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晓麟;张艳桥
目的:评价全身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c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显像在颅内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全身18F-FDG PET/CT 显像及临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143例患者中,PET/CT诊断脑胶质瘤10例、脑膜瘤7例、淋巴瘤2例、病变性质不明或其它类型肿瘤16例.脑转移瘤108例,确诊原发灶96例,未明确原发灶12例,原发灶检出率为88.9%,其中原发灶为肺癌的65例,占67.7%,消化系统来源恶性肿瘤17例,占17.7%,生殖系统来源恶性肿瘤3例,占3.1%,不同来源脑转移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占位性病变病人18F-PET/CT显像可有效发现脑内病灶和脑转移瘤中的原发灶,并可大致区分原发灶类型,脑转移瘤来源于肺恶性病变居多.
作者:黄勇;杨斌斌;郭坤;张微;魏熤鑫;王俊燕;康熠;魏龙晓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钼-锝发生器的时间淋洗曲线,为临床钼-锝高效淋洗提供指导.方法:应用母-子体系放射性活度衰减公式计算不同时间淋洗活度,并绘制时间淋洗曲线.在不同时间段实际测量淋洗活度,绘制时间淋洗曲线.对比两者差异.结果:实际测量和理论计算差别不显著,应用于两级蜕变链的母-子体放射性平衡关系公式计算,4小时后淋洗获得初始量的30%左右,8小时后约50%,12小时约60%,24小时约70%;实际测量4小时后可获得约40%,8小时约50%,12小时约60%,16小时约70%,24小时约80%.结论:临床第1次淋洗后,间隔4小时淋洗可以迅速获得较大活度剂量的游离99Tcm淋洗液;间隔8小时内的淋洗,留16小时的平衡积累时间,对第二天的淋洗产量影响不到10%.
作者:孙英;李慧敏;李林;丁泽恩;牛亚宁;李倩;袁彬;许建林;施常备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hMAM-A源性HLA-A2限制性候选表位(KLLMVLMLAA)负载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诱导产生的细胞毒性杀伤细胞(CTL)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取HLA-A2+健康志愿者外周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用合成的肽段负载DC,不加肽的DC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DC的表型变化,ELISA测定IL-10、IL-12、IFN-γ分泌水平.CCK8法测定两种情况下DC诱导的自体CTL对(HLA-A2+/hMAM-A+)AU-565、(HLA-A2-/hMAM-A+)MDA-MB-415、(HLA-A2+/hMAM-A-)MCF-7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成功培养出形态典型、功能成熟的DC,经肽负载的DC具有更典型的形态特征,DC表面标记分子(CD80、CD86、CD83、HLA-DR)较对照组稍高,上清中IL-12平均分泌水平较对照组高,IL-10平均分泌水平较对照组低,与T细胞共培养后IFN-γ分泌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对AU-565的杀伤效果显著优于MDA-MB-415、MCF-7乳腺癌细胞.结论:成功预测出hMAM-A源性HLA-A2+限制性CTL表位肽,其致敏的DC可有效呈递表位肽,诱导的CTL对乳腺癌细胞产生特异性杀伤.
作者:胡园园;刘佩佩;王岩;田昕;孟凡东;隋承光;吴迪;李妍;张玲;姜又红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检测EGR4在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EGR4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并探讨EGR4与上皮性卵巢癌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6年11月至2012年11月于西京医院就诊的有完整病史和临床资料的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8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86例上皮性卵巢癌、17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和14例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EGR4的表达情况.分析EGR4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化疗耐药性之间的关系.结果: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EGR4蛋白表达较良性卵巢肿瘤和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三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EGR4高表达与患者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腹水及肿瘤细胞减灭术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大小等指标无关(P>0.05);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EGR4表达与患者化疗耐药性无关(P>0.05).结论:EGR4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 EGR4高表达与患者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腹水及肿瘤细胞减灭术有关,提示EGR4可能参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等过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EGR4表达与患者化疗耐药性无关.
作者:孙小霞;李佳;李娜;马芮;师媛;辛晓燕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切除术后乳腺癌患者三氧治疗前后血清胸苷激酶 1(thymidine kinase-1,TK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肿瘤分期的关系.方法:应用酶免疫点印记化学发光法检测104例切除术后乳腺癌患者三氧疗法前后血清TK1水平.比较不同临床分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三氧疗法前后 TK1、CA15-3及CEA水平的差异,分析TK1与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关系.结果:三氧治疗前乳腺癌患者TK1平均值为(1.52±1.53) pmol/L,与健康体检组的(0.54±0.42) p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三氧治疗后TK1平均值为(0.73±0.82) pmol/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临床分期,Ⅰ-Ⅲ期患者治疗前TK1平均值为(1.05±1.17) pmol/L,治疗后平均值为(0.38±0.44) 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Ⅳ期患者治疗前TK1平均值为(2.53±1.73) pmol/L,治疗后平均值为(1.47±0.94) p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CA15-3及CEA在三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Ⅰ-Ⅲ期患者CA15-3及CEA与TK1变化趋势有一致性.TK1与ER、PR有关联(r=0.455,P=0.000).结论:三氧治疗能有效降低切除术后乳腺癌患者的TK1水平,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控制疾病进展,且对Ⅰ-Ⅲ 期患者更有意义.
作者:秦子淋;曾健滢;行艳丽;张乃海;牛立志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检测并比较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前后血浆代谢产物的含量差异,分析化疗前与化疗后食管癌代谢物的特异性的改变.方法:收集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前后清晨空腹血液标本,共71例,采用核磁共振法测定血浆标本中代谢产物的含量,用正交偏小二乘判别法(OPLS-DA)分析化疗前后血浆代谢产物含量差异及其临床意义.结果:放化疗后与放化疗前相比,血浆中乳酸盐、血肌酐、脂类、甘油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P<0.05),甲酸、天冬氨酸、三甲胺、胆碱含量减少(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化疗前与化疗后血浆中代谢产物明显不同,基于核磁共振法的代谢组学可以很好的反映放化疗前后代谢产物的差异.
作者:麦麦提江·阿布杜克热木;玛依努尔·艾力;郑超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研究lncRNA RP11-554D14.7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NSCLC细胞功能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方法:实时定量PCR用于检测lncRNA RP11-554D14.7在NSCLC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水平;CCK8、集落形成实验检测RP11-554D14.7对NSCLC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检测RP11-554D14.7对NSCLC细胞凋亡能力的影响;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研究RP11-554D14.7对miR-21的调控.结果:RP11-554D14.7在NSCLC组织及细胞中表达下调,上调RP11-554D14.7的表达抑制NSCLC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miR-21可直接结合到RP11-554D14.7的序列中.结论:下调的RP11-554D14.7在NSCL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是一个抑癌基因,可作为NSCLC一个候选的治疗靶点.
作者:刘志利;茅卫东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前,在肿瘤的治疗中EGFR信号通路成为重要的靶点,尤其在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治疗中.EGFR单克隆抗体(mAbs)包括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抗EGFR mAbs联合传统的化疗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mCR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然而,抗EGFR mAbs仅仅对KRAS野生型的mCRC患者有效,说明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着抗EGFR mAbs的疗效.研究表明,在结直肠癌中KRAS野生型(WT)的患者常伴有BRAF、PIK3A、NRAS突变和PTEN缺失,这些分子基因状态的改变可能与抗EGFR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抵抗性相关.因此检测患者对抗EGFR mAbs靶向治疗的相关生物标记物,可以对mCRC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曹非;燕飞虎;唐洁冰;陶冀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与比较半/全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入院的80例椎管内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半椎组患者予以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术治疗,全椎组患者予以全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近期、远期临床效果、稳定性评价、MRI影像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与满意度.结果:半椎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下床时间显著性低于全椎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椎组患者总体远期疗效与脊柱稳定性明显优于全椎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椎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性低于全椎组;半椎组患者总体治疗满意度显著性优于全椎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半/全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均可呈现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但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远期效果更佳,脊柱稳定性更高,并发症少,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借鉴性.
作者:何明杰;王恩任;张列;樊庆荣;邱治春 刊期: 2017年第18期
肥胖患者体内高浓度的瘦素(Leptin)与其乳腺癌高发病率、恶性程度以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Leptin与乳腺癌细胞上的瘦素受体(OB recepter,OBR)结合可激活多条信号通路,促进癌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诱导血管生成,进而促进乳腺癌发生发展.深入研究乳腺癌中的Leptin信号通路,不仅对乳腺癌的诊断有指示作用,亦可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有效的生物治疗靶点.本文就Leptin影响乳腺癌发生发展的主要信号通路及目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林;王维;赵曼;黄嫄 刊期: 2017年第18期
乳腺癌患者基本特征情况的差异会造成各类需求的差异,本文依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乳腺癌患者及配偶的需求进行分析,总结合理可行的支持方案,满足乳腺癌患者及配偶需求,为患者提供差异化支持服务,并提出支持现状的不足之处及对未来的展望.
作者:万永慧;唐燕青;邱艳茹 刊期: 2017年第18期
本文试图围绕UNC5家族以及UNC5B蛋白的分子功能与作用,通过从国内外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关于UNC5家族以及UNC5B蛋白生物学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汇总.随后通过搜索出的大量相关文献,分别在UNC5蛋白家族的发现,UNC5B的调控机制,UNC5B相关生理功能等方面得出不同的研究进展.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UNC5家族以及UNC5B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成为癌症潜在的治疗靶点,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张佳润;孔垂泽;高植鹏 刊期: 2017年第18期
卵巢癌是我国常见的死亡率高的妇科恶性肿瘤.机体内由氧化应激所产生的活性氧水平升高,介导Nrf2、PKC、GRB7/ERK/FOXM1异常表达,可促使卵巢癌的发生.同时卵巢癌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可能是导致卵巢癌细胞转移的重要原因,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HIF-1介导下游信号从而引起上皮间充质转变和血管形成拟态,促进肿瘤血管形成,终发生转移.另外,卵巢癌在缺氧的微环境下可使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rophages,TAM)浸润;并诱导卵巢癌干细胞高表达Notch等调节信号,促进卵巢癌干细胞自我更新,进一步加强卵巢癌的侵袭、转移能力.近年来,氧化应激与卵巢癌的关系以及通过抗氧化抑制其发生、发展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氧化应激机制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机制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慧芬;张琨;吴书莹;许天敏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通过分析蛋白p27和Survivin在前列腺癌(PCa)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相关性,探讨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5例前列腺癌和60例前列腺增生组织中p27、Survivin蛋白的表达和相应患者血浆中的PSA值.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p27、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3%(28/75)、68.0%(51/75),p27和Survivin蛋白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3%(38/60)、0(0/60),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中Survivin和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27和Survivin蛋白表达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转移情况和PSA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联合检测p27及Survivin表达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为前列腺癌的防治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王超奇;王智昊;吴连奎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通过研究E3泛素连接酶FBXL5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来确定和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0例癌旁组织及60例结肠癌组织中E3泛素连接酶FBXL5的表达情况.结果:FBXL5在结肠癌和癌旁组织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阳性率分别为83.3%(50/60)、25.0%(5/20).FBXL5的表达与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P=0.027)和临床TNM分期(P=0.013)有关.FBXL5表达与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相关(P=0.016).Cox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为结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FBXL5促进了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希望本次研究结果能对结肠癌的治疗及发生机制提供一个方向,为后续的生物学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一个参考.
作者:王天鸣;李晓莉;田寅;赵海丰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是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s,HSPGs)家族中的一员,它的成员通过糖基磷脂酰肌醇锚(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连接于细胞表面.GPC3在胎儿肝脏中含量丰富,而在成人肝脏中几乎不表达.值得注意的是GPC3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高表达,同时一些研究结果表明GPC3过表达的HCC患者预后较差.目前,一些关于靶向GPC3免疫治疗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例如人源化抗-GPC3单克隆抗体,肽疫苗和免疫毒素治疗.因此,GPC3有望成为分子标记物并用于HCC的诊断,可作为靶点用于HCC的干预治疗,也可为判断预后情况提供一项指标.本文总结当前的一些研究,说明在HCC治疗过程中检测GPC3及其靶向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钊;田宇航;孙一欣;程文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检测TMEFF1(tomoregulin-1)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囊腺癌、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以及正常卵巢组织中TMEFF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囊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TMEFF1以胞膜着色为主,亦有胞浆着色.TMEFF1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囊腺癌中的表达率(90.24%)明显高于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45.45%)、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33.33%)及正常卵巢(26.67%) (P均<0.05).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囊腺癌中,TMEFF1表达随FIGO分期增加而逐渐增加(P<0.05),TMEFF1为影响卵巢上皮性浆液性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TMEFF1的表达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
作者:刘聪;聂鑫;周欣;朱连成;刘娟娟;严丽梅;于冠楠;郝莹莹;林蓓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音猬因子(Shh)、Smoothened(Smo)基因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m blot检测76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和42例正常宫颈组织中Shh、Smo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RT-PCR检测结果显示,Shh、Smo mRNA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15±0.048、0.638±0.037,在正常宫颈组织中分别为0.341±0.072、0.311±0.051(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hh、Smo蛋白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68±0.013、0.521±0.056,在正常宫颈组织中分别为0.281±0.047、0.252±0.064(P<0.05).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Shh、Smo mRNA和蛋白平均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h、Smo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FIGO分期、侵犯血管和神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hh、Smo蛋白呈高表达,Shh、Smo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关系密切.
作者:张轲;田珲;刘志杰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HER-2、PCNA和E-cadherin蛋白表达,分析它们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三者及临床病理特征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和10例乳腺纤维腺瘤病变中HER-2、PCNA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HER-2、PCNA和E-cadheri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58.57%、64.29%、40.00%,与乳腺纤维腺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组织中三者的表达均与临床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数目密切相关(P<0.05),另外,HER-2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E-cadherin的表达与肿瘤大小亦密切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随着HER-2、PCNA蛋白表达的增多、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加及临床分期级别的增高,患者的生存率均明显下降(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HER-2和临床TNM分期均为乳腺癌患者独立的远期预后指标(P<0.05).结论:乳腺癌中HER-2和PCNA的过表达,及E-cadherin表达的缺失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增殖、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HER-2、PCNA和E-cadherin有助于筛选出具有高复发及转移危险的患者,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谢莉莉;王东林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 mRNA结合蛋白3(IMP3)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ERK2)在子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并分析IMP3和ERK2在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IMP3、ERK2在30例宫颈炎组织,36例轻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组织、52例中、重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组织,72例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IMP3和ERK2在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IMP3、ERK2在子宫颈鳞癌的表达高于CINⅠ和宫颈炎(P<0.05);IMP3、ERK2在CINⅡ-Ⅲ的表达高于CINⅠ和宫颈炎(P<0.05);IMP3在CINⅠ的表达高于宫颈炎(P<0.05);ERK2在宫颈鳞癌的表达高于CINⅡ-Ⅲ(P<0.05);IMP3、ERK2在子宫颈鳞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癌组织浸润深度及淋巴结的转移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宫颈鳞癌组织中IMP3、ERK2表达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IMP3和ERK2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IMP3和ERK2在宫颈鳞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且两者的表达高度相关,IMP3和ERK2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联合检测两者有助于宫颈鳞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吴和刚;张续;李天永;袁森辅;郭宇;朱坤婷 刊期: 2017年第18期