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榕;郭以河;张闽峰;禹乐;戴太监;温路生;刘美莲
目的:总结我国脾区放射治疗的开展情况,治疗效果及预后,为脾区放疗的临床实施提供指导.方法:应用清华同方医学期刊数据库,检索1995年-2010年刊出脾区放射治疗的文章,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获得相关文献20篇,病例423例,接受脾区放疗的疾病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良恶性疾病合并脾大或脾亢、脾脏原发或继发恶性肿瘤、增强免疫力的脾区照射.治疗效果:脾大或脾亢放疗后脾脏缩小明显,白细胞、血小板均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70%-90%;脾转移瘤放疗后完全缓解率达60%;低剂量脾区放疗后,提高NK细胞活性,可刺激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CD3和CD4升高,增强患者免疫力.结论:脾区放疗疗效可靠,安全易行,不良反应小,是临床治疗脾相关疾病可选择的方法.
作者:蒋伟;林文远;朱小东 刊期: 2012年第09期
Ipilimumab是一种新型的抗CTLA-4(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阻断CTLA-4的免疫效应可以打破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外周免疫耐受及诱导或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Ipilimumab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可延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总生存期的药物,该药已于近期先后被FDA和欧盟委员会批准使用于晚期黑色素瘤的一线治疗.目前,多项关于Ipilimumab联合其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中.作为新型的T细胞增强剂和免疫系统激活剂,Ipilimumab在晚期恶性黑色素瘤免疫治疗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作者:林飞燕;谢宗宙;朱燕兴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单药多西他赛作为二线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33例经病理和(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曾用含有铂类方案化疗,治疗后复发或进展接受多西他赛75mg/m2静滴1小时,第一天,每3周重复.结果:可评价疗效33例中,无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12.1% (4/33),稳定(SD)51.5%(17/33),进展(PD)36.4% (12/33),有效率12.1%(4/33),中位生存期8.5个月,1年生存率33.3%(11/33).不良反应主要是血液学毒性,可以耐受.结论:多西他赛单药用于二线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肯定,耐受性较好.
作者:曾建昌;戈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报道1例原发于胸腺的非霍奇金氏恶性淋巴瘤,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例原发性胸腺非霍奇金氏恶性淋巴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排列密集,弥漫分布,核深染,圆形或卵圆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肿瘤细胞表达LCA、CD3、CD45RO、TdT及Vimentin,不表达CD79α、CD20、CD99、CD3、CD30、CD15、CD68、NSE、Syn、CgA、SCLC、CK、CK7及EMA.基因受体重排显示TCR基因发生克隆性重排.结论:原发性胸腺淋巴瘤极为罕见,临床诊断应排除白血病或其他部位淋巴瘤的转移.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如遇到胸腺肿瘤,除胸腺较常见的肿瘤外,还应考虑淋巴瘤.
作者:韩秀娟;李艳红;巩丽;朱少君;姚丽;刘小艳;兰淼;赵建业;张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中p53凋亡刺激蛋白(ASPP)家族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73例甲醛固定和石蜡包埋的肝细胞癌组织切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ASPP蛋白家族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癌旁正常组织中,ASPP1和ASPP2的表达阳性率高于肝细胞癌组织(P=0.000,0.000),但是肝细胞癌组织中iASPP的表达阳性率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P=0.000).在肝细胞癌组织中,ASPP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但与病理分级有关(P=0.001);ASPP2的表达与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P=0.000,0.000),与性别、年龄以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iASPP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04),但是与性别、年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ASPP蛋白家族异常表达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机制相关,ASPP1和ASPP2表达水平下调并与肝细胞癌病理分级相关,而iASPP的表达水平上调与癌的淋巴转移相关,iASPP可能是基因治疗肝细胞癌的一个靶点.
作者:刘文康;党小军;李玲;解娟;詹颉;范芸;任健康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对比肺癌胸水细胞块与组织学中EGFR基因扩增情况,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阳性胸水细胞块检测EGFR基因扩增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阳性胸水离心获取肿瘤细胞制作成石蜡细胞块,其中有28例的组织学对照,免疫组化分型后进行FISH检测EGFR基因,荧光显微镜观察基因扩增情况.结果:28例细胞块有组织学EGFR基因检测对照,在有组织学对照细胞块EGFR基因检测相符率100%.肺腺癌31例中,EGFR基因簇状扩增4例(12.9%),点状扩增14例(45.2%),无扩增13例(41.9%),肺腺癌扩增率为58.1%;肺鳞癌25例中,EGFR基因簇状扩增2例(8.0%),点状扩增9例(36.0%),无扩增14例(56.0%),肺鳞癌扩增率为44.0%;其他类型NSCLC患者4例中2例点状扩增,扩增率为50%.结论:肺腺癌及肺鳞癌胸水细胞块EGFR检测结果与组织学一致,EGFR基因在肺腺癌的扩增率高于肺鳞癌.应用FISH技术检测胸水细胞块中的EGFR基因扩增情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孟加榕;郭以河;张闽峰;禹乐;戴太监;温路生;刘美莲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研究GCTB组织中Smac分子表达的变化及其与x线Campanacci分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GCTB标本及各个X线Campanacci分期中Smac分子表达的变化.结果:GCTB标本中Smac分子表达显著降低(P <0.001),其阳性率在各个X线Campanacci分期中分别为84.8%、56.1%和34.3%.结论:Smac分子表达在GCTB组织中显著降低,并与恶性程度负相关.
作者:钞愈;李战宁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Survivin、突变型p5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行TUR-BT术切除BTCC标本组织石蜡切片中Survivin,突变型p53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20例正常膀胱黏膜为对照.结果:Survivin在BTCC标本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0.0% (42/60),而正常对照组中无1例呈阳性表达;Survivin表达与BTCC的初发、复发、病理分级有显著相关(P<0.05),但与肿瘤数目,临床分期无关(P>0.05);突变型P53在BTCC标本中表达阳性率为65.0%(39/60),与对照组阳性率35.0%(7/2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TCC的初发、复发、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显著相关(P<0.05),它与肿瘤数目无统计学意义(P>0.05),BTCC中Survivin和突变型p5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在膀胱移形细胞癌中高表达提示该基因在BTCC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Survivin和突变型p53对临床医生判断BTCC的预后有着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王超奇;王璠;梁姗;余大海;王明;王东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同时携带CRT基因及MAGE-A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人肺腺癌细胞A549后基因的表达及其对体外增殖、侵袭、凋亡及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Ad-CRT/MAGE-A3转染A549细胞,转染48h后以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RT及MAGE-A3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Ad-CRT/MAGE-A3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方法检测Ad-CRT/MAGE-A3对A549细胞侵袭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Ad-CRT/MAGE-A3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小管形成实验检测Ad-CRT/MAGE-A3对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转染48h,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转染Ad-CRT/MAGE-A3的A549细胞能够表达CRT及MAGE-A3蛋白;MTT检测结果显示Ad-CRT/MAGE-A3能够明显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Transwell检测结果显示Ad-CRT/MAGE-A3能够明显抑制A549细胞的侵袭能力;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结果显示Ad-CRT/MAGE-A3能够诱导A549细胞凋亡;小管形成实验结果显示Ad-CRT/MAGE-A3能够明显抑制血管形成.结论:Ad-CRT/MAGE-A3能够明显抑制A549的增殖及侵袭能力,诱导其凋亡,并能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RT及MAGE-A3蛋白同时表达后相互作用有关,提示Ad-CRT/MAGE-A3可以作为潜在的肺癌基因治疗的新方法.
作者:刘新莉;赵丹;李晓曦;王扬;李岩;马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细胞周期蛋白( CyclinD1)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一种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即刻早期基因CCN家族的成员之一,参与细胞增殖和组织的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能特异的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它是一种具有促血管生成活性的功能性蛋白;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 PTEN)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个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本文就cyclinD1、CTGF、VEGF和PTEN与食管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姚娟;黄俊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模拟体内环境,探索恶性胸水肿瘤细胞分离的合适方法,建立肺腺癌肿瘤细胞抗脱落凋亡模型.方法:取经病理诊断已确诊的30例肺腺癌胸水1000ml,离心沉淀重悬后,分为2份,分别为A、B两组,A组采用40%/20% percoll液(配置为下层为40% percoll液,上层为20% percoll液等梯度密度分离液,比重为1.056、1.031)一次性分离;B组:首先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比重为1.077)进行初次分离,采用含20%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悬浮培养2天,待肿瘤细胞聚集成团块样生长,再用40%/20% percoll液进行二次分离.结果:A组中肿瘤细胞获得率较低,30例肺腺癌患者样本中,17例未收集到肿瘤细胞,7例肿瘤细胞收集数量极少,仅6例肿瘤细胞获得数量较为满意.B组的二次分离法的肿瘤细胞获得率及获得数量明显高于A组的一次分离法,其中7例未发现肿瘤细胞,其余23例均获得满意的肿瘤细胞数量.经10次重复检测肺癌胸水肿瘤细胞的比重为1.050左右.利用含20%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悬浮培养约30天,成功建立了肺腺癌肿瘤细胞抗脱落凋亡模型.结论:对肺癌恶性胸水的二次分离可有效的分离并纯化胸水中的肿瘤细胞.利用20%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可加快肿瘤细胞的生长,提高肿瘤细胞的获得数量,并能够保证分离后的肿瘤细胞在悬浮状态下继续生长.
作者:颜秉阳;殷国强;张志培;赵亚超;李小飞;王小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检测喉癌、癌前病变及喉良性病变HPVDNA表达的阳性率,探讨HPV感染与喉癌发的相关性.方法:运用流式荧光杂交法以及型特异性PCR方法对于46例喉癌组织、14例喉癌前病变组织及19例喉良性病变组织中HPVDNA进行检测分型.结果:运用流式荧光杂交法在79例喉病变标本中检测HPVDNA阳性率为10.13%,其中46例喉癌阳性率为6.52%;癌前病变组阳性率为35.71%;喉良性病变均为阴性.型特异性PCR方法检测出2例喉癌HPV16阳性,与流式荧光杂交法所检测到的2例相同.结论:HPV是喉乳头状瘤的一个独立的致病因素,而与喉癌的发生关系似乎不是很密切,但尚待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作者:吴俊福;周佳青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乳腺癌根治术后乳房重建能使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身体外形,减轻心理压力,恢复自信,提高术后生活质量.乳腺癌根治术后乳房重建已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本文将从乳房重建的安全,重建手术方式,放疗对乳房重建的影响,时间选择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刘焱;李宝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穿心草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防治效果.方法:将140例鼻咽癌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放疗+穿心草煎水含服)和对照组(放疗+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观察两组患者出现口腔黏膜反应的时间及反应程度,放疗结束时不同病灶残留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出现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时间分别为(13.1 ±2.03)天及(10.5±1.69)天,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疗开始至第2周末两组发生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第3、4、5、6、7周末,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平均放疗时间分别为(52.43±3.18)天及(61.1 ±2.03)天,(P<0.05);实验组的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出现黏膜反应的时间要晚.放疗结束时两组患者鼻咽部及颈部病灶残留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穿心草煎水含服可以延缓口腔黏膜反应发生的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治鼻咽癌引起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高娟;杨敏;唐玉平;吴冬梅;陈金姣;谢小红;韦英和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在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多肿瘤标志物系统对12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其中包括49例术后复发转移患者及72例术后无复发转移患者)血清样本的12项肿瘤标志物(CA19-9、NSE、CEA、CA242、Ferritin、β-HCG、AFP、F-PSA、PSA、CA125、HGH、CA15-3)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Logistic回归分析与ROC曲线法评价肿瘤标志物在复发转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组与无复发转移组的蛋白芯片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与无复发组测定结果比较,CA19-9、CEA、Ferritin、CA125、CA15-3的表达水平及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EA、CA125、CA15-3为监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有效指标,ROC曲线法三者曲线下面积为0.813、0.808、0.772.CEA、CA125、CA15-3联合监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敏感性与芯片相同(81.6%),特异性与准确性高于芯片(95.8% vs 92.7%,90.1% vs87.6%).结论:CEA、CA125、CA153联合检测可能作为临床监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优化方案.
作者:郑智坤;张红梅;斯晓明;刘文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开放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治疗输尿管癌合并膀胱混合癌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例单侧输尿管癌并浸润性膀胱混合癌,腹腔镜下行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及开放尿流改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术前经B超、CT、膀胱镜、输尿管镜和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证实为左输尿管癌并浸润性多发膀胱癌,行腹腔镜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及开放尿道切除术和右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手术时间480min,术中出血量约560ml,无输血.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d,下床活动时间4d.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为膀胱高级别泌尿上皮癌伴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侵及全层.左输尿管癌高级别泌尿上皮癌侵及全层.输尿管癌分期分级为T2N0M0,膀胱癌为T2 N0 M0.术后随访10月,患者无瘤生存至今.结论:单侧输尿管癌合并膀胱混合癌可行一期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腹腔镜下行该手术是可行及安全的.较开放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膀胱混合癌很难早期确诊,为了使膀胱混合癌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行膀胱镜检查时,应多位点取材.
作者:李国成;屈卫星;程永毅;季晶;刘全海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报告l例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系统文献回顾,对吉非替尼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机理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综合本病例患者特点和国内外文献分析,老年男性、长期吸烟史、吸烟指数高、腺癌、特别是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在服用吉非替尼期间更容易发生间质性肺炎,发生时间多在服药后1-2月,临床表现以胸闷、气短、进行性呼吸困难为特点,伴有严重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影像学检查以双肺弥漫性浸润性阴影及蜂窝状间质改变为代表,及时判断病因并停药,给予糖皮质激素、吸氧、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可缓解.结论:一旦发现吉非替尼所致的间质性肺炎应及时停药,大多数患者病情可缓解,早期可控制的间质性肺炎,不是永久停用吉非替尼的绝对指标,应根据患者的获益和药物治疗相关风险综合考虑.
作者:罗长琴;王丽娜;李雨遥;吕美玲;周小娟;田涛;杨谨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诃子水提物对人肺癌细胞A549体外增值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利用MTT法检测不同剂量组的诃子水提物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肺癌A549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测定各浓度组诃子水提物对肺癌细胞A549作用后的周期变化.结果:诃子水提物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特征;流式方法测定的结果显示,诃子水提物阻滞肺癌A549细胞于G0/G1期.结论:诃子水提物对人肺癌细胞A549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是诃子水提物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并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包志强;韩浩;杨丽敏;任明姬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通过测量肺癌患者照料者的护理负担,了解照料者的照顾负担及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Zarit护理者负担量表(Zarit caregiver burden interview,ZBI)量表为测量工具,采用横断面抽样方法,面对面结构化访谈收集调查问卷,对肺癌患者主要照料者的护理负担进行测量.结果:肺癌患者照料者护理负担得分为29.8±16.8,74.29%照料者的护理负担在中等以下.交通帮助和健康帮助对护理负担有显著影响,而睡眠时间和心理一致感是护理负担的保护性因素.结论:改善措施应围绕保证照料者睡眠时间来减轻护理工作量或建立轮流护理的补偿机制以及增强照料者心理一致感等心理应对能力来应对护理负担.
作者:石晶;滕月娥;金波;赵明芳;于萍;王烈;杨小湜;刘云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microRNA-451(miR-451)逆转非小细胞肺癌A549/DDP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qRT-PCR)检测耐DDP细胞株A549/DDP及其亲本细胞株A549中miR-451的表达差异,同时检测A549/DDP细胞转染miR-451 mimic后miR-451表达的变化;分别应用MTT法、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A549/DDP细胞对DDP药物敏感度,细胞增殖能力,联合DDP处理后细胞凋亡变化;Western印迹法检测转染后A549/DDP细胞Akt、p-Akt( Ser473)、bcl-2和bax的表达变化.结果:miR-451在耐DDP细胞株A549/DDP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敏感细胞株A549 (P <0.05),A549/DDP细胞转染miR-451 mimic24h后,细胞中miR-451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在A549/DDP细胞中过表达miR-451可产生以下效应:相较于对照组,DDP对A549/DDP/miR-451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减低(P<0.05),A549/DDP/miR-451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A549/DDP/miR-451经过DDP处理后细胞凋亡增多(P<0.05).Western印迹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转染miR-451 mimic的A549/DDP细胞p-Akt ( Ser473)、bcl-2表达水平降低;bax表达水平升高.结论:miR-451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上调bax蛋白及下调p-Akt( Ser473)、bcl-2蛋白表达而逆转A549/DDP细胞对DDP的耐药性.
作者:王鹤;边海波;德伟;王朝霞 刊期: 201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