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星;姚一龙;李博洋;刁宏宇;刘云会
肺切除术后心脏疝于1948年由 Bettman 首次报道,是指心脏组织经心包缺损处疝出心包外所发生的紧急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若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将会危及生命。我院于2012年5月成功诊治了1例肺切除术后心脏疝的患者,现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赖小刚;王宪东;刘大治;周恩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 ER、PR 和 Her2/neu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 ER、PR 和 Her2/neu 的表达与 PTC 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SP 两步法检测108例 PTC、20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及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中 ER、PR、Her2/neu 的表达,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Her2/neu 基因的表达。结果:ER、PR 在 PTC 组高表达,明显高于腺瘤组及正常组,应用免疫组化法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各组均未见 Her2/neu 表达;ER、PR、Her2/neu 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是否转移及患者预后无显著相关性。结论:ER、PR 在 PTC 中表达敏感性较高,可以作为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有效指标。Her2/neu 在 PTC 中无表达,其与 PTC 患者预后无关,与 Her2/neu 相关的靶向治疗药物不可应用于 PTC 的治疗。
作者:董丽儒;彭涛;刘楠;李双;宋旭东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阿苯达唑(Albendazole ,ABZ)是一种苯并咪唑类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已在多种癌细胞中证实具有抗肿瘤作用,但其对胃癌细胞的作用鲜有报道。本文探讨其对人胃癌细胞 MKN -45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 ABZ 处理人胃癌 MKN -45细胞,采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 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 法检测 MKN -45细胞中 E -cadherin 和 MMP -9蛋白的表达水平,ELISA 法检测细胞 VEGF 分泌水平。结果:阿苯达唑作用于人胃癌细胞 MKN -45后,细胞划痕愈合的程度及 Transwell 穿膜细胞数随浓度增加有不同程度的改变,0.25、0.5μmol/L ABZ 可显著抑制细胞迁移率(F =39.311,P <0.01),减少迁移细胞数(F =11.331,P <0.01)及侵袭细胞数(F =7.671,P <0.01);经ABZ 处理的 MKN -45细胞 E -cadherin 蛋白表达水平上调而 MMP -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VEGF 分泌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阿苯达唑可能通过上调 E -cadherin 及下调 MMP -9表达水平来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并能抑制胃癌细胞 VEGF 的分泌。
作者:张玄;赵晶;高向阳;高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构建 ADRB1基因稳定过表达的细胞模型。方法:将 ADRB1 cDNA 克隆片段和慢病毒载体连接;将重组载体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 细胞,收集上清液感染3T3-L1前脂肪细胞,利用 GFP 流式分选法筛选稳转细胞株。结果:Western blot 检测证明,ADRB1过表达组的 ADRB1蛋白水平显著高于 mock 组。结论:基于3T3-L1细胞株的 ADRB1基因稳定过表达模型构建成功,为研究 ADRB1在肿瘤恶病质脂肪消耗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曹冬兴;钟鸣 刊期: 2015年第24期
125 I 放射性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癌已取得明显疗效,氟尿嘧啶粒子也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现将1例放射性粒子与氟尿嘧啶粒子共同植入治疗食管下段癌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武变荣;王绍山 刊期: 2015年第24期
胰腺癌是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它的特点是早期浸润和转移。上皮间质转化的发展过程对肿瘤的迅速进展有潜在的意义。在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肿瘤细胞失去上皮特征并获得间质细胞的特性,如增强的运动和侵袭能力。本篇综述将讨论胰腺癌中与上皮间质转化相关的新研究成果,重点讲述上皮间质转化存在于胰腺癌中的证据和它的分子特性,以及 EMT 与肿瘤干细胞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
作者:张晶;丁军利;刘超英 刊期: 2015年第24期
长链非编码 RNA(long non -coding RNA,lncRNA)起初被认为是基因组转录的“噪音”或“转录垃圾”。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 lncRNA 被发现,虽然 lncRNA 不编码蛋白质,但可在多层面、通过多途径调控基因表达,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尤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高发病率和高复发率一直是泌尿外科医生和膀胱癌患者的困扰,且病因尚不十分明确。lncRNA 与膀胱癌的关系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以几个 lncRNA(H19,UCA1/UCA1a,MALAT -1, HOTAIR,ncRAN,MEG3)为代表,阐述了 lncRNA 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与复发的密切关系,并预测通过 ln-cRNA 诊断和治疗膀胱癌的临床前景。
作者:郑文雯;张淑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妇科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情况,观察机体免疫功能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治疗方式等因素的关系。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对151例患者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及 NK 细胞进行检测。结果:与良性组比较,恶性肿瘤组 CD3+下降、CD4+下降极显著(P <0.01),CD4+/CD8+下降显著(P <0.05),CD8+则略有升高;恶性肿瘤组 CD4+、CD4+/CD8+表现出随临床分期提高逐渐降低的趋势,CD8+则反之。其中Ⅲ-Ⅳ期 CD8+、CD4+/CD8+较 I 期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0.01);与未转移组比较,已转移组 CD3+下降、CD4+下降显著(P <0.05),CD4+/CD8+下降极显著(P <0.01),CD8+升高;术后组 CD3+、CD4+、CD4+/CD8+较未治疗组升高,CD8+下降,并且 CD4+/CD8+升高显著(P <0.05);术后组 CD4+、CD4+/CD8+较放化疗组升高、CD8+下降,差异均极显著(P <0.01);放化疗组 CD4+、CD8+、CD4+/CD8+与未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妇科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这种抑制与患者年龄、病情进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肿瘤治疗中解除瘤负荷和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真;刘媛媛;谢新平;姚品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过继免疫治疗 B 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s lymphoma,NHL)的疗效。方法:以2000年1月-2009年12月经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的78例 B 细胞性 NHL 患者为治疗组,交替应用 CHOP、TAOP 和 MEOP 方案各2个疗程化疗后,以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法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TBI +VEMAC 方案实施预处理,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恢复后每月给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100WU /d ×10天为1个疗程的过继免疫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以1995年1月-1999年12月的52例 B 细胞性 NHL 患者为对照组,化疗及移植方法同上,未给予过继免疫治疗。随访时间5年。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中各有1例患者在3个月、2个月时分别因肝功衰竭和脑出血死亡,其他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随访1年时,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率分别为96.2%、90.4%(P >0.05)。随访3、5年时,两组患者的 DFS 分别为93.6%、88.5%和73.1%、65.4%(P <0.01)。随访1年时,两组中 III /IV 期患者的 DFS 分别为95.2%和88.1%(P >0.05)。随访3、5年时,两组中 III /IV 期患者的 DFS 分别为92.1%、87.3%和69.0%、59.5%(P <0.01)。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过继免疫治疗 B 细胞性 NHL 疗效显著,尤其 III /VI 期患者获益明显。
作者:王存邦;白海;葸瑞;潘耀柱;徐淑芬;张茜;陈燕;周进茂;吴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研究 BP1基因对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 RLC -310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前期构建的质粒 pEGFP -N1-BP1转染入 RLC -310细胞系,用 Real -time PCR 和 Western blot检测 BP1 mRNA 与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 MTT、平板克隆实验及 Transwell 实验检测 pEGFP -N1-BP1对 RLC-310细胞的作用。结果:转染了 pEGFP -N1-BP1的 RLC -310细胞中 BP1基因/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转染组较空白对照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加(P <0.05),克隆能力及迁移能力增强(P <0.05)。结论:BP1基因能够增强 RLC -310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及迁移能力。
作者:帖鹏;杜双宽;任伟;段万里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 -a)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 -IUS)对子宫内膜异位症Ⅲ-Ⅳ期患者术后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已行保守性腹腔镜手术的子宫内膜异位症Ⅲ-Ⅳ期患者,给予 GnRH -a 联合 LNG -IUS 治疗的患者50例(实验组);给予单纯 GnRH -a 治疗的患者50例(对照组)。术后6个月、12个月随访患者疼痛评分(VAS 法,B&B 法)。结果:两组内术后6个月、12个月 VAS、B&B 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 <0.05)。对照组术后12个月 VAS、B&B 评分显著高于术后6个月(P <0.05)。实验组术后12个月 VAS、B&B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GnRH -a 联合 LNG -IUS 对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Ⅲ-Ⅳ期患者的疼痛治疗作用确切、长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辛玲丽;侯庆香;叶梅;麻莉;刘蕊;丁晓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 Encor 微创旋切术在乳腺良性小病灶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月-2014年6月,379例女性患者,在彩超实时引导下,应用 Encor 微创旋切系统,完整切除801个乳腺微小病灶,术后病理示:796个为良性病灶,5个为乳腺癌。结果:37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手术,术中疼痛可忍,VAS 评分均在3分以下;在≤3个肿块的157例患者中,术中出血、术后血肿、皮下瘀斑发生率分别为4.46%、8.92%和17.20%;在>3个肿块的222例患者中,术中出血、术后血肿、皮下瘀斑发生率分别为10.36%、17.12%和21.1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血肿、皮下瘀斑随访3个月均自行吸收消失。术中所有患者无皮肤误切,术后均无感染发生、乳房变形和明显瘢痕形成,患者满意,术后3个月复查彩超,无1例肿物残留。结论:彩超引导下乳腺微小肿块 Encor 微创旋切术,具有定位准确、切除完整、出血少、瘢痕小、乳房无变形等优点,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姚成才;蒋丽;陈燕燕;闻爱娟;孙德良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肺局灶性 GGO 的佳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 CT 影像表现为肺局灶性 GGO 病变105例。对肺局灶性 GGO 的 CT 影像、手术的时机选择、手术方法、病理分型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接受手术治疗69例,其中局部肺切除21例,肺叶切除48例,15例发现淋巴结转移,其中混合型 GGO 14例,单纯型 GGO 1例。手术病例中恶性病变占74%(51/69)。36例未手术病例中,21例持续抗炎治疗至病变吸收、消散,长3例治疗6周。6例未经继续抗炎或手术治疗,CT 随诊后病灶消失。6例病灶无变化继续随诊,3例病灶增大患者拒绝手术探查。手术病例随诊6个月至5年,无复发或转移。结论:单纯型 GGO 可行局部肺切除或肺叶切除,同时加淋巴结探查,混合型 GGO 需行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
作者:张芳;俞峥;游庆军;廉海容;王嘉玮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研究 Wnt/β-catenin 抑制剂 IWP -2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 Hep3B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终浓度分别为0、20、40、80、160、320μmol/L 的 IWP -2作用于人肝癌Hep3B 细胞,采用 CCK -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FCM法检测细胞周期分布与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 法检测细胞中 Cyclin D1和 survivin 蛋白表达的变化,实时定量 RT-PCR 法检测 Cyclin D1和 survivin mRNA 表达的变化。结果:20~320μmol/L 的 IWP -2对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随 IWP -2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增长而增强,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FCM检测结果显示,IWP -2(20~320μmol/L)能够导致 G0/G1期细胞比例上升,S 期细胞比例下降;同时诱导细胞凋亡,凋亡率随 IWP -2浓度的升高而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WP -2可引起 caspase -3和 caspase -7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并且可下调肝癌细胞中 Cyclin D1和 survivin 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IWP -2可抑制 Hep3B 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 Cyclin D1和 survivin 的表达有关。
作者:时汀;张建淮;许刚;徐建波;祁付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 OCT4在卵巢无性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10例正常卵巢组织、54例卵巢原始生殖细胞肿瘤(28例无性细胞瘤、10例卵黄囊瘤、6例未成熟畸胎瘤、10例成熟畸胎瘤)中 OCT4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卵巢无性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OCT4在卵巢无性细胞瘤中全部呈阳性表达,而在成熟畸胎瘤、未成熟畸胎瘤、卵黄囊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OCT4表达与卵巢无性细胞瘤临床分期(P =0.002)、肿瘤大小(P =0.019)、腹水情况(P <0.001)、淋巴结转移(P =0.005)明显相关,与年龄及肿瘤单双侧无相关性。OCT4表达与卵巢无性细胞瘤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结论:OCT4的高表达可能在卵巢无性细胞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 OCT4的表达水平可协助卵巢无性细胞瘤的诊断及判断预后。
作者:曾勇;郭勇峰;崔亚琴;李娜;魏丽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16排螺旋 CT 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与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胃癌患者78例,16排螺旋 CT 进行诊断,并进行常规 CT 扫描与增强 CT 灌注扫描。结果:78例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60例,无淋巴结转移18例,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76.9%。无转移淋巴结组的肿瘤直径为(0.54±0.11)cm,而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肿瘤直径为(0.87±0.12)cm,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 CT 扫描,图像无伪影,靶平面保持良好。有淋巴结转移组的 PS 与 BV 值都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 <0.05)。经过 CT 判定为淋巴结转移61例,无淋巴结转移17例,与手术病理判定对比,螺旋 CT 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94.4%。结论:16排螺旋 CT 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能获得更好的肿瘤血液动力学信息,具有很好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对胃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勇;靳光华;付汉东 刊期: 2015年第24期
根据 GB3102.8-93《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的规定,现将化学元素和核素符号书写的规范要求介绍如下:①元素或核素的单字母符号均用正体大写,双字母符号首字母正体大写,第二个字母用正体小写。②核素的核子数(质子数)应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左上角,例如:60 Co、32 P、99m Tc、125 I 等;把核子数标注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写法是错误的,例如:N14、Co60等。③离子价态的字符应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例如:H +,Cl -,O2-,Mg2+,Al3+,PO43-等,不应写成 O -2,O --,Mg +2,Mg ++,Al +++, PO4-3等。④激发态的字符(电子激发态用;核子激发态用正体 m,也可用)标注在元素或核素符号的右上角,例如:110 Agm ,110 Ag,He,NO等。⑤分子中核素的原子数标注在核素符号右下角,例如:H2,FeSO4等。⑥质子数(原子序数)标注在元素符号左下角,例如:82 Pb,26 Fe 等。⑦对于形状相似的元素符号、化合物的化学式符号,书写时应注意区分,如:Co(钴)-CO(一氧化碳);No (锘)-NO(一氧化氮);Ba(钡)-Ra(镭);Nb(铌)-Nd(钕)-Np(镎);HF(氟化氢)-Hf(铪)等。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高海拔地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id leukemia,CLL)免疫表型特点。方法:采用 CD45/SSC 双参数设门,应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对高原地区26例 CLL 患者进行免疫分型。结果:26例患者中 CD5、CD19、CD22、CD20、CD23、HLA -DR、CD11c、CD10、κ轻链、λ轻链的阳性率分别是96.2%、92.3%、96.2%、96.2%、88.5%、92.3%、57.7%、15.4%、100%、100%,而 CD34、CD38、FMC7以及 T 细胞相关抗原CD3、CD4、CD8检测呈阴性。结论:与典型的 CLL 免疫表型特征相比,CD22高阳性率,CD11c 和 CD10的伴随表达,以及κ轻链和λ轻链同时双阳性表达有可能是高海拔地区 CLL 的重要免疫表型特征。本研究可为高海拔地区 CLL 免疫表型分析提供参考和鉴别诊断依据。
作者:乔静巧;何苗;欧剑锋;吴涛;白海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肾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89例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 A 组(肾功能正常)57例,B 组(肾功能损害)32例,各因素首先采取单因素分析,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采取非条件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 Hgb、血 Ca、血 P、血 URIC、血清β2-MG、尿本周氏蛋白、轻链类型、感染以及肾毒性药物九个因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上述单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八个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血 Ca、轻链类型以及 Hgb 三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P <0.05)。结论:肾损害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主要表现,高血钙、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类型以及贫血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相关性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俸桃;黄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改良 DCF 方案与 XELOX 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0至2013年7月收治的65例初治晚期胃癌患者,其中41例应用改良 DCF 方案和24例应用 XELOX 方案。改良 DCF 方案为多西他赛60mg/m2静滴,d1;顺铂15mg/m2静滴,d1~5;氟尿嘧啶375mg/m2静滴,d1~5,21天为1周期。XELOX 方案为奥沙利铂130mg/m2静滴,d1;卡培他滨1250mg/m2,分2次口服,d1~14,21天为1周期。化疗2个周期后按照 RECIST 1.1标准评价疗效,按 NCI CTC 3.0版评价毒副反应并随访生存情况。结果:65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改良 DCF 方案和 XELOX 方案的有效率(RR)分别为34.1%和33.3%,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75.6%和70.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7.6个月和7.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OS)分别为11.9个月和11.5个月,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乏力、消化道反应,以 I -II 级为主,III -IV 级较少;但 DCF 组白细胞下降和乏力发生率高于XELOX 组(P <0.05),XELOX 组周围神经毒性和手足综合征发生率高于 DCF 组(P <0.05)。结论:改良 DCF方案与 XELOX 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相近,毒副反应可耐受,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年龄、体力状况及其他因素个体化选择化疗方案。
作者:张从军;孙国平;熊福星;彭万仁;李笑秋;范璐璐 刊期: 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