后复查B超,如效果不佳则再次引流后重复注射上述药物,反之则拔管.结果:共治疗23例,完全缓解14例(60.9%),部分缓解7例(30.4%),总有效率91.3%.心包腔内注药后有5例发热,2例胸痛.结论:PA-MSHA腔内注入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疗效满意,不良反应不大.
作者:朱亚芳;魏金芝;顾洪兵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小肠次全切除通常导致患者营养吸收障碍.在没有肠外营养的条件下,此类患者的长期生存依赖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即残留小肠的吸收功能的增强.一名56岁男性患者因肠系膜反复自发出血,先后行3次手术治疗,终导致小肠次全切除并全结肠切除.第3次手术后,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给予生长激素和L-谷氨酰胺治疗.治疗1个月,患者完全脱离肠外营养.术后1年,患者体重增加7kg.实验室检测血红蛋白浓度112g/L,白蛋白36.8g/L.此病例提示我们在全结肠切除的情况下,120cm残留回肠可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生长激素和L-谷氨酰胺的应用可以促进残留回肠吸收功能的恢复.
作者:高珲;何显力;乔庆;吴涛;徐根强;包国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体部伽玛刀联合化疗治疗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的局部晚期(WHO分期Ⅲa、Ⅲb)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2006年8月到2009年2月期间,我院治疗的110例符合入选条件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体部伽玛刀加化疗.体部伽玛刀治疗:单次处方剂量50%等剂量曲线为350cGy-400cGy,每天一次,共12-14次,总剂量49Gy-56Gy.化疗:采用紫杉醇+顺铂方案,于伽玛刀治疗后1周左右开始,平均4个周期.对照组:常规放射治疗加化疗.采用60Co体外照射,放射剂量为50Gy-54Gy,180cGy-200cGy/次,每周5次,5-6周完成,化疗方案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1.94%,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65.28%、47.22%,放射性肺炎发生率3.57%.对照组:有效率为63.16 %,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 39.47%、23.68%,放射性肺炎发生率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部伽玛刀联合化疗对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的局部晚期NSCLC有效,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李昌林;李崇国;唐汉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5例经病理学确诊为食管癌的患者,年龄均大于65岁,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化疗,21天为一周期,连用两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45例患者中CR 10例,PR 9例,SD 5例,PD 21例,总有效率RR为42.2%,中位生存时间9.6个月.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纪媛媛;李军扩;王俊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4v6(sCD44v6)蛋白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48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及1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sCD44v6蛋白的含量.结果:48例乳腺癌患者血清中sCD44v6蛋白的含量为(546.45±63.79)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67.32±50.06ng/ml,P<0.01.乳腺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后sCD44v6蛋白的含量明显下 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及低龄(≤35岁)密切相关.结论:sCD44v6水平可作为诊断、治疗乳腺癌及预测乳腺癌患者转移复发风险及预后的辅助指标.
作者:王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1例及国内1994年-2010年报道的23例食管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共24例,男14例,女10例;12-74岁,平均50.30岁;以食管梗阻为主要临床表现.恶性间质瘤16例,良性间质瘤7例,交界性1例;手术切除21例.平均随访14个月,死亡1例,无复发.结论:食管间质瘤较少见,确诊依赖病理免疫组化,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郭亚鹏;邝世晏;曾新艳;李轶君;康强;刘黄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肾上腺囊肿的临床诊断与病理分型.方法:收集2005年-2010年手术切除的23例肾上腺囊肿标本,10%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3例标本中,大直径2.5cm-8cm,上皮性囊肿2例占8.7%(2/23)、内皮性囊肿8例占34.8%(8/23),假性囊肿12例占52.2%(12/23),寄生虫性囊肿1例占4.3%(1/23).结论:肾上腺囊肿的病理分型以假性囊肿比例较高,其次为内皮性囊肿.影像学具有很高的诊断参考价值,但确诊仍需病理检查.
作者:刘兰侠;刘杜先;姜少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对腹腔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10年12月76例有腹痛腹胀、发热或腹部肿块怀疑腹腔肿瘤的患者进行腹腔镜探查.结果:腹腔镜手术探查76例均得到明确诊断.结论:腹腔镜探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通过镜下观察及活检组织病理检查可基本明确病因,有效指导手术治疗.
作者:夏婷婷;史冬涛;毛忠琦;许春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