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Aurora-A基因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预后的关系

张男;张继红;曹方方;刘璇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 aurora-A基因, 荧光定量PCR, 预后标记物
摘要:目的:检测Aurora-A基因在NB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旨在发现新型、独立有效的预后标记物.方法:本院2005年-2009年20例NB冻存组织和2007年-2010年15例伴有骨髓转移的NB骨髓标本.另取10例节细胞神经瘤冻存组织作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SYBR Green I方法检测上述标本中Aurora-A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urora-A基因在10例节细胞神经瘤对照组中无表达,在35例NB标本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达,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1);Aurora-A基因在低分期组中低表达(0.225±0.096),高分期组中高表达(0.659±0.079)(P<0.01);Aurora-A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与年龄有关,小于1岁者表达低(0.392±0.163),大于等于1岁者表达高(0.578±0.237)(P<0.05);Aurora-A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1).结论:Aurora-A基因在恶性NB中高表达,可能参与NB的恶性增殖;Aurora-A基因高表达患儿预后不良,可作为NB分子生物学预后标记物.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胸腺非典型性类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表型

    目的:了解胸腺非典型性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例胸腺非典型性类癌的临床资料,手术切除组织光镜切片观察,另作10项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Kp,EMA,Ki-67,CD3,CD20,CD5,TdT,NSE,CgA,Syn.结果:2例胸腺非典型性类癌均为男性,纵膈肿瘤,由小园形细胞构成.瘤细胞CKp、EMA、NSE、CgA、Syn阳性,CD3、CD5、CD20、TdT阴性,Ki-67核阳性细胞指数>20%,肿瘤有显著坏死.结论:非典型性类癌是一种罕见的胸腺肿瘤,诊断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哈英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KiSS-1、KiSS-1受体GPR54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非小细胞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目的:研究KiSS-1、KiSS-1受体GPR54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非小细胞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探讨三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侵袭转移中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选择98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及30例癌旁肺组织的标本,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组织中KiSS-1、GPR54及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KiSS-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肺组织(P<0.01);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肺组织中的表达(P<0.01).KiSS-1在有淋 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显著 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MMP-9在有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KiSS-1与GPR54、MMP-9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具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KiSS-1基因表达下调和GPR54、MMP-9蛋白过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李银玲;高辉;王鑫;潘泳歧;李庆昌;王恩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MMP-9、uPA及CD34与胃癌侵袭和转移及其相关性

    目的: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e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及血管标志物CD34与胃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选择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胃癌蜡块标本54例,正常胃黏膜标本15例作对照.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MP-9、uPA、CD34的表达.结果:MMP-9、uPA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随分级的降低、淋巴转移的发生、临床分期的提高而明显增高(P均<0.05).CD34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随分级的降低、远隔转移的发生、临床分期的提高而明显增高(P均<0.05).胃癌中MMP-9与CD34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 uPA与CD34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MMP-9、uPA、CD34对胃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起重要的促进作用.MMP-9、uPA、CD34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中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关系密切.MMP-9、CD34、uPA各自都可以成为胃癌诊断和预后估计的指标.CD34可以作为胃癌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有效标记物,同时为胃癌的分子生物学治疗提供新靶点.

    作者:寇有为;邵华;王强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超声造影在原发性与转移性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原发性与转移性小肝癌(≤3cm)的造影剂灌注特征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67例小肝癌患者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检查,并分析其造影特征.结果: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准确性为95.5%(64/67).原发性肝癌中93.5%(43/46)病灶为多血供,造影表现为动脉相整体均匀增强;转移性肝癌中76.2%(16/21)病灶为乏血供,造影表现为动脉相周边呈环状或内部呈不规则散在点状增强.结论:超声造影对小肝癌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但对部分小肝癌的不典型造影表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声稀;司芩;钱晓莉;吕校平;刘媛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C-myc与PC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C-myc和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肺癌和正常肺组织或肺大疱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50例原发性肺癌(鳞癌24例,腺癌19例,腺鳞癌4例,小细胞肺癌3例)和16例正常肺组织及肺大疱组织中C-myc及PCNA的表达.结果:50例原发性肺癌组织中C-myc、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33/50)、74%(37/50),正常组织中两种抗体均无阳性表达,肺癌组织中C-myc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肺组织,C-myc在3例小 细胞肺 癌中无表达.结论:C-myc与PC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C-myc和PCNA表达增加在肺癌早期即可发生,与肺癌分期无相关性,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子靶向治疗有帮助.

    作者:赖习华;王茂生;陈小萍;易桓聪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维甲酸诱导甲状腺滤泡状癌FIE-133细胞凋亡前后的蛋白质差异表达

    目的:建立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探索维甲酸诱导甲状腺滤泡状癌凋亡的蛋白差异表达,为肿瘤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方法:无菌的含10%胎牛血清1640培养基培养甲状腺滤泡状癌细胞株FIE-133,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用维甲酸刺激24小时共同培养,提取对照组和实验组全蛋白,双向电泳分离蛋白质,采用PDQuest2-DE软件分析两组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斑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进行鉴定.结果:双向电泳图谱显示:实验组(维甲酸刺激组)与对照组的蛋白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质谱初步鉴定了5种主要蛋白.结论: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技术可以有效分离和分析维甲酸诱导甲状腺滤泡状癌FIE-133细胞凋亡的蛋白差异表达,为探索维甲酸治疗甲状腺滤泡状癌提供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作者:薛晓婕;刘佳佳;汪宏良;翟中良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MG132和DDP联合应用诱导Hep-2喉癌细胞凋亡及机制的研究

    目的: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与顺铂(DDP)联合应用对Hep-2喉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观察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Bad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体外培养Hep-2细胞分别暴露于MG132、DDP或者MG132和DDP,24h后流式细胞术(FCW)检测Hep-2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方法测定Hep-2细胞中Bcl-2和Bad两种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MG132和DDP联合用药24h后Hep-2细胞凋亡率较单独应用MG132、DDP显著增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较单独用药组Hep-2细胞中Bcl-2的表达显著减少,而Bad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MG132 联合DDP可能通过降低Bcl-2同时增强Bad的表达而进一步诱导Hep-2细胞的凋亡.可以认为MG132能增强DDP诱导Hep-2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张学文;朱逸;钮洪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巨大良性乳腺叶状肿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对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特点和诊疗现状的认识.方法:回顾我科收治的1例巨大良性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右乳肿块7年,B超示:右侧乳腺可探及大小约20cm×20cm混合回声包块,内可见液性暗区.全麻下行右侧乳腺单纯切除术,术中冰冻考虑恶性病变,组织来源不能确定,遂加行右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结论:乳腺叶状肿瘤临床上发病罕见,仅以乳腺肿块为首发症状,术前诊断困难,易误诊,明确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学检查,故易导致过度治疗或治疗不当.

    作者:汪建光;朱琨;李康;党诚学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Annexin Ⅱ在人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Annexin Ⅱ在人胃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以Tagman探针为基础的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36例胃腺癌及其配对癌旁组中Annexin Ⅱ mRNA的表达.结果: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胃腺癌组织中Annexin Ⅱ mRNA表达量较癌旁组织明显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8).胃腺癌组织中Annexin Ⅱ mRNA上调表达与病理分化程度相关,低分化癌组织表达量较中分化癌组织明显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与否、TNM分期、远处转移与否无关(P均大于0.05).结论:Annexin Ⅱ mRNA在人胃腺癌组织过表达,且其表达量随腺癌的病理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加,表明Annexin Ⅱ可能与胃腺癌的生物学行为相关.

    作者:陈玲;陈卫昌;叶建新;史进方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周细胞的研究进展

    周细胞是一种多能细胞,可以向骨、软骨等组织分化;具有收缩能力,从而调节微环境的灌流量和通透性;还能和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参与血管形成和创伤愈合.周细胞的功能失调和许多微血管疾病以及肿瘤的扩散相关.一直以来,对周细胞的存在以及功能有所忽略,近才对其有一定的认识.本文就周细胞的定位、结构、标记物、功能、相关的信号通路以及在肿瘤中所起的作用做一简单的介绍.

    作者:翟丽丽;杨迷玲;李争艳;刘杨;王正彩;韩伟;王立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术中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腹腔灌注化疗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究术中动脉灌注化疗(intraoperation artery infusion chemotherapy,IAIC)联合腹腔灌注化疗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筛选2006年3 月-2007年9月就诊于我科的91例年龄≤75岁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7例)和对照组(44例).实验组术中经瘤体的主要供血动脉及腹腔共给予5-氟尿嘧啶1000mg及丝裂霉素10m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后单纯行常规手术切除,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FAP方案(5-氟尿嘧啶600mg/m 2d1 、丝裂霉素30mg/m2 d1 、顺铂20mg/m2 d1-5)化疗,总疗程4-6次.结果:实验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9.36%、76.09%、58.70%.3年局部复发率、腹腔转移率、肝脏转移率分别为26.09%、15.22%、21.74%.对照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0.91%、60.47%、32.56%.3年局部复发率、腹腔转移率、肝脏转移率分别为46.51%、25.58%、18.60%.中位生存时间实验组为36个月,而对照组为27个月.两组间3年腹腔转移率差异较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动脉灌注联合腹腔灌注5-氟尿嘧啶及丝裂霉素,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同时降低局部复发率.并对腹腔转移率的降低可能有意义.

    作者:程飞;王天宝;杜宁;孙向飞;任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EGFR、Her-2在食管鳞癌中表达的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家族属于Ⅰ型跨膜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包括EGFR、Her-2、Her-3、Her-4四个成员,分别是原癌基因C-erbB-1-4的表达产物.该家族成员在人胃肠道肿瘤、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均有过度表达,而且与这些肿瘤的进展与预后密切相关[1].现就食管鳞癌组织EGFR、Her-2表达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赵坤;黄俊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Notch3沉默对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Notch 3受体特异性沉默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影响.方法:运用survivin启动子介导的RNA干涉方法特异性地封闭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SupT1中Notch 3基因的表达.结果:survivin启动子介导的RNA干涉系统能特异而高效封闭肿瘤细胞内源Notch 3基因的表达,Notch 3基因表达的下调能够使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降低,凋亡明显增加.结论:Notch 3基因沉默可有效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基因功能研究及靶向性治疗探索了一种新策略.

    作者:项捷;欧阳永日;崔颖;林芳;任继鸿;龙敏;陈曦;卫军霞;张惠中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恶性胸腹水中肿瘤细胞BRCA1和β-tubulin Ⅲ的表达与多西紫杉醇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目的:疗效相关分子生物标记的探索是实现个体化治疗的关键所在.由于肿瘤原发灶与转移灶肿瘤细胞在分子水平的显著差异及转移性恶性肿瘤的难治性,本研究旨在探索肿瘤特殊转移灶即恶性胸/腹水中肿瘤细胞的BRCA1和β- tubulin Ⅲ mRNA表达水平与多西紫杉醇(TXT)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地收集41例进展期肿瘤的恶性胸水/腹水,分离肿瘤细胞后ATP-TCA方法检测TXT敏感性;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的BRCA1和β- tubulin Ⅲ mRNA表达.结果: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P=0.008)和胃癌组(P=0.032)的恶性胸/腹腔积液中肿瘤细胞的BRCA1 mRNA表达与TXT体外药物敏感正相关.β- tubulin Ⅲ mRNA 表达仅在NSCLC患者的恶性胸腔积液中肿瘤细胞与TXT药物敏感负相关(P= 0.022).联合检测BRCA1和β- tubulin Ⅲ对于TXT药物敏感性的预测没有交互作用(P>0.05).结论:在NSCLC和/或胃癌患者的恶性胸/腹腔积液中,BRCA1和β- tubulin Ⅲ表达与TXT敏感性相关且前者可能比后者更有意义.对于伴有恶性积液的进展期NSCLC和/或胃癌患者,恶性积液有可能成为一合适的标本进行分子生物标记的检测.

    作者:王立峰;张微;钱晓萍;胡静;禹立霞;邹征云;胡文静;刘宝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直肠癌Miles术两种结肠造口对生活质量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直肠癌Miles术中肠造口选择不同造口部位方法,探讨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高的术式.方法:分析结肠自平髂前上脊连线经左腹直肌和采用左髂前上棘至脐连线中外1/3处的造口两种术式,采用问卷调查对结肠造口术后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腹直肌造口术式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直肠癌Miles术经左腹直肌造口术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吕澎彪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急性白血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9例分析

    目的:提高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后出现静脉血栓的认识.方法:分析临床诊断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过程中出现9例静脉血栓的资料.结果:9例急性白血病化疗中和骨髓缓解期继发血栓形成,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血栓无加重,无出血现象.结论: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和诱导缓解后要高度注意血栓的发生,血栓形成后予以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是安全的.

    作者:刘宇宏;曹慧琴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超声波理疗治疗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低强度超声波对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jaws,ORNJ)的治疗作用并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随机选取12只实验犬分为A、B、C两组,A、B二组每组5只,C组2只.A、B二组接受放射照射.C组作为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放射结束后1个月,拔除实验动物双侧下颌第一恒磨牙,确定局部形成ORNJ后,A组接受超声治疗20天,B组不做处理.放疗后3个月取材,通过影像学骨密度检查和病理学观察,比较A、B二组间照射区下颌骨骨质变化.结果:影像学骨密度检查尽管A、B二组照射区骨密度都低于正常对照组动物,但经过超声治疗的实验组动物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病理检查并行微血管密度免疫荧光检测,B组牙槽骨中未检测到任何血管组织,而A组中可以见到少量血管组织,但仍较C组血管密度低.结论: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初步确定低强度超声对ORNJ的愈合有促进作用.考虑到超声物理治疗的经济成本低,易于持续应用,可能有更好的长期疗效.

    作者:胡晓光;王彦亮;吴高义;朱莉;刘宝林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甲状腺髓样癌术后淋巴转移致异位ACTH综合征: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总结一例甲状腺髓样癌术后淋巴转移所致异位ACTH综合征患者的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对本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分型、诊断和治疗加以探讨.方法:对南京市鼓楼医院内分泌科2009年收治的一例甲状腺髓样癌术后淋巴转移所致异位ACTH综合征的一例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复习相关文献,阐明本病的基本特征及研究进展.结果:甲状腺髓样癌术后淋巴转移所致异位ACTH综合征临床十分少见.充分认识其临床表现、理化检查及影像学定位,给予及早诊断和综合治疗十分重要.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控制ESA的关键.

    作者:汪洋;沈山梅;陈炜;赵琪;卞荣蓉;房其军;姚永忠;朱大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原发性腹膜癌2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癌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方法:对两例原发性腹膜癌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诊断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腹膜癌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腹水易找到癌细胞,CA125升高,易误诊为卵巢癌.确诊主要依靠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及术后系统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结论:原发性腹膜癌无典型临床特点,误诊率高,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手段.

    作者:陈香菊;黄晓玲;王文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尿路肿瘤细胞多重荧光PCR检测微卫星不稳定

    目的:研究膀胱肿瘤尿路脱落细胞的微卫星状态及其临床病理关系.方法:35例膀胱肿瘤尿液脱落细胞应用多重荧光PCR检测尿路的微卫星状态.结果:35例尿液样本:膀胱肿瘤组15例,有6例MSI-H,8例MSI-L,1例MSS,诊断阳性敏感度达93.33%;膀胱癌术后复查组6例,血尿及尿路上皮轻度异型组7例,正常体检组7例中,在血尿及轻度异型组发现1例MSI-L,其余均为MSS,阴性特异率达95%.结论:尿路脱落细胞的微卫星检测可作为膀胱肿瘤诊断和监测复发的有效非侵袭性检测方法.

    作者:吴晓斌;赖仁胜;郑燕影;孙怡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