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I3K、Akt以及PTEN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郭琳;王强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PI3K/AKT, PTEN, 细胞凋亡
摘要:目的:探讨PI3K、Akt以及PrEN的表达与GIST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并探讨它们间的相互关系,以揭示其在GIST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的肿瘤靶点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临床病理资料完整、随访结果确切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990年-2007年2月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GIST新鲜组织标本124例.男性64例、女性60例,平均年龄54.6岁.RT-PCR检测PI3K、Akt以及PTEN在GIST及对照组的mRNA水平.结果:PI3K mRNA水平随NIH分级表达上调(P<0.05),PI3K的阳性表达率与黏膜受侵和肿瘤侵袭转移均显著相关(P<0.05).Akt mRNA水平随NIH分级表达上调,其中在高、中危肿瘤组之间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有意义;Akt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侵袭转移和黏膜受侵显著相关,提示Akt的过表达促进了GIST的肿瘤侵袭转移.同时PTENmRNA随NIH分级表达下调(P<0.05),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PTEN的缺失率增高;PTEN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侵袭转移和黏膜受侵关系密切.结论:PI3 K/Akt与PTEN在GIST的发生发展中可能互相拮抗共同作用,PI3K、Akt蛋白阳性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 =0.292.P=0.031);PI3K与PTEN蛋白阳性表达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412,P =0.036);PTEN与Akt蛋白阳性表达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386,P=0.024).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胃癌淋巴管密度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研究

    目的:检测淋巴管内皮标志物D2-40计算早期胃癌淋巴管密度(LVD),探讨LVD与早期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对80例早期胃癌淋巴结未发生转移与20例早期胃癌淋巴结发生转移的癌周检测D2-40标记阳性LVD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2-40标记阳性LVD在早期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癌周高于早期胃癌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癌周(P<0.05),光镜下LVD的截断(cut-off)值为18.50个.结论:早期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癌周的LVD高于早期胃癌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癌周,D2-40阳性LVD可用来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

    作者:姜宗丹;张振玉;吴海露;胡可伟;王劲松;赵有财;黄文斌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巨大肝癌的外科治疗

    肝细胞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肝癌患者死亡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1].由于其早期症状隐匿,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因此直径在lOcm以上的巨大肝癌很常见[2].

    作者:李高桦;洪智贤;张克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EGFR-TKI治疗时机对晚期肺腺癌患者总生存的影响

    目的:探索不同时机应用EGFR-TKI(一线治疗VS二/三线治疗)对晚期肺腺癌患者总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V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一线治疗组与二/三线治疗组的临床基线特征、近期疗效等方面的差异.结果:EGFR-TKI二/三线治疗组的总生存时间显著优于一线治疗组,在其它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EGFR-TKI二/三线治疗可能要优于一线治疗.

    作者:何志勇;林根;林动;许凌;徐海鹏;胡卉华;陈誉;王强;陈胜佳;林景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多发性骨髓瘤的危险因素以及个体化治疗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来源的恶性血液肿瘤,具有较强的异质性.不同患者具有多样性的临床特征以及生物学特点,预后也有很大差异.对于其危险因素分析以及各种新型药物和移植的应用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目前多发性骨髓瘤的危险因素研究以及相应的个体化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康岩;孙琪云;艾辉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人参皂苷Rg3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3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培养人宫颈癌Hela细胞,不同浓度Rg3处理,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CCK-8、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Rg3作用后Hela细胞出现了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包括细胞皱缩、细胞核内染色体浓缩.10、20、40、80μg/ml人参皂苷Rg3处理48小时后Hela细胞的平均生存率为76.3%、57.1%、50.0%、29.8%;流式细胞术(FCM)显示肿瘤细胞凋亡率为16.4%、37.0%、50.0%、69.8%,表明肿瘤细胞在人参皂苷Rg3诱导下发生凋亡.结论:Rg3能抑制Hela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其诱导凋亡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牛珂;鲁永鲜;李宁;张迎辉;赵英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不同分割法三维适形放疗联合TACE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低分割三维适形放疗和常规分割三维适形放疗联合TACE(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对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r)的治疗效果.方法:74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存在门静脉癌栓的患者,先行1-2次TACE术后,随机分为2组.A组:低分割组(38例)大体肿瘤靶区(GTV)只包括癌栓,总剂量48-55 Gy,4-5Gy/次,3次/周,3-4周.B组:常规分割组(36例),GTV也只包括癌栓,总剂量54-60Gy,1.8-2.0Gy/次,5次/周,6-7周.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低分割组CR 6例,PR 10例,有效率约(CR+PR)42.1%,常规分割组CR 5例,PR 13例,有效率约50%,1,2年生存率低分割组46.4%,17.8%,常规分割组41.6%,22.2%.结论:低分割组及常规分割组对TACE术后门静脉癌栓的疗效相当,低分割组较常规分割组治疗的不良反应增加.两组不良反应均能耐受.

    作者:徐爱兵;田思源;沈茜;黄洪华;谢国栋;储开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24例神经纤维瘤病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4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等.结果:24例患者中23例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 Ⅰ型),均否认家族遗传史.1例为Ⅱ型神经纤维瘤病(NFⅡ型),有家族史.男性14例,女性10例,发病年龄出生至64岁,平均年龄24.7岁.首次就诊20例,复发或再次就诊4例.结论:神经纤维瘤病临床表现多样,对于肿瘤在体表的患者,易于诊断;而肿瘤位于内脏的患者,如何做出准确的诊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治疗上,手术达不到根治的目的,术后易复发,需再次手术切除.

    作者:洪伟;李宇杰;贾宗良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Cdkn1b基因、FOXE1基因多态性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阻滞基因1B(CDKN1B,e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1B)又称p27KIPI,在细胞周期中,阻滞细胞从G1期进入S期,被认为是抑癌基因.叉头框El(FOXE1,forkhead boxEl),又称甲状腺转录因子2,是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的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密切相关的遗传位点.目前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研究越来越多,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对甲状腺癌发病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现从两基因多态性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易感性以及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刘(岑鸟);陈灿;蒋永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美拉德产物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对美拉德反应产物的生物学效应例如抗氧化作用、抗菌及细胞保护作用、抗突变作用、抗过敏作用和无益方面的致敏作用、突变性毒素作用、致染色体断裂作用、致癌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曹治云;陈旭征;杜建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可溶性抗原联合超抗原诱导的 CTL 抗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可溶性抗原联合超抗原SEC诱导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s)对肿瘤细胞杀伤机理.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经肿瘤可溶性抗原、超抗原SEC联合作用,进行体外培养.对其增殖、细胞因子分泌、杀瘤活性和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和测定.结果:经肿瘤可溶性抗原、超抗原SEC联合刺激的淋巴细胞组增殖活性强,诱导的CTLs对靶细胞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单纯淋巴细胞组(P<0.05),对TSA来源的肺癌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结论:肿瘤可溶性抗原与超抗原SEC联合应用能诱导效应细胞明显增殖、活化、并产生高效特异性的抗肿瘤效果.

    作者:张庆波;么文博;徐卫国;苏铁柱;刘洪梅;董雪松;徐丽晓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口腔化学感受器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及临床处理

    目的:探讨口腔化学感受器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方法:追踪分析1例口腔舌部化学感受器瘤患者临床资料及组织病理特点,总结其恶性生物学行为.结果:发生于口腔化学感受器瘤较发生于身体其它部位(颈动脉体)更容易表现出恶性生物学特性,恶性生物学行为主要表现为肿瘤浸润,包膜不清楚,手术后出现原位肿瘤复发及远处(肺部)转移.结论:对于口腔的化学感受器瘤应根据其临床特点结合细胞学特征确定生物学行为并做相应临床处理.

    作者:张圃;杨新杰;王欣;王莉;雷德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286例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临床护理效果的观察

    目的:探讨加强整体护理对宫颈癌放疗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效果.方法:对286例宫颈癌患者行体外+腔内放射治疗,根据不同护理计划分为整体护理组100例和整体护理加强组186例,整体护理组是做好常规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加强组除了做好常规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外还要加强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护理、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对两组放疗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住院治疗组除整体护理组2例因经济问题出院后在门诊继续行腔内放射治疗外,其余患者均在病房完成放疗计划.共有255例(89.17%)发生骨髓抑制,23例(8.04%)发生阴道并发症,17例(5.94%)发生皮肤病变,8例(2.79%)发生轻、中度放射性直肠炎,3例(1.06%)发生放射性膀胱炎,经保守治疗和药物灌注后,均得到有效控制,好转出院,未发生交叉感染.两组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整体护理加强组除骨髓抑制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与整体护理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宫颈癌放射治疗患者做好加强整体护理措施,安排资深护士精心护理,可减轻患者放射治疗的并发症.

    作者:王雯;张龙;刘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中药保留灌肠预防宫颈癌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预防宫颈癌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将86例宫颈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放疗,对照组单纯放射治疗,观察两组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中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18.6%,观察组出现放射性直肠炎3例(7.5%),对照组发生放射性直肠炎13例(28.2%),观察组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药保留灌肠能明显降低宫颈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

    作者:董晶;赵西侠;舒瑾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腔镜辅助下DTC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护理配合要点

    目的:总结探讨腔镜辅助下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对13例腔镜辅助下DTC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在术前准备、术中配合、仪器设备管理等护理配合要点进行总结.结果:13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医护配合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熟练掌握在腔镜辅助下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护理配合要点,是腔镜甲状腺癌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同时能够节省手术时间,提高医生、患者满意度.

    作者:刘清元;李国娟;吴星;马绥霞;冯晓瑞;陈静;陈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调强放射治疗联合周剂量紫杉醇治疗60例食管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联合紫杉醇每周给药的方法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毒性反应.方法:103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60例放化组(调强放疗+紫杉醇组),43例单放组(单纯调强放疗组).单放组:采用调强放疗,95% PTV:66GY/30-33次,每周5次;放化组:调强放射治疗同时化疗(紫杉醇60mg)第1、8、15、22、29、36天静滴.结果:放化疗组的食管癌病灶近期总有效率为83.3%,单纯放疗组为60.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1、2年生存率,单放组为55.8%(24/43)、32.5%(14/43),同步放化组为86.6%(52/60)、68.3%(41/6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放化组稍高于单放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调强放疗联合紫杉醇单药每周方案,同步治疗食管癌近期疗效和局部控制率较好,能提高远期生存率可能,虽毒性反应增加但能耐受.

    作者:谢朝辉;黄微;刘艳杰;王薇;展广宏;马永新;丁栢英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胸外科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胸外科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胸外科PICC置管患者46例,观察对比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贵要静脉的穿刺成功率高,占94.4%(17/18),并发症发生率低,占5.6%(1/18).结论:对胸外科PICC置管期间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置管期间并发症.

    作者:高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Hsa-miR-34a作为肾癌早期诊断指标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hsa-miR-34a作为肾癌早期诊断分子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7例肾细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相匹配的正常组织进行高通量的real-time PCR检测鉴定,数据采用SPSS17.0作统计学处理,分析hsa-miR-34a在肾癌组织与相匹配的正常组织的表达差异性.并结合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hsa-miR-34a在肾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P<0.05).hsa-miR-34a的表达与肾癌患者的病理核分级及临床分期呈显著正相关.结论:hsa-miR-34a的表达异常可能与肿瘤侵袭性有关,提示hsa-miR-34a可能可以作为肾癌的早期诊断的重要分子指标.

    作者:尹冰德;凡杰;朱开常;刘勇超;周立斌;夏术阶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乳酸脱氢酶及肿瘤标记物对胰腺癌的预后影响

    目的:观察胰腺癌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及肿瘤标记物对预后影响.方法:收集LDH及肿瘤标记物,对病理诊断明确且回访到生存期的胰腺癌患者分析预后.结果:297例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5.0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27.3%,10.1%,2.0%.肿瘤大径大及分期晚的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降低(P<0.05).胰体尾癌及全胰腺癌较胰头癌生存期短,分期晚、LDH、CEA、CA19-9、CA125升高的患者生存期短(P<0.05);LDH高于300U/L患者较轻度升高者生存期短(P <0.05):CA125、CA15-3高于100L/ml患者较轻度升高者生存期短(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及CA19-9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原发部位、分期、LDH、CEA、CA19-9、CA125是胰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吴海霞;戴月娣;张德祥;袁苏徐;陶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30例经病理证实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5例)采用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化疗,对照组(15例)采用ECHOP方案化疗,6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及其后的毒副反应和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2组临床差异和不良反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是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有效方案,完全缓解率高,且毒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晓军;朱卫民;田培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CT引导下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同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恶性肿瘤68例,均行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植入前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计算术中所需125Ⅰ粒子的总活度及粒子的数量,CT引导下植入病灶中,粒子活度为0.6-0.8mCi,处方剂量90-110Gy,术后验证粒子植入剂量分布.植入后复查并随访,统计有效率、局部控制率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68例患者粒子植入均顺利完成.6个月有效率(包括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88.2%.术后随访6-24个月,局部控制率为76.5%,术中4例出现气胸,经治疗好转,术后出现粒子迁移3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导向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谢岳云;田秀荣;鲍忠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