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颈癌中 MRP、GST-π 的表达及意义

高波;陶建蜀;李海平;余宗涛;吕军;张吉才

关键词:宫颈癌, MRP 基因, GST-π 基因, 荧光定量 PCR, 表达
摘要:目的:检测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π,GST-π)在宫颈癌( cervical cancer,C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宫颈癌多药耐药( multi-drug resistance,MDR)形成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方法:运用荧光定量PCR( flurescence quantitative-PCR,FQ-PCR)检测47例宫颈癌组织及12例正常宫颈组织中耐药基因MRP、GST-π 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MRP、GST-π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分别为0.51 ±0.28、0.44 ±0.24,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0.20 ±0.11、0.18 ±0.10,耐药基因在宫颈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P、GST-π表达与病人的淋巴转移、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P与GST-π之间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P、GST-π基因高表达可能在宫颈癌原发性耐药中起重要作用,检测MRP、GST-π基因的表达情况对预测宫颈癌的化疗效果、协助临床选择化疗方案可能有一定意义.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细胞中 HIF-1α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0、11、13、3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HIF-1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0、11、13、3在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应用RNAi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乳腺癌细胞系中HIF-1α干扰前后的MMP10、11、13、3的表达变化.根据2-ΔΔCt相对定量法表示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目标基因原始拷贝数的倍数差异.结果:在HIF-1α的干扰效率是35.6%的基础上,MMP10上调了2.434倍,MMP13下调了0.44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11上调了 0.050倍,MMP3是上调了0.257倍,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HIF-1α分别与MMP10 、MMP13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0.943,P <0.05),而HIF-1α与MMP11、MMP3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HIF-1α可在mRNA水平上通过对靶基因MMP10、MMP13表达水平的调节,来参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过程.

    作者:姜丽丽;师永红;肖瑞;牛丽丽;莎仁高娃;王秀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PTEN、Ki67 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研究进展

    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是细胞癌变的基础.本文就抑癌基因PTEN和癌基因Ki67的特点及其细胞周期调控作用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关系行进综述,并对其研究前景作一展望.

    作者:邓秀娟;吴海根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肺癌患者EGF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研究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中EGFR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及甲基化状态与EGFR外显子突变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技术、基因克隆测序技术和荧光偏振技术,检测肺癌患者病理组织中EGFR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结果:76例肺癌组织中EGF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者23例,检出率为30.3%,甲基化状态与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和TNM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与患者的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吸烟对甲基化的相对危险度(OR)为1.88,40例NSCLC患者中,29例未检测到敏感突变的患者中有10例甲基化为阳性,甲基化率为34.5%,而11例TKI敏感突变的患者中均未检测到甲基化.结论:肺癌患者EGFR基因存在启动子甲基化,EGFR外显子的突变状态与启动子甲基化有密切关系.

    作者:强少盈;张菊;姜英浩;刘文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G试验联合 GM 试验在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实验)联合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对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及半乳甘露聚糖的含量,将检测结果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按照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及真菌研究组(EORTC/MSG)诊断标准,在349例患者中,确定诊断2例,临床诊断23例,临床拟诊175例,排除诊断149例.结果:G、GM试验分别以20ng/ml、0.5为诊断界值,G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77%、89.9%、91.1%、74.4%.G/GM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100%、90.4%、85.9%、100%.结论:C试验联合GM试验是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IFI的早期、快速的方法.

    作者:张海涛;郝锦霞;郭桂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睾丸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睾丸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睾丸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声像图特征.结果:超声确诊34例,诊断符合率94.44%.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睾丸肿瘤的诊断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作者:尹益民;任晓萍;潘文倩;艾红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EGFR-TKIs 联合放疗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从组织分型看,标准治疗模式为同期化放疗,但从分子分型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外显子19、21突变阳性的NSCLC患者一线应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将在生存上大程度地获益.放疗具有手术不可比拟的空间和化疗无法取得的局部优势,放疗可激活EGFR信号通路,通过诱导细胞增殖和增强DNA修复而导致放疗抵抗,EGFR-TKIs具有放疗增敏作用.临床研究结果提示EGFR-TKIs联合胸部放疗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NSCLC患者,总体上毒性反应可以耐受,但生存获益程度不一,可能与病例选择不同有关.对于EGFR基因突变的不可切除的NSCLC患者,EGFR-TKIs同步个体化放疗目前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结果,也许是今后一线治疗的一种选择.

    作者:赵俊华;范增慧;赵玉霞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经腹超声和经直肠超声在膀胱癌分期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对比经腹超声(TAUS)和经直肠超声(TRUS)在膀胱癌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TAUS和TRUS对40例膀胱癌进行分期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TAUS对膀胱癌分期的总准确率为75.0% (30/40),TRUS对膀胱癌分期的总准确率为90.0% (36/40),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TRUS可更清晰地显示肿瘤基底部浸润膀胱壁的深度,对膀胱癌分期的准确率明显优于TAUS.

    作者:吴志芳;刘蕾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PTEN与FHIT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TEN与FHIT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carcinoma,BT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6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3例正常膀胱黏膜标本中PTEN与FHI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TEN、FHIT蛋白在BTCC表达率分别为56.5%和51.6%,明显低于二者在正常膀胱黏膜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TCC中PTEN与FHIT蛋白表达均与肿瘤病理分级和分期密切相关(P<0.05),在BTCC标本中PTEN蛋白表达与FHIT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48,P<0.05).结论:PTEN、FHIT在BTC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TEN、FHIT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BTCC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作者:张先云;明明;马松;王洪兵;姜福金;李强;蒋家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前列腺癌中 P504S、34βE12、p63 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P504S、p63、34βE12在前列腺腺癌中的表达和诊断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30例前列腺癌(PCa)、4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6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和29例前列腺上皮内瘤变(PIN)组织中P504S、p63、34βE12的表达.结果:28例PCa阳性表达P504S,1例灶性阳性,5例PIN灶性阳性表达P504S;P504S在PCa组阳性明显高于BPH、AAH、和PIN组(P<0.01),灶性阳性表达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1例PCa灶性阳性表达p63和34βE12,49例BPH、4例AAH和26例PIN为p63和34βE12阳性,2例AAH和3例PIN为灶性阳性,PCa组p63和34βE12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其他病变组(P<0.01),灶性阳性表达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504S是前列腺癌敏感而特异性的标记物,合理利用P504S、p63、34βE12的检测,可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和检出率.

    作者:丁佩芬;杨道华;戎丹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结直肠癌干细胞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是一类未分化的原始肿瘤细胞,是肿瘤转移,复发和耐药的根源.研究结直肠癌干细胞及标志物对于寻求针对肿瘤干细胞的治疗措施将是肿瘤治疗研究的新方向,针对性的靶向治疗将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作者:张彩兰;韩军平;董亮;杨艳丽;苏勤军;史敏;钱震;哈应娣;刘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Pokemon 和 p53 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okemon和p53蛋白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细胞癌转移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肝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okemon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6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Pokemon和p53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Pokemon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p53的表达与脉管癌栓、术后复发、肝外转移及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Pokemon和p53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γ=-0.275,P=0.033).结论:Pokemon和p53蛋白的高表达可能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及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陈军;覃思繁;林思彤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RECK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RECK在肺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肺癌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临床及病理资料完整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50例,及20例非癌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RECK的表达情况.结果:RECK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20%)明显低于其在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90%),两者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在肺癌组织中,RECK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吸烟及吸烟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与是否有淋巴结转移(P=0.001)及TNM分期有关(P =0.034).与有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晚期(Ⅲ、Ⅳ期)的患者相比,无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早期(Ⅰ、Ⅱ期)的患者RECK的表达水平明显高.结论:RECK在肺癌组织中低表达,与肺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张洁;李雅莉;杨侠;张进召;张秋红;明宗娟;刘艳琴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Reg Ⅳ 与 EGFR 在胃癌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Reg Ⅳ和EGFR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47例手术切除胃癌及癌旁正常胃组织中Reg Ⅳ和EGFR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特征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Reg Ⅳ蛋白在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54%,19.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EGFR胃癌组织中表达率55.10%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3.81%,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Reg Ⅳ和EGFR表达呈正相关(r=0.6909,P<0.0001),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结论:Reg Ⅳ和EGFR与胃癌的恶性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关系,二者在胃癌的发展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两种指标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董雅璐;邹赛英;张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胃癌复发转移相关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

    导致胃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的复发转移,近年来发现多项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胃癌的复发转移有关.本文介绍相关血清肿瘤标志物包括蛋白类、酶类及细胞因子类标志物与胃癌复发转移的相关性,为判断胃癌复发转移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刘洵祺;袁霞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罗哌卡因在甲状腺手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0.375%罗哌卡因颈丛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及其效果的优越性.方法:选择0.375%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的甲状腺一叶/全切除术患者480例,与1%利多卡因组(450例)相比较.评价术中麻醉效果和麻醉后对心率、血压变化的影响以及声嘶、呼吸困难并发症的比较.结果:罗帕卡因与利多卡因组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罗哌卡因组发生心动过速(P=0.007)、血压升高(P=0.001)、声嘶(P=0.011)及呼吸困难(P=0.026)频率远远低于利多卡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0.375%罗哌卡因用于甲状腺手术颈丛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行,对心率、血压的影响以及声嘶、呼吸困难并发症较1%利多卡因轻,在甲状腺手术颈丛阻滞麻醉中安全性更高.

    作者:林志强;李义贤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阴道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 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采取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无包膜,剖面均一灰白色、胶质样,有黏液性间质分隔.病检示:镜下见瘤细胞呈梭形或星形疏松排列于黏液间质背景中,有厚壁血管.免疫组化显示:Virmentin(+),Actin(+),CD34(+),HMB45(-),S-100(-),Myoqlobin(-).结论:AAM是一种罕见的、局部浸润性间质肿瘤.侵袭性、复发性是其重要特征,需提高首次诊断的正确性,首次治疗以局部广泛切除为宜,且需长期随访监测.

    作者:高福平;魏谨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AB型胸腺瘤伴多发皮下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临床、病理、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总结1例AB型胸腺瘤伴多发胸腹壁皮下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疗过程,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5岁,因侵袭性胸腺瘤术后复发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急诊入院,肿瘤生长速度快、病情危急,遂予超分割放射治疗,纵隔占位照射DT 30Gy/20fx/12d,治疗过程中,患者胸腹壁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多发性结节灶,质硬,活动尚可,活检病理提示低度恶性肿瘤,考虑为“胸腺瘤”术后累及胸腹壁.予2周期TP方案静脉化疗后皮下转移灶逐渐增大、增多.行外周血基因检测,结果示外周血MGMT甲基化阳性,调整治疗方案予干扰素,30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周3次;同时口服司莫司汀胶囊,50mg/(w·6w),治疗过程中查体、复查胸部CT提示皮下转移灶逐渐变小,甚至消失,患者病情控制.结论:胸腺瘤依据病理学检查确诊,其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复发或病灶呈侵袭性生长常规行放射治疗,对具有特殊临床表现、难治性病例,可考虑基因指导下个体化治疗方式.

    作者:李静;沈泽天;刘志冰;王振;武新虎;朱锡旭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宫颈癌中 MRP、GST-π 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π,GST-π)在宫颈癌( cervical cancer,C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宫颈癌多药耐药( multi-drug resistance,MDR)形成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方法:运用荧光定量PCR( flurescence quantitative-PCR,FQ-PCR)检测47例宫颈癌组织及12例正常宫颈组织中耐药基因MRP、GST-π 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MRP、GST-π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分别为0.51 ±0.28、0.44 ±0.24,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0.20 ±0.11、0.18 ±0.10,耐药基因在宫颈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P、GST-π表达与病人的淋巴转移、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P与GST-π之间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P、GST-π基因高表达可能在宫颈癌原发性耐药中起重要作用,检测MRP、GST-π基因的表达情况对预测宫颈癌的化疗效果、协助临床选择化疗方案可能有一定意义.

    作者:高波;陶建蜀;李海平;余宗涛;吕军;张吉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姜黄素抑制鼠转基因卵巢癌细胞系增殖及其与 p21/BRCA1 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鼠转基因卵巢癌细胞系增殖活性的影响及其与p21/BRCA1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MTT法检测姜黄素对三种不同鼠转基因卵巢癌细胞系T1、T2、TBR6增殖活性的影响.T1细胞系基因型为:p53-/-,c-myc,K-ras BRCA1;T2为:p53-/-,c-myc,Akt,BRCA1;TBR6为p53-/-,C-myc,BRCA1-/-.RT-PCR法检测姜黄素作用后鼠转基因卵巢癌细胞系BRCA1和p21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姜黄素对鼠转基因卵巢癌细胞系T1、T2和TBR6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剂量-时间依赖性,但T1,T2的抑制率明显高于TBR6(P均<0.05).姜黄素作用后,T1、T2细胞系BRCA1mRNA表达增高(P均<0.05).姜黄素作用后,T1,T2,TBR6中p21 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姜黄素对三种鼠卵巢癌转基因细胞系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有BRCA1基因表达的细胞系对姜黄素作用更敏感.姜黄素抑制鼠卵巢癌转基因细胞系增殖的作用机制与上调抑癌基因BRCA1的表达有关.姜黄素对鼠转基因卵巢癌细胞系的抑制作用可能与p21信号通路无关.

    作者:彭妲;吕庆杰;齐亚飞;曹程程;孙韩雪;王劲欧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研究进展

    血管生成拟态(VM)是一种不依赖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全新肿瘤微循环模式,VM的形成通过多条信号通路的转导.存在VM的肿瘤预后不良,因此在抑制肿瘤微循环的治疗中应兼顾VM与血管生成,尤其重视VM的治疗才能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惠起源;魏晓萍;杜中红;王圣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