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LA新基因B*5610携带者家系B淋巴细胞系的建立

李桢;邹红岩;吴国光;程良红;王大明;唐斯

关键词:人类白细胞抗原 EB病毒 胎牛血清 环孢菌素A B淋巴细胞系
摘要:目的建立HLA新基因B*5610携带者家系的B淋巴细胞系,用于该基因的研究和确证.方法采集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用EBV感染淋巴细胞后,加入含20%FBS、2μg/ml CsA的RPMI1640进行培养.结果5位家庭成员的无限增殖化B淋巴细胞系新基因稳定遗传.结论建立的无限增殖化B淋巴细胞系的HLA新基因B*5610遗传稳定,为大量保存和繁殖珍贵的生物医学材料奠定了基础.
中国输血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血小板保存箱保存富血小板血浆效果的比较

    目的探讨血小板体外保存指标,验证国产血小板保存箱实际保存效果.方法取新分离的富血小板血浆(PRP)12袋,每袋平均分成两袋,分别放入国产XHZ-IA型血小板保存箱和进口FORMA-3606型血小板保存箱中保存5天,每天取样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低渗休克反应回复功能、CD62p表达率等体外保存指标.结果两种保存箱保存PRP各项体外保存指标无显著差别.结论XHZ-IA血小板保存箱与FORMA血小板保存箱保存PRP的实际保存效果无差别.

    作者:韩玮;刘景汉;欧阳锡林;李蕊;于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手工采集血小板的制备与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推广应用,我国机采血小板的用量逐年上升,而手工采集的血小板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少,造成手工采集全血中血小板资源的严重浪费.而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手工采集的血小板始终占血小板用量的大多数.何以手工采集的血小板在我国不能大量应用?手工采集的血小板有无比较优势?笔者就国内外手工采集血小板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马曙轩;欧阳锡林;刘景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试剂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目的研制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ELISA检测试剂,用于诊断早期丙型肝炎.方法用基因工程表达的HCV-cAg,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HCV-cAg单克隆抗体,建立检测HCV-cAg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此检测125份抗-HCV、抗-HIV、抗-TP阴性,但单项ALT高的献血者血浆.结果125份单项ALT高的献血者血浆中检出9份HCV-cAg阳性.结论HCV-cAg双抗体夹心ELISA试剂,有望用于早期丙型肝炎诊断.

    作者:王国华;张贺秋;李少波;刘劭钢;陈坤;宋晓国;凌世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溶血对干化学法和赖氏法检测ALT的影响

    目的探讨溶血对干化学试纸条法以及赖氏法检测ALT的影响.方法采用ALT临界值系列溶血标本进行实验.结果溶血对干化学试纸条法检测ALT呈负相关,1%红细胞溶血导致ALT值的下降率为7.9%.而溶血对赖氏法检测ALT呈正相关,1%红细胞溶血导致ALT值的上升率为26.2%.结论溶血对干化学法和赖氏法检测ALT都有影响.

    作者:赵红胜;刘玉振;方建华;温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孕妇血型IgG抗体与新生儿溶血病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孕妇血型IgG抗体与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关系.方法对1443对孕妇夫妇作ABO、Rh(D)血型检查.夫妇血型不合的440对孕妇测血型IgG抗体.以抗体效价>64为阳性,观察139例血型IgG抗体阳性的孕妇中96对在本院分娩的新生儿HDN发病情况.结果夫妇ABO血型不合者占30.1%,Rh不合者占0.35%.夫妇血型不合者,血型IgG抗体阳性率为31.6%,其中99.3%为抗-A(B),0.7%为抗-D.孕妇年龄段在21~25岁者抗体阳性率高,达38.5%.HDN占血型抗体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的11.5%,均为ABO溶血病.抗体效价≥128的孕妇,其HDN的比例>20%,远高于抗体效价为64孕妇的5.2%.HDN患者母亲63.6%有2次以上妊娠史.结论孕妇血型IgG抗体效价高,HDN发病可能性大.孕妇夫妇血型检查和夫妇血型不合者的孕妇血型IgG抗体检测有助于HDN的产前预测,对21~25岁的孕妇及2次以上妊娠史的孕妇应重点观察.

    作者:雷红霞;牛芳;屠晓华;谢惠益;丁峻;王晨;花美仙;钱宝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对献血紧张诱发歇斯底里的护理1例

    1病例介绍献血者:女,19岁,学生.经健康咨询、体检、初筛合格后初次献血.献血前较紧张,在准备采血的过程中不断与她交谈,试图缓解她的情绪.进针顺利,血流速度正常,采血量约80ml后血流速度减缓,即给她口服葡萄糖水,嘱其深呼吸,放松.采血约100ml时,该献血者出现副反应,面色苍白,出冷汗,上肢僵硬,遂立即拔针,按压针眼,让其平卧,继续口服葡萄糖水,此时献血者开始出现双上肢指端痉挛,呼吸急促,但神志清楚.测心率83次/min,BP:12.7/8.66kpa,无四肢痉挛,肌肉抽痛,无单侧肢体无力,无意识障碍,既往无癫痫病史.按常规献血反应处理7~8min后,出冷汗得到改善,但仍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双上肢指端痉挛,故排除低血糖反应、癫痫、低血钙、颅脑占位性病变.了解献血者曾有一次考试中出现类似症状,故考虑为献血紧张诱发歇斯底里发作.及时采取减少环境刺激、心理疏导等护理,约10min后呼吸平稳、脸色恢复正常.同时笔者予以有规律的指端按摩、诱导和暗示等,约25~30min指端痉挛完全消除.综上述,以情绪紧张为诱因,出现躯体功能障碍,有既往史,无其它器质性病变,且经诱导暗示等护理后症状消除,故确诊为歇斯底里发作.

    作者:林燕;林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温度对mPEG-BTC修饰HLA抗原效果的影响

    目的寻找mPEG-BTC修饰淋巴细胞表面HLA-A2抗原的适温度,及如何在37℃条件下保持修饰物的稳定.方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用终浓度为12mmol/L的mPEG-BTC在pH7.4的PBS中对淋巴细胞表面HLA-A2抗原进行修饰.结果4~25℃mPEG-BTC对淋巴细胞有良好的修饰效果,可完全阻断淋巴细胞表面HLA-A2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反应;在30℃及37℃条件下不利于修饰;在22℃条件下经mPEG-BTC修饰后的淋巴细胞在37℃条件下72h内可以完全阻断HLA-A2抗原与其抗体的反应.结论在室温下经mPEG-BTC修饰的淋巴细胞可以在37℃中保持稳定.

    作者:张印则;赵锋;单小燕;李伟;兰炯采;章扬培;张志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临床表现、诊断及输血治疗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获得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是由于红细胞(RBC)膜获得性缺陷,对激活的补体异常敏感引起的慢性血管内溶血.由于异常克隆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与正常造血干细胞并存且两者比例不同,异常克隆缺陷程度不同,致PNH RBC并非为性质均一的细胞群体[1](表1),所以临床表现变化多端,以与睡眠有关的、间歇发作性血红蛋白尿为特征,可伴有全血细胞减少和反复血栓形成.

    作者:王同显;田兆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无偿献血者重度脂肪血调查分析

    脂肪血血浆一般不会损害受血者的健康,但重度脂肪血可引起受血者出现过敏反应、发热和脂肪栓塞等输血反应.笔者对杭州市区2002年11月~2003年4月,参加无偿献血的健康公民的血液做了重度脂肪血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金志坚;陈铭娟;姜淑美;阮争平;孟忠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街头无偿献血前Hb检测的必要性及检测方法的选择

    自1998年<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有偿献血已基本被有组织的无偿献血和街头自发的无偿献血所取代,有组织的无偿献血也逐渐向自发的无偿献血方向发展.由于街头采血车特有的宣传形式,使献血者的献爱心行动能方便及时得到实现,故街头无偿献血成为了重要的献血途径.然而为满足无偿献血者快速方便献血的要求,街头采血前的血液初筛项目仅保留了指血或耳血的血型鉴定和快速金标法HBsAg测定.

    作者:董克菲;邓雪莲;刘健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HBsAg金标试纸在献血初筛中的选择应用

    HBsAg金标试纸以方便、快速的特点广泛用于采血前献血者筛选,减少了乙型肝炎(简称乙肝)阳性血液的无效采集,同时节省了人力、财力.但笔者通过对HBsAg金标试纸条的质量和对本地区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情况的分析认为,金标试纸在献血初筛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与否.报道如下.

    作者:吴卫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S-59在成分血病原体灭活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补骨脂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芳香族化合物,又名呋喃香豆素,在血液消毒学领域,补骨脂素类化合物很早就受到了关注.S-59[(Ω-氨基,2-噁基)烷基三甲基补骨脂素]是近几年来应用于成分血消毒的新型补骨脂素衍生物,S-59结合长波紫外线照射技术(S-59-UVA)具有十分强大的灭活病原体作用,现已成为血液消毒领域的一大热点.

    作者:姜升阳;许金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河北汉族人群NAT2基因多态性分析

    目的了解河北汉族人群中氮乙酰基转移酶-2(NAT2)基因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237名河北籍健康汉族人的NAT2基因型.结果在河北健康汉族人群中,NAT2各种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Wt=0.4874,M1=0.0506,M2=0.1561,M3=0.3059,M 4=0.快速乙酰化基因型169例(71.31%),其中纯合的个体62例(26.16%),杂合个体107例(45.15%),并以Wt/M3为主(69例),占样本的29.11%;慢速乙酰化基因型68例,占28.69%,其中纯合的个体24例(10.13%),杂合个体44例(18.57%),并以M2/M3基因型为主,共31例,占样本的13.08%.该结果经Hardy-Weinberg吻合度检验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x2=7.2533,v=8,P>0.05.结论在河北省汉族人群NAT2突变基因中,以M3为主,但主要以Wt/M3形式存在,M1突变少,未发现M4.这可能是该地区慢速乙酰化基因型较少的原因之一.

    作者:何路军;刘敬闪;乔芳;孙晓峰;牟振云;姜玲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反相PCR-SSO技术应用于福建省汉族人群HLA基因多态性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以DNA为基础的HLA基因分型技术日趋成熟,成为目前HLA遗传多态性调查和造血干细胞库HLA分型的主流技术.本研究采用反相PCR-SSO技术对近期在厦门登记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做HLA-A,B,DRB1基因分型,并对其中171名福建省汉族人的HLA基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

    作者:黄如欣;裴斌;陈长荣;倪宏英;周娟娟;洪素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不同性别的无偿献血者ALT的差异

    为了减少血液报废,对街头流动采血点用干化学试纸条法,快速初筛无偿献血者ALT.笔者对2002年度流动采血点献血者ALT统计分析发现,无偿献血者ALT的不合格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现报告如下.

    作者:邢培清;刘玉振;李伍升;司丽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血液保存期对患尿毒症受血者血钾浓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MAP红细胞悬液在血液保存期血钾浓度变化及对患尿毒症受血者的影响.方法收集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血液透析并输血的276个病例.对保存期为0、1、2、3、4、5周的红细胞悬液标本做红细胞酵解率及存活率、红细胞内ATP水平、上清液K+Na+浓度测定.结果随着保存期的延长,MAP红细胞悬液血钾浓度成倍增长,尿毒症患者输入保存期>10d的红细胞悬液可能会出现高血钾症.结论尿毒症患者好输入保存期<5d的血液,或者选用滤白或洗涤的红细胞制剂.

    作者:张建耕;徐建美;郭振芳;李娅娜;牛姗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IgG型抗-M引起盐水介质配血不合1例

    患者由于多次输血而产生不规则抗体的现象在临床上时有发生,在盐水介质的凝集试验中,凝集M+红细胞的抗-M绝大多数为IgM性质的抗体,而IgG型抗-M引起盐水介质配血不合鲜见报道.笔者在工作中发现1例由输血免疫产生IgG型抗-M,盐水介质的凝集效价为32,报告如下.

    作者:李莉华;马印图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流式细胞术研究60Co辐照血白细胞Bcl-2与Bax凋亡基因蛋白表达

    目的了解不同剂量60Co辐照血淋巴细胞、粒细胞与单核细胞细胞Bcl-2与Bax凋亡基因蛋白表达.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结果经不同剂量60Co辐照的离体全血淋巴、单核与粒细胞Bcl-2凋亡基因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并随着60Co辐照剂量的逐渐增加Bcl-2凋亡基因蛋白表达下降也逐渐明显.对淋巴细胞Bax凋亡基因蛋白表达除35Gy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P<0.01)外,其他剂量组未呈显著性(P>0.05);单核细胞Bax凋亡基因蛋白表达除30Gy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未呈显著性(P>0.05)外,其他剂量组均呈显著性(P<0.01);粒细胞Bax凋亡基因蛋白表达未呈显著性(P>0.05).淋巴细胞与粒细胞经60Co辐照后的Bcl-2/Bax的比值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尤其是淋巴细胞下降更为明显;单核细胞比值无改变(P>0.05).结论15-35Gy60Co辐照可促使离体全血淋巴细胞与粒细胞凋亡,并且可应用Bcl-2/Bax比值作为判断离体全血淋巴细胞经60Co辐照后是否灭活的检测指标之一.

    作者:李志强;胡来光;徐文皓;乐嘉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右旋糖苷代替人血白蛋白深低温保存外周血干细胞初探

    目的观察改良的外周血干细胞深低温保存方法的效果.方法用右旋糖苷代替人血清白蛋白,与二甲基亚砜组成联合冷冻保护剂,复苏后加入10%体积的ACD-A抗凝剂.通过测定冻存前后总有核细胞数、CD 34+细胞数、CFU-GM、细胞活性率等评估该方法.结果所冻存的8例19次外周血干细胞,复苏后活细胞回收率达90.8%,有核细胞回收率达89.1%,CD34+细胞回收率达85.7%,输注后全部获得造血重建.结论右旋糖苷能有效深低温保存外周血干细胞.

    作者:姜侃;何吉;刘晋辉;朱发明;严力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采血护士所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

    <献血法>颁布实施以后,血站的采血程序不再是先化验后采血,而是先快速初筛HBsAg后就采血,采血护士所采的血有可能含有HBV、HCV、HIV等.我国是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1],艾滋病的流行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2],因此,天天与血液打交道的采血护士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如今,人们对采血护士的职业危险性认识不够,相应的防护措施所知甚少,远没形成统一的规范.为了采血人员的职业安全,了解采血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笔者就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报告如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田秀花;郭宗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