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脾扭转1例

刘敏;李晓东

关键词:游走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患儿男,17岁,因“间断腹痛、呕吐4天”入院.查体:左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脾肋下2 cm,肝未触及.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4.64×109/L,血红蛋白142 g/L,血小板60×109/L,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9%.CT:平扫见脾脏明显肿大、下移,脾脏上下极反转、倒置,实质密度尚均匀(图1A);增强扫描见脾动、静脉呈旋涡状改变,脾实质未见明显花斑样强化(图1B、1C).CT诊断:考虑脾扭转.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术中见脾脏瘀血、肿大,约30 cm×25 cm×10 cm,边缘粗钝,全脾均呈暗红色,质地脆,易出血;脾蒂水肿、增粗,呈暗红色,扭转约180°.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微泡携基因治疗肝脏疾病应用进展

    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通过空化效应有效促进外源基因在目的组织中的转染,可通过抑制细胞某些基因的表达或抑制其信号通路而进行基因治疗,使基因治疗各类肝脏疾病逐渐成为可能.本文主要就超声微泡携基因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席佳达;夏国园;程祖胜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前列腺囊腺瘤MRI表现1例

    患者男,66岁,因“排尿不畅2个月”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14.1 μg/L.MRI:平扫示盆腔囊性厚壁肿物,约10 cm×8 cm×7 cm,其内信号欠均匀,T1WI呈混杂稍高信号(图1A),T2WI及T2WI脂肪抑制呈高信号(图1B),病灶内可见稍低信号液-液平面及线状分隔,与前列腺关系密切,邻近组织呈受压改变;增强后病灶囊壁及分隔呈中度强化,囊性成分未见明显强化(图1C).MRI诊断:盆腔多囊性占位,与前列腺密切相关.于全身麻醉下行盆腔肿物切除术,完整切除前列腺.术后大体病理见前列腺内多囊性肿物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囊壁厚0.1~0.2 cm,内容物为咖啡色黏稠液体,内壁光滑;光镜下见病灶由腺体和囊肿构成,囊肿内壁覆以立方上皮,细胞核未见明显异型性,囊腔内充满红染物质(图1D);符合前列腺囊腺瘤(prostatic cystadenoma,PC).

    作者:于保婷;刘硕;赵儒全;丁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超声诊断四边孔综合征1例

    患者男,42岁,以“无诱因左上肢出现外展及上举困难、左肩外侧麻木1年余,发现左肩较对侧萎缩1个月”就诊.查体:左肩关节被动活动正常,肩外侧皮肤针刺痛减退,四边孔处压痛,肩外展肌力明显下降(肌力Ⅲ级).肌电图:左腋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三角肌有纤颤电位.超声:左侧三角肌及小圆肌较对侧变薄(图1A~1D),三角肌大厚度约14 mm(对侧约26 mm),小圆肌大厚度约15 mm(对侧约19 mm),回声增强,肌纹理显示欠清,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左侧四边孔区腋神经较对侧增粗(图1E、1F),大横截面积约25 mm2(对侧约11 mm2),回声减弱,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四边孔远端旋肱后动脉于上臂内收内旋位双侧流速及阻力指数未见明显异常,于上臂外展外旋位左侧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较对侧减低(图1G).超声诊断:四边孔综合征.

    作者:杨裕佳;刘菊先;邱逦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1例

    患者男,45岁,因“头痛伴视力下降1年,加重1个月余”入院.视力检查:右眼1.0,左眼0.4;视野:双眼同侧暗点.实验室检查:泌乳素及24 h尿游离皮质醇升高;检查当日患者皮质醇上午减低,下午升高.MRI:鞍上区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约2.1cm×1.8 cm×2.0 cm,T1WI呈等信号(图1A),T2WI呈低、等及稍高混杂信号(图1B),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图1C);垂体后叶T1WI高信号消失,视交叉受压上移,鞍内垂体形态略小,增强扫描其内信号欠均匀.MRI诊断:脑膜瘤可能.行幕上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见肿瘤由多角形细胞构成,胞浆丰富,富含嗜酸性颗粒(D-PAS染色),细胞核较小,无异型性,核分裂象少见;肿瘤细胞呈片状排列,细胞间可见纤维组织及裂隙样血管,局部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积聚.免疫组化:GFAP(+),Syn(±).病理诊断: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图1D).

    作者:刘晓超;田佳宁;王晓蕾;于洋;佟丹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MR空间精度测试体模与图像校正方法

    目的 观察自行设计的MR空间精度测试体模及图像校正方法在临床MRI定位精度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MR质量控制标准设计并校验体模,对试验获取的MRI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检测与校正,提取空间各控制点的失真参数,计算几何畸变情况并校正失真.比较美国放射学会(ACR)与自制体模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几何畸变率的一致性,分析MR设备几何畸变情况及校正方法的有效性.结果 相同试验条件下,自制体模与ACR体模的几何畸变率一致性良好(ICC>0.96).校正前试验控制点位置与已标定控制点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体模置于MR设备成像时,所得MR图像存在一定程度几何畸变.校正后试验控制点位置与已标定控制点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制体模能满足临床MR质量监控需求.通过检测与校正几何失真,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MRI定位精度,为临床诊断疾病及放射治疗计划提供辅助依据.

    作者:王学民;邝丽娜;赵立涛;冯远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MSCT评估胃肠道间质瘤转移风险

    目的 探讨MSCT评估胃肠道间质瘤(GIST)转移风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经病理诊断为GI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转移发生率将患者分为低转移风险组(转移风险<10%)和高转移风险组(转移风险≥10%).比较2组影像学特征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影像学特征与转移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118例GIST中,低转移风险组78例,高转移风险组40例.2组肿瘤位置、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坏死程度、有无溃疡、边界是否清晰、有无肿瘤血管影、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肿瘤有无出血、钙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95%CI(2.675,201.134),P=0.004]是预测GIST高转移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AUC=0.76(P<0.001),阈值为4.45 cm时其预测GIST高转移风险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7.50%、75.60%.结论 MSCT可通过影像学特征反映GIST转移风险,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参考.

    作者:冯秋霞;孙娜娜;刘畅;张海龙;徐迅;孙书文;刘希胜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新生儿体质量对初产妇耻骨直肠肌弹性和形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新生儿体质量对初产妇耻骨直肠肌(PR)弹性和形态的影响.方法 收集产后6~8周的65名足月单胎且经阴道自然分娩的初产妇,根据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将其分为新生儿体质量正常组(A组,新生儿体质量为2.5~<4.0 kg,n=50)和巨大儿组(B组,新生儿体质量≥4.0 kg,n=15).收集同期健康未育女性60名为对照组.分别于静息及大收缩状态下以腔内超声测量PR前部的厚度,以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测量PR前部的杨氏模量,并分别计算差值.比较3组间PR厚度和杨氏模量的差异.结果 A组、B与对照组间静息和大收缩状态下双侧PR厚度及收缩前后差值、杨氏模量及收缩前后差值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对照组、A组、B组依次减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初产妇产后PR的弹性和形态同步改变;妊娠和分娩巨大儿更易造成初产妇PR弹性降低,厚度变薄,收缩功能减低.

    作者:刘娟;周爱云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超声诊断精囊腺未成熟畸胎瘤1例

    患者男,46岁,2个月前出现血精,伴突发排尿困难、尿痛、尿线变细、尿滴沥、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及下腹部坠胀等,当地医院诊断为前列腺增生,予以坦索罗辛口服后症状缓解;停药后上述症状再次出现,遂于我院就诊.直肠指检:前列腺Ⅱ度增大,右侧精囊腺区扪及大小约5 cm×6 cm肿块,有波动感.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7 191 μg/L,CA19-9、CA125、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癌胚抗原均为阴性.

    作者:赵怀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实时三维超声诊断经阴道无张力尿道悬吊术后吊带张力过高1例

    患者女,51岁,孕4产2,因压力性尿失禁于我院接受经阴道无张力尿道悬吊术(tension-free vaginal tape procedure,TVT),术后15个月以“腹压增加时溢尿,尿不尽,进行性排尿困难”再次就诊.查体:咳嗽时1 ml尿液自尿道口溢出.实验室检查:尿液白细胞计数26/μl,菌培养呈阳性;尿动力学检查示膀胱出口梗阻;尿垫试验结果为173.70 g,棉签试验阳性.尿道造影示尿道中下段狭窄.实时三维超声:静息状态下膀胱内残余尿量约18 ml,逼尿肌厚度约6 mm;尿道中下段后方见高回声TVT吊带(图1A);行瓦氏动作时,膀胱颈下移约25 mm,尿道内口漏斗化(图1B),吊带呈高张力(“U”形),其中段紧贴尿道后壁,尿道局部受压变形(图1C).

    作者:曹韵清;黄伟俊;温影红;甄朝炯;李凤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肝细胞癌MRI钆贝葡胺增强肝胆期与病理学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钆贝葡胺(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强化与病理学分级及免疫组化指标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Gd-BOPTA增强MR扫描的53例HCC患者的MRI及病理学资料,测量HCC肝胆期强化率(CER)、SNR和CNR.依据术后病理分级及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CK7、CK19、CD34、Ki-67的表达进行分组,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病理分级工级HCC患者11例、Ⅱ级27例、Ⅲ级15例,无Ⅳ级患者;不同病理分级HCC之间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CER、SNR和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K19阳性组与阴性组、CD34阳性组与阴性组HCC之间肝胆期C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NR和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K7和Ki-67阳性组与阴性组间肝胆期CER、SNR和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CC的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CER与CK19或CD34阳性表达有一定关联,肝胆期CER越低,越倾向于预后不良.

    作者:李洁;曹吉平;李莉;赵本琦;郑卓肇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基于体素形态学脑灰质体积改变及静息态比率低频振幅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青年患者

    目的 观察首次发病且未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SZ)青年患者脑灰质体积及神经元生理活动强度变化.方法 收集首次发病且未经治疗的38例SZ青年患者(SZ组)及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基于体素形态学(VBM)DARTEL法分析全脑灰质体积变化,以静息态比率低频振幅(fALFF)法分析脑神经元生理活动强度变化,提取组间有差异脑区的数据,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Z患者左侧额上回、右侧扣带回中部灰质体积缩小,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fALFF降低,双侧前扣带回fALFF增高.SZ患者阳性症状评分与首次发病年龄呈正相关(r=0.34,P=0.03).结论 首次发病的SZ青年患者存在额叶及扣带回灰质结构与功能异常.

    作者:邹文锦;李日鹏;黄建伟;黄癸卯;陈俊浩;黄雄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儿童肝脏原发性黑色素瘤1例

    患儿男,12岁,因“右上腹胀痛2年,加重10天”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未见肠形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叩击痛阳性,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呜音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球蛋白18.7 g/L,肝功能生化指标未见异常.超声:肝体积增大,右后叶可探及6.2 cm×4.2 cm略混杂回声肿物,边界清晰,形态规整,以强回声为主,内可见无回声影且交织成“网状”(图1A).CT:平扫示肝体积增大,右后叶见5.9 cm×4.2 cm混杂密度肿物,边界尚清晰,内可见片状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物呈不均匀强化,边界清晰,强化程度低于周围肝实质,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影(图1B);门静脉期肿物强化减弱;延迟期肿物趋于均匀强化,与肝实质分界不清(图1C).影像学诊断:考虑肝血管瘤.

    作者:胡国翠;刘海峰;赵小菊;许永生;张跃;郭转转;雷军强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静息态fMRI观察终末期肾病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相关自发脑活动异常

    目的 采用静息态fMRI(rs-fMRI)及低频振荡振幅(ALFF)算法探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相关的自发脑活动异常.方法 收集35例ESRD患者(ESRD组)和32名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对其行连线测试(TMT)评估及rs-fMRI;采集ESRD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清肌酐、血红蛋白、尿素和胱抑素C.采用SPM8及REST l.8软件,获得2组平均ALFF图;提取2组间ALF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差异脑区的平均ALFF值与TMT评分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ESRD组患者双侧额中回、双侧楔前叶、双侧额内侧回、双侧扣带回、双侧颞中回、左侧枕中回及右侧额上回平均ALFF值减低(P均<0.001,FDR校正),无平均ALFF值增高脑区.ESRD组左侧额中回(r=-0.57,P<0.001)及中扣带回(r=-0.55,P<0.001)平均ALFF值与TMT评分呈负相关.ESRD组前扣带回(r=0.63,P<0.001)、左侧额中回(r=0.64,P<0.001)及左侧颞中回(r=0.51,P<0.001)平均ALFF值与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差异脑区平均ALFF值与ESRD组血肌酐、尿素、胱抑素C水平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 ESRD患者左侧额中回及中扣带回自发脑功能异常与执行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左侧额中回自发脑活动异常与贫血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评估ESRD患者执行功能障碍及治疗监测的影像学标记.

    作者:李朋;马雪英;丁墩;张华文;张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扩散时间对离体小鼠脑拉伸指数模型和分数阶微积分模型DWI参数的影响

    目的 探讨扩散时间对小鼠离体脑拉伸指数模型和分数阶微积分(FC)模型DWI参数的影响.方法 采用9.4T MR对6只正常小鼠离体脑行DWI,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EPI序列DWI,扩散时间为10、16、22、28、34 ms;FSE序列DWI,扩散时间为12、18、25和33 ms.在Matlab平台上采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拟合计算拉伸指数模型和FC模型参数,获得离体脑灰质和白质的DWI参数,包括拉伸指数模型扩散系数(DDC)、不均匀性指数(α)和FC模型扩散系数(D)、复杂性参数(β)、空间常数(μ);分析DWI参数与扩散时间的关系.结果 EPI和FSE序列DWI中,小鼠离体脑灰质和白质DDC和D均随扩散时间增大而减小,α和β均略增大,μ增大明显.结论 小鼠离体脑中,拉伸指数模型和FC模型DWI参数与扩散时间的变化关系基本一致.观察生物组织中水分子扩散时,除考虑微观障碍物的影响,还需考虑各种膜结构的渗透作用.

    作者:温清清;童海洋;杨鸿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偏头痛与隐源性脑卒中患者卵圆孔未闭的声像图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存在卵圆孔未闭(PFO)的偏头痛和隐源性脑卒中(CS)患者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声学造影的声像图特征.方法 选取合并PFO的偏头痛患者162例(偏头痛组)、CS患者113例(CS组),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观察PFO的形态、血流特点,以经食管右心声学造影观察PFO的造影特点及分流模式,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 偏头痛组与CS组间卵圆瓣长度、PFO入口和出口宽度、过隔血流所占比例、左心房内微气泡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偏头痛组瓦氏动作时右心房内微气泡呈簇状通过PFO的比例(28/162,17.28%)明显小于CS组(36/113,3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19,P=0.006).偏头痛组患者平均年龄小于CS组,且以女性患者为多,而CS以男性患者居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偏头痛和CS患者的PFO形态学无明显差异.右心声学造影时,偏头痛和CS患者微气泡通过PFO进入左心房的模式存在差异,有望为临床预测CS提供新的指标.

    作者:黄文燕;何文;杜丽娟;兰亭玉;田凤兰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Wilson-Mikity综合征1例

    患儿女,9个月,因“流涕5天,咳嗽伴喘息1天”入院.患儿为孕27+4周早产儿,出生体质量950 g,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5分,出生后5天间断喘息发作,气促,予吸氧、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治疗后好转.查体:轻度三凹征,无明显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实验室检查:PCO2为46 mmHg,PO2为70 mmHg,SO2%为93%o.胸部X线:双肺纹理增粗,多发囊泡样透亮影,双肺下野透过度增高,上野多发索条(图1A).

    作者:王敏;赵滨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完全性动脉血管环合并肺动脉交叉1例

    患儿男,2个月,因“间断皮肤、口周青紫28天”入院.查体:口周及鼻根青紫,心前区可闻及杂音(3/6级).实验室检查:氧饱和度为88%.心脏超声:右心增大,降主动脉与左肺动脉间可探及一个管状结构,多切面扫查未能在同一切面内同时显示左、右肺动脉(图1A),左肺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权右上方,右肺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杈左下方,主动脉弓、降部向右异常走行.超声提示:①肺动脉交叉;②动脉导管未闭;③主动脉右弓右降.

    作者:徐莉力;穆晶晶;杨华睿;童明辉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对比Star-容积内插屏气检查序列与常规容积内插屏气检查序列胎儿脑图像质量

    目的 对比分析Star-容积内插屏气检查(Star-VIBE)序列及常规容积内插屏气检查(VIBE)序列胎儿脑图像质量.方法 对81名妊娠中晚期孕妇分别行Star-VIBE序列(自由呼吸)及常规VIBE序列MR体部扫描,比较2种序列图像中胎儿基底核及脑白质部位SNR及CNR,并比较胎儿脑沟回、基底核及丘脑、脑室系统、小脑及脑干部位2种序列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胎儿基底核及脑白质部位Star-VIBE序列图像的SNR、CNR均高于常规VIBE序列(P均<0.01).胎儿脑沟回、基底核及丘脑、脑室系统、小脑及脑干部位Star-VIBE序列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VIBE序列(P均<0.01).结论 Star-VIBE序列扫描获得的胎儿脑图像质量好于常规VIBE序列,显示胎儿颅内结构更清晰.

    作者:明星;杨艳;田冲;曾宪春;王少彧;王荣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DWI诊断儿童附着点炎症相关关节炎的早期骶髂关节炎性病变

    目的 探讨DWI检测儿童附着点炎症相关关节炎(ERA)早期骶髂关节炎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临床确诊的ERA患儿(ERA组)及20例非骶髂关节炎儿童(对照组)的资料,年龄均为6~16岁.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双侧骶髂关节MR检查,主要为精确频率反转恢复(SPAIR)脂肪抑制序列扫描及DWI(b值为0、400 s/mm2),观察骶髂关节骶骨缘及髂骨缘骨质,测量并比较2组骶髂关节ADC值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价ADC值对ERA的诊断效能.结果 ERA组中,17例SPAIR序列可见骶髂关节面缘片状高信号或斑片状稍高信号,3例SPAIR序列图像未见异常;16例DWI可见骶髂关节面缘片状高信号或斑片状稍高信号,4例DWI未见异常.对照组中,12例SPAIR序列图像骶髂关节面缘未见异常,8例SPAIR序列图像可见斑片状稍高信号;15例DWI骶髂关节面缘未见异常,5例DWI可见斑片状稍高信号.ERA组骶髂关节ADC值为(1.24±0.32)×10-3 mm2/s,对照组为(0.69±0.24)×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66,P=0.001).以ADC=0.87×10-3 mm2/s为阈值,诊断ERA的ROC曲线AUC为0.834(P=0.023),敏感度为87.50%,特异度为77.50%,诊断准确率为82.50%.结论 DWI是显示儿童ERA骶髂关节炎性病变的敏感方法,ADC值定量分析对诊断早期骶髂关节炎性病变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作者:徐琳;钟玉敏;胡立伟;潘慧红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海豹肢”畸形胎儿产前超声表现

    我国新生儿缺陷的发病率约为5.6%,其中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居首位,肢体、唇裂畸形次之,“海豹肢”畸形较少见[1-2].本研究报道4胎“海豹肢”胎儿的产前超声表现,旨在提高孕中早期超声诊断“海豹肢”畸形的能力.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8年2月我院产前诊断中心诊断、并经引产证实的4胎“海豹肢”畸形胎儿的声像图资料.4例孕妇均为单胎妊娠,且均为男胎,明确诊断时孕周分别为14+5周(胎儿1)、14+6周(胎儿2)、15+2周(胎儿3)和16+1周(胎儿4);其中胎儿1和胎儿2父母均有吸毒史,胎儿1母体同时有服用避孕药史,胎儿3母体有吸毒史,胎儿4母体有服用避孕药史.

    作者:安鹏;尹家保;王瑜;刘伟超;曾鹤;杨娟;王玲 刊期: 2018年第1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