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SCT诊断各级别阑尾炎的差异及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

王明超;王志斌;李又洁;陈奇

关键词:阑尾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一致性
摘要:目的 探讨MSCT诊断各级别急性阑尾炎的差异及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临床疑诊急性阑尾炎并手术的患者166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MSCT扫描及MPR,92例患者加做CPR,根据影像征象分为0~5级,分别计算MSCT诊断各级别急性阑尾炎的准确率,并计算总体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及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MSCT诊断0~5级急性阑尾炎的准确率分别为93.33%(14/15)、54.55%(6/11)、89.47%(34/38)、95.52%(64/67)、91.30%(21/23)、91.67%(11/12).MS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敏感度为96.68%(146/151),特异度为93.33%(14/15),准确率为96.38%(160/166);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82).结论 MSCT诊断急性阑尾炎与病理有较高一致性,其中对3级阑尾炎诊断准确率高.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膀胱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1例

    患者女,60岁,B超发现“盆腔包块”1年.CT:膀胱左前壁肿块,边界清晰,大小4.2 cm×5.2 cm×3.8 cm,位于膀胱壁内外,密度略不均匀;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瘤周较多纡曲血管影;延迟期持续强化.CTA示病灶由膀胱下动脉分支供血,呈血管包绕征(图1A).MRI:膀胱肿块呈T1WI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DWI示病灶不均匀高信号(图1B);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持续强化,瘤周血管扩张(图1C).行膀胱全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膀胱左前壁,质韧.病理:瘤组织由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组成,间质血窦丰富.免疫组化:HMB45(+,图1D),PNL2(+),PGP9.5(+),CD99(+).病理诊断:膀胱壁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潜在恶性肿瘤.术后20个月随访CT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李长富;孟令平;官兵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MSCT诊断各级别阑尾炎的差异及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

    目的 探讨MSCT诊断各级别急性阑尾炎的差异及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临床疑诊急性阑尾炎并手术的患者166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MSCT扫描及MPR,92例患者加做CPR,根据影像征象分为0~5级,分别计算MSCT诊断各级别急性阑尾炎的准确率,并计算总体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及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MSCT诊断0~5级急性阑尾炎的准确率分别为93.33%(14/15)、54.55%(6/11)、89.47%(34/38)、95.52%(64/67)、91.30%(21/23)、91.67%(11/12).MS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敏感度为96.68%(146/151),特异度为93.33%(14/15),准确率为96.38%(160/166);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82).结论 MSCT诊断急性阑尾炎与病理有较高一致性,其中对3级阑尾炎诊断准确率高.

    作者:王明超;王志斌;李又洁;陈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DKI联合ALFF在全面特发性癫痫患者基底核-丘脑-皮层环路中的应用

    目的 采用弥散峰度成像(DKI)及低频振幅(ALFF)技术观察全面特发性癫痫(IGE)患者白质纤维柬以及脑功能异常的脑区.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IGE患者(病例组,n=24)及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n=24).DKI数据分析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TBSS)方法,将相关参数值与患者病程行相关性分析;ALFF分析采用静息态脑功能数据辅助处理(DPARSF)及SPM方法.结果 病例组右侧内囊前肢、左侧外囊、胼胝体膝部各向异性(FA)值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均<0.05);两组平均弥散(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KI分析发现病例组双侧前辐射冠、上辐射冠、内囊前肢、内囊后肢以及胼胝体(膝部、体部)平均峰度(MK)值显著减低(P<0.05).FA值和MK值与病程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FF显著升高区域为双侧额叶、双侧壳核、右侧丘脑以及左侧尾状核;ALFF显著减低区域为右侧颞叶、双侧楔前叶以及双侧枕叶.结论 DKI联合ALFF可为进一步揭示IGE的发病机制提供影像学依据.

    作者:吕贵文;范国光;金蓉;刘国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CT和X线钡餐造影诊断胃肠道异位胰腺

    目的 分析胃肠道异位胰腺的CT及胃肠道钡餐造影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表现、CT及胃肠钡餐造影的影像特征,其中5例行CT增强检查,2例行胃肠道钡餐造影.结果 5例为小肠异位胰腺,7例为胃异位胰腺;病灶均呈类圆形,向腔内生长.其中2例小肠异位胰腺合并肠梗阻、肠套叠.8例病灶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影,部分可见点状低密度,5例病灶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方式与正常胰腺相似,其中4例病灶动脉期可见点状低密度影.2例异位胰腺消化道钡餐造影显示病变区类圆形充盈缺损.结论 胃肠道异位胰腺的CT及X线钡餐造影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且在诊断胃肠道异位胰腺中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马得贝;初建国;杨婷婷;于京艳;王晓野;刘爱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优化对比技术对甲状腺结节图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 定量评价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优化对比对甲状腺结节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接受双源CT双能量增强扫描的甲状腺病变患者,分别比较80 kV(A组)、140 kV(B组)、线性融合0.3LB(C组)及非线性融合NLB(D组)4组图像中颈动脉、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病灶3个部位的CT值、SNR、CNR,比较4组图像的背景噪声.主观评分比较C、D两组对甲状腺病灶的包膜及内部结构的显示情况.结果 C组与D组背景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小于A、B两组;A组与D组颈动脉、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病灶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0.08、0.08),大于其他两组.C、D两组正常甲状腺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均大于A、B组(P均<0.05);D组颈动脉SNR及CNR、甲状腺病灶SNR及CNR、正常甲状腺CNR均大于其他3组(P均<0.05).C、D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分别为3.36±0.51、4.01±0.56,D组优于C组(P=0.02).结论 非线性融合可提高颈部图像质量,更清晰地显示甲状腺结节的包膜及乳头结构,对结节的CT定性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赵雯;韩丹;黄益龙;蒋悦;金弋人;赵卫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观察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声像图特征,构建Logistics回归模型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一组患者的超声图像,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第二组患者资料验证模型的可行性.结果 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边界、后方回声3个自变量有助于鉴别多形性腺瘤,以P=0.5为分界,ROC曲线下面积为0.826±0.030(P<0.001).性别、年龄、无回声区、边界四个自变量有助于鉴别腺淋巴瘤,以P=0.5为分界,ROC曲线下面积为o.969±0.014(P<0.001).模型预测多形性腺瘤的准确率为56.48%(48/85),敏感度为88.00%(22/25),预测腺淋巴瘤的准确率为58.82%(50/85),敏感度为100%(19/19).结论 Logistic回归筛选自变量,建立简便、有效的回归模型,对预测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毓红;彭建春;代月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超声造影诊断肾脏小肿瘤

    目的 探讨CEUS诊断肾脏小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肾脏小肿瘤患者的常规超声与CEUS表现,其中38例为小肾癌(SRCC),11例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主要观察肿块回声、增强模式、增强程度,与常规超声进行比较,评估CEUS鉴别诊断SRCC与RAML的效能.结果 SRCC与RAML的CEUS增强模式比较,二者弥漫不均匀增强[78.94% (30/38) vs 27.27% (3/11),P=0.003)]、延迟相快退[73.68% (28/38) vs 18.18% (2/11),P=0.001)]、病灶周边环状强化[57.89% (22/38)vs 9.09%(1/11),P=0.006)]3个特征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采用CEUS诊断SRC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6.84% (33/38),63.63%(7/11),89.18%(33/37),58.33%(7/12)和81.63% (40/49).结论 CEUS特征可用以诊断肾脏小肿瘤,且对SRCC和RAML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袁新春;肖帆;罗礼云;周爱云;蒋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超声成像技术评估丝素蛋白体内降解及血管化的可行性

    目的 评估超声成像技术动态检测大鼠腿部皮下及肌肉间丝素蛋白在体降解及血管化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8%W/V的丝素蛋白溶液,采用超声波振荡制备丝素蛋白凝胶.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皮下植入组(n=20)及肌肉植入组(n=20),取0.2 ml丝素蛋白凝胶分别植入大鼠腿部皮下或肌肉间(股直肌与半腱肌的肌间隙).于植入后的即刻及1、4、8、12、16、18周分别对丝素蛋白凝胶进行二维超声及CEUS,并测量丝素蛋白凝胶的径线值及声学强度;每次成像后,每组随机选取两只大鼠处死,将植入的丝素蛋白凝胶取出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二维超声测量显示12周后两组的凝胶开始变薄,12周时横径与植入后即刻的凝胶横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6周时两组凝胶的横径、宽径和纵径与植入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EUS示1~8周凝胶内的声学强度呈现相对较低水平(<5 dB),12周后凝胶内部逐渐有造影剂的灌注,16周时声学强度增强可达20 dB,18周时原植入凝胶的区域造影剂灌注与周围组织增强强度接近.结论 皮下及肌肉间隙内植入的丝素蛋白凝胶的降解速率基本一致,二维超声及CEUS可在体实时评估丝素蛋白凝胶的降解及血管化.

    作者:于丹丹;李守强;邹博;刘月;田家玮;冷晓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及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VCTDSA及3D-DSA资料,观测颅内动脉瘤的数量、位置、大小、颅内血管情况及减影后颅底骨质去除效果,计算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及阳性预测值,分析影响VCTDSA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相关因素.结果 204例SAH患者中3D-DSA共检出178例246个颅内动脉瘤,VCTDSA共检出180例248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51例119个.以3D-DSA为金标准,VCTDSA因血管痉挛及载瘤动脉解剖变异漏诊2个动脉瘤,因头部运动、血管痉挛及部分容积效应误诊4个动脉瘤.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17% (244/246)、84.62% (22/26)、98.39% (244/248)、91.67% (22/24).VCTDSA对大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72% (59/61);对>3 mm的颅内动脉瘤敏感度为1,00% (187/187).结论 VCT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与3D-DSA相似;动脉瘤的大小、血管痉挛、载瘤动脉解剖变异及检查时的头部运动是影响VCTDSA诊断颅内动脉效能的主要因素.

    作者:周孟;刘筱霜;肖艳;吕发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乳腺导管良性、高危、恶性乳头状病变的超声特征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是一类较少见的乳腺疾病,发病率低,病理类型较多.本文回顾性分析55例乳头状病变患者的超声表现,分析良性、高危(良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导管增生)、恶性乳头状病变的超声特征,以期为术前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作者:杨培胜;乔玉文;黄淑华;刘新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估射血分数减低的左心力衰竭患者的右心室重构

    目的 采用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sRT-3DE)结合传统二维超声心动图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的左心力衰竭患者肺高压(PH)对右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对sRT-3DE检查LVEF<50%的60例患者(病例组)根据肺动脉收缩压(PASP)及肺血管阻力(PVR)不同分为3个亚组:HF-NPH亚组15例,HF-PPH亚组15例,HF-RPH亚组30例,正常健康人35名为对照组.对两组行常规二维超声及sRT-3DE检查,分析获得三维、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参数,进行组间对比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基底部横径(D1)、长径(ID)、D1/中间横部径(D2)、射血分数(EF)减小.与HF-NPH亚组比较,HF-PPH亚组右心室ESVI、D1/D2、LD/D2增大.与HF-PPH亚组比较,HF-RPH亚组右心室EDVI、ESVI、D2增大,右心室EF、LD/D2减低.PVR与PASP、右心室EF与左心室EF、右心室LD与左心室LD呈正相关性(r=0.765、0.628、0.725;P均<0.01),PVR与右心室EF呈负相关(r=-0.715,P<0.01),且高于与PASP的相关性(r=-0.623,P<0.01).结论 sRT-3DE结合传统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可准确评估左心力衰竭患者的右心室重构,有助于判断右心室结构和功能状态.

    作者:白洋;杨军;王旭;闫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常规超声联合CEUS诊断静脉内平滑肌瘤病蔓延至右心系统1例

    患者女,47岁.子宫多发性肌瘤5年.因“胸闷、呼吸困难伴双下肢水肿1周”就诊.体格检查:心率83次/分,律齐,胸骨左缘第4~5肋间闻及3级收缩期及舒张期吹风样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心房体积增大,内见一大小5.12 cm×2.60 cm低回声团,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晰(图1A),随心动周期摆动,肿块起源于下腔静脉,并蔓延至右心房,边界清晰,与下腔静脉管壁及右心房均无蒂相连(图1B).经腹血管超声检查:沿下腔静脉向下追踪可见该肿块向下延续至右髂总静脉,CEUS示动脉期下腔静脉内肿块呈快速线状高增强(图2),消退较慢,静脉期仍呈稍高增强.超声诊断:右髂总静脉、下腔静脉及右心房内低回声,考虑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累及右心房.后于外院手术经病理证实.术后随访1年暂未复发.

    作者:刘丹;朱皖;周爱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前注意视觉皮层脑功能磁共振成像

    目的 探讨前注意视觉皮层的非注意视觉偏差刺激自动加工脑功能解剖的分布及意义.方法 对20名健康右利手男性,采用经典oddball被动范式给予非注意视觉刺激,标准刺激为红色方块,概率为80%,偏差刺激为绿色方块,概率为20%,观察功能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终分析15名被试,fMRI检查前、中、后的按键正确率均≥95%,反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0).fMRI显示右侧梭状回(枕颞内侧回)、右侧部分颞叶、枕叶及海马旁回,左侧枕叶,双侧额上回、双侧额中回及左侧中央前回/后回脑激活区BOLD信号在偏差刺激出现后明显升高.结论 fMRI可以清楚显示前注意视觉皮层功能解剖分布,为临床诊断前注意视觉皮层受损情况提供更加直观的检查方式,为疾病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信息.

    作者:王备成;李勃;王玮;钱绍文;刘锴;孙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DWI、BOLD、DTI技术原理及在糖尿病肾脏疾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脏疾病由慢性微血管病变引起,是以肾小球硬化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糖尿病严重并发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进展.目前,MR功能成像可以检测水分子扩散状态和血氧含量,在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对DWI、BOLD及DTI技术的原理及在糖尿病肾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姚永杰;朱炳印;郑玉荣;翟亚楠;朱道明;郭顺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慢性肾衰竭患者前臂内瘘相关血管解剖的超声检查

    目的 探讨超声观察我国慢性肾衰竭患者前臂内瘘血管的解剖学特征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7例拟行前臂内瘘术,且术前行超声检查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前臂血管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相同血管左、右侧内径比较,男、女同静脉内径比较,各年龄段粗头静脉内径比较,各年龄段粗桡动脉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前臂中粗的一支头静脉≥1.6 mm、≥1.8 mm、≥2.0 mm、≥2.5 mm者分为343例(343/437,78.49%)、289例(289/437,66.13%)、229例(229/437,52.40%)和128例(128/437,29.29%);粗的一支桡动脉≥1.6 mm、≥1.8 mm、≥2.0 mm者分为347例(347/437,79.41%)、270例(270/437,61.78%)和204例(204/437,46.68%).头静脉≥2.0 mm且桡动脉≥2.0 mm者占32.49%;头静脉≥1.8 mm且桡动脉≥1.8 mm占46.22%;一支动脉≥1.6 mm且一支静脉≥1.8 mm占60.18% (263/437);一支动脉≥1.6mm且一支静脉≥1.6mm占70.48% (308/437).头静脉前臂中段或中上段为2支主干者38例;一侧手臂腕部头静脉≥1.8mm,但前臂中上段无主干(血液经由众多细小静脉回流)者2例.同侧手臂一支动脉内径≥1.6mm的且一支静脉内径≥1.6mm者拟吻合静脉距体表为(3.38±1.37)mm.结论 中国慢性肾衰竭患者前臂血管内径多低于欧美指南推荐标准,建议应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前臂人工内瘘通路术前血管内径推荐标准.

    作者:陶杰;张凡;冯谦;王涛;吴晓波;孙菲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佩梅病的头颅MRI随访改变及与临床分型的关系

    目的 探讨佩梅病(PMD)患儿头颅MRI进展特点及其与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 分析20例经临床诊断为PMD患儿的MRI随访资料,按首次检查年龄分为小年龄组(<12个月,n=13)和大年龄组(≥12个月,n=7).临床诊断先天型7例,经典型13例.对不同分组及分型间脑白质髓鞘化程度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首次MRI小年龄组脑叶白质均未髓鞘化,大年龄组额顶叶皮层下、深部及侧脑室周边白质髓鞘化率分别为14.29% (1/7)、14.29%(1/7)、28.57%(2/7).深部结构除脑桥外,小年龄组髓鞘化均低于大年龄组.随访MR发现小年龄组84.62%(11/13)患儿髓鞘化程度出现改变,大年龄组57.14%(4/7)患儿髓鞘化程度改变.经典型脑叶及深部结构(除胼胝体压部)的髓鞘化进步率明显高于先天型.结论 PMD在MRI上表现为髓鞘化明显迟缓或缺乏,随着病情的进展亦会出现相应变化,影像学改变与临床表型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张全利;冀浩然;肖江喜;叶锦棠;王静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超声造影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采用CEUS观察肝外胆管癌(ECC)的灌注过程及增强特点.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55例ECC患者.先行常规超声检查,再启动实时CEUS成像技术模式,评估分析病灶的增强方式、始增时间,并与常规超声比较诊断准确率.结果 CEUS的诊断准确率(52/55,94.55%)高于常规超声(44/55,80.00%;x2 =5.24,P<0.05).不同类型病灶造影增强方式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94.12% (16/17)厚壁型病灶为均匀增强,63.16%(12/19)团块型病灶为周边环形增强.不同类型病灶的始增时间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94.12%(16/17)厚壁型病灶始增时间晚于肝脏/胆管壁始增时间,63.16%(12/19)团块型病灶始增时间早于肝脏/胆管壁始增时间.结论 采用CEUS可以提高ECC的诊断准确率,不同类型ECC的始增时间和增强方式有其特征性,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钟昕;廖锦堂;龙湘党;陈红天;王译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MSCT诊断肠梗阻的临床应用进展

    肠梗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急腹症,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病史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以往腹部X线平片为临床诊断肠梗阻的首选检查方法.CT尤其MSCT可显示梗阻的原因、部位并可判断肠管血运状况,可为肠梗阻的诊断提供更加明确的诊断信息,提高肠梗阻的检出率.本文对MSCT及其多种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肠梗阻方面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程博;刘晓城;闫林林;姜昊;姜慧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双多普勒同步成像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不同左心室构型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目的 探讨双多普勒同步成像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不同左心室构型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 将179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根据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和相对室壁厚度(RWT)分为4亚组,即正常构型、向心重构型、离心肥厚型及向心肥厚型亚组;选取62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随机选取73例患者,分别采用传统非同步模式和双多普勒同步模式测量相同参数,采用Bland-Altman法和组内相关系数(ICC)对两种模式行可重复性检验.采用双多普勒同步技术计算同一心动周期的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和组织多普勒(TDI)二尖瓣环侧壁(L)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é)的比值[E/é(L)];同步计算二尖瓣口E峰和TDI二尖瓣环室间隔(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é)的比值[E/é(S)];同步计算二尖瓣口E峰和舒张期二尖瓣口血流传播速度(Vp)的比值(E/Vp).结果 高血压各亚组E/é(S)、E/é(L)、E/Vp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向心肥厚亚组E/é(S)、E/e'(L)、E/Vp分别高于正常构型亚组和向心重构亚组,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正常构型亚组、向心重构亚组、离心肥厚亚组及向心肥厚亚组E/é(S)、E/é(L)、E/Vp均呈依次增高的趋势.BlandAltman法显示双多普勒模式较非同步模式测量的E/é(L)、E/é(S)、E/Vp的可重复性更好,ICC值更高.结论 双多普勒同步成像技术较非同步模式重复性更好,可有效地评价高血压患者不同左心室构型的舒张功能受损情况.

    作者:李珺;杜国庆;王珍珍;李海茹;邓颖;田家玮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子宫腺肌症的超声造影和时间-强度曲线特征

    目的 通过CEUS分析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声像图和时间-强度曲线(TIC)特征.方法 将42例子宫腺肌症患者按病理结果分为弥漫型组(n=30)和局限型组(n=12),以10名正常者作为对照组,观察ROI造影剂灌注声像图特点,并分析病灶区的TIC参数,包括始增时间(AT)、峰值时间(TTP)、上升时间(RT)及峰值强度(IMAX),比较3组血流灌注情况和TIC参数.结果 弥漫型组、局限型组与对照组的增强均匀度及峰值强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弥漫型组和局限型组与对照组TTP、RT及I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子宫腺肌症CEUS的不同的灌注特征和TIC的特点,可为定量分析诊断子宫腺肌症的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江峰;胡竞;吴娇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