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与钼靶联合诊断乳腺肿瘤的价值

矫健;孙欣;徐晓慧;刘娜;周志丹;孙秋红

关键词:乳腺肿瘤, 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 钼靶X线检查
摘要:目的:评价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与钼靶X线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我院68例女性患者均经ABVS和钼靶X线检查证实存在乳腺肿块,其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评估指标均在4到5级.经由手术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取得标本,进行病理检查证实.其中乳腺癌62例;乳腺良性病变6例.将ABVS和钼靶X线检查的诊断资料进行数据收集并对比分析.结果:ABVS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为86.76%;钼靶X线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为76.47%;二者联合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为91.18%.尽管使用ABVS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稍高于钼靶X线,但二者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单纯采用ABVS或钼靶X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9例乳腺癌患者中,有48例在ABVS冠状切面上存在“火山口”征(81%).结论:在乳腺癌的诊断过程中ABVS和钼靶X线各有其优势,若两种检查联合应用可提高其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ABVS冠状切面上“火山口”征对诊断乳腺癌具有较高价值.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RNA干扰抑制Dicer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目的:观察应用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Dicer基因,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应用脂质体法转染Dicer siRNA序列,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转染后Dicer基因的表达.应用MTT法和Transwell方法评价人乳腺癌细胞Dicer基因抑制前后生物学行为的变化.结果:RNAi可显著抑制MCF-7细胞Dicer基因的表达;和对照组比较,转染siRNA实验组Dicer mRNA水平在转染后24、48、72h明显降低(分别为0.00152、0.00063、0.00096,P<0.01),且在转染后48h降低明显,并且Dicer蛋白水平在转染后48h也明显降低(2.581±0.028,P<0.01).转染siRNA序列组的MTT吸光度值在转染后明显增高,Transwell穿膜细胞数在转染后48h也明显增多.结论:抑制Dicer基因在人乳腺癌细胞中表达后,人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强.

    作者:赵剑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诱导化疗加同步放化疗治疗鼻咽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诱导化疗加同步化疗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诱导化疗加同步化疗联合调强放射治疗26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诱导化疗采用多西他赛+顺铂+5-氟尿嘧啶方案(TPF),多西他赛(T) 75mg/m2,静滴,d1;顺铂(P)75mg/m2静滴,d1;5-氟尿嘧啶(F)750mg/(m2·d),持续静脉泵旸,d1-5(120小时).21天/周期,共行2个周期.同步化疗采用顺铂单药,100mg/m2,静滴,d1.21天/周期,共行2-3个周期.同步放疗GTVnx(69.96-73.92) Gy/33f,PTVnx 69.96Gy/33f,PGTVnd 69.96Gy/33f,PTV1 60.06Gy/33f,PTV2 50.96Gy/28f.结果:诱导化疗主要毒副反应是恶心、骨髓毒性.同步放化疗主要毒副反应是骨髓毒性、口腔黏膜炎及皮炎.无毒副反应相关性死亡发生.治疗结束评价即刻疗效,完全缓解(CR) 69.2%,部分缓解(PR) 26.9%,稳定(SD)3.8%,总有效率(ORR)为96.1%.治疗结束3个月评价近期疗效,CR 84.6%,PR 11.5%,SD 3.8%,ORR 96.1%.结论:TPF方案诱导化疗加同步顺铂化疗联合调强放射治疗鼻咽癌的方式,近期疗效好,且毒副反应可以耐受,是一种可耐受的安全的综合治疗方案.

    作者:李卓玲;金风;吴伟莉;李媛媛;龙金华;龚修云;陈潇潇;毛振华;毕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FHIT转染对丝裂霉素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FHIT转染对丝裂霉素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FIHT基因及其空载体转染至SW480细胞,Western blot检测SW480细胞FHIT蛋白的表达,MTT检测丝裂霉素对转染FHIT细胞和转染空载体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分析丝裂霉素处理后细胞凋亡率.结果:FHIT基因转染后,可以检测到FHIT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同等浓度的丝裂霉素对FHIT+ SW480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要明显高于FHIT-SW480细胞;丝裂霉素处理后,FHIT+ SW480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高于FHIT-SW480细胞.结论:真核质粒介导的FHIT基因转染本身不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但是FHIT基因转染后可以使得细胞对抗癌药物丝裂霉素的敏感性增加.

    作者:陈建;薛亚晶;孙源源;邵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Ki67、p5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Ki67、p53的表达、二者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TNBC患者63例,对其分子病理特征和癌组织中Ki67 、p53的表达与同期病情相类似的65例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NBC)患者进行对比.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TNBC中的Ki67阳性表达率为80.95% (51/63),而在non-TNBC癌组织中Ki67的表达率为43.08% (28/65),差异显著(P<0.05);TNBC癌组织中,p53阳性表达率为87.30% (55/63),而在non-TNBC癌组织中p53的表达率为50.77%(33/65),差异显著(P<0.05);Ki67与p53在TNBC和non-TNBC有明显的相关性,在p53呈阳性表达中,Ki67则100%呈阳性表达,两者呈正相关;Ki67和p53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呈高表达,而在没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则表达率明显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Ki67、p53可以成为判断TNBC恶性程度的指标,并为TNBC的治疗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对指导TNBC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管小青;郑向欣;顾书成;吴骥;江小玲;侍孝红;邱兴;袁牧;张旭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吡柔比星联合顺铂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联合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和顺铂(cisplatin,DDP)膀胱灌注与单种药物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疗效的差异及其安全性比较.方法:符合旸选标准的116例患者,术后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吡柔比星(THP)组37例,THP 30mg+蒸馏水40ml膀胱灌注.顺铂(DDP)组36例DDP 60mg+蒸馏水40ml膀胱灌注.吡柔比星(THP)+顺铂(DDP)组43例THP 30mg+ DDP 60mg+蒸馏水40ml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8次,每周2次共4次,以后每月1次,共1年,每次药物在膀胱内保留60min,每3个月膀胱镜检查是否有膀胱肿瘤复发,并记录全身及局部情况.结果:11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随访时间6-30个月.THP组37例患者中复发11例,DDP组36例患者中复发10例,THP+ DDP组43例患者中复发5例,三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各组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HP联合DDP灌注化疗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优于单用THP或DDP,但其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是否适宜广泛应用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袁红纲;龙兵;董自强;张路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免疫微环境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进展

    机体免疫有宿主保护和肿瘤促进双重作用免疫微环境对肿瘤的促进作用知之甚少.研究发现本文讨论免疫微环境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其机制包括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改变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适应微环境的肿瘤细胞存活或建立适宜的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进展,甚至可以调节肿瘤干细胞活性.基于免疫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免疫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抗肿瘤治疗手段,而探索免疫治疗和细胞毒药物或分子靶向药物联合的多模式治疗可能是未来肿瘤免疫治疗的方向.

    作者:张百红;岳红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膀胱癌两种不同尿流改道术后生活质量分析

    目的:观察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回肠膀胱术两种改道方式术后生活质量.方法:采用膀胱癌特异性量表FACT-BL对在我院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和回肠膀胱术的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结果:根治性膀胱切除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回肠膀胱术术后总体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回肠膀胱术均为泌尿外科常用术式,在临床上,应充分向患者说明各种术式利弊,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术式,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吕航;宋永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癌组织HIF-1α及MMP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HIF-1α、MMP-2、MMP-9等易感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方法:98只通过化学诱导的方法诱导为NSCLC模型的SD大鼠,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60只肺部良性病变的SD成年雄性大鼠作为对照组.测定上述易感基因在良性组织以及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以及随着病情的加重上述基因阳性表达率的变化情况.HIF-1α表达采用HIF-1 α试剂盒对单克隆抗体HIF-1 α进行检测;MMP表达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在高倍显微镜下进行检测.结果:HIF-1α、MMP-9、MMP-2在对照组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8.3%、10.0%,在观察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6%、78.6%、74.5% (P均<0.05).随着病情的加重HIF-1α、MMP-9、MMP-2在肿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与良性组织相比,HIF-1α、MMP-9、MMP-2在肿瘤组织中显著高表达,因此有必要对上述基因进行进一步研究.

    作者:周翔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血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对恶性肿瘤终末期的预测价值

    目的:评价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浆D-二聚体(D-D)在预测恶性肿瘤终末期中的价值.方法:将489例恶性肿瘤患者按出院时的转归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CRP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应用多元回归分析判断CRP及D-二聚体是否为恶性肿瘤终末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入院时的血清CRP及血浆D-D值均显著升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两者均是肿瘤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根据ROG曲线测定血清CRP预测肿瘤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佳阈值点为33.14mg/L,其预测死亡的敏感性为78.3%,特异性为65.2%.血浆D-D预测死亡的佳阈值点为2.13mg/L,预测的敏感性60.8%,特异性73.5%.结论:血CRP及D-D可作为预测恶性肿瘤终末期的客观指标应用于临床.

    作者:刘佳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PUMA在紫檀芪诱导食管癌EC109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紫檀芪(pterostilbene,PTE)对人食管癌EC109细胞活力及凋亡的影响,并明确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p53 upregulated modulator of apoptosis,PUMA)在其中的作用.方法:不同浓度PTE(0、50、100、150μmol/L)分别处理EC109细胞,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凋亡;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Caspase-3活性;荧光探针DCFH-DA检测各组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PUMA蛋白的表达.Control siRNA和PUMA siRNA分别转染EC109细胞后,PTE(0、100μmol/L)处理细胞24h,Western blot检测各组PUMA蛋白的表达,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结果:EC109细胞经不同浓度PTE(0、50、100、150μmol/L)分别处理12、24、36h,可有效抑制EC109细胞活力,并呈浓度时间依赖性(P<0.01).上述浓度PTE处理24h,还可以显著增加EC109细胞凋亡率、Caspase-3活性和ROS水平(P<0.01).siRNA干扰EC109细胞PUMA蛋白表达后,PTE对EC109细胞的活力抑制作用减弱(P<0.01).结论:PTE可降低食管癌EC109细胞活力,其机制与激活PUMA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有关,PTE可能在食管癌的药物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冯英同;刘红岗;庞赛楠;杨阳;闫小龙;李小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LOXL2促进乳腺癌MCF-7细胞侵袭研究

    目的:研究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lysyl oxidase like-2 protein,LOXL2)对乳腺癌MCF-7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法将构建好的Flag-LOXL2质粒转染到乳腺癌MCF-7细胞中,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率,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乳腺癌MCF-7细胞的体外侵袭力,并进一步使用Western blot 检测LOXL2蛋白对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表达的影响.结果:在乳腺癌MCF-7细胞中瞬时转染Flag-LOXL2,LOXL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并促进MCF-7细胞的侵袭能力,上调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结论:LOXL2促进MCF-7细胞的侵袭能力,并影响金属蛋白酶MMP2以及MMP9的表达.

    作者:曹宇勃;于涛;惠林萍;李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凋亡抑制蛋白XIAP和Survivin在晚期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含多西紫杉醇方案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XIAP和Survivin在晚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含多西紫杉醇方案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接受含多西紫杉醇方案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标本XIAP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并对其疗效、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XIAP高表达率为41.18% (28/68),Survivin高表达率为38.24%(26/68),化疗的疾病控制率(CR+ PR+ SD)为72.06%,XIAP高表达的患者有效率低(50.00%),XIAP低表达的患者有效率高(87.50%),差异有显著性(P<0.01).Survivin高表达组的有效率为57.69%,低于Survivin低表达组的80.95%,差异有显著性(P =0.038).联合检测显示:XIAP和Survivin同时高表达者有效率为25.0%,而XIAP且Survivin均为低表达组有效率为88.46% (P <0.0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Survivin低表达者及XIAP低表达者PFS均优于高表达者(P值分别等于0.058和<0.01);两者同时高表达患者PFS差,中位PFS仅2个月,明显差于两者均低表达者(P<0.01).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且与XIAP及Survivin表达无相关性.结论:XIAP和Survivin高表达的晚期胃癌患者对含多西紫杉醇方案化疗疗效较差,其疾病无进展期也短于XIAP和Survivin低表达者.

    作者:吴志伟;陈凯;段卫明;陶敏;陆网坤;蔡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晚期肝癌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原发性肝癌(HC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与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万方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等数据库.收集所有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协作网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个文献,共78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TACE联合CIK治疗组与单纯TACE治疗组相比,两组的0.5、1、2年生存率、卡氏评分(Kamofsky)提高率、反应率(RR)、CD3+细胞百分比、CD4+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RR或SMD(95% CI)分别为[RR=1.31,95% CI(1.18,1.47)]、[RR=1.71,95%CI (1.40,2.08)]、[RR =3.24,95% CI (1.97,5.31)]、[RR=1.76,95% CI (1.26,2.45)]、[RR=1.90,95%CI (1.14,3.14)]、[SMD =0.98,95% CI (0.73,1.23)]、[SMD =0.87,95% CI (0.40,1.34)].而两个治疗组在CD8+细胞的百分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02,95% CI(-0.39,0.34)].结论:相比单纯TACE术,TACE联合CIK疗法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免疫功能及治疗反应率等近期疗效,而且也可以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

    作者:陈浩;徐细明;龙志雄;陈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电子结肠镜下4%甲醛溶液治疗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出血性直肠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放射性出血性直肠炎是盆腔恶性肿瘤放疗后的常见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探索电子结肠镜下4%甲醛溶液治疗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出血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确诊为宫颈癌并于接受放射治疗后出现放射性出血性直肠炎的患者104例,随机平均分为甲醛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前组给予电子结肠镜下4%甲醛溶液局部治疗,后者给予思密达(3g)、地塞米松(5mg)和庆大霉素(8万单位)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比较该方法与传统方法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甲醛组共治愈患者24例(46.2%),显效21例(40.4%),好转4例(7.7%),无效3例(5.7%),总有效率94.3%,未发现直肠溃疡和穿孔;对照组共治愈患者18例(34.6%),显效17例(32.7%),好转6例(11.5%),无效11例(21.2%),总有效率78.8%,甲醛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x2=7.84,P<0.01).结论:电子结肠镜下4%甲醛稀释液是治疗宫颈癌放射性出血性直肠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何伟;黄山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的含量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目的:从细胞因子角度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50例肺癌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血清中IL-2、IL-4、IL-6、IL-10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IL-2、IL-4、IL-6、IL-10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Ⅱ期患者血清中IL-6的含量显著高于Ⅰ、Ⅲ、Ⅳ期患者;Ⅱ期和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IL-10的含量高于Ⅰ期和Ⅳ期患者.结论:IL-2、IL-4、IL-6、IL-10均参与了肺癌的发展,检测其血清含量对了解肺癌患者体内免疫状态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戴春;周永春;黄云超;李恒;张祥武;赵光强;雷玉洁;陈安宁;叶联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与钼靶联合诊断乳腺肿瘤的价值

    目的:评价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与钼靶X线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我院68例女性患者均经ABVS和钼靶X线检查证实存在乳腺肿块,其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评估指标均在4到5级.经由手术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取得标本,进行病理检查证实.其中乳腺癌62例;乳腺良性病变6例.将ABVS和钼靶X线检查的诊断资料进行数据收集并对比分析.结果:ABVS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为86.76%;钼靶X线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为76.47%;二者联合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为91.18%.尽管使用ABVS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稍高于钼靶X线,但二者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单纯采用ABVS或钼靶X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9例乳腺癌患者中,有48例在ABVS冠状切面上存在“火山口”征(81%).结论:在乳腺癌的诊断过程中ABVS和钼靶X线各有其优势,若两种检查联合应用可提高其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ABVS冠状切面上“火山口”征对诊断乳腺癌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矫健;孙欣;徐晓慧;刘娜;周志丹;孙秋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T细胞因子4的选择性剪接与肿瘤

    TCF4属核内转录因子,在Wnt/β-catenin信号途径中可调控下游基因表达.TCF4有着分子(开关)的双重作用,可表现为转录激活或转录抑制的作用,影响一系列基因的表达,在胚胎的发育及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TCF4在转录后加工过程中存在选择性剪接,可形成多种mRNA剪接异构体,编码产生不同功能结构域的蛋白,进而对下游多种基因的转录进行活性调节.TCF4及其剪接异构体的异常调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罗超;何刚;彭志平;章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ALDH1A1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ALDH1A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1,ALDH1A1)在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5例ccRCC和23例正常肾组织石蜡中ALDH1A1蛋白的表达水平.Reah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20例新鲜ccRCC及癌旁组织中ALDH1A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结果:ccRCC石蜡组织中ALDH1A1表达高于正常肾组织,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ccRCC组织中ALDH1A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较癌旁正常肾组织显著升高.ALDH1A1表达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血管侵袭及复发相关(P<0.05).Log -rank分析进一步表明ALDH1A1高表达提示不良预后.结论:ALDH1A1的表达与ccRCC的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可能为ccRCC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王科峰;王勇;费翔;陈小楠;詹运洪;王侠;吴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重组人白介素-11(Ⅰ)(百杰依)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13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Ⅰ)(百杰依)对恶性肿瘤患者因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化疗后发生Ⅲ级以上血小板减少(PLT≤50×109/L)即开始给予百杰依25μg/(kg·d)皮下注射,观察外周血小板变化,血小板升至100×109/L以上或绝对值升高50×109/L以及使用10支百杰依时停药.结果:患者采用百杰依治疗前后对比数据显示,化疗前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为(136.0 ±36.84)×109/L,化疗后血小板低值为(25.58±12.90)×109/L,血小板<50×109/L持续天数为(5.42 ±3.47)天,百杰依治疗结束时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为(106.91 ±55.44)×109/L,平均用药天数(6.91±2.5)天.主要不良反应为头晕、注射部位疼痛、水肿.结论:重组人白介素-11(Ⅰ)(百杰依)有升高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作用,疗效显著,毒副反应可耐受.

    作者:李政华;姚俊涛;胡玉琴;张燕军;袁意桥;刘思瑶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巴尔小体与女性高发肿瘤相关研究进展

    巴尔小体是女性体细胞中非活性状态的X染色体,在平衡基因及对性别的决定上具有重要作用.近来研究发现巴尔小体在很多疾病中发生了异常表达,尤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就巴尔小体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吴肖冰;甘卫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