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恶性肿瘤患者的合理输血

于新发;田兆嵩

关键词:恶性肿瘤, 免疫抑制, 成分输血
摘要:恶性肿瘤患者输血有其特殊性.随着大剂量化疗、放疗和干细胞移植技术在肿瘤患者中的推广应用,肿瘤患者的成分输血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细胞因子支持疗法以及输血与肿瘤相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国输血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分离方法分离脐血造血细胞效率的比较

    目的探索一种高效快捷可适用于大型脐血库分离脐血造血细胞的理想方法.方法以改良的羟乙基淀粉(HES)分离法为主体,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明胶法和自然离心沉降法进行对比,系统比较4种分离方法分离脐血总有核细胞(TNC)、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造血细胞分离的得率效果.结果 4种分离方法在分离脐血TNC、MNC及CD34+造血细胞得率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其中以HES法和明胶法效果较好,两方法间无显著性差异,分别能使TNC、MNC及CD34+造血细胞的得率平均可达90.0%、89.0%、90.0%和82.7%、83.3%、84.5%.相比之下,HES无论在操作时间、操作过程、造血细胞的终体积和细菌污染率等方面都更具有明显优势.结论 HES法是一种高效、实用的脐血造血细胞分离方法,可适用于大型脐血库.

    作者:朱美玲;伍新尧;陈汝光;刘永梅;彭丽珍;奚永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综合性医院输血科贯彻落实《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体会

    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卫生部制定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并于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笔者将在临床输血治疗中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作者:张国珍;伍光明;黄尤奎;李青;詹廷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血细胞分离机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与洗涤血小板的体外实验对照

    目的对比研究体外采集洗涤对血小板功能与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血细胞分析仪、经典玻球法、经典比浊法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制备的单个供者浓缩血小板和洗涤血小板,采集前后及相互间血小板的有关形态学指标、粘附聚集性、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外膜蛋白(GMP-140)及血小板膜GPⅡb/Ⅲa复合物的表达.结果两组制品的血小板PDW、PCT、MPV均比采集前显著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血小板的粘附聚集率、CD62p+及CD41a+CD62p+阳性表达率采集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制品的血小板CD41a+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采集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血小板在体外的采集过程中可能受到轻微激活损伤;采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和洗涤血小板质量可靠、临床适用性强;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CD41a+、CD62p+,评价体外血小板功能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江朝富;崔徐江;汪传喜;梁华钦;胡巧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ELISA法与TRUST法在梅毒检测中的比较

    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所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我国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规定,梅毒试验(RPR、TRUST法)应为阴性[1],由于RPR法和TRUST法为非特异性血清试验,敏感性及特异性均有一定的局限性,肉眼判断结果易受检测者主观影响,易出现漏判和错判.为提高血液质量,预防梅毒经输血传播,本院于2000年1月起,对无偿献血者血清标本用TRUST法初检,用ELISA法复检,阳性标本用TPPA法作确证试验.

    作者:孙文利;张献清;穆士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医院红细胞制品使用情况调查

    为进一步推广成分血的使用,笔者对金华市区5家医院1998~2000年的红细胞制品使用情况作一统计,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来自于血站管理信息系统,从1998~2000年发往市区各家医院血库的全血,红细胞制品(主要是红细胞悬液和洗涤红细胞)和血浆,质量均符合卫生部标准.

    作者:李笑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松紧套压迫穿刺部位止血

    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成分时,献血者需采用双上肢静脉穿刺,机采完毕拔出穿刺针后献血者用屈肘来压迫针眼止血.有时手臂弯曲力度不够或压迫针眼时间较短,往往在针眼处渗血造成血肿.

    作者:刘金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兄妹3人均为RhD阴性血型报告

    1 病例简介牟某,女,30岁,潍坊市人,血型为A,RhD阴性.G5P2,第1胎5个月流产,第2胎已6岁,由于出生后发生严重黄疸,至今智力低下.第3、4胎均在6个月左右发生死胎,第5胎1999年5月出生,生后1天出现黄疸,并逐渐加重,随即送血样检验,经系统鉴定患儿为抗-D引起的Rh溶血病,分多次输注Rh阴性血液300ml,照射蓝光加常规治疗,患儿基本康复,经一年随访一切正常.其家系血型调查报告如下.

    作者:杨春晴;王志刚;周少为;王倩;王玉荣;赵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脐血输注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IL-2、IL-6和sIL-2R的诱导表达和T细胞亚群改变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机制及脐血输注对其的影响.方法将化疗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30例分为脐血治疗组15例、非脐血治疗组15例,并设正常人对照组30例,采用MTT法、ELISA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的方法观察脐血输注后患者免疫功能变化.结果①患者外周血CD4+细胞含量低于正常人、CD8+细胞含量高于正常人(t均为2.56,P<0.05),CD4+/CD8+比例倒置;脐血治疗组30名脐血输注后患者CD3+细胞含量明显升高(t=3.01,P<0.01)、CD4+ 细胞含量明显升高(t=2.74,P<0.05),CD4/CD8比例恢复正常.②30名患者外周血IL-2活性较正常人降低,可溶性IL-2R(sIL-2R)含量明显增加(t分别为4.33、5.89,P<0.01);脐血输注后患者IL-2活性增加, sIL-2R含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分别为2.32、2.42,P<0.05).而IL-6活性有一定程度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t=0.27,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于正常人,脐血输注后可以通过免疫活性细胞与淋巴因子水平的变化调节患者免疫功能.

    作者:潘小玲;彭芝兰;何跃东;刘兴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预存式自体输血在Rh0(D)阴性妇女分娩中的应用

    近年来,自体输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运用范围也日渐广泛,尤其是对稀有血型更具有临床意义.本院近期为2名Rh0(D)阴性孕妇术前进行预存自体血,术中回输,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静;陈方祥;李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换血后抗-D持续存在引致晚期贫血1例

    1 病例简介产妇,29岁,汉族,无输血史,孕3产2.第1胎人工流产,第2胎产后因新生儿黄疸死亡,2年后再孕(第3胎).孕20周来本站作血型血清学检查:血型为A,Rh0(D)阴性(Ccdee),IgG抗-D效价为16.此后持续在本站追踪检测效价,孕34周时,IgG抗-D效价为128,去天津某医院行剖腹产.从产妇在该医院的病例资料得知,新生儿产后6h内出现黄疸,当天取新生儿血样检测血型为A,Rh0(D)阳性,系抗-D引致的新生儿溶血病;立即进行换血治疗[Rh0(D)、A型血400ml],并辅以光疗(换血后Hb 130g/L),10d后出院回本市.患儿出生后37d,因贫血(Hb 70g/L)住进本市某医院.本站对患儿血样本进行检查,血型为A,Rh0(D)阴性,DAT阴性,IgG抗-D效价为16.间隔1周,2次输注Rh0(D)阴性血,纠正贫血,症状得以控制.生后4个月随访,婴儿体格发育均正常.

    作者:孙国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B区缺失型人FⅧ在酵母中的表达尝试

    目的尝试B区缺失型FⅧ在毕赤酵母(P.pastoris)中的表达,探索rFⅧ在酵母中的表达情况和可能性.方法将B区缺失型FⅧcDNA与质粒载体pPICZaA酶切、连接,构建了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FⅧ,电击转染GS115酵母细胞,甲醇诱导表达,一步法对表达产物进行活性检测并进行Dot-Blot及Western-Blot分析.结果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表达产物的凝血时间越来越长,而蛋白表达量越来越高.结论 rFⅧ在酵母中的表达产物不稳定,表达水平较低,表达方法须改进.

    作者:赵艳华;马平;卜凤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输血导致过敏性休克救治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女,14岁,因特发性脊柱侧凸一年半,渐重,于2001年2月1日入院.既往有哮喘史,对多种食物、青霉素过敏,无输血史.2月7日手术,术前Hb 132g/L,WBC 5.94×109/L,Plt 155×109 /L,肝肾功能正常,申请全血800ml.用BioVue卡(美国ORTHO)做交叉配血,主、次侧无凝集.患者术中出血1200ml,当输血约600ml时,患者表现出心率加快,高达147次/min,血压下降至9.3/6kPa,全身出现荨麻疹,气通压增高,血氧分压大于98%,体温36.6℃诊断为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琥珀酸氢化考的松(300mg入500ml液体输入)、多巴胺(2.5μg*kg-1min-1)治疗,并补充生理盐水3500ml.

    作者:孙京林;白连钧;宗秋环;韩俊峰;白静;陈嘉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无偿献血者巨细胞病毒感染标志物的检测

    巨细胞病毒(CMV)在人群中感染率极高,西欧、美国献血者为40%~79%,而在发展中国家则高达81%~100%,而且受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卫生状况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1].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外来人口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笔者对2379名无偿献血者进行了CMV-IgM、IgG抗体检测,发现CMV的感染率极高,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健;李雪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血型抗原减弱引起配血困难2例

    输血前检查是为了选择适用受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输入的各种成分能在受体内有效存活,并无不良反应[1].在临床上由于抗原减弱或缺失引起血型变异,进而导致血型鉴定的错误时有发生.因此,对于反复输血的患者,应在每次输血前提取新的标本,做输血前检查,以免发生输血错误.本文报道由于抗原减弱引起的血型变异2例.

    作者:刘明霞;王玉芝;刘富然;游敏;浑守永;高新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恶性肿瘤患者的合理输血

    恶性肿瘤患者输血有其特殊性.随着大剂量化疗、放疗和干细胞移植技术在肿瘤患者中的推广应用,肿瘤患者的成分输血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细胞因子支持疗法以及输血与肿瘤相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者:于新发;田兆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特异光敏效应对血细胞悬液中DHBV的灭活作用

    目的观察设计的靶向光敏剂所产生的特异光化学效应对血细胞悬液中病毒的灭活作用,以探索新型的血液病毒灭活技术.方法以光化学效应为基本原理,利用反义核酸技术设计合成与DHBV-DNA特异结合的TFO-P,将其作为特异的靶向光敏剂,在UVA的协同下将其作用于血细胞悬液中的DHBV.通过电泳转移印迹试验、原代鸭肝细胞感染试验,观察TFO-P与DHBV-DNA的结合效应和在UVA协同下灭活DHBV的效果.结果所设计的TFO-P能与不同株DHBV-DNA样本产生不同程度的特异结合,在剂量为0.1 nmol/ml 的TFO-P和照射强度为1800μW/cm2的UVA作用下,血细胞悬液中DHBV的活性下降1.9~5.4Log.结论 TFO-P所产生的光化学效应能显著灭活血细胞悬液中的DHBV.

    作者:熊鸿燕;陈惠孙;胡小兵;王思雄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献血者抗-HIV1阳性3例

    随着献血法的实施,有组织的大规模无偿献血在本市开展.1997年以来,市中心血站检出抗-HIV可疑2例,抗-HIV1阳性3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文萍;郑朝辉;王雪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ELISA双抗原夹心法与TRUST法检测梅毒抗体的比较及血清学分析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b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引起的性传播性疾病,也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之一.提高梅毒抗体的检出率对于扼制梅毒经输血传播极为重要,本站使用ELISA双抗原夹心法试剂作为血液梅毒抗体的普检试剂,检出率大为提高,现以TPHA确诊试剂为参考,将ELISA双抗原夹心法试剂与对比TRUST法试剂检测若干梅毒及非梅毒血清标本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雷永良;纪勇平;张晓红;吴丽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成都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监测报告

    梅毒是以皮肤粘膜为主要损害,并波及全身各系统的慢性隐匿的性传播疾病.其经血传播为重要的感染途径之一,继1998年10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下简称<献血法>)以来,医疗用血均为无偿献血者提供,为预防和控制梅毒传播,笔者对成都地区56719名无偿献血者进行了梅毒感染状况的监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宿兰;汪仲铭;扶平;万素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内蒙巴盟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清学标志分析

    <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巴盟地区无偿献血取得了较快发展,献血人数逐年增多,无偿献血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4.5%以上.为了确保血液质量,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本站严格按照<血站管理办法>和<血站基本标准>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对采集的血液进行初、复检.笔者对1997年9月~2000年9月11876名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五项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贾勇;甄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