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外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7例超声图像特征分析

张贵祥;朱莉萍;张平丽

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超声, 病理
摘要:目的:探讨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组织证实的 IMT 患者超声图像,其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5~71岁,平均年龄47.1岁。病程1个月~13年。分析病变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信号及有无转移等特点。结果:位于腹腔2例,盆腔2例,前臂、腹股沟、臀部各1例。3例瘤体大径>5cm,4例瘤体大径<3cm。5例瘤体形态规整,2例瘤体形态不规整。6例瘤体边界清楚,1例瘤体边界不清楚。5例瘤体为低回声,2例为囊实混合回声。2例瘤体血流信号不丰富,5例血流信号丰富。7例 IMT 均未发现转移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肿瘤细胞表达 Vimentin、SMA、MSA、Desmin,其阳性率分别为100%、100%、100%、47.6%。结论:超声检查能清楚显示 IMT 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信号及其有无转移等,但超声图的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依赖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三次曝光技术在后颈电子线补量中的应用

    目的:IP 板与自制十字板合用,采用三次曝光照相技术拍摄射野证实片,用于后颈电子线补量照射范围的确定。方法:将自制十字补板和 IP 板放置在相应位置,分三次曝光拍摄射野证实片,确定电子线后颈量的照射范围,然后在模拟机下同体位拍摄复合定位片,评价照射范围是否符合治疗要求。结果:8例需要后颈电子线补量的病人使用三次曝光方法拍摄射野证实片,经模拟定位机同治疗体位拍摄复合定位片证实,经主管医生确认电子线后颈补量照射野范围均符合治疗要求,PTW 2D -ARRAY729矩阵验证剂量误差符合要求。结论:采用三次曝光技术确定电子线照射野的方法,可用于鼻咽癌及其他口咽部肿瘤治疗时对后颈电子线补量,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实用。

    作者:谷晓华;杨留勤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与传统甲状腺手术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与传统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疗效,探讨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1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腔镜组78例,行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开放组236例,行传统开放性甲状腺手术。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天引流量、使用止痛药物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腔镜组手术时间为(82.0±23.5)min,长于开放组(57.7±13.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3.9±7.6)ml 低于开放组(33.9±15.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第一天出血量(22.3±8.7)ml 少于开放组(36.0±17.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4±0.9)天和(3.6±1.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腔镜组患者术后使用止痛药的比例小于开放组;腔镜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与开放组无差异且均较低,术后随访半年,未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复发。结论: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具有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疼痛轻和颈部无疤痕等优势。

    作者:张轶;李正凯;李洪涛;韩晓鹏;苏琳;刘宏斌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GnRH -a 联合 LNG -IUS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Ⅲ-Ⅳ期患者术后疼痛的疗效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 -a)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 -IUS)对子宫内膜异位症Ⅲ-Ⅳ期患者术后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已行保守性腹腔镜手术的子宫内膜异位症Ⅲ-Ⅳ期患者,给予 GnRH -a 联合 LNG -IUS 治疗的患者50例(实验组);给予单纯 GnRH -a 治疗的患者50例(对照组)。术后6个月、12个月随访患者疼痛评分(VAS 法,B&B 法)。结果:两组内术后6个月、12个月 VAS、B&B 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 <0.05)。对照组术后12个月 VAS、B&B 评分显著高于术后6个月(P <0.05)。实验组术后12个月 VAS、B&B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GnRH -a 联合 LNG -IUS 对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Ⅲ-Ⅳ期患者的疼痛治疗作用确切、长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辛玲丽;侯庆香;叶梅;麻莉;刘蕊;丁晓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阿苯达唑对胃癌细胞 MKN -45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阿苯达唑(Albendazole ,ABZ)是一种苯并咪唑类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已在多种癌细胞中证实具有抗肿瘤作用,但其对胃癌细胞的作用鲜有报道。本文探讨其对人胃癌细胞 MKN -45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 ABZ 处理人胃癌 MKN -45细胞,采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 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 法检测 MKN -45细胞中 E -cadherin 和 MMP -9蛋白的表达水平,ELISA 法检测细胞 VEGF 分泌水平。结果:阿苯达唑作用于人胃癌细胞 MKN -45后,细胞划痕愈合的程度及 Transwell 穿膜细胞数随浓度增加有不同程度的改变,0.25、0.5μmol/L ABZ 可显著抑制细胞迁移率(F =39.311,P <0.01),减少迁移细胞数(F =11.331,P <0.01)及侵袭细胞数(F =7.671,P <0.01);经ABZ 处理的 MKN -45细胞 E -cadherin 蛋白表达水平上调而 MMP -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VEGF 分泌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阿苯达唑可能通过上调 E -cadherin 及下调 MMP -9表达水平来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并能抑制胃癌细胞 VEGF 的分泌。

    作者:张玄;赵晶;高向阳;高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关于统计学符号规范化书写的要求

    根据国家标准 GB3358-93《统计学术语》的有关规定,作者在书写统计学符号时应注意以下要求: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珋x,不用大写 X 也不用 Mean 或 M;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 s,不用 SD;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 s珋x 不用 SE;④t检验用英文小写 t;⑤F 检验用英文大写 F;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 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ν;⑨样本数用英文小写 n;⑩概率用英文大写 P;瑏瑡以上符号珋x、s、s珋x、t、F、χ2、r、ν、n、P 均为斜体。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过继免疫治疗 B 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s lymphoma,NHL)的疗效。方法:以2000年1月-2009年12月经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的78例 B 细胞性 NHL 患者为治疗组,交替应用 CHOP、TAOP 和 MEOP 方案各2个疗程化疗后,以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法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TBI +VEMAC 方案实施预处理,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恢复后每月给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100WU /d ×10天为1个疗程的过继免疫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以1995年1月-1999年12月的52例 B 细胞性 NHL 患者为对照组,化疗及移植方法同上,未给予过继免疫治疗。随访时间5年。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中各有1例患者在3个月、2个月时分别因肝功衰竭和脑出血死亡,其他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随访1年时,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率分别为96.2%、90.4%(P >0.05)。随访3、5年时,两组患者的 DFS 分别为93.6%、88.5%和73.1%、65.4%(P <0.01)。随访1年时,两组中 III /IV 期患者的 DFS 分别为95.2%和88.1%(P >0.05)。随访3、5年时,两组中 III /IV 期患者的 DFS 分别为92.1%、87.3%和69.0%、59.5%(P <0.01)。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过继免疫治疗 B 细胞性 NHL 疗效显著,尤其 III /VI 期患者获益明显。

    作者:王存邦;白海;葸瑞;潘耀柱;徐淑芬;张茜;陈燕;周进茂;吴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BC -819与肿瘤治疗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肿瘤患者的死亡率一直处于前列。对于肿瘤的治疗通常是通过手术切除病灶,对于无法通过外科治疗的患者,可以采用放射治疗、药物化疗、免疫疗法及基因治疗等。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目前肿瘤基因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BC -819是一种双链 DNA 质粒,可表达白喉毒素 A,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目前在肿瘤的基因治疗中的研究日益增多,现就其在肿瘤治疗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露露;姜斌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扶正抑癌方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扶正抑癌方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中药治疗:扶正抑癌方辨证加减内服,每天1剂,30天为1个疗程。化疗:长春瑞滨25mg/m2,第1、8天,顺铂20~30mg/m2,第1~3天,外周静脉滴注,21天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观察近期疗效、临床证候变化、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瘤体稳定率89.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2%(P <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的总有效率(71.42%)与对照组(3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卡氏评分总有效率分别为67.85%、4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治疗后免疫指标 CD3+、CD4+、CD4+/CD8+比值、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活性、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比较 NK、CD4+/CD8+比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扶正抑癌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米成泉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上皮间质转化在胰腺癌中的作用

    胰腺癌是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它的特点是早期浸润和转移。上皮间质转化的发展过程对肿瘤的迅速进展有潜在的意义。在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肿瘤细胞失去上皮特征并获得间质细胞的特性,如增强的运动和侵袭能力。本篇综述将讨论胰腺癌中与上皮间质转化相关的新研究成果,重点讲述上皮间质转化存在于胰腺癌中的证据和它的分子特性,以及 EMT 与肿瘤干细胞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

    作者:张晶;丁军利;刘超英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恶性脑胶质瘤术后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三苯氧胺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恶性脑胶质瘤术后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三苯氧胺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三苯氧胺(治疗组)和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对照组)各30例。放疗采用6MV X 线三维适形放射治疗,2.0Gy/次,1次/d,5次/周,DT 56~60Gy。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于放疗第一天开始口服三苯氧胺60mg/m2每日3次或替莫唑胺75mg/m2每日1次,至放疗结束。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3.3%、30.0%、23.0%和70.0%、33.3%、26.7%(χ2=0.01、0.23、0.09,P >0.05),无统计学差异。三苯氧胺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栓栓塞,发生率为6.7%。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三苯氧胺术后患者生存率较好,且价格便宜,并未增加不良反应,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绍兵;刘阳晨;尹小祥;郭信伟;古亮;丁文秀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基于3T3-L1细胞株的人类 ADRB1基因稳定过表达模型的构建

    目的:构建 ADRB1基因稳定过表达的细胞模型。方法:将 ADRB1 cDNA 克隆片段和慢病毒载体连接;将重组载体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 细胞,收集上清液感染3T3-L1前脂肪细胞,利用 GFP 流式分选法筛选稳转细胞株。结果:Western blot 检测证明,ADRB1过表达组的 ADRB1蛋白水平显著高于 mock 组。结论:基于3T3-L1细胞株的 ADRB1基因稳定过表达模型构建成功,为研究 ADRB1在肿瘤恶病质脂肪消耗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曹冬兴;钟鸣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直肠癌放疗不同技术和体位对小肠受照剂量的比较

    目的:分析直肠癌放射治疗过程中,不同放疗技术和不同治疗体位对小肠受照射体积的影响。方法:选取18例直肠癌患者,膀胱充盈的状态下,治疗体位为仰卧位和俯卧位下分别扫描两组定位 CT 图像,分别传输至计划系统。在两组 CT 图像上分别制作三维适形(3D -CRT)和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比较小肠在接受不同剂量的受照绝对体积差异(V5~45)。结果:相同体位,IMRT 相比3D -CRT,小肠 V45明显降低,V15两者基本接近。采用相同放疗技术,俯卧位相比仰卧位小肠 V45和 V15均明显降低。结论:直肠癌放射治疗,相比放疗技术,治疗体位对小肠受照体积的影响更大。

    作者:孔伟;夏新舍;折虹;丁喆;闫钢;尚钧;王艳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肺切除术后心脏疝1例并文献复习

    肺切除术后心脏疝于1948年由 Bettman 首次报道,是指心脏组织经心包缺损处疝出心包外所发生的紧急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若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将会危及生命。我院于2012年5月成功诊治了1例肺切除术后心脏疝的患者,现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赖小刚;王宪东;刘大治;周恩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胶质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培养和分离方法。方法:取9例脑胶质瘤患者的手术标本进行处理,采用 B27培养基进行培养,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刺激细胞扩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培养的细胞及其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9例标本中共有7例成功培养出肿瘤细胞球,培养条件下呈悬浮状态生长,形成肿瘤细胞球,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肿瘤球细胞表达胶质瘤干细胞的标志物 CD133和 Nestin,诱导分化后的肿瘤球细胞可以表达成熟神经细胞的标志物 GFAP 和 TU -20。结论:体外的培养条件下,可以从胶质瘤组织中培养出胶质瘤干细胞,为胶质瘤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李新星;姚一龙;李博洋;刁宏宇;刘云会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利用组织芯片技术观察 Hp 感染与 p53、p63表达在胃癌中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 Hp 与 p53、p63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人胃癌组织芯片144芯中 Hp、p53和 p63的表达。结果:144例胃癌标本中 p53阳性表达80例(55.6%),p63阳性表达53例(36.8%),Hp 阳性表达94例(65.3%)。p53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型、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与肿瘤部位及浸润深度无关(P >0.05);p63在低分化腺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腺癌(P <0.05),与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 >0.05);Hp 主要寄居在胃窦,且其感染与肿瘤组织学分型和病理分级有关(P <0.05),与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无关(P >0.05)。胃癌组织中 Hp 感染与 p53表达呈正相关(r =0.20,P <0.05)。结论:p53和 p63的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及进展密切相关,但 p53和 p63在胃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并无交互作用,Hp 感染与 p53高表达存在一定相关性。

    作者:杨艳丽;刘斌;苏勤军;史敏;康菲斐;李金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肺外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7例超声图像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组织证实的 IMT 患者超声图像,其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5~71岁,平均年龄47.1岁。病程1个月~13年。分析病变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信号及有无转移等特点。结果:位于腹腔2例,盆腔2例,前臂、腹股沟、臀部各1例。3例瘤体大径>5cm,4例瘤体大径<3cm。5例瘤体形态规整,2例瘤体形态不规整。6例瘤体边界清楚,1例瘤体边界不清楚。5例瘤体为低回声,2例为囊实混合回声。2例瘤体血流信号不丰富,5例血流信号丰富。7例 IMT 均未发现转移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肿瘤细胞表达 Vimentin、SMA、MSA、Desmin,其阳性率分别为100%、100%、100%、47.6%。结论:超声检查能清楚显示 IMT 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信号及其有无转移等,但超声图的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依赖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作者:张贵祥;朱莉萍;张平丽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喉罩在喉气管裂开成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喉罩在喉气管裂开成形术中对病人血流动力学和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评价喉罩在喉气管裂开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8例 ASAⅠ-Ⅲ级的喉气管狭窄择期手术的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喉罩组(A 组)和局麻气管切开组(B 组),每组24例。A 组:快速麻醉诱导后置入双管型喉罩,固定后行麻醉机控制呼吸,待气管切开后台上置入气管导管,拔除喉罩,通过气管导管行控制呼吸后继续手术。B组:先在局部麻醉下行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固定后行麻醉机控制呼吸继续手术。观察两组在麻醉诱导前(T0)、置入喉罩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即刻(T1)、置入喉罩后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后10min(T2)和置入喉罩后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后30min(T3)的 MAP、HR、SpO2变化。记录两组气管切开术中出血量、气管切开所需时间、误吸和气管痉挛的发生率。观察麻醉前(T4)、置入喉罩后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后即刻(T5)、喉气管裂开成形术术毕即刻(T6)和术后30min(T7)4个时点的应激激素水平。结果:B 组患者在 T1时点的 MAP、HR 明显高于 T0时点(P <0.01),T2、T3时点与 T0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与 A 组比较,T1时点的 MAP、HR 明显升高(P <0.01)。与 B 组病人相比,A 组病人气管切开术的出血量明显减少,气管切开术时间缩短,未发生误吸及气管痉挛,不良事件少(P <0.05)。B 组自插管后各时间点的血糖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 <0.05),A 组在手术结束时血糖上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B组在 T6和 T7时点的血糖上升明显高于 A 组(P <0.05)。两组血皮质醇在 T6时点均高于 T4时点(P <0.05);T7时点的血皮质醇 A 组下降,而 B 组继续上升,B 组与 A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局部麻醉下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通气相比,双管型喉罩通气应用于喉气管裂开成形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干扰小,不良反应少,引起的应激反应轻,同时能保证有效地通气,为喉气管狭窄患者提供了安全保障。

    作者:王彬荣;田丽颖;苏小花;孙绪德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IWP -2对人肝癌 Hep3B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研究 Wnt/β-catenin 抑制剂 IWP -2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 Hep3B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终浓度分别为0、20、40、80、160、320μmol/L 的 IWP -2作用于人肝癌Hep3B 细胞,采用 CCK -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FCM法检测细胞周期分布与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 法检测细胞中 Cyclin D1和 survivin 蛋白表达的变化,实时定量 RT-PCR 法检测 Cyclin D1和 survivin mRNA 表达的变化。结果:20~320μmol/L 的 IWP -2对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随 IWP -2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增长而增强,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FCM检测结果显示,IWP -2(20~320μmol/L)能够导致 G0/G1期细胞比例上升,S 期细胞比例下降;同时诱导细胞凋亡,凋亡率随 IWP -2浓度的升高而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WP -2可引起 caspase -3和 caspase -7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并且可下调肝癌细胞中 Cyclin D1和 survivin 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IWP -2可抑制 Hep3B 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 Cyclin D1和 survivin 的表达有关。

    作者:时汀;张建淮;许刚;徐建波;祁付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妇科肿瘤患者不同状态下的免疫功能评价

    目的:研究妇科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情况,观察机体免疫功能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治疗方式等因素的关系。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对151例患者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及 NK 细胞进行检测。结果:与良性组比较,恶性肿瘤组 CD3+下降、CD4+下降极显著(P <0.01),CD4+/CD8+下降显著(P <0.05),CD8+则略有升高;恶性肿瘤组 CD4+、CD4+/CD8+表现出随临床分期提高逐渐降低的趋势,CD8+则反之。其中Ⅲ-Ⅳ期 CD8+、CD4+/CD8+较 I 期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0.01);与未转移组比较,已转移组 CD3+下降、CD4+下降显著(P <0.05),CD4+/CD8+下降极显著(P <0.01),CD8+升高;术后组 CD3+、CD4+、CD4+/CD8+较未治疗组升高,CD8+下降,并且 CD4+/CD8+升高显著(P <0.05);术后组 CD4+、CD4+/CD8+较放化疗组升高、CD8+下降,差异均极显著(P <0.01);放化疗组 CD4+、CD8+、CD4+/CD8+与未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妇科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这种抑制与患者年龄、病情进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肿瘤治疗中解除瘤负荷和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真;刘媛媛;谢新平;姚品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期并发脑梗塞:一例报告和文献复习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 A 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ATRA)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时并发广泛脑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一例以阴道出血和重度贫血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学、流式免疫分型、染色体和融合基因检查。对神经系统异常进行脑 MRI 检查。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骨髓细胞学、染色体和融合基因检查确诊为 APL。ATRA 治疗后第三天,患者突然出现失语、意识不清和右侧肢体瘫痪。MRI 检查示左侧额、顶、颞和枕叶广泛脑梗塞。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查示心肌缺血。经亚砷酸和去甲氧柔红素联合诱导治疗及神经营养等支持治疗后,患者 APL 获完全缓解。意识恢复正常,失语明显改善,但右侧肢体瘫痪未恢复。结论:APL 诱导治疗过程中可合并脑梗塞和心肌梗塞等血栓并发症,需提高认识。

    作者:于亚平;安志明;宋萍;王利平;周晓刚;李峰;唐玉梅;翟勇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