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静息态fMRI评价进食前后脑默认网络变化

张改云;钱绍文;李勃;刘锴;杨晓;孙雅娟;姜庆军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食物, 默认网络, 功能连接
摘要:目的 采用静息态fMRI评价进食前后脑默认网络(DMN)的变化.方法 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均进食标准实验早餐,于空腹、早餐后、餐后2h及午餐前4个时间段接受静息态fMRI检查.采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提取DMN.将提取的4个时间段DMN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获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再将其作为蒙片,提取差异脑区的功能连接Z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个不同时间段时,前扣带回与内侧前额叶眶回的功能连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体素数目>85个).与空腹比较,早餐后及餐后2h前扣带回与内侧前额叶眶回的功能连接Z值较小(P均<0.05);与午餐前比较,早餐后及餐后2h功能连接Z值亦较小(P<0.05);余时间段两两比较,前扣带回与内侧前额叶眶回的功能连接Z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进食前后前扣带回和内侧前额叶眶回的功能连接发生相应变化.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1例

    患者男,40岁,反复咳嗽两年余,加重伴发热2天入院.肺呼吸功能检查: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X线胸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T检查:右侧中间段支气管见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跨支气管壁生长,部分突入气管腔内,病灶呈宽基底与管壁相连,邻近管壁不均匀增厚,肿块大小约1.8 cm×1.2 cm×2.1 cm,边界清晰(图1A),平扫CT值约71 HU(图1B),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动脉期CT值约185 HU(图1C),CT诊断为血管源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可能.

    作者:李红林;方进;邓达标;蔡湘怡;周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肾原发血管肉瘤1例

    患者男,78岁,因“腹膜后肿物伴腹痛3月余”入院.查体:左腹压痛,可触及不规则肿块,约20 cm×25 cm×25 cm,质稍硬,活动度差.超声:左侧腹部巨大低回声肿物.CT:左肾巨大等密度肿块,CT值40 HU,夹杂高密度斑片影,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约15.2 cm×16.6 cm×18.5 cm,与左肾、胰尾、脾脏分界不清;增强扫描见肿块内散在斑片状渐进填充强化灶,皮质期、髓质期及延迟期CT值分别为141、125、95 HU,大部分区域无强化(图1A).MR检查:可见左肾肿块,T1WI呈低信号,夹杂团片状高信号;T2WI呈低、高混杂信号,内见纡曲条带、团块状低信号(图1 B);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内见渐进性强化灶.2周后行介入栓塞术,术中DSA示左肾结构破坏,肾动脉上支未显影,肿瘤供血动脉发自肾动脉主干,无明显肿瘤血管(图1C).

    作者:兰国宾;于代友;李双标;郭福庆;戴士林;王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大鼠局灶性脑创伤早期的DTI和1H-MRS的特征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创伤性脑损伤(TBI)早期创伤灶周围区的DTI和1 H-MRS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创伤组16只、对照组8只.创伤组制作大鼠液压冲击脑皮质损伤动物模型,于两组模型制作后1、3、5h行DTI和1 H-MRS扫描,分别测量伤侧病灶周围区及健侧半球对应部位的DTI参数ADC值、FA值和1 H-MRS参数N-乙酰天门冬氨(NAA)/肌酸(Cr)、胆碱类化合物(Cho)/Cr和乳酸(Lac)/Cr,对照组测量双侧大脑半球相应部位各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创伤组伤后1、3、5h创伤侧病灶周围区与健侧对应部位比较,ADC值均降低、FA值均升高(P均<0.05);NAA/Cr均降低、Lac/Cr均升高(P均<0.05),Cho/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创伤灶周围区伤后3h较1h的ADC值降低(P<0.001)、FA值升高(P=0.002),伤后5h较3h的ADC值升高(p-0.005)、FA值降低(P=0.012).对照组双侧大脑半球各时间点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鼠脑皮质局灶性损伤后1~5 h创伤灶周围区存在微观结构及代谢变化,创伤灶周围区的继发性脑损伤于伤后1h已发生,而伤后3h可能有所加重.

    作者:刘影;何文;李少武;邹丽丽;马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基于DSA动态图像的颅内动脉灌注特征提取

    目的 基于临床DSA动态图像提取颅内动脉灌注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介入手术前后的DSA动态影像数据,分别选取正位大脑中动脉ROI和颈动脉ROI,利用软件平台获取ROI的时间特征曲线,提取达峰时间(TTP)、达峰前曲线积分(PCI)、峰值前曲线拟合斜率(CFS)以及小大比值(MIN/MAX)4个灌注特征.对大脑中动脉和颈动脉DSA图像介入治疗术前、术后的上述4个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颈动脉DSA图像中,PCI、CFS和MIN/MAX术后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TTP术后较术前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大脑中动脉DSA图像中,TTP术后较术前有明显上升(P<0.05),PCI、CFS和MIN/MAX术后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基于DSA动态图像提取出的TTP和CFS可表征脑血管的血流速度,MIN/MAX可表征脑血流量的振荡程度,PCI可用来预测高灌注综合征.本文基于DSA提取的颅内动脉灌注特征可用于评价脑血管灌注状态.

    作者:乔惠婷;赵红俊;程子曼;李德玉;韩金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胃囊肿1例

    患者女,45岁,脾门囊性占位17年.患者于17年前查体发现脾门占位,大小约2.8 cm×3.0 cm,考虑为脾囊肿,此后每年复查,病变逐年增大,近1年患者出现后背酸胀不适.CT检查:脾胃间隙见一囊性分叶状包块,约3.2 cm×6.3 cm,边界清,可见完整等密度包膜及分隔,囊液CT值约27 HU,病灶局部与胃底大弯侧及脾脏关系密切(图1A),增强扫描病灶囊壁及囊内容物均未见强化(图1B).行腹腔镜脾切除术、胃部分切除术,术中于胃底部见约6.0 cm×4.0 cm的囊性包块,呈外生性生长,与胃壁关系密切,呈多囊分叶状,内充满胶冻样液体.术后病理:胃平滑肌肌壁组织间见囊壁样结构,内衬复层鳞状上皮,诊断为胃囊肿(图2).

    作者:岳丽娜;牛娟琴;白玉凤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MR多回波回复梯度回波序列在骶髂关节软骨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MR多回波回复梯度回波(MERGE)序列在骶髂关节(SIJ)软骨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名健康志愿者SIJ软骨行MERGE、三维扰相梯度回波(3D-FSPGR)、质子密度加权成像脂肪抑制(PDWI-FS)、T2WI脂肪抑制(T2WI-FS)和T1WI脂肪抑制(T1WI-FS)序列成像,比较MERGE序列与其他各序列图像显示SIJ软骨的图像评分和SNR、CNR.结果 MERGE序列显示SIJ软骨的图像评分、CNR和SNR与3D-FSPGR序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PDWI-FS、T2WI-FS、T1WI-FS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MERGE序列显示SIJ软骨的图像质量较高.

    作者:刘玉涛;洪国斌;李淑明;张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脂肪母细胞瘤病超声误诊为弥漫型神经纤维瘤病1例

    患儿女,11岁,因“右侧臀部及下肢包块11年”入院.8年前曾行右侧臀部包块切除术,未做病理检查.患者无家族史.查体:双下肢等长,右下肢较对侧肢体粗壮,右侧臀部和足跟可见巨大包块,质软,右侧臀部可见手术瘢痕,右足第4、5趾缺如,第3趾巨趾畸形,不能自主活动.MR检查:右侧臀大肌深、浅面可见团块状脂肪信号,向内侧沿闭孔内肌进入盆腔;向下于腿部肌肉后方延伸至足跟;部分脂肪信号侵入邻近的肌肉组织.超声检查:右下肢明显增粗,肢体后方皮下软组织明显增厚,大腿后方脂肪层厚度约55 mm(左侧约7 mm),肌层厚度约28 mm(左侧约24 mm;图1A),皮下脂肪层与肌层层次欠清,肌层回声增强、不均匀,皮下脂肪层及肌层内可见稀疏点状血流信号(图1B).右侧臀部及足跟皮下软组织明显增厚,结构紊乱,回声不均匀,呈瘤样团块,边界不清,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作者:杨裕佳;张梅;向茜;王丽芸;唐远姣;邱逦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三维快速稳态进动成像序列诊断颅内良性脊索细胞瘤

    目的 探讨三维快速稳态进动成像(3D-FIESTA)序列诊断颅内脊索细胞瘤(EP)的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后颅窝MR扫描的760例临床疑似颅底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FSE T2W、3D-T1W及3D-FIESTA序列平扫和3D-T1W序列增强扫描图像.分析EP患者影像学征象,评价不同序列对EP病灶的显示效果.结果 共发现EP患者12例(12/760,1.58%),病灶均位于斜坡硬膜下桥前池,其中8例患者接受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均未见强化.9例(9/12,75.00%)无症状者病灶大径2.0~11.0 mm,9例(9/12,75.00%)可见斜坡背侧“骨突”.12例(12/12,100%)EP病灶均可于3D-FIESTA图像上清晰显示,呈稍高或高信号.8例(8/12,66.67%)病灶可于FSE T2WI图像呈高信号,显示欠清晰,余病灶不能与脑脊液区分.4例(4/12,33.33%)病灶于3D-T1WI图像呈低信号,显示欠清晰,余8例(8/12,66.67%)不能显示.结论 3D-FIESTA序列诊断EP优于常规MR序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彩红;黄飚;钟小玲;麦发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CEUS鉴别诊断肾透明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

    目的 探讨CEUS对肾透明细胞癌(CCRCC)和嫌色细胞癌(ChRC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肾脏CEUS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CCRCC的患者75例及ChRCC的患者26例.观察CCRCC和ChRCC的增强方式、增强程度、增强形态、假包膜征及病灶对局部淋巴结、肾包膜及肾静脉的侵犯情况,并绘制时间-强度曲线,获得校正的始增时间(△AT)、达峰时间(△TTP)和峰值强度(△PI),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CRCC多表现高增强(41/75,54.67 %)、弥漫性增强(54/75,72.00%)和不均匀增强(58/75,77.33%),56.00% (42/75)有假包膜征.ChRCC多表现为低增强(19/26,73.08%)、向心性增强(14/26,53.85%)和均匀增强(17/26,65.38%),61.54% (16/26)有假包膜征.CCRCC与ChRCC增强程度、增强方式及增强形态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假包膜征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RCC的△AT和△TTP与ChRC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CCRCC的△PI明显高于ChRCC(P<0.001).以△PI=0.05%为阈值鉴别诊断CCRCC和ChRCC的准确率高,其敏感度为82.70%,特异度为100%,ROC曲线下面积为0.969.CCRCC出现肾周和(或)肾窦脂肪受累和肾门和(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百分率均高于ChRCC(P均<0.05).结论 CCRCC和ChRCC具有不同的CEUS特征,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作者:潘宏;聂芳;刘学会;周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右足趾鳞癌术后皮肌炎PET/CT显像1例

    患者男,75岁,右足第1、2趾鳞癌术后9个月,全身皮肤瘙痒,搔抓后皮肤表面可见散在褐色斑片,外院诊断为“过敏性皮炎”并治疗,稍有好转.逐渐出现关节疼痛、四肢肌肉酸痛乏力2个月,近1周吞咽困难.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明显升高(9239.93 U/L),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1 169.34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36.50 U/L),IgE正常(146 IU/ml).PET/CT:全身肌肉广泛、对称性异常高代谢,左侧冈下肌SUVmax为3.6;CT未见明显异常(图1A、1B).行右侧三角肌活检,病理检查见细胞核萎缩,肌链形成(图1C),病理诊断:皮肌炎(dermatomyositi,DM).

    作者:尹培;冯小伟;牛广旭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青年与中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超声表现对比

    目的 探讨青年与中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超声表现.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8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青年组(≤35岁)和中老年组(>35岁)乳腺癌临床病理及超声图像特征的差异.结果 青年组较中老年组癌肿组织学分级高(P=0.03)、肿瘤偏大(P<0.01)、腋窝淋巴结易转移(P=0.03)、Ki-67表达增高(P=0.01)、三阴型多(P=0.04)、Luminal A型少(P=0.04)、肿块形状规则(P<0.05)、后方回声无衰减或回声增强(P=0.01)、边缘无毛刺征(P<0.01)及BI-RADS分类低(P=0.03).结论 与中老年比较,青年乳腺癌侵袭性强,预后差,但其超声表现偏向良性.

    作者:肖莉玲;李颖嘉;马菲;洪少馥;张丽;张世玉;罗婉贤;罗淑仪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超声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测量不同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女性SUI患者260例作为病例组,60名无症状者经临床及超声检查排除SUI和(或)盆腔器官脱垂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者均行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分别测量并比较其静息、缩肛及瓦氏状态时的肛提肌裂孔面积,绘制ROC曲线,评估其在SUI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病例组患者在静息、缩肛、瓦氏状态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13.59±2.82)cm2、(10.94±2.39)cm2、(23.08±7.01) cm2;对照组分别为(11.87±2.30) cm2、(9.75±1.84) cm2、(16.15±4.10)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息、缩肛以及瓦氏状态时肛提肌裂孔面积诊断SUI的临界值分别为13、11、19 cm2,其敏感度分别为49.2%、40.4%、68.8%;特异度分别为80.0%、86.7%、81.7%;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8、0.637、0.811(P均<0.01).结论 肛提肌裂孔面积可用于女性SUI的诊断,其中瓦氏状态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在女性SUI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肖汀;张新玲;杨丽新;毛永江;黄泽萍;甘宜鑫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正常人3D-ASL脑血流灌注佳标记后延迟时间分析

    目的 分析动脉自旋标记(ASL)中延迟时间对正常人群大脑血流灌注值的影响,并探讨不同年龄段佳标记后延迟时间(PLD).方法 将84名健康志愿者分为青年(20~44岁)、中年(45~59岁)及老年组(60~80岁),分别行常规MR及3D-ASL灌注扫描,对每个年龄组分别采集三期PLD.采用基于Matlab平台的SPM分析灌注数据,提取全脑灰质、额叶、顶叶、枕叶、颞叶、边缘叶的脑血流量(CBF)值.各年龄组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cheffe两两比较分析不同延迟时间(1 025、1 525、2 525、3 025 ms)CBF值的差异.结果 青年组全脑灰质(P=0.011)、颞叶(P<0.001)、枕叶(P=0.013)及边缘叶(P<0.001)不同延迟时间CB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1 025 ms及1 525 ms所得CBF均值较高;中年组全脑灰质(P=0.009)、额叶(P=0.008)、顶叶(P=0.019)、颞叶(P=0.002)、枕叶(P=0.001)、边缘叶(P=0.008)不同延迟时间CB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全脑灰质(P=0.026)、额叶(P=0.023)、颞叶(P=0.006)、枕叶(P<0.001)不同延迟时间CB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中年组、老年组均为1 525ms及3 025ms所得CBF值较高.结论 PLD是影响3D-ASL脑灌注值的一个重要参数,不同年龄段人群佳PLD不同,青年组适合用较短PLD,1 525 ms是佳PLD,中年组及老年组适合用较长PLD,3 025 ms是佳PLD.

    作者:胡英;陈莉;肖艳;吕发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自动管电压联合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在胸腹部CT扫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自动管电压(ATVS)联合管电流自动调制(ATCM)技术在胸腹部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于女性胸腹体模CDPR2背部放置不同厚度水膜,并分为A(无水膜)、B(附加1 cm厚水膜)、C(附加3 cm厚水膜)、D(附加7 cm厚水膜)组.采用ATVS联合ATCM及不同噪声指数(NI=8.0、9.0、10.0、11.0、12.0、15.0、17.5、20.0、25.0)分别对4组体模进行扫描;再采用管电压120 kV联合ATCM及NI=12.0分别对4组体模进行扫描.计录噪声(SD),计算SNR、有效剂量(ED),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ATVS联合ATCM扫描时,对于相同NI值,随着水膜厚度的增加,管电压增高;对于同一体模,随着NI值的降低,管电压增高.ATVS联合ATCM扫描A、B、C、D组体模时,ED和SNR与NI值均呈高度负相关(r=-0.85、-0.87、-0.92、-0.96,-0.87、-0.89、-0.91、-0.91,P均<0.05),SD与NI值均呈高度正相关(r=0.97、0.98、0.98、0.98,P均<0.05).NI=12.0时,4组体模图像的主观评分均≥4分.ATVS联合ATCM扫描A、B、C组的ED较管电压120 kV联合ATCM及NI=12.0扫描分别降低了20.74%(0.45 mSv/2.17 mSv)、19.19%(0.52 mSv/2.71 mSv)、7.38%(0.27 mSv/3.66 mSv),且上纵隔、心脏和肝脏的S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上纵隔、心脏和肝脏的S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上纵隔、心脏和肝脏的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ED增加了31.05%(1.45 mSv/4.67 mSv),上纵隔、心脏和肝脏的SNR分别增加了29.88%(1.73/5.79)、32.75%(1.67/5.10)、22.90%(1.01/4.41).结论 ATVS联合ATCM在胸腹部CT扫描时,可获得较高质量的图像,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作者:吴俊;綦维维;陈雷;卢艳丽;杨瑜;洪楠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肺动脉瓣四叶畸形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

    患者女,60岁,因“间断性背痛3年,气短1年”入院.查体:体温36.5℃,心率81次/分,血压121 mmHg/60 mmHg;心律齐,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亢进,双下肢轻度水肿.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肺动脉瓣呈四叶(3个相同大瓣叶和1个小瓣叶,图1A),瓣叶开放尚好,跨瓣血流速度无明显加快(图1B),关闭时探及轻度反流,肺动脉内径明显增宽(41 mm);房间隔中上部可见连续性中断,缺损长径约8 mm,于该处可探及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图1C).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四叶畸形(quadricuspid pulmonary valve,QPV;B型),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

    作者:李光源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超声诊断颈部迷走神经鞘瘤伴囊性变1例

    患者男,35岁.发现右颈部肿块2周,无任何不适.查体:右胸锁乳突肌下段后方可触及一肿块,约4.5 cm×4.0 cm,界清,质中,光滑,活动度好,无压痛;气管左移,颈部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超声检查:右胸锁乳突肌后方可见一椭圆形混合回声肿块,大小6.0 cm×3.4 cm×4.9 cm,包膜清晰完整,周边为不均匀等回声,中央为无回声,范围约4.6 cm×2.1 cm×3.4 cm,透声佳,内见网状分隔(图1A).CDFI示肿块实性部分见丰富血流信号,测及动静脉频谱,动脉阻力指数0.79(图1B).肿块位于右颈内静脉与右颈总动脉之间,右颈内静脉向前外侧移位,右颈总动脉向内侧移位(图1C).超声诊断:右颈部囊实混合性包块,考虑:迷走神经鞘瘤伴囊性变.于右颈部肿块切除术中见肿块与迷走神经相连,包裹迷走神经.病理诊断:迷走神经鞘瘤伴囊性变.

    作者:赵新美;吴春燕;韩思维;吴鹏西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中晚孕期胎儿大脑大静脉管径的MRI测量及其临床价值

    目的 测量中晚孕期正常胎儿大脑大静脉(VOG)管径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行MR检查的孕中晚期正常胎儿86胎,观察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序列、快速成像稳态采集(FIESTA)序列、DWI序列、快速反转恢复运动抑制(FIRM)序列下VOG及脑静脉窦的成像清晰度,获得“优势”序列,以此测量VOG管径,对所得测量值与孕周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SS-FSE序列对VOG及静脉窦的成像清晰度优于其他序列(P<0.05),以此序列测量胎儿VOG横径为(2.92±0.35)mm,VOG横径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大,与孕周呈正相关(r=0.762,P<0.05),线性回归方程为Y=0.799+0.070X(P<0.05).结论 SS-FSE序列是显示胎儿VOG及静脉窦的一种可靠的、有效的检查方法;对正常胎儿VOG管径的测量及相关研究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郜晓彬;周立霞;耿左军;李彩英;武柏林;许秀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颈部髓外浆细胞瘤1例

    患者女,62岁,因右腮腺区动静脉畸形住院时发现颈部占位.查体:右颈根部皮肤略隆起,无红肿、压痛,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颈部CT:右颈根部颈总动、静脉间软组织肿块,大小约4.5 cm×3.5 cm×5.6 cm,边界清晰、光整,密度均匀,颈总动、静脉受压移位,间距增大;增强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密度欠均匀,实质期持续强化,密度均匀.CT诊断考虑良性占位,副神经节瘤或巨淋巴细胞增生症可能.右颈部包块切除术中见肿块位于颈阔肌深面,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晰(图1A~1C).

    作者:杨千朋;刘尼军;宁龙;王敏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CT和MRI诊断鼻及副鼻窦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目的 探讨鼻及副鼻窦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及副鼻窦pPNETs的影像学资料.4例同时接受CT、MR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仅接受CT平扫检查,1例仅接受MR增强检查.结果 CT平扫病灶为等肌肉密度的软组织肿块,MR SE T1WI为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可见囊变或坏死(n=2)、出血(n=2),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广泛累及周围结构,周围骨质筛孔状破坏,轻度膨胀并可见残存骨壳.结论 鼻腔及副鼻窦pPNETs的密度、信号无明显特征性.病变所致的骨质改变可能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CT可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的情况,MRI可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及侵犯范围.

    作者:杨秀荣;李英丽;柴晓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静息态fMRI评价进食前后脑默认网络变化

    目的 采用静息态fMRI评价进食前后脑默认网络(DMN)的变化.方法 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均进食标准实验早餐,于空腹、早餐后、餐后2h及午餐前4个时间段接受静息态fMRI检查.采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提取DMN.将提取的4个时间段DMN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获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再将其作为蒙片,提取差异脑区的功能连接Z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个不同时间段时,前扣带回与内侧前额叶眶回的功能连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体素数目>85个).与空腹比较,早餐后及餐后2h前扣带回与内侧前额叶眶回的功能连接Z值较小(P均<0.05);与午餐前比较,早餐后及餐后2h功能连接Z值亦较小(P<0.05);余时间段两两比较,前扣带回与内侧前额叶眶回的功能连接Z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进食前后前扣带回和内侧前额叶眶回的功能连接发生相应变化.

    作者:张改云;钱绍文;李勃;刘锴;杨晓;孙雅娟;姜庆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