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Aurora-A基因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预后的关系

张男;张继红;曹方方;刘璇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 aurora-A基因, 荧光定量PCR, 预后标记物
摘要:目的:检测Aurora-A基因在NB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旨在发现新型、独立有效的预后标记物.方法:本院2005年-2009年20例NB冻存组织和2007年-2010年15例伴有骨髓转移的NB骨髓标本.另取10例节细胞神经瘤冻存组织作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SYBR Green I方法检测上述标本中Aurora-A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urora-A基因在10例节细胞神经瘤对照组中无表达,在35例NB标本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达,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1);Aurora-A基因在低分期组中低表达(0.225±0.096),高分期组中高表达(0.659±0.079)(P<0.01);Aurora-A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与年龄有关,小于1岁者表达低(0.392±0.163),大于等于1岁者表达高(0.578±0.237)(P<0.05);Aurora-A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1).结论:Aurora-A基因在恶性NB中高表达,可能参与NB的恶性增殖;Aurora-A基因高表达患儿预后不良,可作为NB分子生物学预后标记物.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替加氟和亚叶酸钙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60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和替加氟方案治疗(观察组),同时随机抽取既往在我院住院并采用顺铂联合表阿霉素和氟尿嘧啶(即经典ECF方案)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3.3%(38/60)和40.0%(24/6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1,P=0.017);观察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7个月和11.6个月,对照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1个月和9.1个月,二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患者Karnofsky评分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间有统计学差异(χ2=9.855,P=0.003 );观察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χ2=6.009,P=0.023),两组间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奥沙利铂联合替加氟和亚叶酸钙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优于ECF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艳;刘佳丽;许崇安;李琳;冯丹;邢丽丽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曲古菌素A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目的:观察曲古菌素A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不同浓度曲古菌素A (75、150、300、600ng/ml)分别处理人结肠癌HCT-116细胞,CCK8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yclinD1和DMTF1的表达.结果:曲古菌素A (75、150、300、600ng/ml) 组的细胞抑制率在24h、48h、72h分别为 (11.88±1.7、24.17±1.40、37.32±1.85)%、(21.00±1.45、31.22±2.10、54.94±1.71)%、(37.69±2.67、43.86±3.20、71.93±5.79)%和(51.90±2.60、61.80±4.90、87.93±5.39)%,不同浓度的曲古菌素A组细胞抑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浓度的曲古菌素A组细胞抑制率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浓度的曲古菌素A作用48h后细胞以G0期居多,细胞阻滞在G0/G1→S期.不同浓度的曲古菌素A作用细胞48h后,凋亡率分别为(4.6±0.55)%、(37.06±7.89)%、(65.53±5.55)%、(75.93±3.28)%,各曲古菌素A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蛋白免疫印迹法显示曲古菌素A可下调CyclinD1表达、上调DMTF1表达.结论:曲古菌素A可明显抑制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yclinD1和DMTF1的表达、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等有关.

    作者:张玲;陈卫昌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维甲酸诱导甲状腺滤泡状癌FIE-133细胞凋亡前后的蛋白质差异表达

    目的:建立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探索维甲酸诱导甲状腺滤泡状癌凋亡的蛋白差异表达,为肿瘤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方法:无菌的含10%胎牛血清1640培养基培养甲状腺滤泡状癌细胞株FIE-133,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用维甲酸刺激24小时共同培养,提取对照组和实验组全蛋白,双向电泳分离蛋白质,采用PDQuest2-DE软件分析两组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斑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进行鉴定.结果:双向电泳图谱显示:实验组(维甲酸刺激组)与对照组的蛋白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质谱初步鉴定了5种主要蛋白.结论: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技术可以有效分离和分析维甲酸诱导甲状腺滤泡状癌FIE-133细胞凋亡的蛋白差异表达,为探索维甲酸治疗甲状腺滤泡状癌提供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作者:薛晓婕;刘佳佳;汪宏良;翟中良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归脾汤加味治疗化疗诱发的难治性骨髓抑制3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归脾汤加味治疗化疗诱发的难治性骨髓抑制的疗效.方法:采用开放、非对照方法,归脾汤加味治疗每天1剂,3天1疗程,每疗程根据病情变化适当调整方药,共2-5疗程.结果:经6-15天治疗,32例白细胞减少患者治愈12例、好转15例、轻微好转1例、稳定1例,有效率84%,起效时间6-15天,平均10.6天好转、12.8天治愈.11例血小板减少患者治愈1例、好转8例、轻微好转1例、稳定1例,有效率82%,起效时间6-15天,平均12.1天好转,1例患者15天治愈.结论:归脾汤加味可以较为满意地治疗化疗诱发的难治性骨髓抑制.

    作者:张燕军;崔大江;雷宝霞;苏智祥;吴兴树;狄灵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原发性腹膜癌2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癌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方法:对两例原发性腹膜癌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诊断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腹膜癌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腹水易找到癌细胞,CA125升高,易误诊为卵巢癌.确诊主要依靠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及术后系统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结论:原发性腹膜癌无典型临床特点,误诊率高,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手段.

    作者:陈香菊;黄晓玲;王文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生长抑素受体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附86例报告)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受体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近5年来86例复发、转移乳腺癌切除转移病灶、转移灶旁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生长抑素受体测定,将上述三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同时与该86例患者第一次术后的生长抑素受体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复发转移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生长抑素受体表达率分别为25.58%-51.16%、2.33%-4.65%和0%;86例复发转移的癌组织与首次发病时的生长抑素受体表达率分别为38.37%和70.93%;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乳腺癌复发转移后癌组织中的生长抑素受体表达率明显低于首次发病时的表达率,此类患者病期晚、预后差,对于这类患者在应用生长抑素治疗前应力争获取癌组织,以便选择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管小青;吴骥;顾书成;侍孝红;江小玲;陈焰;吴建强;吴际生;郑向欣;袁牧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C-myc与PC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C-myc和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肺癌和正常肺组织或肺大疱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50例原发性肺癌(鳞癌24例,腺癌19例,腺鳞癌4例,小细胞肺癌3例)和16例正常肺组织及肺大疱组织中C-myc及PCNA的表达.结果:50例原发性肺癌组织中C-myc、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33/50)、74%(37/50),正常组织中两种抗体均无阳性表达,肺癌组织中C-myc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肺组织,C-myc在3例小 细胞肺 癌中无表达.结论:C-myc与PC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C-myc和PCNA表达增加在肺癌早期即可发生,与肺癌分期无相关性,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子靶向治疗有帮助.

    作者:赖习华;王茂生;陈小萍;易桓聪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肝癌模型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GABA能中间神经元电活动变化

    目的:研究肝癌模型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GABA能中间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放电形式的变化.方法:应用在体细胞外电生理学记录的方法观察肝癌模型大鼠mPFC GABA能中间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变化.结果:肝癌模型大鼠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明显增加(P<0.01),使其从(5.56±0.66)Hz增至(9.24±0.53)Hz,放电形式趋向爆发(P<0.01).结论:肝癌对大鼠mPFC 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电活动影响明显.

    作者:王爽;赵征;王军;马莹;苗长青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70例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ZAP-70、CD38的表达

    目的:探讨ZETA相关蛋白(ZAP-70)、CD38在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病人骨髓及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两者相关性,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0例B-CLL病人及12例正常人骨髓或外周血ZAP-70、CD38的表达水平.结果:在70例B-CLL病人中,15例ZAP-70阳性表达,40例CD38阳性表达;对照组ZAP-70、CD38均阴性表达.结论:ZAP-70、CD38在B-CLL中表达与预后相关,阳性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夏乐敏;王运律;翁香琴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TopoⅡ、p53、Ki-67、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TopoII、p53、Ki-67、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 法检测66例未经抗肿瘤治疗的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Topo II、p53、Ki-67、c-erbB-2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组织中TopoII、p53、Ki-67、c-erbB-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6% (38/66)、60.6% (40/66)、62.1% (41/66)、51.5% (34/66),Topo II、Ki-67、p53、c-erbB-2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TopoII、p53、Ki-67、c-erbB-2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其中p53、Ki-67、c-erbB-2与肿瘤临床分期相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53、Ki-67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TopoII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可作为指导乳腺癌化疗的重要指标.

    作者:马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VE-cadherin在调控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

    VE-cadherin(血管内皮钙粘蛋白,VE)属于Ⅱ型钙粘蛋白.VE与其他的钙粘蛋白有同质性,仅胞质内的尾部区域不同.国内外研究对VE在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和调控血管通透性的功能及多种影响VE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较大进展.本文简单作一综述.

    作者:朱萍;韩正祥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PKR及NF-κB/P65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PKR)及核因子-κB/P65 (NF-κB/P65)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5例NHL患者、26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患者及15例正常者(CON)组织中PKR和NF-κB/P65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NHL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结果:NHL组PKR表达率为 69.05%(29/42),RH组为11.54(3/26),正常组为6.67%(1/15),PKR在NHL中的表达水平较RH组及CON组增高(P<0.05).NHL中NF-κB/P65阳性表达率为73.80%(31/42),RH组为3.85%(1/26),而CON中无 NF-κB/P65阳性表达,NHL组织中NF-κB/P65表达较RH组及CON组增高(P<0.05).PKR表达与NHL患者性别、年龄、细胞类型、恶性程度及临床分期无关;而NF-κB/P65表达与恶性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结论:PKR在NHL中具有一定蛋白表达,NF-κB/P65异常表达与NHL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李治国;张浩;齐丽荣;刘寅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FUBP1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U251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FUBP1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U251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Real-time PCR检测35例脑胶质瘤及相应癌旁组织中FUBP1 mRNA的表达.设计并合成FUBP1基因特异性的siRNA,转染U251细胞.转染后,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FUBP1蛋白的表达,双标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FUBP1 mRNA在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转染后,U251细胞中的FUBP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同时,凋亡率明显增加.结论:FUBP1基因在脑胶质瘤中存在表达异常,其表达降低能够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洪杨;尚超;桑猛;刘云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恶性胸腹水中肿瘤细胞BRCA1和β-tubulin Ⅲ的表达与多西紫杉醇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目的:疗效相关分子生物标记的探索是实现个体化治疗的关键所在.由于肿瘤原发灶与转移灶肿瘤细胞在分子水平的显著差异及转移性恶性肿瘤的难治性,本研究旨在探索肿瘤特殊转移灶即恶性胸/腹水中肿瘤细胞的BRCA1和β- tubulin Ⅲ mRNA表达水平与多西紫杉醇(TXT)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地收集41例进展期肿瘤的恶性胸水/腹水,分离肿瘤细胞后ATP-TCA方法检测TXT敏感性;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的BRCA1和β- tubulin Ⅲ mRNA表达.结果: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P=0.008)和胃癌组(P=0.032)的恶性胸/腹腔积液中肿瘤细胞的BRCA1 mRNA表达与TXT体外药物敏感正相关.β- tubulin Ⅲ mRNA 表达仅在NSCLC患者的恶性胸腔积液中肿瘤细胞与TXT药物敏感负相关(P= 0.022).联合检测BRCA1和β- tubulin Ⅲ对于TXT药物敏感性的预测没有交互作用(P>0.05).结论:在NSCLC和/或胃癌患者的恶性胸/腹腔积液中,BRCA1和β- tubulin Ⅲ表达与TXT敏感性相关且前者可能比后者更有意义.对于伴有恶性积液的进展期NSCLC和/或胃癌患者,恶性积液有可能成为一合适的标本进行分子生物标记的检测.

    作者:王立峰;张微;钱晓萍;胡静;禹立霞;邹征云;胡文静;刘宝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术中超声定位在胰岛细胞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定位在胰岛细胞瘤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0月至2010年8月行手术治疗结合术中超声定位的8例胰岛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0/8).良性肿瘤患者7例,恶性患者1例,其中功能性6例,无功能性2例.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术前影像联合定位诊断准确率62.5%(5/8),术中超声定位诊断准确率100.0%(8/8).结论:胰岛细胞瘤的术中超声定位诊断准确率高,不仅能快速精确定位,还能减少因盲目扩大切除造成不必要的创伤,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文郁;郭大伟;姜晓峰;梁健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卡莫氟治疗老年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卡莫氟治疗老年食管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3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放疗组65例和放化组65例,两组均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放化组于放疗的当天给予卡莫氟150mg 3次每日至放疗结束.结果:放疗组和放化组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2.3%、23.1%、10.8%和58.5%、38.5%、24.6% (P=0.033);放疗组和放化组的1、3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7.7%、15.4%、3.1%和52.3%、27.7%、15.4% (P=0.007 );放疗组和放化组的5年局部复发率为 64.6%和44.6%(P=0.022);放化组的急性反应高于单放组,分别为46.1%和32.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两组的晚期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366).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卡莫氟可以提高老年食管癌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李涛;朱卫国;韩济华;于长华;周锡垒;张晓晔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转移相关基因CD44V6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在喉癌中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转移相关基因CD44V6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在人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0例喉癌、30例声带息肉、5例正常喉组织标本进行CD44V6及HPV表达情况检测.结果:CD44V6、HPV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3.3%(44/60)和56.7%(34/60),显著高于声带息肉、正常喉组织(P<0.01);晚期(Ⅲ-Ⅳ期)、组织学分级2-3级(低分化)、伴颈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织中HPV、CD44V6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早期(Ⅰ-Ⅱ期)、组织学分级1级(高分化)、无颈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织 (P<0.01).喉癌术后3年或5年存活病例CD44V6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未存活病例,而HPV的表达阳性率在术后3、5年存活或未存活病例间无统计学差异.HPV与CD44V6表达正相关(P<0.01).结论:喉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HPV、CD44V6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张伟军;王继群;张涛;谭小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Aurora-A基因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预后的关系

    目的:检测Aurora-A基因在NB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旨在发现新型、独立有效的预后标记物.方法:本院2005年-2009年20例NB冻存组织和2007年-2010年15例伴有骨髓转移的NB骨髓标本.另取10例节细胞神经瘤冻存组织作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SYBR Green I方法检测上述标本中Aurora-A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urora-A基因在10例节细胞神经瘤对照组中无表达,在35例NB标本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达,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1);Aurora-A基因在低分期组中低表达(0.225±0.096),高分期组中高表达(0.659±0.079)(P<0.01);Aurora-A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与年龄有关,小于1岁者表达低(0.392±0.163),大于等于1岁者表达高(0.578±0.237)(P<0.05);Aurora-A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1).结论:Aurora-A基因在恶性NB中高表达,可能参与NB的恶性增殖;Aurora-A基因高表达患儿预后不良,可作为NB分子生物学预后标记物.

    作者:张男;张继红;曹方方;刘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预激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小剂量高三尖衫酯碱(HHT)、阿糖胞苷(Ara-c)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即H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老年AML中M14例,M213例,M45例,M59例,MDS转化AML 5例,均行HAG方案治疗.给予Ara-C 10mg/m2,12小时1次,皮下注射14天;HHT 1mg/m2·d,静滴14 天;G-CSF 150μg/d,皮下注射,在首次注射Ara-C前12小时给予,至后一次注射Ara-C前12小时停用.WBC>20×109/L时暂停G-CSF,待WBC回落后继续使用.对照组22例只采用HA方案化疗,即Ara-C 10mg/m2,12 小时1次,皮下注射14天; HHT 1mg/m2·d,静滴14天.观察两组疗效.结果:HAG方案组总CR率72.2%,有效率达77.8%.对照组总CR率36.4%,有效率59.1%,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激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疗效好,不良反应轻.

    作者:张磊;何爱丽;张王刚;王剑利;王芳侠;杨云;曹星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疑似肾盂癌合并castleman病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对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累及肾脏的临床特征认识.方法:结合1例疑似肾盂癌合并Castleman病临床资料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70岁,因发热4天住院,入院诊断:左肾盂占位.行手术治疗,术后确诊Castleman病.结论:Castleman病引起肾脏损害较少见,且临床表现不典型,如遇此种类似病例尽早行肿大淋巴结活检,以期尽早帮助明确诊断.

    作者:李波;宋永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